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 政,萬洪燕
吉林省農安縣農安鎮畜牧獸醫工作站,吉林農安 130200
奶牛酮病是高產奶牛的常見病,一般是群發性的。近年來,由于個別養殖場追求高產奶量和高品質牛奶,在日糧配比時蛋白能量的比例失衡,致使奶牛能量代謝失衡,體內產生大量的酮體而發病。
一般發生在產犢后泌乳初期,在這個時期母牛身體需要耗費能量較大,但如果生糖含量不足,就會導致葡萄糖代謝負平衡的現象,而呈現酮病。作為原發性酮病,主要是營養缺乏及其營養物質代謝機能紊亂的一種營養代謝病。它受兩種飼養條件所支配,一種是飼喂高蛋白質和脂肪性飼料,而粗飼料、特別是碳水化合物飼料不足;另一種是飼喂低蛋白質和低脂肪飼料,而碳水化合物飼料亦少,則更加劇了營養物質的缺乏。機體為了滿足能量需要,則動員體脂肪加強氧化分解,而中間代謝產物,即乙酰乙酸、β-羥基丁酸含量增加而發病。繼發性酮病可由于消化器官疾病,如前胃弛緩、真胃炎、真胃移位和肝病等,與此相應地出現瘤胃內微生物區系改變,導致瘤胃異常發酵而發生。
主要可分為消化型、神經型及繼發型三種。
1.2.1 消化型:本型所占比例最大,多在分娩后數天至數周內,尤其是泌乳盛期的奶牛更有多發的趨勢。初期病牛的體溫正常或稍低于正常體溫,表現不安和過敏,繼則精神沉郁,拒食精料,但尚能吃些粗料,后期則連青草、干草也拒不采食,甚至也不飲水。瘤胃蠕動及反芻減少,排糞停滯,有的排出呈球狀的少量干糞,有的病牛糞便惡臭,呈稀狀樣。病牛消瘦明顯,脫水,被毛粗糙,無光澤。病牛疼痛且敏感,短期內泌乳量急速下降。呼出氣體、擠出乳汁、尿液及體表均散發醋酮氣味。
1.2.2 神經型:病牛不但有消化型的主要癥狀,還有一些神經性的癥狀,如表現出興奮不安,狂暴,呻吟,磨牙,無目的運動或者不停地原地轉圈,步態異常,有時咀嚼鐵鏈條。肌肉震顫,前沖,后退,或向障礙物沖撞,共濟失調等[1]。本病型所占比例較小,多在分娩后3 ~10 d 內發病。除呈現消化型的癥狀外,還有從口角流出混雜泡沫性涎水,嚴重的病牛甚至視力喪失。
1.2.3 繼發型:在臨診癥狀上多被原發性疾病的癥狀所掩蓋,如前胃弛緩、真胃炎、真胃變位、乳腺炎和子宮炎等。此外,還表現精神沉郁,食欲減退或消失等。反芻、瘤胃蠕動等消化機能紊亂,以及產乳量快速減少。重型病牛多有神經癥狀,本類型大多數情況是因為生產癱瘓和酮病同時發病,此時對病牛使用鈣制劑和乳房送風進行治療效果不明顯。
根據病牛的臨床癥狀,如消瘦、無食欲、產奶量快速下降及一些神經癥狀,再結合病牛血液和尿液中酮體含量的檢測數據變化來判定牛是否患有酮病。同時還要進行類癥鑒別診斷,病牛是否還患有其他疾病。
預防本病重要的措施就是在奶牛產前、產后泌乳早期避免奶牛過多采食干物質飼料。干奶期供應充足的青綠飼料及適宜的粗飼料,這樣能增加奶牛瘤胃的消化功能。而且對于奶牛的日糧要逐步進行改變,防止因此對奶牛產生應激,并且要保證日糧配比的合理性,在奶牛生產的前2 周要逐漸增加精料比例,可以調整瘤胃微生物菌群,并緩慢過渡至高精料含量的日糧,還要注意飼料中的蛋白質和各種維生素的配比,以保證奶牛的生產供需。實踐證明,在奶牛飼糧中加入丙酸鈉或丙二醇等生糖前體物質對酮病有預防作用。臨產奶牛和泌乳奶牛飼糧中使用離子載體類藥物為預防酮病提供了一個強有力的工具,如莫能菌素。圍產期給予莫能菌素,可減少50%的酮病發生率。但莫能菌素不能用于泌乳牛,因此須謹慎使用。要根據奶牛生長、泌乳和妊娠各個時期的特殊需要來飼養,使膘情適中而不過肥或過瘦。對于舍飼母牛,要加強舍內的通風,搞好舍內的環境衛生,母牛要保證充足的運動和光照。
本病的治療方法為:盡快恢復病牛的血糖水平;及時補充草酰乙酸,讓病牛的體脂產生的脂肪酸完全氧化,從而降低病牛酮體的生產速度;此時要增加奶牛飼糧中的生糖前所需要的物質。治療時,可靜注50%葡萄糖注射液500 ~1 000 mL,對大多數母牛有顯著效果,應連續注射3 ~5 d。此外,應用丙酸鈉、丙二醇等生糖物質以補充糖原,可收到較好的效果[2]。應用促腎上腺皮質激素肌注200 ~400 IU,或靜注氫化可的松500 mg,效果亦好。肌注維生素A、維生素B1及維生素B12亦有一定的輔助效果。如有神經癥狀出現時,可肌注鎮靜劑鹽酸氯丙嗪500 mg 或靜松靈3 ~4 mL。如果奶牛在妊娠期內患本病,更需及時治療,以防病牛出現不可逆性脂肪沉積及多器官衰竭,可在必要時使用激素誘導分娩或對病牛進行剖腹產手術。使用葡萄糖支持療法和強制填塞飼喂也很必要。若奶牛產后最初幾天治療中斷,這些患牛可在48 h 內復發為嚴重的甚至致死性酮病。
奶牛生產癱瘓也被稱之為奶牛產后癱瘓或奶牛乳熱病,是母牛經常在產后突然發生的一種急性低血鈣癥。一般高產奶多發生本病,且4 ~5 胎以上的奶牛更易發生。多由于奶牛攝入的營養不均衡,如日糧高鈣、低磷,或者維生素D 缺乏及分娩后立即大量泌乳,而使母體血鈣濃度過量損失引起該病。一般在奶牛產后的12 ~72 h 多發本病。
妊娠期間飼料中鈣的含量或鈣與磷比例不當,使血中鈣的濃度降低。甲狀旁腺激素分泌受到影響,導致產前和產后骨骼貯庫中鈣代謝發生障礙。也有人認為與缺乏維生素有關。分娩后過早開始大量泌乳,鈣從乳中大量排出,鈣含量急劇下降,若機體不能及時調整,就會引起持續性的低血鈣而發病。據測定,健康牛血鈣為8.6 ~11.1 mg/100 mL,發病時血鈣可下降為3.0 ~7.0 mg/100 mL。
病初食欲、反芻減退,病牛不安,四肢乏力,不久即癱瘓,四肢屈于軀干之下,開始時頭置于地上,但很快即彎向胸側,呈“S”狀。不久即知覺遲鈍,閉目昏睡,瞳孔放大,眼瞼反射微弱,呼吸深而慢。皮膚、耳、角、四肢等末梢部稍涼,體溫可下降到36 ℃,冬天可更低些。咽麻痹時,舌多垂于口外。有時還可發生瘤胃輕度臌氣。直腸積糞,膀胱內充滿尿液而不能自行排出。
根據發病時間及病情,且具有典型癥狀時,一般易于診斷,但應與產后截癱相鑒別。可以測定血鈣含量來協助診斷,因為生產癱瘓的血鈣量必定減少。至于和酮病的區別,主要可通過血、乳和尿的酮體測定來診斷[3]。
在奶牛生產后的0 ~3 d 需控制擠乳量,擠出的乳量只要夠喂犢牛即可,防止過早對母牛大量擠乳而發病。在奶牛的妊娠后期適當地在日糧中加入維生素A、維生素D3,實施產前低鈣及產后高鈣飼養的方法[4]。在整個圍產期中,適當增加運動和光照,將有助于防止生產癱瘓的發生。
使用25% ~50% 葡萄糖溶液500 mL、10% 安鈉咖液20 ~40 mL、10% ~15% 葡萄糖酸鈣液500~1 000 mL混合,靜注。但若在4~6 h內未見效,應重復用藥。除補充鈣和葡萄糖外,最有效的方法是向乳房內送風,使乳房膨脹,提高內壓,減少乳房血容量,抑制泌乳,使血鈣量不致因大量泌乳而減少。送風最好用乳房送風器,空氣能夠過濾。送風前使牛側臥,用酒精棉球消毒乳頭,將消毒的乳導管輕輕插入乳頭內,用送風器將空氣徐徐送入乳房內。送入空氣的量,以乳房皮膚緊張,用手指彈叩乳房呈鼓響音為宜。按上述方法將四個乳區注滿空氣,送風完后,在拔出乳導管時立即用手指捏住乳頭,然后用紗布條將乳頭輕輕結扎,防止空氣逸出。在乳房送風15 ~20 min 后,全身狀況出現好轉,大部分牛在2 h 內起立。一般在1 ~2 h 即可除去結扎乳頭上的紗布條。在治療過程中,要加強對病牛的護理,牛床多鋪墊料,保持干燥,定時幫助病牛翻身,有利于病牛的康復。
我國是畜牧業養殖大國,畜牧業也是國民經濟發展的重中之中,而奶牛養殖在我國畜牧業占一定的比例,對我國畜牧業的發展有著重要的影響。為保證奶牛業的良性發展,基層的畜牧工作者需要加強管理,調整合理的方法和預防措施,以促進我國畜牧業的健康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