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萍萍 秦小怡
肩周炎是一種以肩關節疼痛及功能障礙為主要表現的無菌性炎癥,發病率高,對患者生活、工作影響大,需予以妥善治療。持續被動運動具有松解關節周圍組織粘連、預防肌肉萎縮等作用,是肩周炎常用的康復治療手段。中醫認為,肩周炎發生與機體感受風寒濕邪有關,治療宜采用祛風除濕、溫經散寒之法。中藥泥灸是將溫熱效應、局部藥理效應及腧穴刺激效應融于一體的綜合療法,有簡便、安全、經濟等優點。本研究探討在持續被動運動基礎上聯合中藥泥灸治療肩周炎的效果。
選取我院2020年5月至2022年3月收治的肩周炎患者114例。納入標準:患者存在肩部疼痛、活動受限等癥狀,符合肩周炎診斷標準;單側發病;年齡40~60歲;意識清楚,依從性良好;兩周內未接受其他治療。排除標準:處于急性期;對所用藥物過敏;發病前存在肩關節功能異常,伴重要臟器嚴重功能不全等。本研究獲得我院醫學倫理委員會審批。患者均簽署知情同意書。按隨機數字表法將患者分為對照組與觀察組,各57例。
對照組予以持續被動運動:① 患者取坐位,操作者一手托住患側上肢,輕微外展,另一手對肩前、三角肌、肩后施以揉法、法,操作5分鐘。② 囑患者雙臂自然下垂,操作者一手將患肢緩慢抬起,直至有張力感,另一手尋找肩關節痛點,彈撥兩分鐘。③ 囑患者雙臂自然下垂,操作者一手將患肢屈肘,置于胸前,手掌搭于健側肩部,另一手推患肢手肘,直至有張力感。④ 患者取仰臥位,操作者一手固定患側肩關節,另一手托患側肘關節,對患肢進行外展、前屈、后伸等被動運動,運動范圍以患者自覺有拉伸感且疼痛可耐受為度,不同方向各操作10分鐘,每日1次。觀察組在持續被動運動后休息30分鐘,予以中藥泥灸治療。中藥方劑:薏苡仁20 g,桂枝12 g,防風15 g,羌活、當歸、川芎各12 g,麻黃、生姜各9 g,獨活、白術各12 g,草烏6 g,川烏9 g,將上述藥物粉碎過篩,加入艾灸粉、火山泥、蜂蠟制作為藥泥備用。治療前將藥泥用微波爐高火加熱3~4分鐘,攪拌均勻,待藥泥溫度降至50 ℃左右,涂抹在患側肩髃穴、肩貞穴、肩髎穴上,厚度1~2 cm,并以保鮮膜覆蓋,30分鐘后取下。藥泥回收可循環使用5次。兩組患者治療5天,休息兩天,治療兩周后觀察療效。
兩組治療前后肩關節功能、疼痛程度及治療期間安全性。
1.4.1 肩關節功能
采用Constant-Murley肩關節功能量表(CMS)[1]評估兩組患者治療前后肩關節功能,量表包含關節活動度、日常生活活動等4個維度,分值范圍0~100分,得分越高表示肩關節功能越好。
1.4.2 疼痛程度
采用視覺模擬評分法(VAS)評估兩組患者治療前后肩部疼痛程度,選擇10 cm長的游動標尺,標尺左端計0分,右端計10分,1 cm表示1分,患者根據自身感受,滑動標定物至相應位置,得分越高表示疼痛越劇烈。
1.4.3 療效
根據《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2]判斷兩組療效。治愈:經治療,患者肩關節功能復常,可正常活動,肩部疼痛完全消失;好轉:經治療,患者肩關節功能較治療前有所改善,活動受限范圍較治療前減少,肩部疼痛較治療前減輕;無效:經治療,未達上述任一標準。治愈、好轉合計為總有效。
應用SPSS 22.0統計學軟件分析數據。符合正態分布的計量資料(年齡、病程、CMS、VAS評分等)以()表示,組間比較采用獨立樣本t檢驗,CMS評分和VAS評分組內比較采用配對t檢驗;計數資料(性別、患側、病情程度等)以百分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兩組患者性別、年齡、病程、患側及病情程度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詳見表1。

表1 兩組一般資料比較
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94.7%(54/57),高于對照組的80.7%(46/57),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 5.21,P<0.05),詳見表2。

表2 兩組療效比較 [例(%)]
治療前兩組CMS、VAS評分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治療后兩組CMS、VAS評分較前改善,且觀察組優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詳見表3。
表3 兩組治療前后CMS、VAS評分比較 ()

表3 兩組治療前后CMS、VAS評分比較 ()
VAS評分t,P治療前治療后觀察組5765.7±7.287.4±7.615.65,<0.016.9±1.82.7±0.915.76,<0.01對照組5766.0±7.381.9±7.611.39,<0.016.9±1.73.4±0.913.74,<0.01 t,P0.22,>0.053.86,<0.010.00,>0.054.15,<0.01
觀察組不良事件發生率7.0%(4/57),停灸1~3天皮疹或皮膚潮紅可自行消退;對照組不良事件發生率3.5%(2/57),但肌肉痙攣表現輕微且呈一過性;組間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χ2= 0.18,P>0.05)。具體不良事件見表4。

表4 兩組不良事件發生情況 [例(%)]
肩周炎患者由于肩關節周圍軟組織出現粘連,關節僵硬,引起明顯疼痛及功能障礙,研究認為關節囊纖維化及滑膜炎癥與該病發生有關[3]。運動療法在肩周炎康復治療中常用,持續被動運動可改善關節僵硬,避免長期制動造成的肌肉萎縮,還能增強本體感受器沖動,阻斷疼痛信號傳遞[4]。
風寒濕型是肩周炎常見證型之一,治療以祛風、散寒、除濕、止痛為主。中藥泥灸是中醫溫熱治法,通過局部熱灸發揮溫經散寒、行氣活血功效,同時可對相關腧穴產生刺激作用,其中肩髃穴有祛風通絡、舒筋利節作用;肩貞穴能通經活絡,除痹止痛;肩髎穴可通經絡,祛風濕。同時,中藥泥灸可發揮藥理作用,中藥粉碎并經微波加熱后,有效成分更易析出,并透過皮膚,直達病灶。本研究選用中藥方劑為“薏苡仁湯”,出自《類證治裁》,其中薏苡仁具有滲濕除痹之效;桂枝可溫通經脈,解肌發汗;羌活、草烏均有除濕散寒、祛風止痛功效;防風能滲濕止痙,祛風解表;獨活可祛風除濕,通痹止痛;川芎能祛風止痛,行氣活血;當歸為調經止痛、活血補血之良藥;生姜、麻黃有散寒解表之效;白術能燥濕利水;川烏能溫經止痛,祛風除濕。全方共奏燥濕祛風、散寒通絡、除痹止痛功效。現代藥理學研究發現,薏苡仁提取物可降低血管通透性,減少炎性滲出,產生抗炎作用,薏苡素具有一定鎮痛作用[5]。防風中所含香豆素、色原酮等成分可通過影響中樞神經起鎮痛作用,升麻苷成分有抗炎功效,正丁醇則有抗凝血活性,可改善血液循環[6]。麻黃中所含麻黃堿成分有鎮痛效果,偽麻黃堿則能抑制炎癥反應[7]。
本文結果顯示,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治療后CMS、VAS評分優于對照組。其原因在于中藥泥灸治療可根據患者病機特點,辨證施治,從根本上改善病情;中藥泥灸可同時發揮物理及藥理效應,在促進血液循環、抗炎、鎮痛方面產生積極作用,與持續被動運動相協同,達到增效目的。兩組不良事件發生率差別不大。
綜上所述,中藥泥灸聯合持續被動運動治療肩周炎,可提高療效,改善肩關節功能,緩解疼痛,安全性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