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隨著科技的發展和互聯網技術的普及,電子音樂逐漸興起,并逐漸深入到文化層面。如何發揮其優勢,在文化旅游產業中發揮出積極的作用?本文著力探索電子音樂與文化旅游產業融合、創新發展的路徑,通過發揮電子音樂優勢,豐富視聽資源;發掘地方特色音調,形成獨特人文;拓展電子音樂外延,輻射經濟發展等方式實現電子音樂和文化旅游產業的雙向互動,以期為文化旅游產業發展提供新的思路。
一、電子音樂與文化旅游產業概述
(一)電子音樂
我國電子音樂發展初期深受西方電子音樂的影響,改革開放之初我國電子音樂從無到有,起步較晚。首先,西方電子音樂的發展相對于我國發展較為成熟,理論研究和實踐經驗都走在我國電子音樂發展的前列,具有領先性。其次,我國音樂界長期以來深受傳統音樂的影響,思想較為保守,對于電子音樂的前衛和潮流缺乏相應的敏感性,電子音樂理論人才匱乏,對于電子音樂的研究和創作存在滯后性。經過電子音樂領域創作者和理論研究者的不懈努力,我國電子音樂逐漸走進我國主流音樂界,并迅速傳遍社會各個角落,贏得了社會普通民眾的喜愛。在科技日新月異的今天,電子技術在音樂領域的大力普及, 電子音樂充分利用高科技來創造出更多的聲音,特別是自然聲音和人工聲音混合的聲音來詮釋新的音樂和新的藝術形象。如今,電子音樂的發展逐漸向著與傳統音樂結合的方向發展,從我國民族音樂的寶庫中汲取營養,形成一種獨具魅力的中國電子音樂文化。電子音樂科技與民族音樂的結合推動了電子音樂的民族化,通過電子音樂的律動將聽眾帶入意境去感受中國傳統文化和電子音樂的魅力,使電子音樂逐漸深入到文化層面,賦予其深厚的藝術價值,并在文化旅游產業中發揮出積極的作用。
(二)文化旅游產業
文化旅游產業是指以文化旅游資源為憑借,以旅游設施為條件,向旅游者提供游覽服務的行業,是以旅游文化的地域差異性為誘因,以文化的碰撞與互動為過程,以文化的相互融合為結果,具有民族性、藝術性、神秘性、多樣性、互動性等特征。
在我國現階段文化旅游產業發展過程中,只有不斷地將特色文化與文化旅游相融合,才能使游客更好地體驗當地的民俗風情和地域特色;只有在傳統文化和現代旅游產業之間找到一個平衡點,才能更好地發展和創新文化旅游產業,使文化旅游產業更好地彰顯地域特色。
二、電子音樂與文化旅游融創發展的意義
文化是旅游的靈魂,旅游是文化的載體,文旅融合的提出是當前國家在新時代背景下,將文化和旅游之間的關系緊密結合,滿足人們對精神文化追求的實踐。文化和旅游兩者之間的關系十分密切,相互交融,深度挖掘當地特色旅游資源,開發高品質的文旅產品,提高旅游產業的經濟效益。將電子音樂文化融入旅游產業中,開創多元化的旅游模式,提升電子音樂文化和旅游品位,提高旅游產品和服務質量,滿足游客精神文化生活。文旅產業融合是雙向的、共贏的,探究電子音樂文化與旅游產業融合發展,能夠進一步體現文化旅游產業的顯著優勢,彰顯音樂文化的深厚底蘊和藝術魅力。二者的融合發展互相促進、相互支撐,獲得相得益彰的效果。
作為一種新的文化旅游融合的嘗試實踐方法,電子音樂文化與旅游開發環節緊密結合,具有新穎性與獨特性的特征。二者的融合經由多年產業發展已經積累了一定的實踐經驗,音樂旅游產品的上線使得相關產業正處于如火如荼的發展狀態。電子音樂和民族音樂的結合,使其為游客加深印象、獲得更多認可,為音樂旅游產業的未來可持續性發展奠定堅實基礎。電子音樂與文化旅游之間的融合,在帶來更多經濟效益的同時,也是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具體實踐。
三、電子音樂與文化旅游產業融合發展的路徑
(一)發揮電子音樂優勢,豐富視聽資源
電子音樂促進了音樂領域的自由釋放,在匯總起音、音量以及剪音等多元素后,將其融合在一起,而后對其進行錄制,此時形成的樂曲本身比直接錄制的曲目更具活力。電子音樂在客觀表達上可用多種樂器來使得聽眾產生情感共鳴,同時也實現了機械樂器的最大化利用。好比“電子之詩”,使用了多達425個揚聲器進行播放,整體演出效果更加震撼,更容易引起聽眾對音樂情感的反饋。電子音樂在表現形式以及情感傳達等多方面都體現出其獨特性,電子音樂的發展更加深刻地實現了音樂的生活化,將生活中的更多要素轉移到音樂中,并賦予其更獨特的表現形式,而聽眾在聽音樂的時候也可以進入多元的想象空間當中。通過音樂旅游、音樂演繹、音樂傳媒等為一體的文化產業鏈,發揮電子音樂優勢,打造一個“文化+旅游”的全新經濟發展模式。
(二)發掘地方特色音調,形成獨特人文
如今我國電子音樂的創作更多地融入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戲曲文化、儒家文化、佛教文化等相結合,電子音樂逐漸深入到文化層面。我國的電子音樂更多地注重對中國美學的探索,注重內斂和平穩,具有更多的包容性,通過電子音樂的律動將聽眾帶入意境去感受電子音樂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魅力。
電子音樂文化是一種抽象的概念,但也可以有具體的表現。將音樂文化的魅力與區域特色相結合,形成自己的本土文化品牌,發揮其經濟價值,服務于社會發展,這是打開一個新市場、新產業的有效手段。我國擁有源遠流長的歷史文化,也擁有著豐富多產的自然資源,開拓新的文化產業形式是拉動文化產業發展的必要策略,并應該盡力將之付諸實際,盡顯文化的價值與魅力。
(三)拓展電子音樂外延,輻射經濟發展
隨著音樂消費模式逐漸轉向數字化,電子音樂市場銷售份額逐年遞增,與此同時,電子音樂愛好者在電子音樂領域的消費逐年實現線上線下增加,線下他們選擇參加各類音樂節并購買相關音樂周邊產品,滿足相關實體需求。
電子音樂節的舉辦吸引著電子音樂愛好者前來參與,在創造出電子音樂節巨頭品牌的同時,可拉動音樂周邊產品以及整個城市的總體消費,創造出巨大的財富。如海南省三亞市利用自身自然優勢,緊緊抓住機遇,創立了國內首個世界級電音節——三亞國際電子音樂節,樹立起了本土的音樂品牌文化標簽,以城市的名字直接命名,使音樂節本身具備了較高的品牌識別度,創造出了一種全新的文化產業發展方式。這些電子音樂節在傳播電子音樂文化的同時,已成為當地城市一種新文化標簽。電子音樂創造出的品牌經濟價值,驟增的人流量和信息傳播量拉動了整座城市多個行業的經濟增長。
參考文獻:
[1]封麗瓊,李健.淺析基于電子音樂藝術的新文化產業形式發展[J].流行色,2019(10):174-175.
[2]林子震.電子音樂在我國的發展歷程與特征分析[J]. 科技風,2021,467(27):176-178.
[3]鄭佳欣.電子音樂的起源與發展[J]. 藝術大觀,2021,97(25):25-26.
[4]鄭燕琳.民族音樂節與“旅游+”時代的融合與發展[J].戲劇之家,2021,376(04):67-68.
[5]劉麗娜.“十四五”背景下文化旅游與地方音樂產業融合發展研究[J].旅游縱覽,2021,347(14):154-156.
[6]龔小凈.傳統音樂與文化旅游產業的實踐和創新研究[J]. 中國市場,2022,1111(12):78-80.
[7]張贏.關于中國電子音樂發展對策的思考[J].新疆藝術學院學報,2022,20(04):30-34.
(作者簡介:耿楚萱,女,滿族,就讀于中國傳媒大學作曲與作曲理論專業,曾參與多部影視及游戲相關音樂項目制作。研究方向:電子音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