戈梅娜
(青島市萊西市水集街道辦事處,山東 青島 266600)
我國是農業強國,農產品是國家的支柱,為農業建設提供了突出貢獻。但是,由于我國農村經營以人工為主,技術和經營方式還不太先進,也適應不了現階段農村市場經濟的需要。因此,要促進農村市場經濟快速發展,提高農業經營管理水平,還需要提出合理、正確的經濟發展戰略,將現階段國家對農村市場經濟的要求和先進的農村經營技術相結合,依靠政府和相關政策,促進新形勢下農村市場經濟的迅速轉變與蓬勃發展。
農村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是指依靠改變傳統的農村方式,運用現代化發展的科學技術管理手段,在保障自然界與生態環境沒有受到環境污染和損害的前提下,充分利用農村已有的土壤資源、海洋資源、水資源等重要自然資源開展農村生產,從而使得這些資源得以有效循環使用。為了實現農村經濟社會向更加可持續的方向發展,需要建立科學合理的農村發展戰略規劃體系,在滿足農村人民日常生活的基本要求下,產出綜合效益與更高的農村品牌競爭力,向重點農村生產區域投入更先進的農村生產設備,提高農產品的綜合效益,從而推動農村經濟社會的穩定發展。在國家經濟社會體系結構中,發展農村經濟占有著不可分割的重要地位,實現農村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可以進一步提高國家對各項農村資源的有效利用率,改變農村區域環境污染狀況,增加農戶的經濟收入,從而推動農村經濟與社會的平穩發展。
改革開放至今,雖然我國在經濟社會領域方面已經得到了長足進展,但因為社會經濟發展大多依靠大中型城市,所以鄉村經濟資源普遍較少,從而導致經濟與社會發展不平衡。如果盲目進行農村投資,可能會帶來一定的經營成本損失,而依靠城市生態體系的建設能夠使域市經濟發展迅速帶動鄉村經濟,促進了城鄉的結合,從而也可以有效配置農村資源。農業具有較為廣泛的土地資源,經過優化,農業能夠形成多元化的產業結構與資源配置體系,因此,在農村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為總體目標的基礎上,農業生態體系建設規劃能夠有效解決城鄉的兩極分化問題,通過推動兩種經濟社會融合及相互促進,加強對農業區域內的招商引資,進一步改善農業生活質量,從而實現高質量的發展目標。
改革開放至今,我國的農村經濟社會蓬勃發展,但同城市經濟相比尚有一些距離。由于國家為促進農村經濟建設而極力支持城市工業開發,卻忽略了農村開發,造成農村基礎設施相對脆弱,農民的生產技術比較落后,生產質量也較差。因此,在部分經濟偏遠落后的地方,由于農村對機械設備的應用程度不足,人力勞動仍然是農村生產的主要勞動力,農民不僅生產質量較差,而且生產安全也不能有效保證,產品質量更是參差不齊。另外,由于廣大農戶的社會文明水平有限,對農村科技的創新能力不夠,農民大多依賴傳統的農業生產工藝開展農村生產,科學技術進步相對滯后,無法適應發展成現代化農業社會的需要。由于上述因素使得當前農業地區的人均收入很低,不少農戶寧愿在外務工也不愿意到鄉村種田,導致鄉村經濟的發展失調。
就農村發展而言,調整產業結構也是其最應重視的問題。目前,我國農村產業結構的總體發展狀況還不錯,而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在一定范圍上也給農村發展帶來了一份曙光。我國產業結構調節工作也在鄉村振興戰略的推進下獲得了發展。但是有些地方的農業產業結構還是相當單調,即使實施了整改也沒有完全按照當地的實情。此外,有關農村機械方面的整體科技發展程度較差,對農用地的基礎建設相對欠缺,農業建設技術方面尚有較大的改善余地。這也是影響地區農業產品化發展的主要原因。
農業農村基礎設施是指金融服務于鄉村復興和農產品經濟社會蓬勃發展的公共服務基礎建設,它是中國農業農村發展的重要物質,如耕地水利基礎設施、農產品飲水安全工程技術基礎建設、農產品清潔再生能源基礎建設、交通和供電等基礎建設,以及文化教育和衛生社會主義文化教育基礎建設等。近年,為縮小農產品城鄉差異,讓廣大農村居民逐步獲得更優質的農業社會公共服務,雖然我國政府繼續強化在政策和社會資金投入等方面的支持,加強了農業基礎設施修建,但農業農村基礎設施還比較單薄,無法適應當前中國農村經濟社會的蓬勃發展需要。由于缺少農作物生產和家畜飼養垃圾資源化利用設備,在耗費了大量農村農業生產資源的同時,還帶來了巨大的環境污染,不但遏制了新型農村經濟發展,還損害了當地的生態平衡。
在現代化農村發展方面,一些地方政府沒有很好地盡到自己的政策指引職能。近年,雖然地方政府頒布并實施了不少與農村發展有關的政策,但是,在落實這些優惠政策時很不順利。此外,基層組織不健全等因素嚴重影響了農業的發展,也抑制了農村有關政策的落實,最后使得農村經濟與社會發展困難。
農民生產的方式太過于單一,這是影響農村發展建設的主要原因。中國的土地面積較大,因此,地域上不同的地區農村經濟發達程度并不一樣,這也是中國現代化農業建設與傳統農業發展存在差異的主要表現,在經濟發達區域內,現代化農業建設大大促進了農業經濟的飛速發展,但在經濟相對落后的區域,較單一的農村發展模式卻嚴重制約了農村經濟的發展。
農村經濟社會建設中必須及時運用最先進的農業種養科技,對農產品的栽培及其相關產品的生產養護工作都離不開一定的農業種養科技基礎,而目前農村基層農業技術推廣工作還沒有健全和完善,不少農戶并不能掌握最先進的農業栽培技術,也沒有采用最完善的農業農機設施,不僅使得生產農產品效率低下,而且農產品的生產和品質也受到了很大的限制。農戶對科技的掌握不徹底,政府部門并未出臺相關的優惠政策,因而導致農村經濟發展遲緩。
政府可以與和農產品生產相關的企業開展技術合作,由企業直接向農戶發包大規模的農村土地,從而實現了農產品集約化建設制造,在相當程度上可以提升地方農田資源的使用率。企業和農村生產主體相比,往往具有較為現代化的種植技術和生產經營設備,地方生產主體利用新型的種植技術開展農業生產活動,在相當程度上可以增加地方農作物的產出。企業還能夠利用現代化的農業科技,對地方生產主體所制造的農產品開展加工活動,提高地方生產主體制造的農產品的經濟效益,從而帶動地方農村經濟社會的穩定發展。企業在承接了農業用地之后,可以給周邊的農戶提供工作崗位,農戶也能夠從企業學到較先進的農村生產技能,從而達到雙方互贏。同時,企業可以得到較多的勞動力,農戶也可以提高自己的農村專業技術,從而提高自己的農業經營收入,在相當程度上帶動農村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
在新時代背景下,根據人們的需求,必須進一步提高食品的標準,并注重農產品的服務,才能使得農業得到長遠的發展。在提升本地農產品發展的過程中,企業需要加強與消費者的密切關系,并根據本地優勢農產品的品牌競爭力,來建立自身的農產品知名度,并利用產品來開拓更廣泛的營銷范圍,以實現品牌效應,從而進一步提高優勢農產品的知名度,并由此來提高農產品企業的開發水平。首先,應該不斷優化農業生產資源,在農業生產方面增加資金投入,進而促使農產品的質量得到有效的保障,使得農業生產更加專業化。其次,在宣傳農產品的品牌時,不僅應該拓寬宣傳范圍,還應該加大宣傳力度,以此來提高農產品的附加值。比如,可以開展農業博覽會,來宣傳當地的農產品特色,并讓更多的消費者了解當地的農產品,進而使得農產品市場更加廣闊。同時,還可以利用當地的農業資源來開展旅游行業,吸引更多的游客,從而提高品牌的影響力,以此來增加農產品的附加值,促進當地農業的經濟發展。
農田水利工程、公共園林綠化、道路、農村飲水安全工程建設、教育健康等基礎設施,在一定程度上都可以體現出農村經濟社會的發達程度,其建設已成為實現社會主義農村復興目標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有著重大意義和緊迫感。因此,必須根據全體農民群眾和農業經濟社會發展的需求,統籌規劃、精準發力,推動農產品公共基礎設施建設服務于美好的宜居農村建設,從而進一步提升全體農耕群眾的生產生活條件和幸福感指標。首先,建立健全有關農業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的規章制度,以保障農業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有法可依、有章可循,以防止農業鄉村基本服務設施有建無管和重建少管狀況的產生。其次,政府應加大投入力度,優先建設農業生產發展迫切需要的生產生活基礎設施。如積極開展農業灌溉等高效節水項目及相關設施項目,促進各種高效節水科技被應用到農作生產中,在合理使用自然資源的同時,進一步提升農耕產出質量、減少農耕生產成本,以達到對農耕產出價值的最優化。
農村用地自然資源的經濟發展規模化、集約化對農業經濟社會蓬勃發展來說,鄉村用地是自然資源,怎樣把有限的鄉村土地自然資源充分利用,以促進鄉村的經濟發展和農戶的增加收入應該也是鄉村經濟社會蓬勃發展的關鍵,因此人們必須把有限的農田合理流轉,促使農村經濟發展規模化和集約化,使鄉村土地自然資源的使用率得到有效提升。
首先,在農產品精細化發展進程中,農業生產者通過技術對各個種植階段信息進行綜合研究,進而基于科學準確信息進行農業生產過程,例如,可以綜合研究土壤濕度、日照光線、病蟲害等方面的信息;其次,農業生產者要想做到農產品精細化,要加大對各種硬件設備的投入,例如,可以建立農業生產資料數據庫,讓各種農業生產數據更加完整、安全地進行保存與運用,為農業經濟發展提供有力支持。
對基層農村來說,其經濟發展與服務業分不開,尤其在一些貧困地區,農民又面臨著很多農業剩余勞動力,因而對服務業的開發尤為重要。因此,政府應注重對地方特色資源的進一步開發,建立與農業生產有密切聯系的服務產業鏈,為農業剩余勞動力創造更多的就業機會,從而促進農業增產。
首先,對于政策和管理方式的適時創新,讓管理與企業的經營都有著先進的管理思想作引領;其次,建立一定的特色生產企業,把更多、更優秀的有活力商品開發起來,促進農村經濟社會的進一步發展;最后,對政府部門來說,要注重農村高新技術開發能力的進一步加強,利用高新技術保駕護航好先進農村的全面發展。
農村人員的文化教育水平相對低下,而發展滯后的鄉村文化教育事業既限制了他們素質的提高,又抑制了農村的蓬勃發展。因此,首先,在財政工作上要把優先發展鄉村文化教育事業視為重要內容,在國家出臺農村教育事業有關優惠政策的時候,也要適當傾斜給農村基層;其次,政府面對鄉村教育事業,要進一步增加投入,讓政府財政支持有充分的保證,以便于更好地建立鄉村教育設施;最后,偏遠地區更要引起社會關注,進一步增強師資隊伍建設,為基礎教育管理水平和教學質量的提高而做出努力。
對于當前的鄉村經濟發展來說,實現農業經濟快速發展,能夠保證鄉鎮經濟得到穩定的提升和發展,因此,我國陸續推出較多國家政策,通過各種政策來對農民起到一定的幫扶作用。在此過程中,鄉鎮政府需要積極地派遣技術人員來深入農村,進一步對農民工作和生活進行指導,通過此方式為農民的生產經營創造便利,提高農業生產的科學性和便捷性。在此過程中,鄉鎮政府要能夠積極開展各種專項培養與技術指導活動,改變農民的思想,使傳統的農耕思想得到發展,可以對農作物進行改變,讓其完成有針對性的種植,盡可能地提高農作物的產量。除此之外,鄉鎮政府要加強對農民思想的積極培訓和指導,保證農民思想可以得到根本性的變化。
在現代信息化技術蓬勃發展的大背景下,農村經營管理工作要注重信息化建設,使網絡更加完善,為農業生產和銷售提供強有力的信息保障。在信息化條件下,農民可以從互聯網上學習更先進的生產技術,掌握市場需求,鼓勵他們在生產過程中更有針對性。在銷售農產品的過程中,也可以通過互聯網進行在線銷售,帶動整個地區的農業發展。
當前,我國農村經濟發展機會與挑戰并存,農村生產必須更加健全與強大。我們一定要根據農村實際狀況,就農村經濟社會發展過程中出現的困難加以分析,尋找合理的辦法加以解決,并繼續改造與革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