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玉清 張偉云
發熱伴血小板減少綜合征(SFTS)俗稱蜱蟲病,是一種由新型布尼亞病毒感染引起的自然疫源性疾病[1],主要臨床表現有發熱、胃腸道癥狀、血小板減少和白細胞減少,重癥病例常因多器官功能衰竭而死亡。該病自2010年被定義以來,全國各地多有報道,病例主要分布在中部和東北部地區,疫源地仍然存在擴散趨勢[2]。2018年山東省SFTS發病數居全國首位,濟南章丘區是高發地區[3]。現對山東章丘區2016—2020年SFTS發病情況進行流行病學分析,為制定防控措施提供科學依據。
山東章丘區2016—2020年SFTS病例資料來源于國家疾病監測信息報告管理系統。
采用描述流行病學方法對報告病例進行分析,用Excel表格進行整理。
共報告SFTS患者137例,其中死亡4例(2.9%)。
2.2.1 地區分布
從表1可見,患者來自16個街道(鎮),病例數排在前五位的依次是官莊街道、文祖街道、垛莊鎮、曹范街道、普集街道,均來自南部山區,合計109例(79.6%),地區分布明顯。

表1 章丘區2016—2020年SFTS發病地區分布 [例(%)]
2.2.2 人群分布
男75例(54.7%),女62例(45.3%),男女比1.2 ∶ 1。職業分布:農民130例(94.9%),離退休人員6例(4.4%),學生1例(0.7%)。發病年齡14~88歲,主要集中于51~<71歲,占比90.5%(124/137)。患者年齡分布詳見表2。

表2 章丘區2016—2020年SFTS患者年齡分布 [例(%)]
2.2.3 時間分布
SFTS發病有明顯季節性,報告病例集中于4—10月,8月達發病高峰,其他月份處于發病靜息期。患者發病月份詳見表3。

表3 章丘區2016—2020年SFTS病例發病月份分布 [例(%)]
SFTS自首例病例報告以來,山東省長期處于全國報告病例的前列[4]。本文資料顯示,章丘區2016—2020年SFTS病例數下降趨勢不是很明顯。李佳宸等[4]對SFTS病例進行空間聚類分析后確定了全國4個地理集群,位于魯中的泰山周圍地區是其中之一。章丘區地處泰沂山區北麓,長城嶺綿延于南,長白山矗立于東,自南而北依次為山區、丘陵、平原、洼地。
本文資料顯示,79.6%的病例來自官莊街道、文祖街道、曹范街道、垛莊鎮、普集街道,均位于章丘區南部及東南部,與泰山集群報道相吻合。該區域內以山地、丘陵為主,植被茂密,春夏秋三季雜草叢生,有利于蜱蟲繁衍生長。人們在田間地頭勞作休憩時有隨地而坐的習慣,而蜱蟲于雜草中不易被發現,被叮咬后有時不覺,發病后不能及時溯源,為及時治療增加難度。從時間分布來看,SFTS發病均集中在每年4—10月,6月開始逐漸上升,8月達發病高峰,隨后逐漸下降,11月至次年3月無病例報告發生,疫情發展呈明顯單峰現象。這與汪金生等[5]、施旭光等[6]及劉潔楠等[7]報道的南方省份時間分布高峰位于5—6月不同,與陳翠霞等[2]及高尚等[3]報道的高峰期位于8月份一致,與山東省境內疫情分布高峰相吻合。可見由于氣候、環境、溫度等方面差異,南北方SFTS發病時間上呈現不同。與北方相比,南方春季及初夏溫度高,濕度大,利于蜱蟲繁殖,所以引發疫情高峰約提前兩個月,但南北方發病均呈明顯季節性特點一致。
從章丘區情況看,8月正值南部山區花椒成熟采摘,農民田間勞作頻繁,加之夏季穿著暴露,增加了被蜱蟲叮咬機會,導致發病達高峰。人群分布顯示,SFTS發病年齡在14~88歲,男性略多于女性,主要集中于50歲以上人群,發病情況與以往報道[8]基本一致。時下農村特別是山區青壯年多數外出打工或進城工作居住,勞動力普遍以中老年人為主。近年來,章丘區SFTS平均死亡率2.92%,低于全國10%的病死率[9],與濟南(2013—2018年)的12.73%[3]、浙江省(2015—2019年)的10.39%[6]、河南省(2017—2020年)的10.43%[10]相比,呈明顯較低水平。分析原因,可能與章丘區多年來持續加大宣傳教育力度,使廣大群眾普遍對SFTS有了認識,一旦發現被叮咬及時就醫的意識大大加強有關。
總之,SFTS發病具有明顯季節性,中老年人群多見,地區差別明顯。臨床醫生對SFTS的認知水平在持續提高,隨著診斷和治療水平的不斷提高,治愈率得到很大提升,及時和科學的診治為減少死亡贏得了時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