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黨少俠

在林間散步的時候,也許你偶爾會發現一種由多枚果實聚成的球狀植物。但仔細一看,你會發現單個果實更像南瓜籽,略扁,有瘤狀突起,且布滿長刺—— 這就是刺果瓜。

圖/ 饒雙
2019 年的國慶節,我去山西忻州參加一場公益活動。在活動期間,我和機構的兔子老師發現了一種此前沒有見過的植物,經初步判斷,應該是一種葫蘆科植物。當時經過調查統計,初步確定其分布范圍約三公頃,數量在數百株以上。
查閱文獻并向植物學老師們請教后,我發現這是一種原產于北美洲北部和中部的植物—— 刺果瓜。其實,它在我們國家其他省份早已存在,但在山西是首次被發現。
刺果瓜(Sicyos angulatus L.)為葫蘆科刺果瓜屬草質藤本植物。它攀爬能力強,生長擴展速度快,種子量大、繁殖力極強,全體被白色糙硬毛和短剛毛。刺果瓜莖長一般5 米左右,長者可達10 米以上。莖上有槽棱,密被長柔毛。莖節上生卷須,卷須密被白色長柔毛。卷須通常3—5 裂。葉片形狀似黃瓜葉,長和寬近等長,通常3—5 裂;葉片兩面微粗糙,被短柔毛,葉緣具尖細的短齒。
花為單性花,雌雄同株,花冠為黃綠色,花冠5 裂。雄花花序梗較長,排成總狀花序或頭狀聚傘花序,花冠上有綠色脈紋;雌花聚成頭狀花序,花序梗較短,花冠也是5 裂,具綠色脈紋,柱頭3 裂。
果實為漿果,一般是多枚果實聚成球狀,成熟時干燥不開裂;瓜的形狀,像南瓜籽,略扁,有瘤狀突起,且布滿長刺;每一個小果里面都有一粒種子,種子呈橢圓形或近圓形,比較扁平。

查詢文獻時,我發現刺果瓜原本是被當作觀賞植物引入歐亞地區的,后來逃逸,成為一種惡性雜草,已在歐洲、亞洲和大洋洲的多個國家和地區蔓延成災。
刺果瓜于2003 年首次在我國遼寧省大連市發現,2005 年其危害性首次見諸報端。現主要分布于北京市、遼寧省、山東省、四川省、云南省、臺灣省。
刺果瓜可攀附到高20 米以上的鄰近樹木上,造成覆蓋植物死亡;可借助鄰近樹木向外擴展達25 米,使其他植物因缺光或受壓死亡,并形成單一群落。另外,刺果瓜還能通過分泌化感物質抑制“土著”植物的生長,從而形成單優群落,影響當地植物的多樣性和生態平衡。
刺果瓜耗水量和耗營養物質高,光競爭優勢極強,可危害玉米、大豆、果樹及其他農作物,在田間與作物競爭水分、光照、礦質營養及生存空間,嚴重時可導致作物大面積減產,以至絕收,并阻礙機械收獲等農事操作的進行。研究發現,1 株刺果瓜苗可危害333 平方米的玉米田。刺果瓜入侵后,會纏繞玉米植株,影響其光合作用和授粉,進而使玉米減產。若防治不及時,可使玉米減產50%—80%,甚至絕收。
1999 年在臺灣省、2002 年在河北省、2003 年在遼寧省大連市和山東省青島市、2010 年在北京市都發現了刺果瓜。目前,云南省、廣東省、四川省也發現其蹤跡,大有擴張蔓延的趨勢。
2017 年8 月28 日,刺果瓜被列入中華人民共和國生態環境部發布的《中國自然生態系統外來入侵物種名單(第四批)》;2023 年1 月1 日起,被列入中國《重點管理外來入侵物種名錄》。

圖/ 饒雙

身為植物,看起來刺果瓜行動能力會有所局限,但這絲毫沒有影響刺果瓜的“侵略性”,因為其擴散的方式比較多樣。
首先,刺果瓜采用的是“多子多福”的策略。你應該不會想到,一株刺果瓜能產生成千上萬粒種子。這就造成了刺果瓜的爆發式增加,極容易在一個地區形成優勢物種。
其次,它利用的是鳥類傳播的方式。鳥類食用刺果瓜的果實,卻無法消化,只能完整排泄,從而將刺果瓜的種子擴散到各個角落。
再次,它利用陸地動物傳播的方式。刺果瓜的果實外面具有小刺,會掛在動物的皮毛上,隨著動物的行動傳播。
最后,草坪引種、糧食調運、交通工具、旅游等方式,也會幫助刺果瓜傳播。

刺果瓜的種子能在夏季的不同時間里萌發,讓人防不勝防。
刺果瓜雖然難纏,卻是可以防治的。
專家說,可在其不同生長期采用不同的人工方式進行清除:春季拔苗。在4 月中旬至5 月中旬刺果瓜的幼苗萌發期,采取人工分批拔除,可從根本上杜絕其傳播。夏季剪秧。在刺果瓜的生長旺期,可采取剪秧的辦法阻止根部營養供應,從而控制其生長。秋季燒果。在刺果瓜果實成熟之前,可將果實收集起來,用火燒處理,控制其繁殖和傳播。
舉例來說,發現刺果瓜這種外來入侵物種后,忻州當地相關部門非常重視,多次組織人工清除行動,刺果瓜瘋狂擴張的勢頭被遏制,生長面積逐年下降。
有人說,刺果瓜雖然是外來入侵物種,但也不是一無是處啊。它的果實可食用,超市里賣得還挺便宜呢。這些人是把刺角瓜和刺果瓜混淆了。兩者根本就不是一種“瓜”。
刺角瓜(Cucumis metuliferus)是葫蘆科黃瓜屬植物,為一年生草本攀緣植物。綠色莖蔓生,密生刺毛,具有棱蔓,莖節具卷須;葉片呈橢圓形,互生。刺角瓜的花為單性花,雌雄同株,花冠為黃色。
刺角瓜的果實看起來像是雜交出來的產物,外表既像火龍果又像海參,因此,它還有個名字叫“火參果”。切開表皮,內里像黃瓜和百香果,果肉細膩多籽。
刺角瓜長成這副模樣,并非是想爭個獵奇的頭銜,而是一種比較高明的生存手段。它來自極其干旱的非洲卡拉哈里沙漠,為了減少水分的蒸發,它長出了肉刺,汁水豐富的果肉可以儲存水分。


刺角瓜“傳宗接代”的方法很神奇:刺角瓜熟透后,果肉會變成凝膠狀,強烈膨脹后壓迫果實內壁,并最終把種子如火山爆發一樣噴出,所以,它又有“爆炸果”的綽號。種子扁平,呈長橢圓形,種皮為淺黃色。
新西蘭、美國、澳大利亞、德國和中國等均引種栽培。
此外,還有人聽說過一種叫刺瓜的植物。這會不會是刺果瓜的簡稱呢?
不是,絕對不是。刺瓜和刺果瓜根本就八桿子打不著,沒有絲毫關系。
刺瓜(Cynanchum corymbosum)別名小刺瓜、野苦瓜、乳蠶、乳汁藤,為夾竹桃鵝絨藤屬草質藤本植物。塊根粗壯,莖的幼嫩部分被兩列柔毛。葉為卵形或者卵狀長圓形,觸摸的感覺如紙質,相對比較薄,除脈上被毛外,無毛。花序為傘房狀或總狀聚傘花序,著花約20 朵;花冠綠白色,近輻狀;副花冠呈大形,杯狀或高鐘狀。果實為蓇葖果,紡錘狀,具彎刺,向端部漸尖,中部膨脹;種子呈卵形。
刺瓜可全草入藥,具有催乳、解毒等功效。
雖然刺瓜叫瓜,但不能食用,因為夾竹桃科植物大多都有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