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陽理工學院 楊培培
山地、丘陵和比較崎嶇的高原通常被稱為山區。我國山區面積廣大,大約占全國總面積的2/3。因此,山區發展對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全局有直接影響。隨著脫貧攻堅取得全面勝利、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如期實現,我國開啟了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山區的發展越來越具有重要的戰略地位:它們既是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的重點地區,也是實現鄉村全面振興的關鍵地區,更是我國最有增長潛力的一類地區[1]。因此,推進山區溝域地帶高質量發展,是“十四五”時期一項重大任務。山區農村發展迎來了新機遇。但如何轉變山區發展方式,加快城鄉融合發展;如何鞏固拓展脫貧成果,持續增加農民收入;如何實現資源保護、環境改善與產業發展的同步推進,實現可持續發展,都需要重新認識山區的功能定位,探索出一條實現山區可持續發展的新道路。近年來,在解決山區“三農”問題的基礎上,在調整山區功能定位和優化山區產業結構的過程中,探索出山區發展的新路徑——溝域經濟。發展溝域經濟日益成為保護山區生態環境、振興山區農村經濟、持續增加農民收入、推進城鄉融合發展的有效路徑。
山區特殊的自然地理條件,使山區發展相對滯后成為世界普遍現象。如何實現山區生態環境保護和山區經濟社會發展的雙贏,把山區資源優勢轉化為發展優勢,是各個國家和地區共同面臨的難題。溝域經濟屬于區域經濟的范疇,是解決山區農村經濟發展的新視角。不同于傳統的山區發展模式,它堅持以生態建設為基礎,以產業發展為中心,以農民增收為目的,適應發展趨勢,轉變發展理念,創新發展模式,是推進城鄉一體化發展的特色創新之路。
通過梳理溝域經濟的研究文獻可知,溝域經濟尚未形成統一概念,但對溝域經濟的定位已達成共識,主要有以下四點。
第一,溝域經濟是山區發展的新路徑。不同于以往封閉的、粗放的發展,溝域經濟是以溝域內的資源稟賦為基礎,打破行政區劃界限,很好地貫徹了“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新發展理念,對生態環境、生活環境和生產發展進行整體科學規劃,以點帶面、多點成線,建成綠色生態、產業融合、高端高效、特色鮮明的溝域產業經濟帶[2],從而產生集聚規模效益的新發展路徑。
第二,農村經濟是溝域經濟建設的本質。長期以來,由于發展理念滯后、基礎設施薄弱、公共服務體系不健全、環境保護壓力大等原因,山區農村經濟社會發展緩慢,城鄉差距較大,生態環境不容樂觀,山區農民不能共享經濟社會發展成果,迫切需要找到一條能夠實現山區可持續發展的新道路。近年來,結合山區生態環境保護和山區發展現狀探索出的溝域經濟,能夠促進山區產業融合發展,有利于生態、生產、生活的同步推進,促進了山區的可持續發展。
第三,溝域經濟是可持續發展的生態經濟。良好的生態環境是溝域經濟持續繁榮發展的基石。發展溝域經濟很好地踐行了“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能夠實現山區生態環境保護、經濟社會發展、生活質量提高的共同推進。
第四,產業融合是發展溝域經濟的內生動力。產業結構調整的深度和廣度決定著溝域經濟發展的水平、質量和可持續性[3]。溝域經濟通過打破產業發展的空間局限,整合和優化資源配置,以產業融合推動結構調整和優化升級,促進溝域經濟高質量發展。
綜上所述,對溝域經濟的內涵總結如下:溝域經濟是山區農村經濟社會發展的新路徑,是由影響溝域地帶發展的各要素組成的綜合系統,涵蓋了溝域地帶發展的各個方面;它以山區自然溝域為單元,充分發掘溝域內的自然景觀資源、歷史文化資源和產業資源,對生態生產生活環境進行整體科學規劃,融入生態涵養、農耕體驗、休閑康養、民俗欣賞、文化創意、科普教育等產業內容,最終建成綠色生態、產業融合、高端高效、特色鮮明的溝域產業經濟帶,產生集聚規模效益,實現促進溝域地帶經濟發展、帶動農民增收致富的目的。
河南省地勢西高東低,北、西、南三面有太行山、伏牛山、桐柏山,大別山沿省界呈半環形分布,中東部為黃淮海沖積平原,西南部為南陽盆地,平原面積占55.7%,山區丘陵面積占44.3%[4]。目前,河南省的科技水平、工業生產能力、人均生活水平、國際地位和影響力都取得了長足進步,但河南省的城鄉二元結構依然存在。尤其是豫西、豫南的山區溝域地帶,由于受自然地理條件、基礎設施、公共服務、產業結構、人力資源等多種因素的制約,山區發展較為緩慢,缺乏持續發展后勁,嚴重影響經濟社會發展和人民群眾的生產生活。
當前,河南省農業農村發展正處于戰略疊加的機遇期、產業轉型的攻堅期、城鄉融合的加速期、風險挑戰的凸顯期,必須牢牢把握發展機遇,著力固根基、揚優勢、補短板、強弱項,推進農業農村高質量發展,推動城鄉融合高質量發展,促進農業全面升級、農村全面進步、農民全面發展。作為山區發展的新視角,溝域經濟是在調整山區功能定位和優化產業結構過程中提出的,將生態保護、產業發展、民俗旅游融為一體:一方面,聚焦生態保護、生產發展、生活便利,通過完善基礎設施、美化生態環境、加大資金投入、引進科技人才、培育特色產業等手段,加強山區生態建設,改善生產生活條件,促進農村產業融合發展,能增加就業機會,富裕山區群眾;另一方面,注重產業綠色化、精品化、多元化的培育,為城鎮居民提供休閑旅游、觀光體驗、購物居住、健身康養等多樣化、有內涵、高質量的服務,既能增加山區農民收入,也有助于改變農村傳統的生產生活方式,推進城鄉融合發展。因此,發展溝域經濟順應了河南農業農村發展的新趨勢,能夠有效深入挖掘山區溝域資源潛力,促進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和產業融合發展,有助于幫助山區經濟社會發展走出困境,是實現山區鄉村振興的有效路徑。
河南省洛陽市地跨黃河、淮河、長江三大流域,地處豫西山區,西靠秦嶺,東臨嵩岳,北依王屋太行,大體地貌是“五山四嶺一分川”,山區丘陵面積占86.2%,平原面積僅占13.8%。一直以來,洛陽奇特的地理條件給交通運輸、基礎設施建設、農業生產、人民生活帶來很大困難。但也應該看到,境內山川縱橫,溝谷交錯,河流眾多,具有獨特的地理優勢和得天獨厚的自然資源,立體氣候獨特,日照時間充足,生物品種多樣,文化內涵豐富,多元的資源稟賦奠定了洛陽生態產業融合發展的基礎[5]。據初步統計,洛陽市大小溝豁、溝岔達數十萬條,長度1 公里以上的溝約1.6 萬條,其中具備開發條件的溝有435 處,溝域面積約3200 平方公里,占市域總面積的21%,有貧困人口2.15萬戶、8.6萬人[6]。洛陽市發展溝域經濟有著巨大的空間潛力。
“十三五”以來,洛陽市深入貫徹落實新發展理念,聚焦聚力脫貧攻堅,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立足“五山四嶺一分川”的地形地貌,將發展溝域生態經濟作為助推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的重大舉措,提出“發展山區特色產業,建設豫西溝域經濟示范區”。2020 年12 月24 至26 日,中國溝域生態經濟發展論壇在河南省洛陽市舉行。與會的知名專家和學者一致認為,洛陽溝域生態經濟的創新之舉,為全國山區、半山區和丘陵地區鄉村振興貢獻了“洛陽模式”。
1、生態環境質量明顯改善。近年來,洛陽市發展溝域經濟積極踐行“兩山論”的發展理念,以生態保護為底色,充分考慮生態環境承載力和可持續發展要求,發展低碳、綠色、循環經濟,推進經濟建設、生態建設和環境保護同步謀劃落實,實施了小流域治理、植樹造林、濕地公園建設等一系列生態治理工程:溝域經濟示范區內新增造林174 萬畝,荒山荒坡綠化率提高19%;整治河道550 公里,新修溝渠765 公里,整修病險水庫127 座,新建污水處理廠156 座,鋪設污水管網3150 公里,新建蓄水池16600 立方米[7]。山區生態環境治理成效顯著,自然資源優勢正逐漸轉化為經濟發展優勢。
洛陽市新安縣溝域經濟的發展就是生態效益、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取得多方面共贏的生動實踐。伴隨著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國家戰略的落實推進,新安縣將黃河生態廊道建設與發展溝域經濟、鞏固脫貧攻堅成果、推動鄉村振興、生態旅游等結合起來,開創了高標準實施集生態、綠化、美化、效益為一體的新造林模式,積極調整優化農業產業結構,大力發展特色林果業,適度布局生態、休閑、康養產業,昔日的荒山荒坡正逐步變為“綠水青山”和“金山銀山”,實現生態效益、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的多方共贏。截至目前,新安縣已經成功打造溝域生態經濟示范帶12 個,覆蓋人口24.9萬人,年綜合收益已超過20億元[8]。
2、產業體系日益完備。按照“生態引領、產業基礎、農旅融合、產村融合”的思路,對溝域內資源稟賦進行整體科學規劃,堅持一產起步打基礎、二三產業添活力,促進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打造“一溝一產業,一域一特色、溝溝有支撐”的發展格局。截至目前,全市累計投入160 億元,建成市級溝域生態經濟示范帶64 個,帶動全市發展蘋果、石榴等優質林果249萬畝,艾草、皂刺等中藥材86萬畝,食用菌1.2億袋,蜜蜂12.7萬箱,“三品一標”農產品總數達到458個、居全省第一,實現溝域農產品產得出、產得優[9]。
3、基礎設施得到全面提升。一直以來,山區基礎設施建設和公共服務水平相對滯后,不利于山區經濟發展和人民生活改善。洛陽市將完善山區基礎設施建設和提升公共服務水平納入溝域經濟發展規劃,打破行政區域界限,對溝域進行整體科學規劃,實施基礎設施提升工程,重點完善山區路網建設項目、發展設施完善配套項目、特色小鎮和美麗鄉村建設項目,實現建設美麗鄉村目標。
自2016年來,洛陽市市縣財政累計投入31.51億元,用于推進普惠性、公益性基礎設施建設,把基礎設施提升同改善農村人居環境相結合,持續抓好“百村示范、千村整治工程”[10]。單就農村人居環境改善而言,全市溝域經濟示范帶新栽植綠化苗木132萬株,整治河道62.6公里,整修生產路85公里,安裝路燈7869盞,新建安全飲水工程12處,改廁9180 戶,大大提高了當地村民的生活水平[11]。從實際效果看,溝域經濟不僅促進了鄉村產業振興,還滲透到鄉村振興的方方面面,加速補齊了鄉村基礎設施、公共服務體系、生態環境保護等方面的短板和弱項。
4、山區農民脫貧致富步伐加快。發展溝域經濟的落腳點是以人為本、惠及民生,不斷提升農民群眾的獲得感和幸福感。發展溝域經濟不但為山區農村貧困人口脫貧致富找到了可持續發展的產業,而且大大拓寬了山區農民的增收渠道。例如,通過土地流轉實現農業的規?;图s化經營,提高了土地利用和產出效益,使得農民既可以通過土地流轉獲得穩定收益,也可以在農業公司務工或外出打工增加收入。
“十三五”以來,洛陽將發展溝域生態經濟作為助推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的重大舉措,全市共建成53 個市級“溝谷文旅業、半坡林果業、山頂生態林”全景立體式溝域生態經濟示范帶,累計完成投資146.2 億元,實現年產值33.5 億元,帶動10.5萬人脫貧致富[12],成功把豫西山區農村獨特優勢轉化為發展優勢,實現農業增效、農民增收、農村增綠,成為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的生動實踐,開辟了山區鄉村振興的新路徑。
5、形成了各具特色的發展模式。溝域經濟的生命線在于特色品質化發展。洛陽發展溝域經濟,按照“一溝一產業、一域一特色、溝溝有支撐”發展脈絡,形成了特色鮮明、綠色生態、產業融合的溝域經濟發展模式,主要有五類特色發展模式(見表1)。每個溝域有自己特色產業項目支撐發展,避免同質化競爭,有利于各個溝域經濟持續健康發展。
表1 洛陽市溝域經濟的特色發展模式
2020 年10 月,洛陽市發布了《關于大力發展溝域經濟推進農業高質量發展的實施意見》,指出:“推進溝域經濟提質。全面落實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重大國家戰略,把發展溝域經濟作為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全市農業農村工作的一個主攻方向,作為農業農村高質量發展的一個重要路徑,……全面提升溝域經濟、生態、社會效益,助力鄉村振興。到2025 年,全市打造市級示范帶100 條,產值達到100億,溝域經濟成為農業農村發展的新動能?!?/p>
洛陽“豫西溝域經濟示范區”的發展生動詮釋了發展溝域經濟是實現鄉村振興戰略的有效路徑。洛陽溝域生態經濟探索出了一條生態良好、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的山區鄉村可持續發展道路,全面塑造了山區高質量發展的新優勢,為全國山區鄉村振興貢獻了“洛陽模式”。結合溝域經濟的內涵和洛陽發展溝域經濟的生動實踐可以得出,發展溝域經濟完全契合鄉村振興戰略“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钡目傄?。因此,發展溝域經濟是實現山區鄉村振興戰略的有效路徑,成為了山區鄉村振興的新航標。
發展溝域經濟是山區經濟社會發展的新路徑,有助于破解山區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困境,從而為建設農業強、農民富、農村美的社會主義新農村,實現河南省的鄉村振興和農業農村現代化建設提供堅實支撐。因此,發展溝域經濟對于振興河南,尤其是河南山區農村具有重大現實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