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聰聰 沈潔瑩 郭靜雯
東南大學附屬中大醫院江北院區(原南京市大廠醫院),南京 210044
近年來,隨著我國科學水平與醫療技術的不斷發展,人們對于產科護理管理的重視程度也在逐漸提升。產科的住院人群是以產婦及新生兒為主,特殊人群較多,大多數產婦身體較為健康,但由于妊娠后機體防御系統遭到破壞,致使抵抗力降低,增加感染風險,從而增加新生兒與產婦生命危險,降低其生存質量〔1-2〕。而傳統護理措施僅針對產后臨床癥狀出發,缺乏追溯性和精準性,無法及時針對影響產后感染的危險因素進行分析,影響其母嬰安全。因此,科學、有效的護理管理是降低感染率的主要保障。前饋控制即為通過對護理管理過程中風險因素進行分析收集,使醫護人員正確評估在干預中可能出現的問題,提前采取應對措施,以實現改善管理效果、提升工作效率為目的干預措施〔3-4〕。本文擬觀察在產科干預管理中實施前饋控制管理方案對改善感染情況的效果。
選取2019年12月至2021年12月于東南大學附屬中大醫院接受治療的產科患者116例,根據隨機數字法分為對照組(2019年12月至2020年12月)和觀察組(2021年1~12月)各58例。納入標準:①所有產婦孕周均≥36周以上,且為首次妊娠;②伴隨嚴重婦科疾病,如陰道炎等,且骨盆異常;③合并嚴重惡性疾病,如肝、腎功能不全者等;④自愿參與本次研究,患者意識及認知功能均正常。排除標準:①合并嚴重妊娠并發癥者;②影像學檢測顯示胎兒畸形者;③意識模糊、神志不清者。對照組年齡20~45歲,平均(30.54±3.11)歲;懷孕周期36~42周,平均(39.11±1.11)周;生產方式:自然分娩45例、剖宮產5例及陰道助產8例。觀察組年齡20~44歲,平均(29.45±3.21)歲;懷孕周期37~42周,平均(39.26±1.22)周;生產方式:自然分娩43例、剖宮產8例及陰道助產7例。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1對照組 對照組實施常規管理患者入院時,醫護人員詳細為患者講解分娩手術的方法及準備工作,使其提前做好心理預防。醫護人員每日對患者進行焦慮、抑郁情緒的測量,并在與患者的交流溝通中,了解其內心情緒變化及治療需求,針對不同性格患者制定針對性的心理輔導,從而降低負性情緒的發生;要求醫護人員人人掌握分娩手術器械的清潔、保養和使用操作,科室主任每月對醫護人員進行理論知識和實際操作考核;對患者進行孕期檢測時,應秉承著小心謹慎、無菌的操作要求,時刻觀察患者的臨床反應和情緒變化。
1.2.2觀察組 觀察組實施前饋控制管理方案
1.2.2.1組建小組 由該院產科主治醫師2名、具有5年臨床工作經驗的質量控制護士及健康護理各5名組建前饋控制管理小組。小組成員對科室發生的不良事件進行預調查評估,分析并查詢感染事件的因素等。
1.2.2.2風險因素分析 小組成員對產婦感染風險因素進行分析。自身因素:妊娠期間自身防御系統遭到破壞;由于首次經分娩產生嚴重負性情緒;由于生產導致的免疫力降低。外界因素:頻繁的影像學檢測;分娩時操作不當;產后預后效果不佳等。
1.2.2.3風險管理制度的改善 前饋管理小組通過結合產科臨床治療特點,結合護理部門的建議,對管理制度進行改善,以保證產科護理的科學作用及安全效果。并定期對產婦預后護理干預方案進行調查,分析總結其干預結果,查找其中不足之處及臨床問題,結合患者病程進展及該院醫療現狀制定針對性干預方案,為進一步提升護理質量,交由護理部門專家進行相應改進。
1.2.2.4提升醫護人員風險意識及操作意識 由前饋控制管理小組定期組織學習活動,包括醫療器械的保養和使用方法、預后干預方案的有效實施及交流溝通技巧等,頻率為每周1次。對組內成員進行系統化培訓,包括前饋控制的護理管理的使用方法和干預措施的具體實施內容等,并定期進行考核,考核成功者方可參與后續臨床研究。定期進行產婦預后感染事件的模擬演習,根據其臨床表現及情況制定相應的預備方案,并嚴格按照標準實施,并于每次演習結束后進行總結分析,提出問題并改進。
1.2.2.5加強患者的健康宣講、心理干預及營養支持 通過對產婦進行全面的健康宣講,以書籍和短視頻的方式進行分娩等相關知識的普及,以此整體上提高產婦的健康意識及心理韌性。另外,快速落實專家講座的實施,為患者詳細講解分娩后感染事件發生的因素及預防措施等知識,面對患者的疑問,及時進行解惑;通過上述的健康宣講,使患者全面分娩過程及預防感染的干預措施,同時醫護人員多與患者進行交流溝通,明確患者的治療需求及實施想法,給予相應的干預指導,以幫助患者消除負性情緒,使其對于分娩本身及預防過程有著正確的認知,從而在內心樹立起恢復健康的信心;分娩前,孕婦飲食以富含糖分、蛋白質、維生素的易消化食物為主,同時應加強鋅、鐵及鈣等微量元素的攝入,可多食用豬肝、豬骨湯等,每日進食頻率應為4~5次,秉承著少食多餐的原則。并給予患者充足的休息時間和良好的睡眠環境,組內人員應每晚應及時查看患者睡眠情況,可在睡眠前給予香薰或輕音樂等輔助睡眠。
對比兩組患者不良事件發生率、干預前1 d、后15 d的工作質量評分及焦慮抑郁評分。所有護理人員的一般資料均由本研究小組收集完成,主要包括護理人員的工齡、年齡、科室及學歷等。
1.3.1不良事件發生率 由婦產科主任詳細記錄并對比兩組患者不良事件發生率,包括產后感染、用藥缺陷、交流障礙及操作不當。
1.3.2醫院焦慮抑郁評分 醫院焦慮抑郁評分(Hospital Anxiety and Depression Scale,HADS)測評兩組患者焦慮抑郁評分,由2個分量表,12道題目組成,其中6項測評焦慮,6項測評抑郁,每個題目以1~4分評定,總分各為24分,分數越低焦慮抑郁程度越低,量表的Cronbach α系數為0.879,信效度較好〔5〕。
1.3.3護理質量評分 以問卷調查的方式進行評估,采用護理工作質量測評量表〔6〕,對比兩組護理質量評分,滿分100分,分數越高越好,包括護理質量、護理態度、消毒隔離及專業技能。

觀察組患者不良事件發生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不良事件發生率比較〔n(%)〕
對照組的HADS評分相較于觀察組更具顯著性,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HADS評分比較(分,
干預前,兩組護理質量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干預后,觀察組護理質量評分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護理質量評分比較(分,
醫護人員操作不當及產后感染均為產科護理管理中常見的不良事件,由于頻繁的陰道檢查、人工破膜等分娩助產操作,加之醫護人員操作安全意識不強,最終導致患者產后感染〔7-8〕。因此,實施科學、有效的管理措施可使其有效好轉。何艷和劉俊芳〔9〕的研究顯示,護理人員經前饋控制管理方案后其不良事件發生率有所改善。本次試驗通過對對照組實施常規管理,而觀察組實施前饋控制的護理管理。醫護人員針對分娩期間可能出現的不良事件因素進行綜合性分析,并以此實施前饋性控制干預管理。隨后,在實施產后干預的過程中組建規范化的管理制度,將導致感染的風險因素的發生控制至最低,最大程度上提升護理治療〔10-11〕。通過組建干預小組,可有效監管控制組內成員的實施流程及操作手段,全面落實多種規章制度,間接性使醫護人員規范操作的安全性和準確性,從而培養醫護人員的良好行為和意識,進一步完善護理質量,為患者提供質量更佳的干預服務〔12-13〕。
本研究說明實施前饋控制管理方案不僅能夠有效改善患者負性情緒,降低患者的痛苦及其家庭負擔。分析其原因:經醫護人員調查發現,絕大多數患者在分娩前的緊張感及對于分娩手術的恐懼感較為明顯,致使無法積極、有效地配合預后干預,對后續的康復效果造成嚴重影響。醫護人員通過對感染因素實施針對性干預,從患者自身和外界影響兩方面角度出發,從飲食、健康宣講及系統培訓等全方位、系統化地實施綜合護理〔9,14〕,從本源上解決問題,以加強護理效果,進而改善醫護人員的工作質量,為后續的治療打下基礎。與李娟等〔15〕的研究結果一致。
本研究中通過前饋控制小組成員對于分娩感染風險因素進行分析,及時查詢影響母嬰健康的影響因素,定期對產婦預后干預方案進行調查,并結合該院治療現狀對風險管理制度進行改革,以制定針對性的干預管理措施,對產科管理護理的各個實施步驟中采取有反饋、有措施的良性循環管理,逐步達到預期目標,使干預整體更佳科學化、專業化,從而提升醫護人員的護理工作質量〔16-17〕。干預后,觀察組護理質量評分優于對照組,說明實施前饋控制管理方案可提升護理質量和治療效率,進而增加母嬰存活率。
綜上所述,通過實施前饋控制管理方案能夠有效降低患者感染概率,改善其負性情緒,為后續臨床試驗提供有效的參考價值。但實施過程中需大量醫護人員參與,但針對我國現階段醫療現狀而言,部分偏遠地區及欠發達地區仍有待商榷,還需進一步研究。目前,前饋控制管理方案缺乏多中心、大樣本的文化研究。因此,望在以后臨床研究中,對前饋控制管理方案進行更加深入研究,以便查詢符合我國國情的更加明確的干預方案。
利益沖突所有作者均聲明不存在利益沖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