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俊,沈德林,李建偉,周 迪*,楊 蓉
(1.貴州省種畜禽種質測定中心,貴州貴陽 550018;2.貴州省畜禽遺傳資源管理站,貴州貴陽 550000)
貴州山多地少,森林覆蓋面積61%,水源保護區面積大,除去基本農田保護區以及城鎮及工業區,可用于畜禽規模化養殖基地建設的地塊十分有限,規模養殖場用地難成為了制約企業擴大養殖生產的最大瓶頸[1]。因此,通過探索“公司+家庭農場”的肉雞托養模式,帶動村集體、農民專業合作社和農戶利用集體土地、農戶承包山地自行投資建設適度規模的肉雞養殖基地,可解決企業規模養雞場選地難、土地流轉手續繁瑣等問題,也減少企業的固定資產投資,緩解企業投資經費不足、融資難的問題[2]。一方面,公司提供雞苗、飼料、獸藥等投入品,最后統一回收結算,減少了托養戶在飼養過程中的資金投入;另一方面,為托養戶提供全程技術服務和培訓,為托養戶購買肉雞養殖保險,并統一收購和外銷,降低托養戶的養殖風險,有效解決銷售難的問題,提升了養殖戶的積極性,保障了農戶穩定的經濟收入,有效推動農村肉雞產業的發展。
以“公司+家庭農場”組織模式進行托養的農戶為調查對象,收集近3 年公司帶動的130 戶不同托養規模家庭農場的每批托養雞數、投入飼料產品、育成率、料肉比、建設投資、生產成本、勞力消耗、經濟收益等數據,分析投資回報率、投資回收期、勞動收入率、不同托養規模和利益聯結機制相關關系等。
采取“公司+基地+家庭牧場”的產業聯合模式,實行“統一供苗、統一供料、統一防疫、統一管理、統一銷售、生產風險保險、保證穩定收益”、“五統一、兩保障”的聯結機制,公司與農戶簽訂肉雞托養合同,約定養雞數量,將繁育出的雞苗托付給農戶家庭牧場、村(社)養殖小區飼養,統一配送肉雞飼養所需的飼料及其他投入品[3],按程序進行免疫,全程開展技術服務,為農戶購買生產風險保險,按時回收出欄肉雞,并按照合同進行產值核算,多方位保障托養戶和村(社)集體勞務收益,帶動農戶增收致富。
將肉雞養殖作為鞏固脫貧攻堅成果和助力鄉村振興的農村產業發展重點項目進行發展,并融入到地方產業結構中進行優化調整,建立“政府+業務部門+企業+村集體+農戶”的合作機制,政府將農村產業扶貧財政資金投入公司的產業項目;將財政資金投資轉為村集體、貧困戶的投入,每年由公司付給村集體財政資金投資年化收益分紅,由村集體將所得分紅收益,一部分作為村集體收益,一部分分配給貧困戶,作為貧困戶家庭兜底收益。同時,安排項目帶動區有勞力貧困戶就業,獲取工資福利收入,共同推進產業的發展和保障村集體、貧困戶穩定收益。
由政府脫貧攻堅融資平臺公司牽頭,與公司、村集體或合作社、貧困農戶聯合,建立“政府融資平臺公司+企業+村集體+貧困戶”聯合發展扶貧產業、帶動貧困戶脫貧、貧困村脫貧摘帽機制。平臺公司負責整合扶貧產業財政資金、貧困戶特惠貸、產業扶貧子基金(綠色產業基金)貸款入股公司的產業建設項目,建立地方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產業[4]。公司和融資平臺公司按入股資金額度持有股份,每年盈利按股份分紅,融資平臺公司的分紅所得按照政府規定惠及與本項目相關的貧困戶及村集體。同時,安排項目涉及農村或城鎮貧困戶和居民勞力就業,解決當地勞力就近就業難題,保障貧困戶家庭穩定收益。
通過對2020—2022 年公司帶動的家庭牧場的情況進行調查分析發現,3 年共帶動家庭牧場數6810 個,托養雞苗14299 萬只,回收出欄肉雞13155.1 萬只,平均成活率(回收率)達到92.2%,總產值660792.2 萬元,農戶托養總收益65775.5 萬元;戶均托養肉雞20906.7 只,戶均出欄肉雞19276.2 只,戶均年收益9.62 萬元,平均每只肉雞的代養收益為5 元,詳見表1。

表1 產業帶動家庭牧場發展和促進增收效果
通過對130 戶不同托養規模托養戶的養殖效果進行調查分析發現,130 戶托養戶平均托養雞數74450 只,平均回收育成雞數68595 只,平均肉雞育成率(回收率)達到92.25%,回收肉雞體重平均達到2.6kg/只,最低平均體重達到2.4kg/只,回收肉雞的平均料肉比為2.74、最低料肉比2.58,均達到公司回收標準,詳見表2。同時,通過雞苗、配合飼料、疫苗、養殖投入品等物化品的統一配送以及開展全生產過程的跟蹤服務和技術培訓等措施,全面提升肉雞托養農戶的養雞生產技術水平[5]。

表2 不同托養規模的肉雞養殖效果
通過對130 戶不同托養規模托養戶的增收效果進行調查分析發現,托養肉雞為20 萬只/戶,年收益131.53 萬元,每只收益5.45 元;托養肉雞為10 萬只/戶,年均收益53.3 萬元;托養肉雞為8 萬只/戶,年均收益44.5 萬元;托養肉雞為6 萬只/戶,年均收益34 萬元;托養肉雞為5萬只/戶,年均收益30.4 萬元;托養肉雞為4 萬只、年收益21.85 萬元/戶;托養肉雞為3 萬只、年收益15.25 萬元/戶;托養肉雞為2 萬只、年收益10.86 萬元/戶;托養肉雞1 萬只、年收益6.02 萬元/戶,詳見表2。
通過對不同肉雞托養規模的勞均收益調查分析發現,各規模類型的戶均年純收益依序為92萬、46.0 萬、36.8 萬、27.6 萬、23.0 萬、18.4萬、13.8 萬、9.2 萬和4.6 萬元。若按照1 個勞力飼養1 萬只肉雞進行計算,各規模類型的勞力需求分別為22、11、9、7、6、5、4、2、1 人,每批次人均肉雞養殖數量分別為0.91 萬、0.91 萬、0.89 萬、0.86 萬、0.83 萬、0.8 萬、0.75 萬、1萬、1 萬只;按此推算,每批次勞均純收益依序為4.18 萬、4.18 萬、4.08 萬、3.94 萬、3.83 萬、3.68 萬、3.45 萬、4.60 萬、4.60 萬萬元。由此可知,以1 萬只和2 萬只托養戶勞均收益4.6 萬元/批為最高,其次為10 萬只和20 萬只托養戶均為4.18 萬元/批,再次之為8 萬只、6 萬只、5 萬只、4 萬只托養戶,以3 萬只托養戶勞均收益最低為3.45 萬元/批,詳見表2。
不同規模類型需要的雞舍建筑面積依序為27000、11000、8000、6100、5300、4000、3000、2000、1100m2,按照飼養1 只肉雞需要固定資產(雞舍及設備)投資50 元計算,不同規模類型肉雞托養戶需要的固定資產投資依序為1341 萬、531 萬、402 萬、306 萬、266 萬、200萬、149 萬、99 萬、56 萬元,以20 萬只型圈舍建筑面積最大、投資最高,詳見表5。
可見,1 萬和2 萬只托養規模的勞均收益最高,其需要的勞力較少,符合家庭勞力數,不需要外雇人工;投資較少,大多數農村家庭都能辦到;需要的圈舍面積不大,1 戶家庭的承包地能滿足,不需要流轉他人土地。3 萬~20 萬只投資都超過100 萬,普通農戶難以辦到。因此,以1萬~2 萬只肉雞托養規模比較適合貴州農村實際情況,1 戶農戶利用2~3 畝家庭承包山地,家庭自籌一部分或貸款一部分,政府扶持一部分,自有材料和出工出勞占一部分,修建簡易雞舍。1家2 個勞力,按每年出欄2.5 批次計算,可年飼養出欄肉雞約3 萬~5 萬只,年純收益15 萬~25萬元,年投資回報率27%左右,年勞均收入10萬元左右,收益高于一般行政人員和公司職員,可以作為家庭長期的職業。
通過“公司+家庭農場”的肉雞托養模式,按照統一供苗、統一供料、統一防疫、統一管理、統一銷售“五統一”和生產風險保險、保證穩定收益“兩保障”的利益聯結機制,以1 萬~2 萬只肉雞養殖規模的家庭農場為主推類型,在貴州農村大力發展肉雞產業,帶動農戶增收致富;同時,通過依托基層農技的配合協同,鼓勵當地政府在當地建立區域性的產業協同推廣工作站點,采取公益性和營利性的融合發展模式,穩定培育一支數量有保障、專業能力強、晉升渠道暢通的肉雞專業管理技術隊伍,可吸引外出務工人員返鄉就業創業,解決農村存在“空心村”的問題[6],實現“一個家、一塊地、兩勞力、五萬雞、年收20 萬元、實現共富裕富足”的目標,持續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與鄉村振興的有效銜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