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賽 孟海英 朱琳琳
山東大學第二醫院醫學影像中心,濟南 250033
隨著社會經濟發展節奏加快,人們生活習慣改變,疾病開始趨向多元化,常規基礎影像學檢查難以滿足疾病基礎診斷與評估要求。CT作為門診檢查手段,在各類疾病篩查中發揮出色作用〔1〕。增強CT較常規CT功能更強大,病灶判斷更準確,尤其在細小病灶與血管類疾病方面,甚至對腫瘤分期也可有一定評估〔2〕。在增強CT檢查中,注射碘造影劑后掃描是關鍵步驟,通過碘在機體分布情況判斷病灶區域健康區域密度情況,展示病灶組織。碘造影劑注射時需由外周淺靜脈入針,整個過程保持高壓快速,可能因流速過快或進入壓力過高出現造影劑外滲。當造影劑有靜脈外滲至外周組織后,機體可出現腫脹、疼痛、水腫等癥狀,若處理不及時,極有可能引發組織壞死,嚴重危害患者身體健康的同時激發醫患矛盾〔3-4〕。因此,做好增強CT造影劑外滲護理至關重要。精細化護理理念強調護理資源、護理質量、病人管理精細化,通過對制度、流程、職責及操作技術進行規范,實現護理優質、精細化,讓整個護理流程更科學,更具有針對性。有研究表示,精細化護理理念可運用至多種術后護理中,對手術療效有一定提示作用〔5〕。但目前尚未有研究將精細化護理理念應用于增強CT造影劑外滲護理。本研究探討精細化護理在增強CT造影劑外滲護理中的應用效果。
選取山東大學第二醫院2019年6月至2021年6月行增強CT時造影劑外滲患者178例,隨機分為研究組和對照組,每組89例。研究組男47例,女42例;年齡18~89歲,平均(51.48±15.90)歲;文化程度:小學8例,初中17例,高中25例,大專19例,本科13例,研究生及以上7例;CT掃描頭頸胸腹部強化19例,顱腦血管強化、冠狀動脈血管強化26例,肺動脈血管強化24例;輕度外滲41例,中度外滲32例,重度外滲16例。對照組男45例,女44例;年齡17~81歲,平均(49.88±17.19)歲;文化程度:小學9例,初中16例,高中26例,大專18例,本科14例,研究生及以上6例;CT掃描頭頸胸腹部強化、顱腦血管強化、冠狀動脈血管強化、肺動脈血管強化25例;輕度外滲44例,中度外滲30例,重度外滲15例。納入標準:①符合造影劑外滲體征,行CT增強掃描注射造影劑后有腫脹、麻木、皮膚變色,皮溫降低,醫務人員確認為造影劑外滲;②在該院行CT增強掃描發生造影劑外滲;③無任何造影劑過敏史,行造影劑注射前確認符合造影劑適應證;④臨床資料完整,配合完成量表及滿意度等問卷調查,溝通能力較好;⑤充分了解研究利弊,屬知情參與。排除標準:①合并嚴重肝腎功能異常、心腦血管疾病、惡性腫瘤、內分泌代謝功能異常;②注射造影劑前病情不穩定;③存在其他因素干擾研究結果,如患者私自服用藥物或私自進行其他治療、護理手段。
對照組予常規增強CT造影劑外滲護理,包括評估患者外滲情況,及時更換血管,與患者及家屬進行溝通并科普造影劑注射可能發生情況等。研究組于此基礎上行基于精細化護理理念的增強CT造影劑外滲護理。①成立精細化護理小組:查閱增強CT造影劑外滲護理文獻與相關資料,總結常見造影劑外滲原因與實用預防措施,制定個性化護理方案。要求科室護士掌握個性化護理方案,保證護理人員可根據不同患者體征做好針對性護理。②規范護理步驟:推注造影劑時時刻觀察患者機體表征,發現不適需及時停止造影劑注射,回抽藥液,拔出針頭并按壓6~10 min。按壓過程觀察患者體征情況,評估造影劑外滲程度。輕度外滲無須特殊處理,囑患者注意觀察,若外滲加重應及時告知醫護人員,對個別疼痛明顯者局部給予一定冷濕敷。中重度外滲需及時抬高患側,促進血液回流,避免水腫。同時,早期使用50%硫酸鎂保濕冷敷,24 h后改硫酸鎂保濕熱敷;或者用黏多糖軟膏等外敷;或者用0.05%地塞米松局部濕敷。重度外滲應遵醫囑需于中度外滲基礎上添加口服地塞米松5 mg/次,3次/d,連續服用3 d;針對反應較大患者可與臨床醫師溝通遵醫囑用藥。③建立患者外滲檔案:詳細記錄其外滲情況、臨床癥狀、后續用藥方案。④心理護理:患者出現外滲時應及時溝通,講解外滲原因以及個體外滲情況,提高患者對造影劑外滲認知,科普后續治療方案,耐心解答患者疑問,消除患者緊張、焦慮心理。⑤并發癥護理:對可能發生的并發癥做好預案,觀察患者造影劑外滲后表現情況,提前進行并發癥護理干預。
①癥狀消失時間:記錄患者造影劑外滲出現癥狀到護理干預后癥狀消失時間。②焦慮:采用焦慮自評量表(SAS)評分,含20條目,采用4級評分法,分數越高焦慮程度越重。50~59分為輕度,60~69分為中度,69分以上為重度焦慮。③疼痛:采用疼痛評分法(VAS)評估,1~3分、4~6分、7~10分代表輕度疼痛、中度疼痛、重度疼痛。④依從性、醫療糾紛、認知水平:評估干預后兩組患者對護理人員用藥及護理操作依從性;記錄醫療糾紛發生率;評估患者干預前后對增強CT掃描認知情況,含掃描意義、注意事項、可能發生情況,采用4級評分,分數越高說明認知度越高。⑤并發癥:記錄患者靜脈炎、輕度嘔吐、呼吸困難、局部蕁麻疹發生率。⑥護理滿意度評分:含護理態度、溝通情況、護理及時性、護理技巧、醫護配合度5項,每項20分,分數越高表示護理滿意度越高。

研究組癥狀消失時間為(40.57±8.30)h,對照組為(49.81±9.57)h,研究組癥狀消失時間顯著短于對照組(P<0.05)。
干預前兩組SAS評分、VAS評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干預后研究組SAS評分、VAS評分顯著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SAS、VAS評分比較(分,
研究組患者依從性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醫療糾紛發生率顯著低于對照組(P<0.05)。干預前兩組認知水平評分無明顯差異,干預后研究組認知水平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臨床療效〔n(%)〕,(分,
研究組不良反應發生率顯著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并發癥發生率〔n(%)〕
研究組護理態度、溝通情況、護理及時性、護理技巧、醫護配合度評分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4。

表4 兩組患者護理滿意度評分(分,
造影劑又可稱為對比劑或顯影劑,是一種可在CT增強等影像學檢查中加強影像對比性的物質,被認為是影像醫學成像基礎〔6-7〕。造影劑的選取可根據檢查方式及檢查部位不同有所改變,進行CT增強掃描時,多用含碘造影劑〔8〕。由于在CT增強檢查時注入造影劑多通過外周淺靜脈以高壓快速方式,速率可達5.0 ml/s,極易造成造影劑靜脈外滲。調查顯示,造影劑外滲率最高可達到1.2%〔9-10〕。在CT增強掃描中,一旦出現造影劑外滲,患者輕癥僅出現皮膚癥狀或輕微肢體水腫,重者可產生壞死,發生筋膜間隔綜合征〔11〕。因此,如何及時有效對造影劑外滲進行干預護理,減輕外滲發生率及其對患者造成的影響是醫護人員需要關注的重要問題。精細化護理是醫療護理改革的產物,對護理水平、護理質量及服務理念等均有顯著提高,更為科學、完善〔12〕。將精細化護理運用至增強CT造影劑外滲護理不光可以提高護理效率、提升患者認知,還可以改善護理流程,加深護理理念〔13〕。
基于精細化護理理念的造影劑外滲護理通過成立精細化護理小組,對造影劑外滲文獻等資料進行歸納,總結CT增強掃描造影劑注入時危險因素,針對性制定預防、護理措施〔14〕,對原有護理工作進行梳理、思考,將不合理的地方規范化改善,保證每項措施都設計的細致入微。其護理流程讓護理人員嚴格按照規范方案執行,精益求精,做到將流程內化于心,提升造影劑外滲護理內涵。通過對護理人員進行階段考核,嚴抓護理安全性,一旦發現不符合規定的操作及時更改,做好每一個環節,將精、準、細發揮到極致。精細化護理不但作用于醫護人員,同樣作用于患者,通過多次、多階段對患者疾病相關知識進行科普,既可改善其心理焦慮狀態,又可提高其認知水平〔15〕。
本研究顯示,癥狀消失時間研究組明顯少于對照組。這是因為基于精細化護理理念的造影劑外滲護理在患者突發外滲時可及時根據體表癥狀進行評估、分類處理,使患側處于最合適的治療狀態中。研究組SAS、VAS評分改善程度高于對照組,這是因為在事件發生后醫護人員需要及時、多次、耐心講解造影劑外滲相關問題,預測事件后續發展情況,給患者安定心理。在溝通過程中,患者不僅可了解自身狀態,還可了解醫護人員對自身患側處理情況,避免不必要的醫患矛盾,增強患者治療依從性。由于處理及時,且針對性較強、患者配合高度,出現并發癥率顯著降低,護理滿意度提升明顯。
綜上所述,基于精細化護理的增強CT造影劑外滲護理可顯著降低造影劑外滲后癥狀消失時間,改善患者焦慮狀態,提高依從性、認知水平及對護理滿意度,降低并發癥與醫療糾紛發生概率,值得臨床推廣。
利益沖突所有作者均聲明不存在利益沖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