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通
關于“生鮮燈”的爭議早已存在,但禁止“生鮮燈”此前一直沒有法律依據。7月21日,國家市場監管總局發布了《食用農產品市場銷售質量安全監督管理辦法》,明確規定:銷售生鮮類食用農產品,不得使用對食用農產品的真實色澤等感官性狀造成明顯改變的照明等設施誤導消費者對商品的感官認知。新規自2023年12月1日起生效。
細心的讀者朋友可能會發現,在農貿市場里,大部分區域通常都會采用白色燈光照明,但在肉類區、蔬菜區等生鮮區域所采用的燈光卻不相同,這就是農貿市場里的“燈光迷陣”。在低顯指高色溫的白色燈光照射下,很容易把商品“照亮”,但單純的“照亮”會讓商品顯得蒼白無生氣,于是一些商家對生鮮區的燈光做了一些調整,比如:用紅光搭配冷白光能讓肉品顯得更鮮嫩,用紅光搭配暖白光能讓熟食更顯食欲,用紅光搭配正白光可讓雞肉顯鮮嫩,用綠光搭配正白光能讓蔬菜白綠分明……這種光源就是“生鮮燈”。
生鮮燈本身不會對生鮮產品產生危害,因為它是一種冷光源,不會加速食物的腐敗,也不會影響產品的質量。但可千萬別小看了“生鮮燈”,它除了能提升產品賣相外,還會被不良商家用來掩蓋產品的真實情況,延長保質期或銷售期,從而威脅食品的安全性,誤導消費者對所購商品的質量產生誤判。
消費者被“生鮮燈”誤導久矣。在燈光照射下,以為買的是一塊粉嫩鮮肉,到家一看卻暗紅無光,甚至發生變質腐敗,這種情況時有發生。生鮮燈可以“美顏”產品,形成“買家秀”與“賣家秀”之間的強烈反差,因此商家對生鮮燈趨之若鶩,甚至出現了“劣幣驅逐良幣”的現象。有商家表示:“我們出售的肉本身是新鮮的,但別人用了燈你不用,你的肉就被比下去了。”
盡管消費者對此頗有微詞,但往往投訴無門,因為之前國家并沒有相關的法律法規禁止其使用。而市場監管部門的職責是檢查食品來源、檢驗檢疫合格證與質量相關的事項,禁止使用“生鮮燈”并不在其業務管轄范圍內。
這次,新頒布的《管理辦法》為消費者維護權益、監管部門提升執法力度提供了依據。禁用“生鮮燈”有助于遏制生鮮銷售中“李鬼變李逵”的現象,為消費者買到優質安全的生鮮產品增添了一份保障。
禁用“生鮮燈”只是一個方面,如何加強對生鮮產品銷售市場的管理服務,讓更多優質、安全、有特色的農產品走上百姓餐桌任重而道遠,這需要相關部門更加積極主動地為經營者搭好平臺、營造環境,引導商家規范營銷,才能讓生鮮產品銷售市場更規范更高效,讓更多優質生鮮產品打開銷路,讓市場價值得到充分體現,讓消費者消費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