載人航天工程空間應用與發展情況介紹會召開
據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有限公司2023年8月18日報道,當日,載人航天工程空間應用與發展情況介紹會在京召開,介紹載人航天工程立項實施以來,特別是空間站建造期間空間科學、空間應用、空間技術領域取得的進展成果,以及未來發展前景。中國空間站于2022年底全面建成,工程已轉入應用與發展階段,全面實現了載人航天工程“三步走”發展戰略目標。目前,國家太空實驗室已正式運行,空間應用有序展開、成果頻現??臻g站已安排在軌實施了110個空間科學研究與應用項目,涉及空間生命科學與人體研究、微重力物理和空間新技術領域,獲得原始實驗數據近100TB,下行了近300個實驗樣品,部分項目已取得階段性應用成果。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自1992年立項實施,已有4000余項成果廣泛應用于國家各行各業。
陸地探測四號01星成功發射

據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有限公司2023年8月13日報道,當日,長征三號乙運載火箭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點火升空,成功將陸地探測四號01星送入預定軌道,發射任務取得圓滿成功。陸地探測四號01星由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研制,滿足我國及周邊區域防災減災、地震監測、國土資源勘察及海洋、水利、氣象、農業、環保、林業等行業應用需求。長征三號乙運載火箭由中國運載火箭技術研究院研制,采用了長征三號甲系列火箭統一構型設計思路。
環境減災二號06衛星成功發射

據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有限公司2023年8月9日報道,當日,長征二號丙運載火箭在太原衛星發射中心升空,成功將環境減災二號06衛星送入預定軌道,發射任務取得圓滿成功。環境減災二號06衛星將與環境減災二號05衛星在軌組網運行,大幅提升觀測重訪的時效性,進一步滿足國家在相關領域中分辨率SAR數據持續供給的需求。環境減災二號06衛星由航天東方紅衛星有限公司研制,主要用戶為應急管理部和生態環境部。環境減災二號06衛星與05衛星采取雙星在軌組網運行模式,具備獲取全球5米S波段雷達圖像數據能力,為防災減災、環境保護業務化應用提供基礎保障,服務于國土資源、水利、農業、林業、地震監測等行業領域。長征二號丙運載火箭由中國運載火箭技術研究院研制,主要用于發射低軌和太陽同步軌道衛星,可在西昌、酒泉、太原三個發射場執行任務。本次任務使用的火箭為兩級狀態構型,全箭總長約42.3m,起飛質量241t。
風云三號06星成功發射

據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有限公司2023年8月3日報道,當日,長征四號丙運載火箭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點火起飛,成功將風云三號06星送入太陽同步軌道,發射任務取得圓滿成功。長征四號丙運載火箭、風云三號06星均由上海航天技術研究院抓總研制。風云三號06星是我國第二代低軌氣象衛星系列風云三號中的一顆,將接替風云三號C星承擔上午軌道氣象業務,星上裝載了10臺有效載荷,其中包括兩臺新增的紫外高光譜臭氧探測儀,衛星整體探測精度更高、探測能力更強、設計壽命更長。風云三號06星與D星、E星、G星組網后,將進一步發揮風云低軌氣象衛星完備觀測網的整體優勢,提升我國在全球數值預報、全球氣候變化應對、生態環境監測和綜合防災減災等方面的能力和水平。本次任務是長征四號系列運載火箭的第100次發射。自1988年首飛以來,長征四號系列運載火箭相繼研制甲、乙、丙三個型號,長征四號丙運載火箭為常溫液體三級運載火箭,具備多種類型和不同軌道需求的衛星發射能力,曾多次完成風云系列衛星發射任務。
遙感三十六號衛星成功發射

據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有限公司2023年7月27日報道,當日,長征二號丁運載火箭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點火起飛,成功將遙感三十六號衛星送入預定軌道,發射任務取得圓滿成功。遙感三十六號衛星由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和上海航天技術研究院聯合研制。本次發射也創下了長征系列運載火箭連續150次發射成功的紀錄。長征二號丁運載火箭由上海航天技術研究院研制,火箭起飛推力達300t,具備不同軌道要求的單星、多星發射能力,具有高可靠、高安全、低成本、短周期發射等特點。
我國載人登月火箭主發動機試車取得連續成功

據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有限公司2023年7月26日報道,22日,我國載人登月火箭長征十號主發動機再次試車成功。本次試車驗證了發動機飛行任務剖面,為發動機技術狀態固化、產品技術基線確立、可靠性提升提供了有力支撐。此次試車的發動機采用液氧煤油作為燃料,由新一代運載火箭使用的大推力液氧煤油發動機改進迭代而來,推力達到130噸級。長征十號運載火箭高度約92m,起飛質量約2187t,起飛推力約2678t,它的奔月軌道運載能力能達到27t,是長征五號運載火箭的3倍左右,預計在2027年具備首飛條件。
長征二號丁火箭成功執行一箭四星發射任務

據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有限公司2023年7月23日報道,當日,長征二號丁火箭在太原衛星發射中心點火升空。成功將四象01~03星和銀河航天靈犀03星共4顆衛星送入預定軌道,發射任務取得圓滿成功。四象01~03星主要用于獲取遙感觀測數據,提供商業遙感服務;銀河航天靈犀03星主要用于衛星通信技術驗證,它是我國首顆使用柔性太陽翼的衛星。4顆衛星均由中國長城工業集團有限公司作為項目承包商提供發射服務。執行此次發射任務的長征二號丁火箭是由上海航天技術研究院抓總研制的常溫液體兩級運載火箭,具備發射不同軌道要求的單星、多星的能力,對應700km太陽同步軌道運載能力為1.3t。
神舟十六號航天員乘組圓滿完成出艙活動全部既定任務
據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2023年7月21日報道,20日,經過約8h的出艙活動,神舟十六號航天員景海鵬、朱楊柱、桂海潮密切協同,在空間站機械臂支持下,圓滿完成出艙活動全部既定任務,航天員景海鵬、朱楊柱已安全返回空間站問天實驗艙,出艙活動取得圓滿成功。航天員出艙活動期間,完成了核心艙全景相機B在軌支架安裝及抬升、夢天艙全景相機A和B解鎖及抬升等任務,全過程順利圓滿。四度飛天的航天員景海鵬從神舟七號時艙內配合到此次出艙活動,用15年的執著堅守圓了“太空漫步”的夢想。航天員朱楊柱成為我國首個出艙活動的航天飛行工程師。根據計劃,航天員乘組還將開展大量空間科學實(試)驗,參與完成多次應用載荷出艙安裝任務。
衛星互聯網技術試驗衛星成功發射
據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有限公司2023年7月10日報道,9日,長征二號丙/遠征一號S運載火箭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點火起飛,成功將衛星互聯網技術試驗衛星送入預定軌道,發射任務取得圓滿成功。執行本次任務的長征二號丙/遠征一號S運載火箭由中國運載火箭技術研究院抓總研制。本次任務中,該火箭首次實現北京遠程測試網絡系統與酒泉衛星發射中心遠程輔助測發系統互聯互通,在北京遠程測控大廳可對發射場火箭總裝、測試、發射進行遠程輔助支持,減少人員往返發射場的時間成本,提高了發射效率。
據《中國航天報》2023年8月23日報道,當日,印度月船3號探測器成功軟著陸在月球南極附近區域,使印度成為第4個登月的國家。據悉,月船3號探測器包括1個推進模塊、1個著陸器和1輛月球車。推進模塊呈現盒狀結構,安裝了大型太陽能電池板和通信設備,在飛向月球的過程中充當了中繼衛星。在奔月途中,推進模塊先后驅動探測器連續5次提升近地軌道高度,8月1日進入地月轉移軌道,8月5日進入月球軌道,接下來緩慢多次降低軌道高度,為著陸月球做好準備。月船3號的著陸器相比前代質量增加了至少200kg,體現其裝載設備和安全保障措施升級。成功著陸后,著陸器借助坡道釋放26kg重的普拉吉安號月球車,正式探索月球表面。月球車配備了激光誘導擊穿光譜儀和α粒子X射線光譜儀。其中,X射線光譜儀突出于月球車前端,并旋轉90°,以便研究下方物質,揭示月球表面的化學成分,幫助科學家確定著陸區域周圍土壤和巖石的元素成分。月球車還攜帶了地震儀,計劃進行探測月震的科學實驗,希望獲取有關月球內部結構的線索。從印度整個探月工程規劃來看,印度航天機構對“月船3號”寄予厚望,早在發射之初就自信滿滿地表示,它將證明印度作為新興技術強國在技術創新和科學研究方面的實力,幫助印度在全球太空科技領域樹立領導地位。月船3號在印度探月計劃中起到了承上啟下的重要作用。此前,印度提出了環繞探測、著陸探測、月面取樣和取樣返回共4個階段的探月任務規劃。其中,月船1號實現了環繞探測任務,還實施了月表撞擊探測;月船2號的目標是掌握月面軟著陸技術,并開展巡視探測,不幸失敗后,交由月船3號實現。為了提高航天自主能力,印度正在論證月船5號項目,可能在2030年前后發射。其定位和功能類似月船4號,同樣計劃著陸在月球南極,但將由印度主導任務,研制大型月球車,鉆取樣品進行原位研究。更進一步,印度還在考慮月球取樣返回的遠景任務規劃,可能命名為月船6號,但實施時間將在2030年之后。不難看出,印度探月規劃選擇了“繞、落、回”的宏觀發展思路,但印度根據自身能力和國際合作環境,重點規劃了月球南極區域取樣探測任務。除了上述與日本開展探月合作、尋求搭載美歐儀器外,印度還簽署了由美國主導的“阿爾忒彌斯協議”,將與美國在探月方面加強合作。比如,月船3號的著陸點選定,是印度綜合權衡月船2號軌道器和美國月球勘測軌道飛行器的高分辨率照片、數據的結果。在月船3號著陸月面的過程中,NASA的深空網絡多個大型天線提供了支持。
俄羅斯月球-25號探測器失聯墜毀
據澎湃新聞2023年8月21日報道,俄羅斯時隔47年后再次發射月球探測器,任務前半段基本順利,但在落月的最后一次軌道調整出現問題,最終撞月墜毀。按照預定計劃,莫斯科時間19日14時10分向月球-25號月球探測器發出信號,以便其進入著陸前軌道,但在操作過程中,探測器出現異常情況,無法按照規定的參數進行操作。根據俄方公布的信息,這次變軌目的是讓月球-25號進入一條18×100km的預著陸軌道,但是這次變軌出現了異常,這也是該探測器進行軟著陸階段的關鍵變軌。探測器于8月11日發射升空,計劃在月球南極的博古斯拉夫斯基隕石坑附近軟著陸,在之前一篇關于俄羅斯探月的文章中,提及了月球-25號是俄羅斯重返月球計劃中非常重要的一顆探測器,探測器的主要任務是演練環極地區軟著陸的基礎技術,并對月球南極地區的特定區域進行接觸研究,包括測試軟著陸技術,在月球南極地區尋找水的痕跡,研究月球兩極地區的化學組成。除了科學任務外,月球-25號探測器的目的還在于檢驗工程體系,整合技術資源,培養和鍛煉人才隊伍。同時,該探測器還承擔著為俄羅斯測試在月球極區軟著陸、精準著陸、極地通信等技術的重任,并為俄羅斯今后建造月球基地的選址提供依據。在月球-25號之后,俄羅斯還將發射月球-26號、月球-27號和月球-28號,其中月球-27號和月球-28號同樣也進行月球軟著陸探測,因此,作為俄羅斯新探月計劃的月球-25號對俄羅斯航天事業發展的意義重大,如今失敗勢必對探月計劃造成不小的影響。
SpaceX成功發射第98、99批星鏈衛星

2023年8月11日、17日,SpaceX公司使用獵鷹-9火箭成功發射了第98、99批次的星鏈衛星。兩次發射各將22顆V2Mini送上太空,截至28日,SpaceX已經累計發射超過5000顆星鏈衛星。目前,SpaceX已經在美國、加拿大、英國、德國、法國等多個國家和地區開啟了星鏈互聯網服務的公開測試或預約。據測試用戶反饋,星鏈互聯網服務的速度和穩定性都超出了預期,甚至可以支持在線游戲和高清視頻流媒體。以日本為例,星鏈的家庭民用版收費為,硬件費用約為250美元,類似于衛星鍋;服務費約為45美元/月,衛星提供220Mbps的下載速度、25Mbps的上傳速度和25~50ms的延遲。
2023年8月28日,SpaceX公司發射第101批次星鏈衛星,將22顆星鏈V2 Mini衛星送入太空,目前星鏈系統在軌衛星數量已超過5000顆。
美中經濟與安全審查委員會調查評估中國的遙感技術
在產業融合過程中,要切實維護農民切身利益,充分調動其產業融合的積極性。同時,要采取政策鼓勵、設施配套、利益機制創新等方式,引導有條件的加工型龍頭企業向產業集聚區聚集,逐步建立起集聚優勢明顯的農產品生產加工產業集群。
據空間瞭望智庫2023年8月14日報道,8日,為美國國會和白宮提供政策建議的美中經濟與安全審查委員會發布征集案,旨在編寫一份中國遙感技術目標、發展現狀及其競爭力的評估報告。隨著中國繼續部署更先進的成像衛星和偵察用航空器,該委員會正在對中國遙感領域的進展進行調查,希望這份報告能夠分析中國對美國或其他國家在部組件、軟件和其他技術上的依賴程度,以及中國或美國在關鍵部組件上是否存在“卡脖子”問題。該報告關注的另外一方面是商業遙感技術如何在情報、監視、空間態勢感知和反潛作戰等領域為中國人民解放軍提供支持。
美國家海洋與大氣管理局宣布取消多個商業遙感許可限制

據空間瞭望智庫2023年8月14日報道,7日,美國家海洋與大氣管理局太空商業辦公室下的商業遙感監管事務辦公室宣布,鑒于商業遙感衛星公司受現有商業遙感許可限制而無法向公眾提供其全部遙感能力,因此取消多個限制條件。此外,該辦公室還刪除了其三級許可證的39個單獨臨時限制,減少了全球成像限制,取消了快速重訪限制以及所有X頻段合成孔徑雷達臨時限制,僅出于國家安全保護要求保留了少量三級許可臨時限制。隨著該政策的宣布,本影公司(Umbra)發布了一張0.16m分辨率的合成孔徑雷達圖像,稱其為有史以來發布的最高分辨率商業衛星圖像。該許可變更為商業遙感衛星公司向客戶進一步擴展其數據產品奠定了基礎。
美利奧斯特拉公司推出新的小型衛星平臺

據空間瞭望智庫2023年8月14日報道,6日,美利奧斯特拉公司(LeoStella)公布了其最大的小型衛星平臺LS-300的詳細情況。該衛星平臺長度與一艘小型游艇相當,寬度為10m,質量為500kg,可容納250kg有效載荷。其太陽能陣列得到了優化,可以提供1kW功率,能夠執行更苛刻的任務。LS-300衛星平臺的增強功率以及更大的可用有效載荷空間,使其更適用于美太空發展局正在建造的大型低軌軍事星座。該衛星平臺具備容納光學星間鏈路和無線電上/下行鏈路的能力,已被美太空發展局確定為在低地球軌道上規劃大型軍事星座的關鍵需求。
印度創企將于2024年發射全球首顆多遙感器衛星
據空間瞭望智庫2023年8月11日報道,8月1日,總部位于印度欽奈(Chennai)的太空技術初創公司星系眼(GalaxEye)宣布,計劃在2024年發射全球首顆多遙感器衛星,衛星名為“德里什蒂任務”(Mission Drishti),將不受密集云層等挑戰性條件限制,能夠提供日夜連續監測。“德里什蒂任務”將從同一顆衛星上獲取合成孔徑雷達和光學遙感器數據,增強數據的相關性和分析價值。該任務承諾通過一個小型衛星星座提供高分辨率圖像,在12h內提供全球覆蓋。這種創新融合將提高對地觀測數據的可靠性和實用性,代表著對地觀測技術的重大飛躍。
NASA“火星上升器”研發工作取得里程碑進展

據空間瞭望智庫2023年8月11日報道,7月31日,NASA宣布其“火星采樣返回”計劃中“火星上升器”的研發工作取得里程碑進展,研發團隊對發射所需的第一級和第二級固體火箭發動機進行了測試,均獲得成功。按照計劃,“火星上升器”將于2028年6月與“樣品取回著陸器”一起發射,之后將于2030年代初攜帶火星樣品返回地球?!盎鹦巧仙鳌钡陌l射將使用兩臺固體火箭發動機,其中第一級火箭將推動“火星上升器”飛離火星表面,第二級火箭將使“火星上升器”的第二級旋轉,將樣本容器放入計劃的火星軌道,以便被“地球軌道返回器”捕獲。“火星上升器”任務于近期通過了初步設計評審,任務團隊已開始進行2024年夏季關鍵設計評審之前的繼續改進工作。
美國朱庇特-3商業高通量通信衛星發射成功

據空間瞭望智庫2023年8月11日報道,7月29日,美國休斯公司朱庇特-3(Jupiter-3)/回聲星-26(Echostar-26)高通量通信衛星利用獵鷹重型火箭發射升空。朱庇特-3衛星是休斯公司發展的“朱庇特系統”新一代超高密度衛星(UHDS),由麥克薩技術公司基于SSL-1300平臺研制,設計壽命15年,發射質量9200kg,成為迄今為止全球發射質量最大的地球靜止軌道衛星。衛星單星容量將超過500Gbit/s,用戶鏈路使用Ka頻段,饋電鏈路使用Q/V頻段以增加用戶點波束數量。衛星將為美國、加拿大和拉丁美洲各國約150萬名用戶提供寬帶服務,預期下行速度最高可達100Mbit/s,支持機上Wi-Fi、海上連接、企業網絡、移動網絡運營商的回程網絡以及社區Wi-Fi解決方案。
SpaceX發射37顆星鏈衛星

2023年8月7日、8日,SpaceX公司使用獵鷹-9火箭成功發射了第96、97批次的星鏈衛星,先后將22顆和15顆星鏈V2Mini衛星送上太空。截至6月份,公司宣布星鏈全球用戶已超過150萬,可在56個國家使用星鏈上網服務。星鏈V2Mini衛星的質量達到800kg,寬度約4m,太陽翼展開后寬度將近30m,通信方面增加了更多的相控陣天線,通信能力是星鏈V1.5衛星的4倍。
SpaceX成功發射全球最大商業通信衛星木星3號

據IT之家2023年7月29日消息,當日,SpaceX公司使用獵鷹重型火箭將木星3號通信衛星發射升空,在飛行3.5h后星箭成功分離。木星3號通信衛星質量達到10.1t,是人類有史以來向地球同步軌道發射的質量最大的有效載荷。衛星由美國太空科技公司Maxar Technologies研制,將加入Hughes Network Systems已在軌的衛星網絡,為南北美洲提供寬頻網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