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家家

圖文無關
如果你是一個新手媽媽,正焦慮于如何適應這個新角色,有一天,突然在家族群看到自己的哺乳視頻,會是什么感受?想象一下,的確很讓人窒息。可這不是什么奇葩家庭劇的情節,而是一位網友剛剛經歷的“恐怖”。
生孩子的當天,婆婆不知道什么時候錄了一段媳婦喂奶的視頻,然后一聲不吭,就把視頻發到了家族群。視頻角度把哺喂女子的身體隱私暴露無遺。家族群里,無疑還有很多男性成員。剛成為一個母親,毫無分寸的婆婆,就讓女子的心里多了一道很難治愈的陰影。
孕婦首先是一個人,媽媽首先是一個女人。她可以突然變得強大,可以努力去適應新的開始。可當婆婆毫不避諱地把女子的喂奶視頻發到家族群里時,顯然忘記了把兒媳當成一個正常人對待,忘了兒媳也有隱私,也有尊嚴,也需要被尊重。
翻開下面的評論,是許多媽媽在狼狽不堪、精疲力盡時還要遭受的來自至親的折磨。他們手握“我們是一家人”“你又不是小姑娘了”等免罪金牌,絲毫不顧忌新手媽媽的感受。
人與人之間,永遠需要界限與距離。正如周國平所說,“分寸感是成熟的愛的標志,它懂得尊重人與人之間必要的距離。”這個距離,不是要把對方推開。恰恰相反,它是對于對方作為獨立人格的一份尊重。
分寸感缺失,是人際交往的大忌。但我們時常忘了,這個規則在家庭之中,在父母與孩子之間,也不例外。任何關系無論多親密,但凡界限消失,但凡有一個成員總是毫無分寸,就會不知不覺讓隔閡橫生;讓一個家庭矛盾長久累積,最后陷入僵局。即使出于善意,一個沒有界限感的父母,也可能毀掉子女一生的幸福。那么,你是否面臨過同樣的困惑,你認為在親密關系中,應該保持邊界感嗎?
網媒互動:
微信調查
應該,無論多親密人都是獨立的個體 66%
不應該,在親密關系中就該毫無保留 23%
不一定,每個人對邊界的敏感度不同 11%

王世民
中國心理學會 注冊心理師
安徽省唯一中國家庭教育專家組專家
安徽省家庭教育研究會 副會長
安徽省婚姻家庭研究會 副會長
清晰的邊界感是人際關系中安心享受幸福的基礎。邊界,就是人們在相處中該有的心理距離。人們總覺得太熟了、我們是一家人等,因此對家人或朋友做一些“以愛之名”讓人受到傷害的事情。在實際生活中,有邊界是人與人相處合適的距離,越有邊界,越享自由!
邊界,其實是人與人之間相互尊重的基礎。在內心真正把對方當作有血有肉、有思想有情感的獨立個體去對待,才會在涉及和對方有關的事情和行為時,事先征求對方的意見,問問對方的真實想法,考慮對方的真實意愿,才會真正地做到相互尊重,相處和諧。
有了相互尊重作為基礎的邊界感,其中的個體才能夠在人際相處中做到真正的平等,這樣相處的個體才不會出現因愛窒息的現象。沒有邊界感的人,會認為自己能為對方做主,“我那么愛她”“我對她那么好”“我都是為她好”,最后反而因為單一從自己角度出發和理解的愛,而對對方產生傷害。
邊界感從何而來?邊界感是在一個人的成長過程中逐漸形成的。一個人一出生就會有安全感的依戀的形成,親合依戀是人類最基礎最早期的社會情緒的需求。如果一個嬰兒和母親的依戀關系良好,就會讓孩子感受到滿滿的價值感,知道自己是值得的。到了3 歲,孩子會進入第一反抗期,會有自主意識的發展,會有自己的喜好,以及與長輩不一樣的對食物的物權的意識,會通過“我的-你的-他的”這些變化,逐漸建立正確的物權意識。有了物權上的清晰意識,將來才會遷移到人的關系上,這樣長大的孩子,會在未來的人際交往中不對別人過度要求,也會遵守彼此的自由空間。讓在關系中的彼此感受到有自由的邊界,既溫暖又安全。
如果一個人早期成長中,由于各種原因(經濟和社會的,生理的和心理的),母親和撫養者可能會由于特殊原因,生理和心理處于應激狀態,無法有更多精力和體力去關注嬰兒的情感需求,這樣長大的孩子可能就會邊界感缺乏。一方面,不敢充分表達自己的內在,一味妥協和討好,忽視了自己的情感需求;或者通過大喊大叫,做出特殊舉動來引起撫養者的關注,以達到自己的目的;或者經過努力,大哭大鬧仍然無法得到關注后,形成不求助的習得性無助感。這樣的人就會表現出不敢和人交往,或者和人交往不管不顧目中無人的兩種狀態。
隨著個體成長,后期的學習和教育過程中,個體可能會遇到生命中的重要他人,幫助自己彌補早期成長中的不足。在這些重要他人和精彩時刻中,個體體會到較高的個體價值和被他人認同的興奮感,會促使個體進行反思,彌補早期的不足,然后遷移到自己和他人的成長和交往中,就會得到較為成熟的表現。如果后期的成長事與愿違,就容易導致人際關系的不良狀態。
所以,在和他人交往中,越能有邊界感,越能考慮到“這是他的事,由他決定;這是我的事,由我決定;這是我們之間的事,需要我們協商確定”的應用法則,就會讓交往中的雙方感受到更大的自由和愛,不會因為和對方意見不同,而擔心對方不喜歡不接納自己,就能更好地理解人與人之間的不同以及人性的豐富多彩,才能體會到人際中的快樂與自由,更能豐富人性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