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樂具有極強的感染力,是中華文化寶庫的藝術瑰寶。幼兒在與民樂的對話中,不僅能夠培養感受美、體現美、創造美的能力,更能塑造美的心靈。近年來,上海市嘉定區清水頤園幼兒園在打造幼兒園民樂體驗課程的過程中,積極立足集體教學活動,圍繞欣賞、律動、打擊樂、歌唱進行實踐,從幼兒的興趣出發,創設適宜的學習環境,設計適宜的體驗內容,提供多樣的民樂素材,采用靈活的師幼互動,不僅激發了幼兒參與民樂體驗活動的欲望,更推動了幼兒民樂素養和文化素養的雙發展。
民族音樂是音樂創作的源泉。從小接受民樂的熏陶,浸潤在民族音樂的體驗之中,不僅能夠讓幼兒在潛移默化中感受民樂的無窮魅力,更能提升幼兒的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認同感。基于此,在幼兒園“頤樂童心”民樂體驗課程的引領下,小班教師圍繞“體驗”“民樂素養”“民族文化”進行了民樂體驗集體活動的實踐探索,并積累了相應的經驗。本文以小班民樂體驗集體教學活動“喜洋洋”為例展開具體說明。
創設民樂情境,激發幼兒參與民樂活動的積極性。對于小班幼兒來說,身臨其境的氛圍更能滿足他們的好奇心,激發其參與熱情。因此,為了激發幼兒參與民樂活動的積極性,教師應基于小班幼兒的年齡特點和發展需求,注重在民樂體驗活動中進行情境創設。情境創設需要關注兩點:一是要有真實的模擬情境;二是要有可操作的實體情境。基于此,由于“喜洋洋”小班民樂體驗活動開展于春節前夕,為了引導幼兒體驗過年的熱鬧氛圍,激發他們的參與興趣,教師嘗試基于兒童視角創設情境,使幼兒能夠身臨其境自主參與探究。教師借助紅燈籠、對聯、窗花創設熱鬧的過年情境,再配以《喜洋洋》歡快活潑、熱情洋溢的曲調烘托喜慶氛圍,并提供可操作的小鼓,引導幼兒沉浸在迎新年的歡快氛圍中,自然而然地隨著樂曲打起鼓來。
關注適度“體驗”,助推幼兒感受參與民樂活動的快樂。《3~6 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中指出:“體驗是幼兒的重要學習方式,是認識和態度形成的基礎。” 但體驗不能刻意而為,要講究“適度”。教師要基于兒童立場,在充分考慮“幼兒喜歡嗎”“幼兒體驗到了什么”“幼兒獲得了什么”三個問題的基礎上設計體驗活動,使幼兒在適度的體驗中理解民樂、感受民樂、表現民樂。首先,需創設幼兒喜歡的情境體驗,使他們能夠觸“境”生“情”;其次,要滿足幼兒多元的支架體驗,借助視頻欣賞、語言表達、情感渲染、樂器操作等方式,讓幼兒隨“情”入“境”,以“情”激“情”。
例如,針對“喜洋洋”民樂體驗活動,我立足兒童視角設計了三個體驗環節,讓幼兒充分感受快樂,喜愛上民樂。第一環節:借助真實的視頻欣賞,引導幼兒置身于過新年喜氣洋洋的民樂情境中,感受樂曲的歡快情緒。第二環節:截取《喜洋洋》樂曲中的幾個樂句,并提供鼓和童趣化的節奏圖譜,鼓勵幼兒自主探索。第三環節:營造過新年的氛圍,引導幼兒跟隨音樂表現歡樂打鼓過新年的熱鬧場景。
追隨式師幼互動,培養幼兒綜合素養的提高。在組織民樂體驗集體活動時,教師不僅要避免過多的指令或要求,還要摒棄“重結果,輕體驗”的做法,要放低姿態,以平等寬容的心態追隨幼兒,在與幼兒的積極互動中推動其自主學習和自主發展。一是同伴式助推。在參與體驗的過程中,個別幼兒會出現情緒不高的情況。對此,教師可以同伴的身份參與活動,并借助語言給予其鼓勵和肯定,用自身愉悅的情緒帶動幼兒的情緒。二是體驗式交流。在幼兒參與體驗活動的過程中,教師應注重引導他們與同伴進行交流,及時借鑒同伴的經驗,不斷激發參與興趣。三是等待式傾聽。體驗過后的交流環節,教師應有意識地請幼兒進行活動經驗的總結。面對幼兒難以清楚表達的情況,教師不可急于求成,要耐心傾聽并逐步引導幼兒在寬松的氛圍中實現自信表達。
總之,通過參與“喜洋洋”民樂體驗活動,幼兒不僅提升了對民樂的喜愛,進一步了解傳統民族樂器——鼓及其不同的敲打方式,還能結合自身對民樂的理解,以喜歡的方式打鼓,幼兒對民樂的審美力、感知力、理解力和表現力均得到了一定的提升。相信在多姿多彩的民樂世界中,幼兒一定能夠擁抱美好的童年,擁抱快樂的音符,讓民樂的種子生根發芽!
(文/徐英)
上海市嘉定區清水頤園幼兒園以民樂課程為特色,致力于通過一日課程中對幼兒進行民樂的熏陶,培養自信、樂觀、富有想象力的幼兒,將民樂文化根植于幼兒心田,培養富有民族自豪感的幼兒。基于此,我們嘗試以中班韻律活動“美麗的金孔雀”為切入,從激發興趣、靈活教學、大膽創編三方面開展民樂體驗集體教學活動,致力于讓幼兒舞出快樂、舞出精彩、舞出自豪。
精心選材,感受民族舞蹈的趣味性。為了充分激發幼兒積極參與活動的興趣,并使其充分感受民族舞蹈的趣味性,教師在設計韻律民樂活動時需要思考以下三個問題:一是選材要體現幼兒的生活經驗;二是選材要充分考慮幼兒的年齡特點;三是選材應易于幼兒進行動作表現。例如,在參觀了上海野生動物園后,幼兒的交談話題總是離不開孔雀:“孔雀的尾巴好長,走路的時候就像穿著一件禮服”“孔雀可真漂亮,開屏的時候就像撐起了一把大傘”“孔雀的羽毛還會發光”……對此,教師及時抓住幼兒的這一興趣點,精心選擇以富有云南特色的葫蘆絲樂器演奏的民樂——《美麗的金孔雀》作為此次中班韻律活動的舞蹈音樂。在葫蘆絲悠揚渾厚的音樂聲中,幼兒仿佛身臨其境,感受到了云南孔雀園的氣息,個個化身為美麗的孔雀翩翩起舞:有的模仿孔雀開屏,有的模仿孔雀散步,有的模仿孔雀端坐在草坪上……在模仿孔雀姿態的過程中,幼兒興趣高漲,情緒愉悅。
巧妙設計,激活民族舞蹈的創造性。教師在組織開展韻律民樂體驗活動時,應巧妙設計各個體驗環節,不斷激發幼兒的靈感,促使其大膽想象、創造動作。一是巧設環節,助力想象。在“美麗的金孔雀”民樂體驗集體教學活動中,教師通過巧設環節架構,不斷激活幼兒思維,促使其積極參與對舞蹈動作的創作。環節一:說說孔雀。在背景音樂聲中,引導幼兒回憶有關孔雀的趣事,并借助視頻呈現孔雀開屏、理羽毛、走路等狀態,以此充分調動幼兒的興趣。教師順勢請幼兒思考“你最想模仿孔雀的什么動作?”。環節二:學學孔雀。為了引導幼兒創造性地表現不一樣的孔雀形象,教師精選了孔雀走路、理羽毛、扭脖子、開屏四組圖片,并展現其抬頭、低頭、身體前傾走路等不同姿態,請幼兒自主選擇喜歡的孔雀形象進行模仿。環節三:美麗的孔雀。教師帶領幼兒觀看了楊麗萍的《孔雀舞》,并請他們表達并展示自己對其中舞蹈動作的理解,以體驗韻律民樂獨特的韻律美,同時提升舞蹈美感。通過活動環節的巧妙設計,幼兒不斷嘗試、挑戰創新,充分感受到了編排韻律動作帶來的快樂。二是巧設提問,助推創造。在活動的交流分享環節,教師提出了兩個關鍵性的問題,以助推幼兒的創造性表達。首先是“為什么孔雀的動作能讓大家一看就知道它們在干什么”,以此引導幼兒表現孔雀舞蹈動作的夸張與舒展。其次是“你喜歡孔雀的哪個動作?還可以怎樣表演讓孔雀看起來更美麗、更可愛”,以此鼓勵幼兒通過肢體動作表現孔雀的優雅姿態。
靈活互動,體驗民族舞蹈的文化性。民族舞蹈是一種文化現象,歷來被視為“民族文化的靈魂”,看似離幼兒很遙遠,難以理解,但是借助具體形象的民族韻律舞蹈,幼兒也能對其有所感悟和理解。在“美麗的金孔雀”活動中,幼兒在欣賞了楊麗萍老師的《孔雀舞》的剪輯片段后產生了很多疑問:為什么她的手要做成這個樣子(食指和大拇指扣住鏤空,其余三根手指依次張開伸直)?為什么她的身體像個“S”形?為什么她的肩膀會不停地動?……這些都與傣族舞的特點密切相關,幼兒在探索過程中不僅能夠更加了解民族舞蹈的特性,還能豐富對于孔雀舞地方特色的認知,培養人文情懷。不僅如此,活動中葫蘆絲獨特淳樸的音色也給幼兒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并充滿好奇:葫蘆絲是怎樣演奏的?為什么跳孔雀舞需要搭配葫蘆絲演奏的音樂?而隨著活動的不斷推進和深入,幼兒在不斷了解孔雀舞的基礎上,也會燃起對于探索中國文化的熱情,從而增強民族自豪感。
總之,舞蹈作為一門藝術,能夠給幼兒打開創想的大門,教師要做的就是鋪好路,讓他們在舞蹈創想的道路上越走越有創意;舞蹈作為一種文化,能夠給幼兒提供通向文化的窗口,教師要做的就是架好橋,讓他們在舞蹈中感受民族文化、傳承民族文化。
(文/沈依依)
音樂教學作為幼兒園藝術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培養幼兒音樂素養的重要途徑。民樂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一部分,不僅有著悠久的歷史,更能啟迪幼兒心智,增強幼兒民族自豪感。基于此,本文以大班“茉莉花”民樂集體教學活動的設計與開展為例,談從民樂素材的選擇、民樂體驗活動的設計和民樂體驗集體活動對于幼兒素養提升的重要性三個維度入手,引導幼兒喜歡民樂,提升文化素養。
選擇合適的民樂,激發參與興趣。開展民樂體驗集體教學活動,選材很重要。通過組織開展前期調查和投票,我們確定了《梁祝》《金蛇狂舞》《茉莉花》等10 首本園幼兒最喜歡的民樂。但民樂素材的選擇除了要基于幼兒的興趣和年齡特點,還要易于幼兒進行表現,同時能夠激發幼兒的民族自豪感。因此,選擇圍繞民樂《茉莉花》開展欣賞活動的原因有四:一是此民樂有很多樂器演奏版本,如古箏、二胡等;二是《茉莉花》被譽為中國的“第二國歌”,曾在多次重大場合上演奏,如北京奧運會開幕式等;三是幼兒對二胡版《茉莉花》較為熟悉,并對其進行過舞蹈、歌唱等個別化探索;四是該民樂具有流暢的旋律和包含著周期性反復的勻稱結構,適合幼兒體驗探索。事實證明,當二胡版《茉莉花》的民樂旋律在活動中響起,幼兒即刻便隨著優美的樂曲載歌載舞,快速投入活動,興趣濃厚。
圍繞“體驗”展開設計,享受探索樂趣。民樂體驗活動必須注重給幼兒提供充分的體驗空間,讓他們享受體驗的快樂。對此,教師在活動環節設計中應注意以下幾點:一是形式上采用不同方法讓幼兒獲得多元體驗的空間,如欣賞、操作等;二是環節設計要充分考慮幼兒的年齡特點,關注幼兒的民樂經驗;三是內容選擇上考慮更有文化故事內涵的民樂素材,更容易激發幼兒積極美好的情感。基于此,在充分分析幼兒經驗和課程目標的基礎上,我基于幼兒的已有民樂經驗,對“茉莉花”民樂體驗集體教學進行了活動設計。首先,圍繞個別化、自由活動等播放不同版本的《茉莉花》民樂,最終確定幼兒最喜歡的版本:江蘇版。其次,注重每個環節的體驗性,使幼兒在體驗中引發對《茉莉花》的探索。環節一:說說《茉莉花》。在說一說、聽一聽的體驗中引發幼兒對《茉莉花》民樂不同版本的關注。環節二:體驗《茉莉花》。引導幼兒在配樂探索體驗中,進一步了解民樂《茉莉花》的樂器聲音、旋律節奏和背后的故事。環節三:了不起的《茉莉花》,通過播放在重要場面中此曲的演繹視頻,激發幼兒的民族自豪感。基于初步的活動設計,教師在活動中通過“為什么同一首民樂,會創作那么多不同版本”“你覺得這首《茉莉花》在講什么故事”等提問,引導幼兒發現《茉莉花》的創作背景及不同版本融入的不同風格,并在探索中發現鋁板琴、雙響筒的音色清晰純凈,比較適合演奏出江蘇版《茉莉花》的優美委婉。
透過民樂表達,提升綜合素養。民樂和文化素養是相輔相成的,幼兒能夠在活動中透過民樂了解中國文化,而對于民樂作品的文化了解也增加了他們對于民樂的興趣和理解。在對《茉莉花》民樂進行欣賞過程中,通過觀看不同重要場面中的《茉莉花》表演,激發了幼兒對于民族文化的喜歡和傳承之心;看到了他們對民樂的探究之心;看到了他們的自豪之心。這些都是我們開展民樂體驗活動的初衷,而在精心設計的體驗活動中孩子自然而然呈現出來了。更讓我感到意外的是這一次的集體活動后,孩子們在個別化、家中自主收集了和《茉莉花》相關的資料,他們自主成立了文化組、表演組,并最終編排完成了歌舞劇,成為幼兒最喜歡的節目之一。
實踐證明,對幼兒而言,民樂體驗活動為他們打開了通向民樂和文化的大門,讓他們感受到了民樂獨特的魅力,并給了他們展示自己才華和創造力的空間。對教師而言,開展民樂體驗集體教學活動幫助他們提升了設計活動的能力,更讓他們在“體驗”設計活動中有了更深的思考和感悟。和幼兒的民樂之旅還在繼續,我們將繼續以站穩“體驗”腳跟,根植“文化”內涵的形式展開新一輪的嘗試。希望借助民樂體驗舞臺,讓更多幼兒“音”悅心動,感受不一樣的童年快樂!
(文/陸燕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