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曉敏,顧岳清,黃 媛,李 順
(1.江蘇省農業科學院,江蘇南京 210014;2.江蘇省常州市焦溪二花臉豬專業合作社,江蘇常州 213116)
二花臉豬是太湖豬系列品種中分布最廣、數量最多的一個類群[1],因面額部皺褶多而得名“二花臉”。二花臉豬原產于江蘇江陰及常州武進部分鄉鎮,母豬繁殖中心主要在江蘇舜山及其周邊地區,目前有江蘇常州國家級太湖豬(二花臉豬)保護區、常熟市牧工商有限公司二花臉豬保種場以及蘇州蘇太企業有限公司豬場承擔著二花臉豬種質資源保護任務。
二花臉豬品種的形成歷史悠久。早在明代萬歷年間,焦溪古鎮及其周邊地區便出現了“壽”字形頭臉、肚圓下垂、耐粗飼、性情溫順的“大花臉”豬。清朝中期,大花臉豬與米豬雜交產生“小花臉”豬,“小花臉”再與“大花臉”回交,經持續選育,逐步形成如今享譽國內外的高產仔之王——二花臉豬。二花臉豬性成熟早、繁殖力高、乳頭數多、母豬繁殖壽命長、肉質優異、性情溫馴、耐粗飼,雜交利用效果好[2]。據1991 版《中國太湖豬》、2011 版《中國畜禽遺傳資源志豬志》及相關文獻記載[1-5]:二花臉母豬最高窩產仔曾達42 頭,其中產活仔40 頭(28 公、12 母),初生窩重29.60kg,是世界豬種高產仔記錄保持者。隨著二花臉豬種質資源的世代保存與延續,受生豬產業階段性發展及外三元雜種豬影響,二花臉豬種質性能也在跌宕起伏的保種工作中出現波動。目前二花臉豬核心保護區以繁殖性狀為代表的種豬性能究竟如何?后續保種工作重點關注什么?本文將就以上問題進行分析與闡述,并對二花臉豬種質特性保持及發展現狀給出后續保種建議,為二花臉豬種質保護提供了參考與思路。
論文中1979 年、2006 年二花臉豬產仔性能數據分別來源于《中國地方豬種質特性》(1987版)、《中國畜禽遺傳資源志·豬志》(2011 版),2022 年產仔數據由江蘇常州國家級太湖豬(二花臉)保護區種豬場提供。
數據用SPSS 22.0 軟件統計分析,結果采用平均值±標準誤表示。
根據《中國地方豬種質特性》(1987)[4]、《中國畜禽遺傳資源志·豬志》(2011)記載[3],結合2022 年二花臉豬保護區產仔記錄統計分析,發現1979 年、2006 年二花臉母豬頭胎窩產仔分別為12.42、11.29 頭,2022 年為11.19 頭,呈逐步下降趨勢;2 胎以上經產母豬窩產仔數在2006年統計最高,達15.91 頭,1979 年和2022 年分別為15.30 和14.80 頭。1979 年的頭胎窩產活仔數為11.46 頭,2006 年下降到10.21 頭,2022 年略有提升,為11.15 頭;但經產母豬窩產活仔數則以2006 年表現最高,達14.17 頭,該結果與各統計年份母豬窩總產仔水平一致。對應的二花臉仔豬初生重、斷奶仔豬頭數及斷奶個體重,2006年數據出現缺失,2022 年的仔豬個體初生重明顯高于1979 年,1979 年的斷奶個體重統計為60 日齡斷奶稱重,而2022 年為45 日齡斷奶稱重,數據僅作為參考,不好直接比較,具體見表1。

表1 不同時期二花臉豬產仔性能統計
對比不同保種時期二花臉豬產仔統計數據,在1979~2022 年超過40 年的保種過程中,二花臉母豬總體產仔性能有所下降,尤其是標志著二花臉豬高繁性能的窩產仔豬數明顯降低。盡管2006 年統計數據顯示二花臉經產母豬窩產仔數和產活仔數相對1979 略有上調,但到2022 年仍呈下降趨勢。而二花臉母豬初生仔豬個體重隨養殖水平的提高表現出上升趨勢。
統計分析江蘇常州國家級太湖豬(二花臉)保護區二花臉種豬近年產仔數據,由表2 可知,二花臉母豬窩產仔數從第1 胎的11.19 頭逐步增加到10~11 胎次的15.79 頭,而產活仔數以第1胎的11.15 頭最低,2 胎后逐步增加,至6~7 胎的13.25 頭后高胎次產活仔數又逐漸下降,對應的窩產死胎數隨胎次增加而急劇增加,至10~11胎已高達3.79 頭,但仔豬初生重除6~7 胎出現明顯的波動外,其余差異不明顯。仔豬45d 斷奶個體重以頭胎的8.16kg 最低,后續隨著母豬生產胎次的增加呈現逐步上調趨勢,其中10~11 胎次45d 斷奶個體重為9.14kg。

表2 二花臉豬國家保護區保種母豬產仔性能統計
鑒于二花臉豬具有高產、多胎的性能特點,為明確高胎次二花臉母豬產仔性能及現狀,試驗針對二花臉保護區種母豬頭胎(第1 胎)、經產中期(2~6 胎次)、經產后期(7~11 胎次)三個階段產仔情況進行統計分析。由表3 可知,二花臉母豬頭胎窩產仔數雖顯著低于經產母豬(P<0.05),但死胎數低,僅為0.04 頭,仔豬初生重與經產母豬產仔無顯著差異(P>0.05),45d斷奶個體重顯著低于經產母豬(P<0.05);2~6胎母豬窩產仔數雖略低于7~11 胎次,但產活仔數顯著高于7~11 胎次母豬(P<0.05),對應的窩產死胎數(1.22 頭)極顯著低于高齡母豬(3.01 頭)(P<0.01),而仔豬初生重和45d 斷奶個體重與7~11 胎母豬無顯著差異(P>0.05);經產后期高胎次二花臉母豬雖然窩產仔豬數顯著高于頭胎及經產中期(P<0.05),但死胎多,總活仔數顯著低于經產中期(P<0.05),仔豬初生重及45d 斷奶個體重也無顯著差異(P>0.05)。

表3 二花臉母豬不同生產階段產仔性能比較
早在20 世紀60 年代,二花臉豬的高繁殖力和耐粗飼種質特點已被揭示[1]。為保護以二花臉豬為代表的太湖系列品種豬優異種質特性,在各級政府主管部門的重視與扶持下,建成多個太湖豬原種場,并成立太湖豬育種委員會開展太湖豬保種工作,第一批次關于二花臉豬性能特征的系統數據便應運而生(1979 年統計)。2000 年,農業農村部將二花臉豬列入第一批《國家級畜禽遺傳資源保護名錄》,2006 年發文確認[6,7],由國家畜禽遺傳資源委員會牽頭,對包含二花臉豬在內的系列地方種質資源性能特點進行調研普查,形成《中國畜禽遺傳資源志·豬志》(2011 版)中的性能數據記錄。以上工作為不同時期二花臉豬種質特性變化研究提供了數據支持。
二花臉豬最突出的種質特性是性成熟早、產仔數多、哺乳期可發情妊娠、母性好。針對二花臉豬高繁性能的生理特征[8,9]、分子機理研究[10-12]及種質特性挖掘[13]也從未間斷??v觀二花臉豬以窩產仔數為代表的產能變化不難發現:在長期的持續保種過程中,二花臉豬頭胎產仔從1979 年到2022 年呈現逐步下降趨勢(從12.42 頭降至11.19 頭);經產母豬窩產仔及產活仔數雖在2006年出現短暫上升(分別為15.91 頭、14.17 頭),但到2022 年仍然明顯降低(分別為14.80 頭、13.06 頭);仔豬初生重因窩產仔數減少、飼養水平與條件的提升略有上調。同時,二花臉豬具有較長的利用年限,且窩產仔數隨著胎次的增加逐步提高,但高胎次母豬死胎數也顯著增加。在2009—2010 年,常州市焦溪二花臉豬專業合作社開展了種豬提純復壯工作,通過一系列強化選育及精細化管理,二花臉母豬頭胎產仔數上升到12.80 頭,二胎經產母豬窩產仔數為17.07 頭,總體性能略有提升[14]。但隨著保種工作的延續,二花臉豬保護區核心群母豬產仔性能仍逐步下滑,部分指標甚至低于國外引進品種,曾經達到42頭/窩的世界高產仔之王——“二花臉豬”的高繁優勢日益消減,種質保持效果堪憂。
二花臉豬分布在太湖流域,特定的地域環境、氣候條件和農作物種植模式促使當地農民長期以大麥、米糠、麥麩為精飼料,南瓜、蘿卜、青草、水生植物為青綠補充料飼喂生豬,再輔以軟墊料暖圈飼養,逐步繁育出二花臉豬獨有的種質特點及性能優勢。有研究表明,二花臉豬性成熟早、產仔多、繁殖壽命長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其長期土、草軟墊料暖圈飼養及青綠飼料大量投喂:軟墊草料和污泥中大量的維生素H 及生物素不僅可增加母豬子宮角長度,擴充子宮容量,還可以防止皮炎、脫毛、肢蹄病等疾病的發生,從而提升胚胎附植效果,增加仔豬數量,延長母豬繁殖壽命;同時,青綠飼料中豐富的養分有利于增加排卵數,葉酸可促進胚胎發育,改善胚胎質量,減少死胎[2,15]。因此,二花臉豬保種場在多年的養殖過程中仍保留暖圈飼養、適當投喂青綠飼糧的獨特養殖技藝,為二花臉豬種質特性保持提供條件。隨著生豬產業發展及養殖模式、養殖條件的變化,受種豬雜交利用及養殖大背景影響,純種二花臉豬特性保持受到了巨大沖擊,種質優勢逐漸消弱。針對“國寶二花臉豬”種質特性提升的保種選育及技術提升顯得尤為迫切:一是進一步優化種豬核心群,根據二花臉豬種質標準及保種方案,系統整理核心群種豬血統及性能指標,采用隨機留種或家系等數留種方式,嚴格選種選配與淘汰機制,優化種群結構,提升種質一致性和遺傳基礎多樣性,尤其要降低高胎次(大于10 胎)種母豬占比,提高種群窩產活仔數及生產效率;二是強化飼養管理,根據二花臉豬飼養管理技術規程以及現代養殖技術特點,以精準飼喂結合暖圈墊料、特色補飼的方式,對不同生產階段的母豬進行精細化管理,挖掘種豬潛能,恢復二花臉豬高產仔特性;三是提高種質保存技術,鑒于目前地方種源保存及非洲豬瘟防控壓力,選擇優勢性能公豬血統,以體細胞、冷凍精液或胚胎凍存的方式,委托相應種質平臺進行種源血統保存,為完善種群結構、拓展種質性能提供可能。
通過對不同時期二花臉豬產仔性能的比較分析,揭示二花臉豬在長達幾十年的保種過程中,以高產仔為代表的種質優勢逐步弱化,繁殖性能呈現降低趨勢,需要提升國寶二花臉豬種質保護效果,本文并從核心種豬群優化,精準養殖工藝以及高效保種技術等層面提出了持續保種建議,期望能為二花臉種質資源保護工作提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