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恩澤


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體系中,“四個自信”是重要的組成部分,其中“文化自信”是更基礎、更廣泛、更深厚的自信,也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
文化是一種社會現象,是人類長期生存、繁衍、活動、創造形成的產物,同時又是一種歷史現象,是物質和精神的積淀物。它體現在風土人情、生活習俗、行為規范、生產方式、文學藝術、宗教信仰、思維方式、價值理念、產品形態、商業Logo等方面,可謂包羅萬象,其中最核心的元素是價值觀。
文化是國家的根基、民族的靈魂。堅定文化自信,事關國運興衰、文化安全和民族精神獨立性。
而這種自信,從歷史根源來說,是源于中華五千年歷史文脈的延續和創新,是歷史情懷的感同身受。中華民族文化經過數千年的交織、交流、交融,歷經千錘百煉的鍛造和歷朝歷代的積淀,已經演變、進化、融合、凝聚為人類獨特的文化譜系,折射著耀眼的光芒,是中華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強大的根基。
從邏輯意義上講,交織、交流、交融這三者的內涵是個遞進關系。交織如彩虹貫日,五光十色,交叉鉤織,相互映照;交流似鴛鴦戲水,雙向互動,擇善而從,包容互補;交融類水乳之合,相互滲透,渾然一體,不可分割。
一、中華民族文化交往互映,共生共榮
中國56個民族優秀傳統文化各有特色,縱橫交錯,一起存在,相互映襯,共同輝煌。
(一)開疆拓土,在戰亂動蕩中交織
自從盤古開天地,經歷了三皇五帝之后,到了夏商周,尤其是東周(公元前770-前256年),歷史上稱為春秋戰國,這個時期禮崩樂壞,戰亂不休,動蕩不止。所謂“春秋無義戰”,140多個諸侯國為了掠奪土地、人口、資源,發動兼并戰爭,連綿不斷。到了戰國時,更是如虎狼相爭,你方唱罷我登場。有戰爭,就有難民,難民們背井離鄉,流離失所,哪里沒有戰爭,就躲到哪里去,他們生活在異域的土地上,經過世代繁衍,朝夕相處,不同民族的文化不經意間交織到一起。
(二)商貿流通,在物流涌動中交織
歷史上,突破地理單元的物質交換就發生于廣闊大地的各民族之間,在互通有無的過程中,各民族從零星、偶發的相遇與交往,逐漸發展為雜居共處、心理認同。北方的游牧民族需要糧食、茶葉、紡織品、金屬工具等,南方的農耕民族需要馬匹、牛羊肉食、皮毛原料等,在進行民間貿易的過程中,民族文化的交織順勢而為。這其中,古絲綢之路功不可沒。在一望無際的沙漠上,駝鈴悠悠、黃沙漫漫、孤煙裊裊、薄暮冥冥,蜿蜒的商隊穿行在古城廢墟之間,使者相望于道,商旅不絕于途。秦漢時期的匈奴以及其后的烏孫、鮮卑、突厥、回紇、吐谷渾、沙陀等民族都曾活躍于北方絲路,為民族文化的交織書寫過英雄的奇跡。
(三)人口遷徙,在雜居交往中交織
都說“故土難移”,但是為了生計、為了避亂,歷史上漢族數次大規模南遷對后世造成深遠的影響。第一次是西晉末年發生“永嘉之亂”,匈奴等游牧民族攻下洛陽,擄走晉懷帝,晉室政權流亡南方,建立了東晉,都城建康(南京)。北方士族豪門紛紛南遷,進入長江以南,史稱“衣冠南渡”。第二次是“安史之亂”,發生在唐代天寶年間,黃河流域的人口數量銳減,生活在這里的人們四散而逃,形成了又一次規模巨大的人口遷徙現象。再后來有明清到民國初年的“闖關東”“走西口”,人口向北方大遷徙。第三次是宋代“靖康之恥”,金兵滅亡北宋帝國,擄走宋朝徽、欽二帝,宋王室被迫南遷,建都臨安(杭州),史稱南宋。每一次人口遷徙流動,都是中華民族文化的高度交織。
漢族和少數民族文化交織在一起,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共同創造了中華民族文化的輝煌。
二、中華民族文化交流互補,共容共美
中華民族文化呈多元互補一體的格局,漢族和少數民族對中華民族文化的繁榮都作出了杰出的貢獻,相互包容,在交流中互補,共創美好。
從生產方式上看,總體而言,中國是一個游牧+農耕的二元國家。游牧文化熱情奔放,農耕文化內斂含蓄,彼此交流,相得益彰。
游牧文化和農耕文化優勢互補,雙向影響,相互吸收,形成了同一性,少數民族文化和漢族文化共同構建了中華民族文化的根基。
(一)語言文字
語言文字是交流思想的重要工具,是文化交流最頻繁的載體,其本身也在各民族歷史交流中不斷變化統一。回、滿、土家族除保留少數語匯外,都使用漢語。白、羌、畬族同時兼用本民族語言和漢語。維吾爾、蒙古、哈薩克等族除使用本民族語言外,一部分人還通曉漢語。而秦始皇統一文字,為民族文化交流建立了千古奇功。
(二)飲食起居
民以食為天。中國人在飲食中積累了豐富的經驗,有著千差萬別的飲食習慣和獨特的味覺審美,以及上升到生存智慧層面的東方生活價值觀。比如一道菜上了餐桌,漢族人講求色、香、味、形、思。而滿漢全席,則是中華菜系文化一絕,交織著滿族和漢族的飲食文化精髓。中國歷史上的南北交錯、東西交匯,多民族包容共存的歷史演進,始終是飲食文化交織與流變的重要推動力。用麥磨面的方法是秦、漢以后才傳入內地,在東漢時把烤餅叫作胡餅,后來漢人又把制作面食的方法傳授給少數民族。許多瓜果蔬菜都是從西域或通過西域傳到內地的。
(三)衣著服飾
衣冠服飾是人們生活的必需品,不僅有蔽體遮羞、御寒保暖之用,還有美化裝飾、審美情趣等文化層面的意義。作為一種文化形態,服飾文化貫穿了中國各個歷史時期,反映了各民族文化交流的悠久歷史。原先漢族人衣著的原料多為麻、絲。漢代時新疆已使用棉布,到南北朝時,種棉和織棉技術從南北兩個方向引入內地。元朝時期,在南方的黃道婆從海南的黎族那里把織棉技術推廣到長江流域漢族居住的地區。穿衣搭配方面,漢族人原先的服裝是上衣下裳,長領寬袖,行動很不方便。春秋時,趙武靈王學習匈奴“胡服騎射”,改革了漢族的服裝。
(四)學術思想
春秋戰國時,稷下學宮是世界上最早的官辦高等學府,也是中國最早的社會科學院、政府智庫。始建于齊桓公田午時期,位于齊國國都臨淄(今山東省淄博市臨淄區)稷門附近。它作為當時百家學術爭鳴的中心園地,有力地促成了天下學術爭鳴局面的形成。當時由于不少人是善于把學術和政治結合起來游說當權者的能手,如李斯,后來到秦國,貴為丞相。
(五)宗教信仰
中國宗教源遠流長,多元起源,多樣性互動,在發展中不斷整合成中軸信仰,又保持對各種信仰的開放包容、和諧共生,形成多元通和的生態模式。漢族、藏族、蒙古族都是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文化母體中極富個性的子文化單位,歷史上三者之間的文化交流互動大多是圍繞著宗教文化尤其是儒道佛文化演繹、推進的。文成公主入藏,帶去了佛經、佛像等,建小昭寺,成為藏傳佛教的重要源頭之一,促進了漢藏宗教文化的交流。
(六)圖騰崇拜
圖騰一詞來源于印第安語“totem”,意思為“它的親屬”“它的標記”。在原始人信仰中,認為本氏族人都源于某種特定的物種,大多數情況下,被認為與某種動物具有親緣關系,于是,圖騰信仰便與祖先崇拜發生了關系。如蒙古、維吾爾族的狼圖騰,哈薩克族的白天鵝圖騰,鄂倫春、赫哲族的熊圖騰,瑤族、苗族的犬圖騰……而龍則為中華民族共同的圖騰。
(七)音樂舞蹈
少數民族是能歌善舞的民族。而樂器是其民族的標配,如維吾爾族的都塔爾、拉祜族的葫蘆笙、哈薩克族的冬不拉、朝鮮族的手鼓、蒙古族的馬頭琴、羌族的羌笛等。羌笛,西南邊陲羌族發明的樂器,那小小的笛管里吹出的音樂,悠揚婉轉蒼涼,見證了羌族的歷史變遷,也成了民族文化交流的使者。如今少數民族的樂器在漢族中早已流行通用。歌曲的旋律,北方粗獷亢奮,南方柔和舒緩,古典舞蹈的提、沉、沖、靠、含、腆、移、仰八大元素也是各民族兼容。
(八)文學創作
我國各民族創作了先秦散文、楚辭、漢賦、唐詩、宋詞、元曲、明清小說、戲劇等偉大作品。在諸多文學作品中還滲透著少數民族的文化元素,如南北朝民間流傳的《木蘭詩》、東漢蔡文姬的《胡笳十八拍》、唐代李端的《胡騰兒》等。唐朝韓愈在朝任官期間,將儒家經典傳到羌族地區,使羌族人對漢族文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九)工程建筑
我國歷史上,各民族建設了萬里長城、都江堰、大運河、故宮、布達拉宮、阿房宮、坎兒井等偉大工程,作為凝聚中華傳統文化精髓、文化成果精品的殿堂,故宮有著獨一無二的地標意義和文化象征。一座故宮,就是一部中國古代史。吐蕃王朝建立后,加強了與中原地區的往來。文成公主進藏時,帶了不少能工巧匠。此后,漢藏建筑文化進入全面交流互鑒時期。我們從中華民族文化的交流中,感受到民族文化交流的精髓,體現和諧、和睦、和平的精神。
三、中華民族文化交融互鑒,共進共榮
在中國漫長的歲月里,在這片廣袤的土地上,中華民族文化在形成和發展的歷程中不斷整合,由多元到一體、由松散到緊密,最終形成相互滲透、誰也離不開誰的格局。
(一)春秋戰國時期
春秋戰國時期,在諸侯割據的情勢下,統治者思考一套制度來穩定天下。于是,諸子百家紛紛著書立說,百家爭鳴,希望自己的學說能說服君王,從而治國理政,澤被天下,而天下紛擾,人人渴求太平。正如此,否極泰來,學術下移,學派林立,儒、道、墨、法、縱橫家四處游說,名、雜、農、陰陽、小說家各顯其能,是華夏民族起到了第一次帶動周邊少數民族相互進行文化滲透交融的重大作為。
(二)秦漢時期
先秦時期,華夏文化自誕生之日起,就不斷地輻射、膨脹,吸收新鮮血液,為秦漢“天下為一,萬里同風”的大一統文化格局奠定了基礎。 兩漢王朝繼承秦帝國中央集權制。“無為而治”奠定了漢王朝的立國之本;“獨尊儒術”造就了漢王朝的長治久安;“龍鳳文化”成為中華民族的精神象征。漢朝的齊魯文化、中原文化、關中文化、北方文化、巴蜀文化、吳越文化、嶺南文化等代表著地方文化的區域特色,漢朝的和親政策促進了漢族與少數民族之間的文化交融。
(三)魏晉南北朝時期
魏晉南北朝時期,中原年年戰亂,原本生活在中原地區的漢族開始向少數民族地區遷移,而少數民族則開始向中原地區遷移,兩者之間形成了遷移的對流,而民族大融合也由此開始。衣冠南渡,鮮卑漢化,佛法東來,胡漢融結。不同地區、不同族群、不同文化,在這一時期不斷碰撞、匯聚,彼此吸收、交融,為隋朝的統一奠定了文化基礎。
(四)隋唐時期
從歷史的連續性看,隋唐時期是對魏晉南北朝時期民族交融的一次總結,集民族文化之大成,造就了唐朝文化的壯麗恢宏、豐富多彩。同時,唐朝文化又以寬容、開放的姿態全方位接納外部世界。
(五)五代十國時期
五代十國在時間的歷史上來說十分短暫,更是一幕短暫的鬧劇,只存在72年的大分裂,在南唐后主李煜“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的哀嘆聲中結束,契丹族人的鐵騎橫掃中原大地,與北宋王朝抗衡。
(六)遼宋金元時期
遼宋金元時期,促使這一次民族大融合的原因很簡單,也是因為接連不斷的戰爭。在這一次民族大融合當中,遼、金、元等少數民族政權開始大量吸收中國傳統文化,同時也加速了他們政權的封建化進程。
(七)明末清初時期
明末清初時期,是中國歷史上的最后一次大規模民族大融合。在這一時期,因為明王朝政權垮臺,滿清入主中原,在實行了一系列的政策后開始了不同民族之間的同化進程。最重要的民族融合推手,就是清王朝所頒布的一系列政策。
中國自古就有“不以血緣論夷夏,而以文化論親疏”的理念。中華民族文化交融增強了民族大團結,文化寄托和歸宿構成了一個民族的精神家園。
中華民族文化的交融促進了國家統一。相互交融的中華民族文化是國家統一的紐帶。中國社會幾千年來分分合合,最后在明清時代達到空前大統一,民族文化的同一性帶來國家的大一統。
中華民族文化的交融增進了全民族對國家的認同。中華民族文化交融,長遠和根本的是增強文化認同,建設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園,積極培養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繼而增進國家認同。
(作者系晶蘇傳媒首席分析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