史志軍
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是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二十一世紀馬克思主義,是中華文化和中國精神的時代精華,蘊含著強大的真理力量和巨大的實踐偉力,是我們奮進新時代新征程、推進民族復興偉業的思想燈塔和行動指南。在全面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開局之年,深入開展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主題教育,既是深刻的思想政治洗禮,也是系統的能力本領淬煉,更是嚴肅的自我革命實踐,意義重大、影響深遠。特別是習近平總書記在主題教育工作會議上的重要講話,深刻闡述了開展主題教育的重大意義和目標要求,充分體現了當代中國共產黨人保持解決大黨獨有難題的清醒和堅定,充分體現了我們黨團結一心開創事業發展新局面的堅強決心,為我們開展好主題教育提供了根本遵循。
作為第二批參加單位,我們將認真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牢牢把握“學思想、強黨性、重實踐、建新功”總要求,全面對照中央部署和江蘇省委“四學四強”要求,堅持先學一步、先行一拍,在以學鑄魂、以學增智、以學正風、以學促干上取得更多實實在在的成效,推動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在淮安落地生根、開花結果。堅持在深學深悟中永葆忠誠底色,督促引導黨員干部認真讀原著、學原文、悟原理,研讀《習近平著作選讀》《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專題摘編》等權威教材,從思想上正本清源、固本培元,深刻領悟習近平總書記作為馬克思主義政治家思想家戰略家的恢弘氣魄、遠見卓識、雄韜偉略,把“學思踐悟”的收獲充分轉化為堅定擁護“兩個確立”、堅決做到“兩個維護”的思想和行動自覺,始終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周圍團結成“一塊堅硬的鋼鐵”。堅持在真信真用中提升實踐成色,教育引導黨員干部學好用好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這一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二十一世紀馬克思主義的看家本領,深刻把握這一重要思想的世界觀方法論和貫穿其中的立場觀點方法,自覺以之研判形勢、掌握規律、推動工作、校正偏差、解決問題,不斷提高“謀”的發展站位、“抓”的專業能力、“落”的戰略定力,持續提升各項工作的科學性、預見性、主動性、創造性,奮力開創淮安高質量跨越發展新局面。堅持在對標對表中塑造隊伍特色,激勵引導黨員干部自覺對照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全面從嚴治黨的重要論述和黨章黨規黨紀,持續激發踐行總書記“把周總理的家鄉建設好,很有象征意義”殷切囑托的使命感、責任感、自豪感,落實省委主要領導提出的“總理家鄉的干部方方面面都要高標準、嚴要求”的要求,以周總理“六個杰出楷?!睘殓R,自覺過好思想關、政治關、社會關、親屬關、生活關“五關”,著力鍛造一支勇于攀高比強、跨越趕超的黨員干部隊伍,在新時代新征程展現周總理家鄉黨員干部的良好形象和過硬素質。
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我們最緊要的任務就是全面學習、全面把握、全面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對江蘇工作提出的總要求、總目標、總藍圖,認真落實“四個必須”明確要求、“四個走在前”重大任務,以深化踐行總書記對淮安殷切囑托十年再出發為新的起點,圍繞聚焦打造“綠色高地、樞紐新城”,全面建設長三角北部現代化中心城市,更好展示“象征意義”的奮斗目標,聚焦高質量發展首要任務,進一步唱響攀高比強、跨越趕超的主旋律,提振黨員干部敢闖敢干、進位爭先的精氣神,切實把“學思想”迸發出來的激情和干勁轉化為推進中國式現代化淮安新實踐的新成效,重點是做到四個“更好統籌”。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推動經濟實現質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長?;窗舶l展最大的問題在于總量不足,最大的短板在于主導產業規模不大、層次不高、競爭力不強,也就是發展不充分。我們將更加注重在發展中推動“質的有效提升”,準確理解和把握“量的合理增長”要求,對照2035年與全省同步率先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目標任務和節奏安排,把做大總量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全力提高發展速度,加快走出跨越常規的路徑,確保主要經濟指標增幅高于蘇北、快于全省,超越全國同類城市,爭取“十四五”經濟總量再上兩個千億臺階,利用十年左右時間實現地區生產總值較2021年翻番,到“十五五”末進入全國城市GDP百強榜前50,努力實現經濟總量跨越、全國位次趕超。堅持把產業作為壯總量、提質量的根本抓手,積極培育壯大“7+3”先進制造業集群以及優勢產業鏈,聚力推動園區改革由“被動改”向“主動改”轉變,加速落地建設一批體量大、質態好、配套產業強的50億元和百億級重特大項目,以“錨”引“鏈”,以“鏈”蓄“能”,更好地促進和帶動產業提質,競爭力提升,加快建設以實體經濟為支撐的現代化產業體系,為實現既定奮斗目標提供堅強物質支撐。
淮安總量不足的主要原因在于缺少市場主體,要素資源配置不足。我們將圍繞集聚新的市場主體,堅定不移地擴大對外開放,積極服務構建和融入新發展格局,省域外強化與長三角、珠三角、京津冀等區域重點城市合作,省域內積極落實省“1+3”重點功能區戰略,境外主動借力RCEP,多維度加大招商引資力度,確保“走出去”有成果,“請進來”能落下。圍繞提升現有市場主體,更為精準地強化“一企一策”扶持,進一步突出企業創新主體地位,鼓勵企業加大科技創新投入力度,扎實推進百億企業、“專精特新”企業培育和“千企技改”等行動計劃,深入實施“小升規”工程,加快國有企業實體化、市場化轉型,推動上市企業縣區全覆蓋。圍繞優化要素資源配置,把“物流成本最低、要素成本最低、服務環境最優、辦事效率最高”的“四最”營商環境建設貫穿始終,堅持“做的要比說的好,服務要比需求早”,注重要素向優質項目和市場主體傾斜,加快現有存量要素的“騰籠引鳳”“二次開發”,真正讓寶貴的資源發揮最大效益,釋放最大動能。
長板就是先發優勢,短板也是后發優勢。我們將聚力做特做強交通優勢,加快淮河入海水道二期、寧淮城際鐵路、機場三期、淮安港三期等重大樞紐工程建設,大力發展樞紐經濟,將淮安建設成為全國高鐵通道樞紐、區域航空貨運樞紐、國家級內河航運中心,全力打造快聯快通的樞紐新城;聚力做特做強生態優勢,加快推進生態碧水三年行動和環境基礎設施建設,大力發展“生態+”工業、特色農業、文化旅游等模式,持續深化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試點,全力把“空間”“水”“綠”優勢轉化為發展優勢;聚力做特做強城市功能優勢,認真做好城市形態、業態、生態、神態“四態提升”文章,優化中心城區空間結構和片區功能定位,全力打造高水平的區域消費中心、教育中心、醫療中心,不斷打響“學在淮安”“健康淮安”“游在淮安”“宜居淮安”品牌。聚力補齊縣域經濟突出短板,制定完善扶持縣域產業集群、縣區開發園區發展的專項政策,引導推動各縣區深入推進新型工業化、新型城鎮化,招大、引強、培優縣域特色主導產業,著力形成各具特色、競相發展的縣域經濟板塊,使縣域成為新的增長極。
安全是發展的基礎,穩定是強盛的前提。我們將全面貫徹總體國家安全觀,積極構建大安全大應急格局,切實提高發展的安全性和穩定性。精準防范化解各領域風險隱患,扎實做好穩增長工作,加強對經濟運行的全過程調度,全力化解存量隱性債務,以“時時放心不下”的責任感持續抓好安全生產,以堅定的政治定力和發展定力堅決防止“四個沖動”,確保糧食、能源資源、重要產業鏈供應鏈安全,牢牢守住不發生系統性風險的底線。全力維護穩定和諧社會環境,一方面持續增進民生福祉,認真做好穩就業、穩物價工作,聚焦群眾“急難愁盼”辦好民生實事,優化公共服務,突出抓好縣域高中振興這件大事,以實實在在的工作成果贏得群眾更廣泛的信任和支持;另一方面持續深化基層治理,以創成全國首期市域社會治理現代化試點合格市為引領,健全完善矛盾糾紛排查化解機制,社會治安防控體系,積極創建平安中國建設示范市,讓群眾有更多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自豪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