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仕葉
(東營市利津縣汀羅鎮農業綜合服務中心,山東 東營 257452)
小麥是一種十分重要的糧食作物,伴隨我國人口的增多,市場對小麥有了更大的需求,但因我國人均土地面積不充足,只是憑借提升種植面積無法解決小麥產量與市場需求之間的矛盾。在此背景下,我國種植企業必須基于小麥單產提升層面,科學采用高產優質栽培技術,再做好田間管理工作,可以提高小麥的產量和質量。為了推進小麥種植業的發展,種植企業還應做好病蟲害的防治工作。
麥收過程中掉落麥地的種子遇雨水后會發芽出苗,長成麥苗,雖然種植地的溫度高、雨水多,但麥苗無法快速拔節和抽穗。究其原因,小麥需要經過多個內部質變過程才能完成生命周期并產出種子,這一階段被稱作階段發育。首先,春化階段,幼苗期小麥種子應經過一段時間的低溫,可以幫助種子順利完成發育需要的內部變化,而完成春化的時間段被稱作春化階段。由于春化階段小麥對溫度有著不同的要求,時間也不一致,所以可將其分為:一是冬性類型,溫度在0~3 ℃,天數超過30 d;二是半冬性類型,溫度在0~7 ℃,天數在15~35 d;春性類型,溫度在0~20 ℃,天數在5~315 d。其次,光照階段,完成春化后的種植環境達到4 ℃以上溫度便可進入光照階段。通常情況下,這一階段要求是以長日照為主,基于小麥對日照長短的要求、反應,可將其分為:一是反應型,每天光照8 h 以上,需持續15 d;二是反應敏感型,每天光照12 h 以上,持續天數不超過40 d;三是反應中等型,每天光照8~12 h,持續天數24 d。
首先,小麥種植中,整地不及時嚴重影響著小麥種植的質量與產量。前茬收獲完畢種植人員應及時騰茬整地,若無法做到此點,田間土壤的水分極易流失,還會影響土壤蓄墑等。另外,秸稈還田不合理還會影響秸稈腐熟分解,這不僅會引發病蟲害問題,還不利于小麥的生產。其次,整地質量也關系著小麥的種植效果,由于個別人員未做好土壤深翻耕,一直采用旋耕種植,這不僅導致土壤耕層變淺,還會出現土壤板結情況,地力也會大幅降低。同時,水是萬物生長之本,更是小麥生長所需的營養,這與小麥自身的蛋白質成分有著極大的關聯,日常工作中如果遇到強降雨天氣,小麥蛋白質成分會受到很大的影響。
生長發育階段小麥需要充足的光照,良好的光照不但能促進小麥的生長,還能將其蛋白質含量大幅提升。如果光照過強,小麥籽粒中的蛋白質會大幅降低;長期缺少光照還會影響小麥籽粒的飽滿度,容易引發低產、減產等情況,小麥自身的營養成分也會降低。同時,作為一種農作物,小麥的生長、發育都離不開土壤,土壤的質量也直接影響著小麥的生長。種植階段如果土壤性質發生改變,小麥的蛋白質含量也會發生變化。據了解,砂姜黑土種植的小麥蛋白質含量最高。此外,播種工作直接影響著小麥的種植與發育,如果種植人員選擇的小麥品種不合理,不僅無法提高優質品種的利用率,還會影響種植的產量、質量,對種植人員的經濟效益也十分不利。如果種植人員未根據品種特征合理選擇播種期,不僅會因播種期過早發生凍害問題,還無法發揮優質品種的最大生產潛力。同時,播種量適宜才能促進小麥的生長發育,如果種植人員隨意增加播種量很容易出現搶奪營養、密度過不均等問題,還會導致小麥的千粒質量、穗粒數降低,這在很大程度會影響小麥的產量。另外,一些種植人員為了方便工作,會采用撒播的形式,整地工作前將肥料撒施在田間,將種子撒播到田地表面,再一并旋入地下完成播種操作,但這一模式不僅會導致小麥出苗不均勻,還會因播種深度不一而影響其出苗時間。撒播播種方法會耗費大量的種子,這不僅會增加種植人員的種植成本,還無法提高小麥種植的經濟效益。
要想實現小麥的優質、高產,首先應確保種子的質量。市場中小麥品種極多,種植人員應根據種植區域的氣候環境、土壤質地等合理選擇品種。針對種植土壤條件優良的地塊,種植人員可以選擇具有增產潛力且抗倒伏能力強的小麥品種,稻茬小麥應選擇具有抗旱能力且抗白粉病等能力強的小麥品種。在選種過程中,種植人員不可大量引進未在當地進行試種種植的品種,也不可連作,應落實品種輪作,這可防止長期耕種相同品種的小麥致使其抗性水平大幅降低,病蟲害問題也能得到緩解。此外,選種完畢后種植人員還要合理浸種、催芽,這些工作直接影響著小麥的種植成果。
種植工作中,如果種植人員一直采用旋耕方法整地操作,這不僅會使土壤耕層變淺,還會影響小麥根系的生長,后期小麥還容易出現倒伏、早衰等問題。選擇秋季種植前,種植人員應結合前茬作物的秸稈還田狀況合理增加耕作深度,秋耕時間可提前,這可為雨水蓄積提供良好的條件。同時,耕地應進行深耕、耙透,這可促使土壤上部疏松而下部堅實,整地結束后還要保證壟面高于地面,最佳高度在3 cm 左右,以便后續的灌溉。種植人員還應合理施肥并確保施肥量充足。在此期間,種植人員應大幅提升有機肥的施用量,有機肥不僅具備培肥土壤、肥效長等優勢,還能改良土壤條件,因此,種植人員應合理施加有機肥。同時,種植人員還可適當施加化肥,基于增鉀、穩磷等施肥原則,對中產種植地塊施加全部磷肥、有機肥與50%鉀肥,對高產種植地塊施加氮肥、磷肥與50%鉀肥,這不僅能促進小麥生長,還能大幅提高其產量和質量。
首先,播種工作中采用機播形式不僅能夠精準控制播種量,還能確保播種均勻,這可以有效避免缺苗、斷壟問題發生。實際工作中,種植人員應調查土壤墑情是否符合小麥播種要求。小麥出苗要求土壤濕度達到田間持水量的75%,播種工作中如果土壤墑情不佳,種植人員可先造墑。其次,嚴格把握小麥播種時間,選擇最佳時間進行播種能確保入冬前培育出壯苗,還可防止小麥出現凍害情況,小麥的產量和質量也能大幅提高。播種期間種植人員應明確溫度條件,即日均溫度處于18 ℃左右,通常在10 月中下旬進行播種。同時,對小麥的播種量也有著嚴格的要求,種植人員應根據播種時間、品種特點等綜合確定小麥播種量,適期播種情況下,中穗型小麥品種每公頃播種量為170萬株,大穗型小麥品種每公頃播種量為280 萬株。如果播種時間延遲,種植人員應適當增加播種密度,播種深度也會受到地塊性質的影響。地塊條件不同,小麥播種的深度也存在差異,針對旱作區應確保播種深度在3 cm,淺播壓水種植地塊的播種深度應控制在2 cm。
1.苗期管理。苗期指的是小麥出苗到拔節這一階段,這一時期小麥會出葉、長蘗并發根,同時,會幼穗分化。基于產量構成因素,苗期直接決定小麥穗數。因此,種植人員應保證苗全、苗勻,再采用有效措施促根增蘗,為小麥中后期的生長奠定良好的基礎。同時,在田間管理期間,種植人員應采用如下措施,如查苗補缺,因受多方面因素的影響,小麥出苗常有稀密不均勻與斷壟等問題,要想確保小麥苗數充足并能均勻分布,種植人員應先準備催芽露白種子,出苗后若有空缺應及時補種,從而實現優質小麥高產栽培。并且,要早施苗肥,通常情況下,麥苗3 葉期胚乳養分即將耗盡,其會由異養變為自養,而且從第4 葉開始進入分蘗期,會大量出現次生根,種植人員應早施苗肥,這不僅能培育出壯苗,還能促進低位分蘗。在高產栽培工作中,種植人員應基于苗情合理追施分蘗肥,這可調整群體結構,還能增加有機物質。另外,種植人員要合理控制肥料用量。在實際工作中,種植人員應綜合考慮基肥種類、土壤肥力等因素,通常情況下,苗肥與分蘗肥的用量占總肥量的30%,常用速效氮肥或人畜糞水,其間還會搭配磷肥一同施加。如果基肥不充足,種植人員可施加腐熟有機肥,再做好中耕培土,可以起到良好的冬肥春用作用。此外,播種結束后田間很容易出現雜草問題,種植人員應結合雜草類型運用相應的除草劑,可以實現化學除草的目的。小麥分蘗后期,合理控制肥水并抑制無效分蘗,可以防止小麥群體過大。針對生長旺盛的小麥,適當除草還能加速其分蘗兩極分化。
2.拔節期和開花期管理。在田間管理工作中,種植人員還應做好拔節期和開花期的管理工作。拔節、抽穗及開花是小麥生長發育中期,也是其發育旺盛階段。這一時期小麥的葉面積大幅增加,莖稈也會延長,幼穗出現分化,這一時期的小麥對肥水反應十分敏感,一旦土壤干旱或缺少養分,很容易影響小麥穗花發育。如果肥水過量還會造成莖葉郁蔽,苗株間的光照不充足,這在很大程度會造成苗株倒伏。結合小麥生長發育特點,這一時期的田間管理工作應注重分蘗的兩極分化,促進大蘗的生長,確保莖層整齊,再控制好節間長度,防止壯稈倒伏。同時,種植人員還應科學培育株型,協調好田間種植結構,確保通風、透光良好,這不僅能增加花數,還能提升其穗粒度。與此同時,種植人員還應科學施加拔節肥,根據苗稈生長情況與營養指標綜合確定施肥的時間與用量,如果種植群體過大,種植人員可延遲施肥;若種植群體極小,在第1 節間定長時就應施肥。
據了解,優質小麥高產栽培工作中,其不僅肥水充足,而且群體相對偏大,如果外界環境不佳,小麥很容易出現倒伏問題。若發生這一情況,不僅會降低小麥的產量,還會影響種植人員的經濟效益。如果在孕穗期、抽穗期出現倒伏問題,小麥產量會降低50%;如果在開花期到蠟熟期出現倒伏問題,小麥產量會降低40%。小麥種植期間之所以出現倒伏情況,和很多因素都有著極大的關聯,種植人員應綜合分析影響因素,再針對性落實防治措施,從而實現對癥下藥。如果受到小麥自身因素的影響,包括小麥品種缺乏良好的抗逆性、根系發育不健全等,外界因素包括播種量過大、氮肥施加量過多、土層變淺及整地不科學,這些因素都會影響小麥根系的發育,并且伴隨穗質量的提升,其重心也會升高,一旦遇到大風、暴雨天氣很容易出現倒伏問題,在此背景下,種植人員必須結合情況合理應用防倒伏措施。
3.病蟲害防治。不論在哪一生長發育階段,小麥都容易受到病蟲害的侵襲,尤其是在生長發育后期,更容易發生這一情況。針對此,種植人員應做好蟲害預測工作,加大防治力度,從而有效保證小麥健康、快速地生長。通常情況下,小麥易受白粉病、赤霉病與蚜蟲的侵襲,尤其是赤霉病的影響程度最大。為了促進小麥的生長,很多種植人員常施加氮肥,這也加劇了紋枯病的發生。要想防止病蟲害對小麥產生的為害,種植人員應科學開展病蟲害防治工作。針對赤霉病,種植人員可用100 mL 的36%粉霉靈懸浮劑兌水噴施,從花期開始持續防治3 次左右,即可起到很好的防治效果。針對紋枯病,種植人員可用井岡霉素進行防治,其效果最佳。在防治蚜蟲期間,種植人員可用20 g的蚜虱凈可濕性粉劑。針對灰飛虱,因其不會過多影響后期小麥,所以很多種植人員容易忽視這一蟲害,如果未及時防治灰飛虱,其可將條紋葉枯病快速傳播給水稻,這對下茬水稻的種植有著十分不利的影響,防治工作中種植人員可應用噻嗪酮這類藥物。
此外,種植人員還要及時收獲麥田。基于苗株色澤和含水量,可以將小麥成熟期分成乳熟期、蠟熟期、完熟期,其中,前兩者還包括初期、中期與末期。種植人員應在小麥蠟熟中期采用人工收割或機械收割,在蠟熟末期可以采用聯合收獲機進行工作。至于留種應用的麥田,種植人員應在完熟期完成收割作業。在收獲小麥過程中,種植人員還要考慮天氣因素,如果鄰近雨季,種植人員應提前收獲小麥。
不論在哪一個生長階段,小麥都會受到外界環境與自身因素的影響,同時,也會影響小麥下一時期的生長發育。在此背景下,種植人員應全面了解小麥的生長規律,再根據天氣、地質、時間等因素合理開展管理工作,可以提高小麥的產量與質量。出苗和分蘗時期,要科學落實管理對策幫助苗株健康、茁壯成長,這可為穗多不倒奠定良好的基礎。在小麥不同的生長發育階段,需要的肥料種類、用量都不相同,種植人員應基于生長發育階段合理施加肥料。通常情況下,種植人員會選擇有機肥作底肥,還會搭配磷肥一同施加。有機肥的肥效時限長,確保底肥充足不但能為小麥提供足夠的養分,還能防止麥株前期暴長。科學改良種植土壤不僅能夠加速微生物的繁殖、活動,還能將土壤肥力大幅提升。此外,確保底肥充足的情況下種植人員還可合理追肥,這是小麥實現優質高產的主要手段。
總而言之,人們的飲食生活與小麥有著極為密切的聯系,小麥的質量、產量還影響著我國農業產業的發展。我國應加大對優質小麥高產栽培技術的研究力度,采用先進、高效的種植與管理方法,不僅能夠實現小麥的優質高產,還能確保種植工作安全、無污染。在此背景下,我國小麥種植業能取得健康、穩定的發展,這對國家的和諧、穩定也起著極為積極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