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佳寶

2019年末新型冠狀病毒席卷全球,給我們的生活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挑戰(zhàn)。2022年4月末奧密克戎突襲京城,按照北京市衛(wèi)健委的防控部署,醫(yī)院派我到隔離點開展心理援助工作。新的環(huán)境,新的工作模式,一切都是那么的陌生和未知。帶著保證完成任務(wù)的決心和對未知的忐忑到了隔離點,這里成了我“新的診室”。
有一天凌晨3點,我被吵鬧聲驚醒,聽到工作人員大聲地喊著:“快,快拉住她,別讓她跳下去”。我來不及多想,迅速地跑到走廊外,看見工作人員緊緊地拉著正要往樓下跳的一位阿姨。她情緒十分激動,還在不停地喊著:“我都成密接了,讓我死吧,這樣活著太難受啦”。
我輕輕地握著她顫抖的雙手,“阿姨,您別急,我能理解您此刻的困惑和痛苦,生活中的挫折和壓力有時會讓我們感到無法承受,但請相信,您并不孤單,您能跟我說說嗎?我是咱們的心理治療師。”只見她大口喘著粗氣,并沒有正眼看我。“別管我,你們誰也幫不了我,我太難受了。”“任何困難我們都可以和您一起面對,請相信我們。”“真的可以相信你們嗎?”“嗯嗯,可以!”只見她眼中泛著淚花,勉強點點頭。“您先跟我做深呼吸。”幾輪深呼吸之后,她慢慢平靜了一些,情緒逐漸穩(wěn)定下來,開始愿意與我交流,通過了解,得知這位阿姨姓李,李阿姨兩年前來到北京幫著兒子兒媳照看小孫子。
看著她不安的神情,我邊聊家常邊拿過旁邊的紙和筆,引導(dǎo)她先閉上眼睛,慢慢體會當下的感受,不要有任何心理負擔,想畫什么就畫什么。她開始畫了大大小小的幾個人,然后在這些人的前面,反復(fù)加粗,反復(fù)加粗,畫了一堵高高的墻,她稱為“防護墻”,她說:“有了防護墻,我和家人才能安全,才能活下去,要不然就都活不成了”。通過進一步評估,我確定了是這次被判定為密接,激活了李阿姨的死亡焦慮,而死亡焦慮非常可能來自她幼年的成長經(jīng)歷。她自幼由姥姥撫養(yǎng)長大,老人家親身經(jīng)歷過東北鼠疫,經(jīng)常跟她講當年村里的人身體發(fā)紫、變黑,甚至整村人被病菌奪走生命,橫尸遍野的情景,這些恐怖的景象給她幼小的心靈留下了不可磨滅的陰影。
12歲那年,和她相依為命的姥姥又因年老體弱合并流感在一個漫天飛雪的冬天去世了,臨終前還給她做了一鍋餃子和一件過年穿的花棉襖。自此,李阿姨聽到病毒兩個字就緊張、害怕,熬過了非常艱難的半年,才慢慢好轉(zhuǎn)一些。這些年她雖然對傳染病有擔心,但可以維持正常生活,她說沒意識到是生病了,不知道是焦慮,也沒有去精神科就診。這次疫情帶來的隔離,讓她感到被困在了漩渦里,無法擺脫內(nèi)心的恐懼,心理防線徹底崩潰了。
為了幫助李阿姨克服死亡焦慮和恐懼,我制定了一系列針對性的治療方案,情緒涂鴉成了她表達情感和釋放內(nèi)心壓力的方式,她通過畫出防護墻和家人的畫面,逐漸理解到家人的陪伴和愛是她戰(zhàn)勝困難的力量。同時,我運用創(chuàng)傷修復(fù)技術(shù)幫助她面對過去的創(chuàng)傷,重新理解和接納自己的經(jīng)歷。通過調(diào)整不合理的認知,我?guī)椭J識到病毒并非無法戰(zhàn)勝的惡魔,而是可以通過防護措施和科學(xué)的防控得以應(yīng)對的挑戰(zhàn)。雖然危機信號基本解除,但要徹底改變她焦慮、恐懼的狀態(tài),還需進一步干預(yù)。
一次治療中,我在李阿姨的面前放了一把椅子,讓她想象對面坐著誰,想對對方說什么,李阿姨遲疑了許久,忽然哭著喊出:“姥姥,您在哪兒呢,您給我做的棉襖都穿破了,再也沒人給我做了”,眼前的阿姨仿佛變成了當年的小女孩,壓抑在心里多年的情感在這一刻釋放了。我點了點頭默默地陪伴著她,聽她講述著與姥姥的點點滴滴,李阿姨也開始意識到自己的恐懼和姥姥的影響有關(guān)系。為了進一步強化,這時我說:“如果姥姥就坐在這,您覺得她會對您說什么呢?”李阿姨陷入了沉思……
第二天,她遞給我一幅畫,上面畫著家人圍坐在一起吃餃子的場景,她哽咽著說“我姥姥包的酸菜餡餃子最好吃了,如果她還在,一定想看見我健健康康、幸福快樂地活著。”“嗯,是呀,從畫中看到您對生活的期待了,因為它多了色彩。”
隨著李阿姨對病毒認知的改變和疫情形勢的好轉(zhuǎn),她的心態(tài)也發(fā)生了轉(zhuǎn)變,她學(xué)會了面對自己的恐懼和焦慮,逐漸恢復(fù)了對生活的信心和希望。視頻中還跟家鄉(xiāng)的老伴說:“我現(xiàn)在想通了,過去確實太偏激了,后半輩子咱倆要好好地活著。”頭發(fā)斑白的叔叔泣不成聲地說:“好,好,你沒事了就好,替我謝謝北京的醫(yī)生。”這一刻我的心被打動了,感動于李阿姨的變化,感動于上一代“鼠疫”的創(chuàng)傷在“新冠疫情防控”的體驗中被療愈。
李阿姨在隔離點的生活逐漸規(guī)律起來。她參與了心理援助小組的活動,與其他患者分享自己的心路歷程,互相支持和鼓勵。她漸漸成為隔離點的“心理支柱”,幫助其他患者走出心理困境。隨著疫情得到有效控制,李阿姨終于出院。她回到了兒子和孫子的身邊,開始積極參與家庭生活,并在社區(qū)志愿者隊伍中發(fā)揮自己的力量。她將自己的經(jīng)歷和心理援助的收獲傳遞給他人,成為一個積極向上的榜樣。
正如那一天離別時,李阿姨緊緊握住我的手,感激地說:“謝謝你,讓我重新找回了自己。我會珍惜每一天,活出自己的精彩。”這句話在我心中回蕩,成為我在抗擊疫情中的動力和信念。回顧這段援助旅程,我深感醫(yī)療工作者的使命和價值。雖然我們的診室變成了隔離點,但助人的信念不變。用“心”戰(zhàn)疫,不僅是醫(yī)療技術(shù)的施展,更是心理關(guān)懷的傳遞。通過理解、支持和引導(dǎo),我們能夠幫助患者重拾希望,重建內(nèi)心的平衡與力量,共同度過困難時刻,迎接更美好的未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