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春洋

背景:龍龍老師是一名碩士研究生學歷的幼兒園老師,他的預約信息里有顯示焦慮、沮喪、無助等內容。
咨詢師:能說說你對自己目前工作和生活狀態的一些感受嗎?
龍龍老師:來到這之前,我雖然有預期,但是沒想到來了之后自己的工作和生活狀態會是這樣。要做的雜事太多了。尤其我還是個男老師,一遇上大的檢查評估,經常加班。
幼兒園留給研究生學歷教師的發展空間其實不大,做研究的氛圍和保障基本可以說是沒有,通常都是硬著頭皮上,遇到困惑,沒有一起討論的人。
我現在剛評上二級教師,雖然在工資中有這部分補助,但是對在北京生活來講,還是杯水車薪,剛剛夠自己生活,整個學前教育行業的待遇就不高。
我之前也想過跳出幼兒園,去互聯網在線教育,在薪資上有一個突破,但是因為新冠疫情、“雙減”的雙重影響,我又打消了這個想法。
我覺得自己每天都很累,迷茫但又不知道怎么改變當下的狀態?,F在每天早上起床想到要走進幼兒園工作一天,我就感覺到一股無形的壓力壓著我,我想逃離,但是我又不能離開,我需要打起精神投入工作,但是發現沒多久就又提不起勁。
咨詢師:你能多說說那股無形的壓力嗎?什么讓你想逃離呢?
龍龍老師:每天起床想著又要像陀螺一樣轉一天,就很排斥,周一上班就盼著周五放假,有時候周末也不消停,這些充斥著我的生活,我已經沒有停下來的時間去思考了。
咨詢師:那這些壓力部分你有和別人比如同事說起嗎?
龍龍老師:一起吃午飯的時候也有提過,但我是男生,同事們大多是女性,也不好總聊這些,不然顯得我婆婆媽媽的。
咨詢師:和同事聊起的時候,你的同事們給到你的是什么樣的反饋呢?
龍龍老師:她們其實都是很好的老師,工作量也很大,所以我說起連軸轉、疲憊的時候她們也說是這樣的,但是說過了就說過了,她們大多數還是該干嘛干嘛。所以我覺得這些感覺其實一部分跟我自身有關系。
咨詢師:為什么會有這樣的歸因?
龍龍老師:大多數老師就是干好每天園所布置的工作,少部分老師會多想一些,組織好半日活動,評上骨干,漲工資。但是我想的比較多,如果想要從教學活動上突破,和那些有多年帶班經驗的老師相比,我基本上是不占優勢的,我需要把我研究性思維的優勢發揮出來,但是目前自己好像憋著發揮不出來,也不知道怎么發揮出來。我迷茫的是我未來的職業道路該往哪個方向走。我甚至懷疑當初為什么要進入幼教行業,進入幼兒園。
可以看到,龍龍老師以一種焦慮、沮喪、失落的方式在敘述自己的生命故事,充滿著自我不認同、無力感。他運用單一的主流敘事來描述自己的人生經歷,當他的敘事與社會主流敘事相矛盾時,龍龍老師就很難從自己的故事中獲得自我認同感和生命價值感,進而對自己產生質疑甚至否定。
咨詢師:如果是你,你怎么定義你現在面對的這種焦慮、迷茫、提不起精神的感覺?
龍龍老師:我感覺就像一個有著很細出口的沙漏,沙子一直在流出。
咨詢師:漏著沙子的沙漏,你給了它一個很形象的、屬于你的獨特定義。那你可以跟我談談這個沙漏是什么時候來到你身邊的呢,它來了之后你的身邊發生了什么變化?影響到了哪些人?
龍龍老師:差不多一年前吧,它來之后,主要是對工作方面的影響比較大,我工作不像以前那樣積極準備了,課題研究工作我明知道要推進,可就是不想動。我的這些狀態,園長也感覺到了,有時候也側面說一說。和我交接的班長也能感覺到。我感覺這個沙漏來了之后,我慢慢被消耗掉。
咨詢師:我能感覺到,這個沙漏在一點一點消耗你,你的領導和同事都或多或少受到影響,你又明確知道目前的狀態對你的職業發展有影響,于是你開始質疑自己當初對行業的選擇,對職業的規劃,這讓你覺得很挫敗對嗎?
龍龍老師:是的,確實就是這樣。
咨詢師:那這種沙漏帶來的慢慢被消耗的感覺,你現在可以閉上眼睛想象,感受一下,然后跟我講講這種感覺。
龍龍老師:(閉眼感受)就是感覺在流走,然后想把它從我身上剝離開又弄不下來,太難了,我不知道怎么辦。
咨詢師:可以感覺到,這個沙漏真的讓你很不舒服,它給你的工作和生活帶來了不好的影響,那現在你認真想一想,你可以接受這些影響嗎?
龍龍老師:當然不能。
咨詢師:那我們現在做一個預想,你現在最希望你的工作和生活有哪些變化呢?
龍龍老師:我希望我當下的狀態能夠調整,找到適合我的努力方向,我的發力點,然后職業上有一個新的突破。
咨詢師:為什么會想要一個突破呢?
龍龍老師:因為我才28歲,我還有很長的路要走。其實我畢業的時候是收到了兩份工作邀請的,最后選擇了這個幼兒園,一方面是看重學前教育這個朝陽行業,一方面我也覺得孩子們運動時散發的生命力,對我有很強的感染力,我也很享受孩子們在我的努力下一點一點成長、發展,從而體驗自我成就感和價值感。
咨詢師:真好,聽你的描述我都能感受到孩子們的生命力,我覺得你內心有對孩子們最樸素的愛。
龍龍老師:謝謝,說得我都不好意思了。
咨詢師:聽了你剛才的這番話,你覺得是否可以把你當下對自身的需求概括成提升自我效能感,找到職業著力點?
龍龍老師:嗯,是這樣的。

可以看到,咨詢師始終抱持外化的態度,全然接納和尊重龍龍老師,相信龍龍老師有能力面對問題,與龍龍老師共同探討了他面對的問題的定義。這個過程中,通過擬人化的方式,將龍龍老師和他面臨的問題分開,然后拉開這個距離后,使得龍龍老師能夠更客觀地與問題對話,問題也得以被充分描述,更立體。咨詢師還通過向龍龍老師提問,了解問題在各個方面對他的影響,并引導龍龍老師來評價問題行為帶來的獲益。(龍龍老師究竟能否戰勝這一關呢?更多精彩內容請看下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