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志鵬,楊朝洪,楊 釗,湯云梅,丁蘇娟
[1.云南省腫瘤醫院(昆明醫科大學第三附屬醫院),云南 昆明 650000;2.昭通市第一人民醫院,云南 昭通 657000;3.云南大學附屬醫院,云南 昆明 650000]
特需醫療服務是隨著社會經濟水平的不斷發展,人們購買能力和購買欲望的不斷提高,在醫學模式不斷轉變,醫學高度進步的知識經濟時代,充分利用醫學及相關學科資源而產生的一種緊密性特殊醫療服務形式,它屬于具有競爭性和排他性的私人產品。據調查,2018 年我國高端醫療服務人數4230 萬人次,同比增長了25.1%;服務收入達1400.80 億元,同比增長了20.9%;按這樣的增長速度,不考慮其他因素的情況下,到2025 年服務人數可達31725 人次、服務收入10169.81 億元。
首先,把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綜合分析運用到患者對醫療服務需求上,發現高、中、低3 個階層的人群,對醫療服務需求因階層不同而不同,人們對于醫療服務的需求規律是在低層次需求滿足的情況下,才會進一步追求較高層次的需求,低層次的需求滿足度越高,追求較高層次需要的欲望就越強[1]。
其次,社會經濟發展水平和人們可支配收入不斷提高,人們對疾病譜的重構有了新的認識,對醫療服務的需求從最初為生存的需要→到為安全的需要→再為情感的需要→最終是為健康的需要。人們的醫療服務需求已經不只是疾病的治愈,也不光是身體上的,還有精神上的,更多的是如何能生活得更健康。
最后,據統計,普通居民、住院病人、特需人群,大多數都有接受特需醫療服務的意愿,醫護人員也愿意提供。據相關調查,人們對特需醫療服務的需求率達74.3%;對老年住院病人調查統計發現有97.4%的老年人首選特需醫療服務。此外,特需醫療服務消費群體具有較強的廣泛性,不僅包括本地的亞健康人群、老年人群、青少年和兒童,還囊括了外來投資商、外企高管、外國來華投資商等相關人群。
在現有醫療環境及社會經濟條件下,公立醫院有知名的專家、有先進的醫療設備、有雄厚的醫療資源,公立醫院有效整合和利用醫院具備的人力、財力、物力等綜合資源,科學組織開展特需醫療服務是醫院補償政府投入不足的必要手段。
首先,開展特需醫療服務是為了反哺基本醫療,補償政府投入不足,有利于促進醫院健康發展,解決醫務人員待遇問題。歷經多年的改革和發展,公立醫院的供給能力得到了大幅提升,在滿足廣大群眾基本醫療需供情況下,通過細分市場,科學有效開展特需醫療服務,不但服務了社會,造福了人民,而且還補償了政府投入不足,促進了醫院健康發展,解決了醫務人員待遇等諸多問題。既體現了公立醫院的公益性,又符合衛生健康事業和健康中國的最終目標。
其次,特需和高端醫療服務本身就是市場經濟的產物,不只在醫療領域,各行各業都有自己的細分市場,為特需、高端客戶提供差異化的服務以滿足其特殊的需求,如航空公司的頭等艙、商務艙、經濟艙;移動公司鉆石卡VIP、金卡、銀卡、貴賓卡;高速列車的商務座、特等座、一等座以及二等座和銀行的鉆石卡、白金卡、金卡、普卡等,同理,醫療服務需求也是在滿足基本醫療服務需求的基礎上逐步向私人化、個性化、人性化和多層次化服務需求轉向。
最后,不同的人有不同的需求,醫療服務也一樣。每個人都有享受醫療服務權利,醫院作為醫療服務的供給者,保證每個人都能得到他需要的醫療服務是醫院義不容辭的責任和義務。只要收費合規合理,患者消費合理正當,就應該有效提供,引導鼓勵患者消費,滿足不同患者醫療服務需求的同時,竭盡所能地更新改造醫療環境和條件,不僅能推動醫療市場的健康發展,實現“以醫養醫”,還有利于整個社會的健康發展[2]。
我國特需醫療服務的前身多為外賓門診或高干門診,但從80 年代至今,雖然經過34 年的探索和曲折發展,特需醫療服務正值如日方升,各醫院都根據自身特點,開展了形式各異,收費價格千差萬別。為體現醫療公平原則,切實保障人民群眾的生命健康,促進醫療機構健康發展,對特需醫療服務項目價格進行全情、合理、合法的管理非常必要。
本文在簡要闡述特需醫療服務的市場需求和供給基礎上,通過梳理我國一直以來關于特需醫療服務項目定價、價格管理、價格改革等方面的文件,為課題研究和推動特需醫療服務項目價格管理辦法提供一定的理論參考;又通過對國內外相關文獻的分析以及對國內外特需醫療服務項目價格管理辦法的實際操作對比,找出國內外在這方面的差距,重點分析當前國內在“特需醫療服務項目價格管理辦法”方面存在的問題,從而探索有效的管理方法,目的在于通過分析特需醫療服務項目價格,完善特需醫療服務項目價格管理辦法,提出管理的辦法和建議,并進行相應實踐和推廣。
眾所周知,政府和社會對醫療衛生和居民健康的重視程度不夠,在一定程度上觸發醫療服務項目價格的扭曲和不合理的醫療服務行為的發生,導致醫療費用不合理增長。在我國醫療衛生費用中,衛生總費用包括政府衛生支出、社會衛生支出和居民個人衛生支出,2000—2020 年個人衛生支出增長相對較緩(年均增長率為10.51%),政府衛生支出和社會衛生支出增長速度較快(分別為18.71%和17.65%);2012—2020 年社會衛生支出分別大于政府和個人衛生支出,表明社會承擔的國民健康保障費用高于政府通過再分配擔負的費用;2015 年首次出現個人衛生支出分別小于政府和社會衛生支出;2018 年和2019 年又再次出現政府衛生支出分別小于社會和個人衛生支出;2019 年和2020 年社會衛生支出的增長呈現上升趨勢。可知,醫療機構業務收入是衛生總費用的耗散根源,暨醫療服務項目價格不合理是醫療衛生費用的增長不合理的重要因素,也是醫療費用增加的重要原因。因此,理順醫療服務項目價格比價關系和體系,制定合理的醫療服務項目價格規制,控制醫療衛生費用不合理增長成為醫藥衛生體制改革的首要問題[3]。
據《2021 年中國衛生健康統計年鑒》:2020 年綜合醫院門診患者次均檢查費用為71.4 元,占門診次均醫藥費319.6 元的22.34%,2008—2020 年門診患者次均檢查費用年均不斷增長(增長率為8.82%)的同時,其占門診次均醫藥費的比重總體也呈現上升;2020 年綜合醫院住院患者次均檢查費用為1171.7 元,占住院次均醫藥費11605 元的10.10%,2008—2020 年住院患者次均檢查費用呈現持續增長,年均增長率為12.20%,高于人均醫藥費用的年均增長率7.90%;其占住院次均醫藥費的比重呈現上升趨勢。這體現出了綜合醫院的檢查費用占醫藥費用的比重仍然較高,體現醫療服務人員技術勞務價值的項目占比偏低,醫療費用結構不合理。亟待降低檢查項目價格,以利降低檢查費用增長速度[3]。
從公立醫院來看,我國醫療機構的醫療服務項目價格執行的是政府指導價,而醫院開展醫療服務活動所需的實際醫療成本(如藥品、醫療技術、器械設備、醫用耗材等)則是通過市場購買的,這種不對稱關系就會造成醫療成本不斷上漲,而醫療服務項目價格長期不變,最終導致醫療服務成本大于醫療服務項目價格,暨醫療服務項目價格與實際成本之間存在差異,價格嚴重扭曲。
醫療服務領域更多的是以服務的成本作為定價的參考依據,即成本導向定價法,但隨著人們醫療服務需求和消費的提升,個性化的、特需的和高端的醫療服務相繼呈現,本文針對此幾類特殊醫療服務的項目價格考慮了以下定價方法,以供參考。
邊際成本定價法也稱變動成本定價法,該方法只考慮變動成本。基本公式:單位產品價格=單位變動成本+邊際貢獻。邊際貢獻=預期收入-變動成本收益。可以在競爭比較充分的、個性化的醫療服務定價中運用。
認識價值定價法即根據患者對醫療服務的認知價值以及對該醫療服務價值肯定程度的高低進行定價,定價基礎是患者對醫療服務的感知成本,不是實際成本,關鍵是要了解患者價值觀念。可在精準醫療服務中的基因檢測與診斷和“互聯網+醫療服務”中的在線醫療咨詢服務的定價中運用。
反向定價法也稱逆向定價法,即根據市場需求情況,通過價格預測和試供評估,提前確定患者可以接受的服務價格,然后推出的“批發價格”和“出廠價格”。例如,推出的“體檢服務套餐”(可設定一些規定項目,再設定一些可變項目,通過刪減或增加個別項目等以組合成符合患者自己需要的體檢套餐)。
根據不同的患者,不同的醫療服務、不同的需求程度和支付意愿、不同的服務時間和地點、不同的服務方式等因素,采取不同的定價方式。該方法是對醫療服務市場進行細分,將患者的需求差異作為定價依據。可在“特需醫療服務”和“高端醫療服務”中加以運用。
三級公立醫療機構可在提供的特需醫療服務不超過該院全部醫療服務10%和特需醫療服務項目的收入不超過該院全部醫療收入10%的范圍內申請開展“特需醫療服務”,特需醫療服務應在獨立區域設置相應的場所,實施單獨管理,并有明顯標識。
醫療機構開展特需醫療服務,其特需醫療服務價格按分級管理原則,省管醫療機構由省級價格、衛生健康主管部門審核批準,其他醫療機構按地域隸屬關系由市州級價格、衛生健康主管部門審核批準,報省級價格、衛生健康主管部門備案。特需醫療服務項目應設顯著標識,在收費編碼前加“T”字母予以區分,便于檢索匯總。
特需醫療服務價格實行指導價管理,由價格主管部門會同同級衛生健康行政主管部門確定。醫療機構開展特需醫療服務執行同一價格。醫療機構可在規定的最高限價(1~3 倍)內確定具體價格,下浮不限。價格一經確定一年內不能變動。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價格法》有關禁止價格歧視的規定,醫療機構對特需病人和非特需病人在同等服務條件下不利實行價格歧視。
特需服務的費用不屬于公費、勞保、大病統籌、子女統籌醫療或基本醫療保險的支付范圍,由患者自行負擔。
應患者需求供特需醫療服務,必須實行告知制度,由患者自愿選擇,不得暗示、誘導或強制患者接受特需服務,事先必須按規定與患者簽訂書面協議——《特需醫療服務項目協議書》。
醫療機構應嚴格落實國家、省關于明碼標價的有關規定。特需服務的收費必須實行明碼標價,醫院必須將特需服務項目、計價單位、收費標準、服務標準、單位及政府投訴電話等內容公布于服務場所明顯位置,嚴格執行費用明細清單制度,暢通投訴渠道,自覺接受社會監督。
特需醫療服務的開展,更多的是滿足不同層次患者的需求,從患者的角度來全面認識健康,把單一的基本醫療服務向多元化的醫療服務延伸。醫院要根據疾病譜的變化,科學設置、整理和融合相關科室(例如,特需服務區域的設計強調與自然的融合,采用自然光源,運用柔和的顏色等),處處體現了人文的關懷,時時營造溫馨環境,最終實現“一站式”的治療和服務[4]。
總之,為體現醫療公平原則,在滿足群眾多層系的醫療需求服務體系,切實保障人民群眾的生命健康,完善特需醫療服務項目價格管理辦法,并進行相應實踐和推廣,對特需醫療服務項目價格進行全情、合理、合法的管理、促進醫療機構健康發展和特需醫療服務工作的順利開展實施非常必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