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現穎 王靜
1棗莊市臺兒莊區人民醫院婦產科 277400;2棗莊市臺兒莊區人民醫院血液透析室 277400
妊娠分娩作為孕齡期女性自然生理過程,初產婦在妊娠過程中不僅需面對多種生理變化,且因無任何經驗、分娩知識缺乏、角色轉變及生活方式改變等綜合性因素其生理、心理狀態極為敏感〔1〕。在經歷妊娠與分娩后,產婦之后面臨新生兒護理、喂養及軀體改變等問題,角色轉換和適應困難,產褥期自我保健能力不足等將誘發激素水平失衡,加重心理負荷,引發產褥期抑郁綜合征〔2〕。有研究表明〔3〕,初產婦產后因缺乏自身與新生兒專業護理指導,致使母乳喂養技能與喂養效能,自我保健能力與育嬰護理能力存在明顯不足,影響自身產后恢復及新生兒成長發育。家庭支持干預模式是以重建良性家庭系統,優化家庭結構為目標,利用家庭支持系統幫助個體改變不良健康行為,維持個體或群體自身健康的治療與護理方式〔4〕。既往研究將家庭支持干預模式應用于初產婦居家護理中發現,其可滿足初產婦院外健康需求,改善自我護理能與新生兒護理行為〔5〕。為此,本研究擬對初產婦應用家庭支持干預模式,效果顯著。
選取棗莊市臺兒莊區人民醫院2020年1月至2021年6月產科收治的80例初產婦為研究對象,按抽簽法將其分為對照組與觀察組各40例。納入標準:①所有產婦均為足月妊娠分娩;②自愿加入研究并簽署知情同意書;③意識清晰且能夠正常交流者。排除標準:①存在精神障礙者;②既往接受過類似教育者;③合并妊娠綜合征者;④臨床資料不完整者。對照組年齡20~42歲,平均(32.58±5.34)歲;文化程度:初中以下7例,高中13例,大專及以上20例;新生兒體重(3.13±0.20)kg;順產20例,剖宮產18例,陰道助產2例。觀察組年齡20~43歲,平均(34.87±4.56)歲;文化程度:初中以下6例,高中15例,大專及以上19例;新生兒體重(3.10±0.34)kg;順產19例,剖宮產19例,陰道助產2例。兩組產婦基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經該院倫理委員會批準。
對照組實施常規護理,包含常規母乳喂養教育(母乳喂養知識、重要性、喂養姿勢、喂養技能)、產后飲食指導、衛生護理、感染防控工作、出院指導及院外隨訪工作等。觀察組實施家庭支持干預模式,具體內容如下。
1.2.1成立護理小組 由具備豐富臨床經驗與護理經驗的產科醫生1名、護士長2名及高資質的3名護士共同組成小組,明確組內成員護理工作,強化組員間配合度。通過科室內學習、講座、PPT案例分析等方式定期組織護理人員專業知識培訓,內容包含初產婦溝通技巧、產后護理重點、母乳喂養知識、結構式家庭療法核心內容、產后健康教育重點等,在培訓結束后經系統考核均為合格方可正式加入該小組。
1.2.2結構式家庭療法〔6〕采用文獻研究法為研究提供理論基礎與方法指導,對國內外家庭支持干預理論與初產婦居家護理重點進行綜合性分析,經組內成員討論、咨詢專家、問卷調查、翻看病例、查閱文獻等方式評價文獻資料的科學性及有效性,結合臨床實踐與初產婦個體性特征,將家庭支持干預模式分為建立關系-評估階段-制定計劃-解決問題-隨訪評估等階段進行,共3個月。見圖1。

圖1 家庭干預框架
1.2.2.1建立關系 在產后出院當天采用一對一訪談法,了解產婦家庭關系、環境與經濟狀況、產婦家庭關懷度、心理狀態及社會支持等,掌握產婦與家庭成員的親密度和界限等。通過溝通與產婦建立信任關系,了解產婦家庭基礎互動方式,初步評估其家庭相處間的薄弱點,利于后續護理的開展。
1.2.2.2評估階段 以《孕產婦全程保健全書》及婦產科、兒科教材為理論〔7-8〕基礎,小組成員經查閱文獻結合臨床經驗制定產褥期母嬰健康護理手冊與母嬰護理知識問卷,產婦出院后通過家庭隨訪掌握產婦家庭結構、家庭角色、成員心理及生理現狀、社會表現形式等,通過半結構式訪談法引導產婦表達自身感想與居家問題,如:“你產后有哪些不舒服的地方嗎”“你覺得新生兒應該如何去照護”“你了解母乳喂養知識嗎”“你家人是如何看待母乳喂養的”“你認為怎樣可以幫助自己更快恢復”等。同時發放產褥期母嬰健康護理手冊評估其自我護理及育嬰行為水平,明確問題。指導其家庭主要照護者填寫產后母嬰護理知識問卷,掌握其家庭成員支持力度與照護能力與需求。
1.2.2.3制定計劃 根據產婦新生兒護理能力與自我保健意識以及對母乳喂養知識的掌握度,明確產婦居家護理需求、自我保健能力的影響因素以及母乳喂養的現狀及影響因素等內容。與產婦及家屬共同探討產婦自我效能感不足的原因及堅持母乳喂養的動力,將其現存問題歸納為:母乳喂養率低、自我保健能力低下、產后康復慢、育嬰行為低下。原因:家庭支持度不足、缺乏專業育嬰行為指導、缺乏母乳喂養技能、產后康復知識匱乏,以此為依據制定相應護理計劃。
1.2.2.4解決問題 ①提高母乳喂養技能:利用視頻、情景模擬、圖片等多元化方式為產婦進行母乳喂養知識宣教,講解母乳喂養技巧、姿勢、體位、乳房按摩方式、正確儲存母乳、正確催奶、擠奶方式及喂養過程中可能出現的問題與解決辦法等,提高產婦對母乳喂養知識掌握度。②增強育嬰行為:通過示范演示法幫助產婦掌握新生兒護理行為,如洗澡、更換尿不濕、新生兒撫觸、更換衣物以及喂養、拍嗝、腹部按摩、排氣操等。同時為產婦講解新生兒黃疸、腹瀉、乳腺腫脹、女嬰分泌物等護理現象及對策以及常見健康問題和疾病的表現、預防和處理措施。③提升家庭支持行為:囑咐其配偶及家屬為產婦營造良好家庭氛圍與母乳喂養環境,要求配偶或親屬共同參與每次技能訓練,通過加強對其配偶和親屬的教育,使其獲得更專業和正確的母乳喂養知識,同時調動和發揮家庭成員的親情關懷,減少產婦孤獨感和家庭因素對母乳喂養的消極影響,增強自我認同感與母乳喂養的信心。④提高自我保健能力:幫助產婦了解產褥期自我護理重要性及乳房腫脹、子宮復舊不良、產褥期感染、便秘、痔瘡等常見健康問題預防及處理、新生兒發育評估、盆底肌康復訓練等;糾正經驗誤區,如產褥期不能刷牙、洗頭洗澡、吃蔬菜水果、室內不能通風;關注產后心理健康,教會產婦身心調節方式,預防產后抑郁。 ⑤提供產后康復教育:分析影響產后康復相關因素,依據產褥期護理相關內容制作思維導圖〔9〕(圖2),護士分別于產后2 d、產后7 d和出院前1 d、院外1個月及3個月結合思維導圖內容從關鍵點到具體內容、由上至下、主至次的邏輯順序,采用導入問題-知識梳理-反饋鞏固-歸納總結的方式為產婦依次講解,以提問形式鞏固關鍵知識點,針對導圖主題內容進行總結,加強理解及記憶,20~35 min/次。

圖2 產褥期思維導圖教育
1.2.2.5隨訪評估 每2 w通過電話隨訪評估產婦居家母乳喂養情況,了解產婦近期身體狀況、心理狀態、產后康復效果、母乳喂養情況等,提供乳房護理、母乳喂養知識和心理支持,強調母乳喂養的重要性、乳房保健知識及心理情緒對產后恢復的影響。產后1個月通過電話隨訪考核產婦思維導圖掌握情況,要求產婦能復述及完成新生兒護理內容,采用問卷形式考核產婦日常自我護理與母乳喂養知識掌握度。產后3個月評估產婦自我保健能力、母乳喂養效能、心理狀態及新生兒體格發育情況,針對重難點內容實施反復干預。定期開展小組總結會,針對效果不明顯或無效的護理內容逐步改進和完善,共3個月。
①采用母乳喂養自我效能感量表(BSES)〔10〕與自制育嬰行為評定量表〔11〕評估兩組產婦干預前后自我效能與新生兒照護水平。BSES量表共有10條目,包含母乳喂養技能與內心活動等維度,總分10~40分,分值越高表明產婦自我效能感越好;育嬰行為評定量表從新生兒撫觸、新生兒沐浴、臍帶護理、母乳喂養技巧、新生兒黃疸等方面進行評分,各方面共10分,總分50分,得分越高表明產婦育嬰行為越好。②采用自我保健能力量表〔12〕對兩組產婦干預后自我保健能力進行評定,該量表包括產褥期衛生、情緒調節、自我護理技能、用藥及飲食、新生兒喂養等維度,各維度0~10分,分數越高,表明產婦自我保健能力越好。③觀察并比較兩組產婦干預后入院復查時會陰恢復情況(外陰性狀與顏色是否正常)、陰道恢復情況(是否有炎癥、性生活恢復)、尿道情況(是否漏尿)、乳房情況(是否哺乳)、骨盆恢復情況(骶骨回復、腹直肌/恥骨/骨盆閉合)等方面,各指標達標率越高表示產后康復越好。

干預后,觀察組自我保健能力評分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1。

表1 兩組自我保健能力比較分)
干預后,觀察組母乳喂養效能、育嬰行為得分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2。

表2 兩組母乳喂養效能與育嬰行為比較分)
干預后,觀察組產后康復情況明顯優于對照組(P<0.05),見表3。

表3 兩組產后康復情況比較〔n(%)〕
初產婦作為新生兒直接照顧者,其認知、觀念、新生兒護理行為等均與新生兒生長發育密切相關,大部分初產婦因缺乏產后自我護理知識與指導,缺少育兒知識、經驗及正確母乳喂養技能,導致產后心理、生理、角色適應力低下,母乳喂養率下降,影響產后生活質量與新生兒體格發育。相關研究表明,實施科學有效的產后護理服務,提高產婦自護能力是幫助母嬰順利度過產褥期,促進產婦角色適應的重要保障〔13〕。常規護理多以普適化為主,缺乏個體性與專業性,無法滿足個體需求,且缺少院外延伸護理,致使院外產婦健康問題及狀況堪憂。家庭支持干預旨在了解產婦及家庭成員生理、心理和社會方面需求,以家庭作為治療單位,強調家庭動力與個體健康密切相關,通過提升家庭支持系統,改善家庭動力來解決個人健康問題,滿足個體精神或生理需求,促使家庭成員給予產婦積極影響,維持產婦及新生兒身心健康〔14-15〕。
母乳喂養自我效能作為預測母乳喂養行為的潛在變量因子,是指產婦對嬰兒實施母乳喂養的自信程度,其不僅影響產婦母乳喂養開始時間與持續時間,還對產婦在喂養期間應對困難時的信心與決策起決定性作用。本研究應用家庭支持干預,將產婦和家庭成員作為護理整體,側重于對家庭成員間良性溝通關系的建立和調整,為產婦母乳喂養創造良好條件。通過深入評估產婦與家屬照護能力與護理需求,分析母乳喂養低下、自我保健能力低下、育嬰行為低下的原因,利用有效資源為其提供科學化、人性化且高質量的護理干預,為產婦提供整體性、延續性且專業性的護理服務與技術指導,幫助產婦掌握新生兒護理技能、母乳喂養知識與技能,提升自我護理行為。利用家庭關懷度與支持系統,糾正家屬錯誤認知,提升家屬新生兒及產婦護理能力,為產婦提供良好且舒適的家庭環境,幫助產婦恢復和提高自我效能,增強產婦母乳喂養“知信行”水平,培養母乳喂養信心,改善產后心理調適能力,提升其新生兒照護水平。
本研究表明家庭支持干預護理能有效增強產婦自我保健能力,促進產后康復情況,此結果可能與該護理重視提升產婦健康認知與自護信念有關,與李彩月等〔16〕研究一致。家庭支持干預通過組建護理團隊,制定產褥期母嬰健康護理手冊與母嬰護理知識問卷,全面掌握產婦與家屬護理能力與需求后,實施針對性干預措施,幫助產婦掌握自我護理技能,激發自我護理動機與信念。此外通過糾正經驗誤區、思維導圖的制定將產后相關信息實現隱性知識的可視化過程,有利于產婦充分掌握知識要點,有效存儲、理解相關知識,幫助產婦更快掌握產后內容。
綜上所述,家庭支持干預模式可幫助初產婦增強母乳喂養自我效能,減輕產婦不良心理情緒,培養良好家庭功能,提升產婦自我保健能力。
利益沖突所有作者均聲明不存在利益沖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