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林明懿
幼小銜接是指5~6 歲幼兒由幼兒園生活方式向小學生活方式過渡的過程。小學生活節奏有別于幼兒園,需要幼兒具備較強的學習意識和自理能力,脫離師長的幫助,逐步適應快節奏學習生活。因此,是否具備成熟的自理能力、分擔集體事務的能力是幼兒能否適應集體生活的重要標志之一。《3~6 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指出,要讓勞動成為幼兒發展的一項重要內容,幼兒園需以生活為中心展開勞動教育,讓幼兒參加自理活動或集體勞動。可見,勞動教育是幼兒能力成長的試金石,是幼小銜接的教育構成要素。
勞動教育的概念有鮮明的時代特征,不同時期與社會背景會對勞動教育產生不同解讀。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勞動教育強調生產勞動與教育相結合,重視對學生勞動體能的培養;改革開放后,腦力勞動逐漸被重視起來,腦力勞動與體力勞動相結合的教育要求也應運而生。當代,我國呼吁全國重視勞動教育。習近平總書記2015 年在慶祝“五一”國際勞動節大會上的講話中指出,要教育孩子們從小熱愛勞動、熱愛創造,通過勞動和創造播種希望、收獲果實,也通過勞動和創造磨煉意志、提高自己。這既是對全國幼兒發展的新期許,也是幼兒園勞動教育的全新指導方針[1]。
幼小銜接的主要目的在于將幼兒培養為適應小學生活環境、學習節奏的獨立的人。因此,培養幼兒勞動能力的首要價值即是助力幼兒個人能力的發展,為幼小銜接提供內在驅動力。其次,勞動教育能促進幼兒道德品質的提升與轉變。勞動教育的推行將使幼兒對勞動產生正確、積極的解讀,對幼兒服務精神、友愛精神、奉獻精神等品質的塑造有積極作用[2]。
為幼兒塑造積極、趣味性勞動初體驗,是開展幼兒勞動教育的良好開端,也是奠定幼兒積極勞動情感,讓幼兒塑造正確勞動觀念的前提。教師可以通過創設勞動教育情境的方式調動幼兒勞動積極性,為幼兒營造富有童趣、熱鬧活潑的勞動氛圍,使幼兒在勞動情境中感受快樂與滿足,從而形成積極、快樂的勞動初體驗。良好的教育體驗能使幼兒對勞動行為產生積極印象,使幼兒在后續一系列勞動教育中有積極、活躍的表現[3]。
例如,在“勞動最光榮”活動中,教師為幼兒提前準備游戲問題,讓幼兒回家詢問爸爸媽媽的職業,并帶來工作照兩張。在區域環境創設方面,教師設計了包含工人、農民、醫生、航天員、空乘人員、教師、銷售人員等各行各業人員的制服卡通墻繪,營造了勞動氛圍。在游戲初始階段,教師讓幼兒辨認墻繪中認識的勞動者,邊指邊問:“你覺得這是誰呀?”“你靠什么判斷他的職業呢?”“他在工作中要踐行哪些勞動呢?”幼兒能憑借常識辨認“工人”“農民伯伯”“警察叔叔”等職業形象;余下難以辨別的,教師可為幼兒細化補充。在初步認識行業后,幼兒會對職業、勞動等概念產生初步認識。教師可讓幼兒拿著照片坐成一圈,輪流來到大家面前分享。悠悠幼兒給大家傳看爸爸工作的照片,并說:“我的爸爸是公交車司機,他每天的工作是給大家開車。爸爸可辛苦了!每天我醒來時,爸爸就已經去上班了。”幼兒傳看悠悠爸爸開車的照片,紛紛說:“哇!真神氣!你的爸爸會開這么大的車陪你玩嗎?”“悠悠爸爸真厲害呀!”一圈介紹下來,幼兒認識了生活中難以接觸的各種勞動職業,不僅增強了對勞動職業的認識,還因分享自己父母的故事而拉近了與伙伴之間的距離,也初步具備了“職業平等”“勞動光榮”等觀念,取得了良好的教育效果。
在上述活動中,教師通過區域環境創設與家園互動的方式創設勞動者情境,將幼兒生活中息息相關的父母勞動進一步細化、明確,使幼兒從中收獲了寶貴的勞動初體驗。幼兒能從良性互動中感受勞動者的辛苦,認同勞動光榮這一認知。
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是促使勞動教育貼合實際,突出真實勞動意義的有效方式。教師可以組織幼兒深入生活,深入社會,開展實踐活動,以真實場景下的勞動行為和作用讓幼兒明確勞動行為的價值,從小樹立正確勞動觀念,認可勞動帶來的價值,以積極心態踐行勞動行為,從精神層面接受勞動教育的洗禮[4]。
例如,在“歡度植樹節”勞動活動中,教師可利用植樹節這一勞動意義較為豐富的節日帶領幼兒參與社區植樹活動,幼兒們排著隊,拎著小鐵鍬和水桶來到社區植樹區。教師首先帶領幼兒辨別雜草和秧苗的區別,然后進行除草活動,要求幼兒在區域內分散除草,為植樹創造良好條件。教師指導時可說:“除草的時候要深入地挖一挖,鏟掉野草的根,用工具的時候記得小心謹慎,尖端對著地面。”幼兒除了一會兒草后,稍微感到疲憊。教師這時取出準備好的小樹苗,分給五組幼兒,讓幼兒分工合作,一起挖好樹坑,準備植樹。在幼兒圍成一圈挖坑時,教師可為幼兒滲透植樹勞動的意義:“植樹造林對地球媽媽來說是一件大好事,我們生活中的樹木越多,空氣就越清新干凈。小樹長大后可以變成生活中好多好多有用的東西。”晶晶驚訝道:“我們擦嘴巴的衛生紙是樹做的嗎?”教師說:“是呀!樹木對人的作用可大了!不要小看這一點點勞動,一點點勞動也是保護地球的行為!”幼兒對植樹的作用感到驚訝,深深地認識到植樹勞動的好處,便更積極地投入植樹活動中。
在上述活動中,教師利用節日之便組織了一場別開生面的植樹勞動教育,借助勞動的空當向幼兒娓娓訴說勞動的好處,勞動對地球環境,對人類創造的價值。幼兒也在心中將“勞動”與“有用”畫上了等號。這一認知的滲透使幼兒初步認識到勞動是有價值、有作用、有意義的。
陳鶴琴、陶行知認為,游戲就是幼兒的工作,幼兒之所以游戲一方面是因為幼兒游戲力量與能力發展息息相關,一方面是游戲與幼兒生理、心理、社交層面的情緒息息相關。在游戲活動中融入勞動教育,能有效培養幼兒勞動能力,使幼兒樹立主觀勞動意識,形成“勞動光榮”“主動勞動”這一思維慣性。幼兒年齡尚小、能力有限,其勞動教育主要圍繞自理能力和簡單勞動行為展開。幼兒將勞動行為轉化為日常習慣,有助于融入未來小學集體生活,消除陌生環境與伙伴帶來的不適應感[5]。
例如,在“我來照顧小寶寶”游戲活動中,教師想通過角色扮演游戲培養幼兒的勞動責任感,使幼兒在游戲中潛移默化地形成勞動意識,提升勞動主動性。教師在活動開始前對幼兒說:“小朋友們,你們能照顧好‘小寶寶’嗎?”幼兒們歡樂地回答:“能呀!”教師說:“嘴上說說可不行!老師要真的發給你們每人一個‘小寶寶’,這一天里你們就是‘小寶寶’的家長,我看看誰是最合格的好家長!”幼兒對勞動體驗感到新奇。教師拿出玩具娃娃的衣飾品說:“現在讓我看看大家照顧‘小寶寶’的能力吧,先給他們穿戴整齊。”給娃娃穿衣服可以考驗幼兒部分日常自理能力,包括系扣子、拉拉鏈、梳頭發、洗臉、穿襪子、系鞋帶等。教師將幼兒一日活動中幼兒自理項目的方方面面帶入該游戲中,如疊被子、分勺子、擦桌子、上廁所等。個別幼兒對自己的娃娃難免有所忽視,教師要適時地提醒:“陪‘小寶寶’玩的時候是不是把小臉弄臟了?你們一起洗一洗吧。”對小玩具的興趣使幼兒對玩具娃娃的關注度有所上升,漸漸地,不用教師提醒,幼兒也能嫻熟地照顧自己的“小寶寶”,主動完成一日活動中的勞動內容,游戲教育取得良好的效果。
在勞動教育培養過程中,家長的認可與配合能使對幼兒勞動技能的培養產生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師需積極開展家園溝通活動,指導家長掌握科學、持續的勞動教養方法,引導幼兒在日常生活中自我服務并反復練習,在家庭情境中加強幼兒手部肌肉的訓練動作,樹立“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爸媽的事情幫著做”等勞動意識。家長可以借助生活中的小事鍛煉幼兒小手的靈活性,利用串珠子、夾夾子、系扣子、系繩結、擰瓶蓋等活動鍛煉幼兒的勞動意識,使幼兒在照顧好自己的同時鍛煉勞動技能,實現幼兒勞動能力的發展[6]。
例如,在“我會剝豆角”游戲活動中,教師想通過在幼兒園開展創意比賽的方式激勵幼兒回家與家長一起鍛煉個別勞動技能。為此,教師在比賽開始的前一天向幼兒說明游戲內容,請幼兒回家練習。幼兒們為了在比賽中獲勝,回家與父母一起練習剝豆角的技巧,并借助比賽與父母展開趣味親子互動,在游戲中掌握剝豆角的秘訣。幼兒一開始會出現把豆角折斷、剝得不干凈等問題,家長要鼓勵幼兒并指出問題所在,直至幼兒勞動技能逐漸嫻熟。在園內比賽中,教師將提前準備好的豆角拿進教室,引導幼兒展開競賽游戲。有了前期的鋪墊,幼兒完成得有聲有色,頗有效率。比賽結束后,教師告訴幼兒:“今天的豆角將用來為中午加餐,你們能品嘗到自己的勞動成果。”幼兒表現得非常活躍,就連平時不愛吃豆角的幼兒都認真品嘗了午餐的豆角菜品。教師收獲成效后,按照同樣的方法創設了擦魚缸、收拾玩具、洗黃瓜等游戲比賽,家園共育式勞動教育取得良好效果。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指出,教育評價是幼兒園教育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和促進幼兒發展的必要手段。在評價過程中,教師需從專業視角審視幼兒實踐行為,分析、探究問題的成因與解決方式,使幼兒實現自我成長。教師還可以將評價教學融入教育的整個過程,以談話、觀察、評價等多種方法進行賞識教育,給幼兒指導建議,培養幼兒積極活動心態,升華勞動教育的最終效果。
例如,在“果汁店”游戲活動中,教師為幼兒準備五組手搖榨汁工具和積分卡,把幼兒分成五組,開五家果汁店。幼兒對此類經營扮演游戲已較熟練,他們迅速做好分工,有的做服務員,有的招攬客人,有的做果汁,有的擦桌子……教師給每個幼兒10 分的積分卡,請幼兒自由串店,點1~3 杯飲品。幼兒很快忙碌了起來。教師在旁觀察,發現在各個小組中做飲料的幼兒忙得頭也顧不上抬,而擦桌子的幼兒常常百無聊賴。此時,教師發出倡議:“我們的飲料師真是太辛苦啦,勞動真忙呀!要是有人能分擔就好了。”幼兒商量后決定輪流榨果汁,忙得有聲有色。教師在此過程中可充分踐行賞識教育,激發幼兒的勞動興趣:“萱萱把桌子擦得真干凈,是五家店里最干凈的!”“童童你太會招攬生意啦!店里的生意這么好,和你有很大關系呢!”不間斷的評價和建議指導能有效調動幼兒的游戲積極性,使幼兒發揚勞動奉獻精神,搶著干活,相互分擔。在幼兒的共同努力下,該游戲取得良好的勞動教育效果,幼兒勞動精神也得到進一步培養。
綜上所述,踐行幼兒勞動教育可以從精神、能力兩方面出發,一方面啟迪幼兒勞動智慧,培養幼兒自理與集體勞動技能,助力幼兒在勞動中動腦,在勞動中進步;另一方面加強勞動精神的滲透,幫助幼兒增強勞動初體驗,明確勞動價值,樹立勞動意識,塑造勞動品質。幼兒教師運用創設教學情境、組織實踐活動、創設勞動游戲、開展家園合作、踐行評價教學等方式,挖掘幼兒勞動潛能,能使幼兒勞動能力獲得全面、系統的發展,為其步入小學階段打下堅實的能力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