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小鴻
(廣州萬城生態科技有限公司,廣東 廣州 510520)
21 世紀以來,關于生態旅游的科學研究與市場應用飛速增長。有學者參考以往研究將生態旅游的核心內涵總結為以下方面:以自然為基礎、環境教育功能、生態保護、可持續管理等[1]。從生態旅游的6 個維度對中國生態旅游研究進行綜述,總結出今后研究的關注在生態旅游模式與對策等[2]。SWOT 分析最早由美國管理學教授韋里克提出,通過系統剖析研究對象的優勢、劣勢、機遇、挑戰4 個方面,從而為未來發展提供決策依據[3]。當前,運用SWOT 分析森林公園發展的研究日益增多[4-6],本文以南香山公園為例,探索森林公園生態旅游的發展策略,助推森林公園的生態文明建設進程。
增城南香山森林公園位于廣州市增城區東南部,跨永寧街、寧西街、中新鎮,東臨省道S379,南抵永寧大道,西接新新大道(省道S118),北靠花莞高速。距增城區中心25km,距東莞市中心30km,距廣州市中心約40km,區位優越、交通便利。
公園屬丘陵區,為河海堆積地貌上的一座突兀的山體,南北走向,中部高,南香山頂為公園最高點,海拔為434.1m。公園氣候溫和,雨量充沛,日照豐富,四季宜人。森林公園內水資源較豐富,有小型水庫2 座,余家莊水庫、山豬冚水庫。還分布有山泉溪流多條,集中在觀翠潭、七娘壇等山坳地段,以及幾處因歷史上采石現廢棄形成的水潭。
根據文獻查閱和調查統計,森林公園區域共記錄維管植物123 科318 屬446 種(含59 種栽培種)。依據《國家重點保護野生植物名錄(2021)》《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CITES)附錄(2019)》《中國生物多樣性紅色名錄——高等植物卷(2013)》《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紅色名錄(2020)》等,記錄到公園內的重點保護和珍稀瀕危植物有:巴戟天、金毛狗、藤黃檀、白桂木、黃毛楤木。
森林公園野生動物資源豐富,記錄到國家二級保護動物3 種,分別為褐翅鴉鵑、白胸翡翠、畫眉;廣東省重點保護動物4 種,分別為白鷺、牛背鷺、池鷺、黑水雞;CITES 公約附錄物種2 種,分別為舟山眼鏡蛇、畫眉;中國生物多樣性紅色名錄(2021)受威脅物種4 種,分別為灰鼠蛇、中國水蛇、銀環蛇、舟山眼鏡蛇;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紅色名錄(2021)受威脅物種1 種,為舟山眼鏡蛇;“三有”動物62 種。
森林公園的中南部和西北部區域經過多年的建設,內部道路較為完善,其他區域則以林區道路為主。經初步統計,森林公園內有車行道約7.6km,其中硬底化約5.6km;有游步道約3.4km。森林公園內供水主要由溪水經蓄水池后進行供應,部分靠近街道社區的區域由當地供水系統或水庫等供水。森林公園西北角有110kV 余莊變電站,主要道路沿線的供電納入城市供電系統,電線均埋設于地下。森林公園內目前無餐飲住宿等商業設施,但森林公園周邊城鎮商業區和購物廣場繁多,可滿足各層次游客的購物需求。
(1)區位條件優越。南香山森林公園區位條件優越,其所處的廣州市增城區位于廣東省廣州市東部,東北部與廣州市從化區為鄰,西部與廣州市黃埔區接壤,南部沿東江與東莞市隔江相望,是廣州至粵東各地的主要通道。
(2)歷史文化底蘊深厚。南香山古稱南樵山,與粵中名勝西樵山、東樵山鼎足而立,高434.1m,但山勢巍峨,且突兀于平川之上而更引人注目,在東江匯入珠江口一帶的航船上亦能瞧見其雄姿,故又被稱為珠江口的“天然航標”。歷代文人墨客多在此流連、吟唱。明代大儒湛若水于嘉靖年間在山上蓮花座建“蓮洞書院”收徒講學。森林公園內還擁有霍韜墓、七娘壇、湛子洞摩崖石刻等文化遺跡,是游客學習有關歷史文化、體驗歷史文化氛圍的必要場所。
(3)生態環境資源良好。森林公園自然生態環境良好,森林資源保護較好,森林覆蓋率高,森林野生動植物資源比較豐富,山地氣候明顯,水質優良。園內空氣清新,森林環境幽野,各項指標如大氣質量、噪聲、水質、負氧離子指標經檢測均達到森林公園的要求。森林公園自然生態環境良好,是開展森林生態旅游的理想場所。
(4)地處強勁的旅游消費客源地。南香山公園所處的粵港澳大灣區是全國經濟最開放、商貿最活躍、物產最豐富的地區,范圍內的人民生活消費水平在全國是最高的。社會經濟的發展、人民收入的增加,促使人們產生對森林生態休閑旅游活動的需求,使得未來粵港澳大灣區的森林生態旅游業處于大發展的時期。
(1)生態景觀效果差。森林公園范圍內有不少山墳,在山腳處也遺留有十多處廢棄的采石場,這些山墳和遺留的廢棄采石對森林公園整體的生態景觀造成一定的破碎影響,影響森林生態旅游環境。此外森林公園有一定比例的人工純林,森林的樹種組成較簡單。森林風景資源還有很大的提升空間,對森林公園整個森林風景資源的提質改造是森林公園今后的重點建設任務。
(2)基礎設施建設有待進一步提升。森林公園與外部交通連接不夠流暢,森林公園內部道路尚未形成完善的交通網絡。除公園南部南香山、黃香山區域外,其他道路的質量不高。公園內部分區域通信訊號弱,相關旅游接待服務設施也處于空白狀態,與吃、住、行、游、購、娛旅游“六要素”相差甚遠,不能提供相應的旅游服務,嚴重制約了森林生態旅游的開展。
(3)森林公園知名度及影響力有待進一步增強。森林公園只被周邊范圍區域的居民熟知,整體對外宣傳不足,市場對其認知力度不夠,不如白水寨、羅浮山、西樵山等的知名度,應進一步挖掘片區文化旅游資源,打造廣州增城南香山品牌,打造廣州文化旅游新名片,提升景區知名度,實現老城市新活力。
(4)管理機構有待建設。目前森林公園尚未設置專門的管理機構,由增城區林業和園林局統籌管理,當地鎮街負責所屬轄區的具體事務,管理分散,效率降低,管理水平落后,不利于森林公園的進一步發展。
(1)國家政策扶持,法規相繼完善。“森林旅游”“森林步道”“科普設施”等正式寫入新修訂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森林法》,填補了長期以來的法律空白,為新時期全國森林旅游業的健康發展提供了堅實的法律保障。對于進一步推動全國森林旅游發展、加快國家森林步道建設、強化自然教育工作具有歷史性意義。
(2)生態旅游市場日漸擴大。生活條件的改善使人們的需求層次不斷提高,而工作緊張的壓力,城市生活的空間壓迫,使人們對大自然的依戀日趨強烈,周末假日外出生態休閑已經成為人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生態休閑需求呈現出蓬勃發展的勢頭,為南香山森林公園的旅游升級提供了千載難逢的機遇。
(3)自然保護地體系的建立。《關于建立以國家公園為主體的自然保護地體系的指導意見》,要求在自然保護地一般控制區內劃定適當區域開展生態旅游等活動,構建高品質、多樣化的生態產品體系。森林公園屬于自然保護地體系中自然公園的重要組成部分,以國家公園為主體的自然保護地體系的建立將為各類自然保護地的科學發展帶來新的契機。
(1)保護與利用的平衡。森林公園最具潛力的旅游資源主要是生態資源。若自然資源開發利用過度或不當,會導致自然生態環境的惡化,從而使生態優勢喪失、自然旅游資源優勢受到威脅。如何合理、有效控制其土地利用、游客容量,確保自然環境保持優質水平,是森林公園發展面臨的最大挑戰。
(2)周邊同類型旅游區的競爭。廣州地區其他生態旅游地對南香山旅游市場的爭奪,如白云山風景名勝區、白水寨風景名勝區等,都對南香山的建設開發構成了強大的競爭力。與這些同類產品的競爭中,必須重視差異化戰略,開發特色和創新的旅游產品,否則客源市場受到限制,長期的開發經營也受到明顯影響。
(3)旅客需求層次的提升。南香山位于粵港澳大灣區的中心地帶。該地區人民收入水平高,消費理念超前,追求高品質、高規格的生活方式,崇尚自助游、自駕游,是旅游業發展寶貴的客源市場。如何完善森林公園的配套設施建設,提供具有自身特色的旅游產品,滿足游客多樣化的旅游需求,豐富游客的旅游體驗,是南香山建設過程中需重點關注的地方。
依托森林公園內優良的自然資源和深厚的文化資源,以“廣東南樵·增城若水”為主題,突出“三教合一”的文化內涵,強化名山效應,全方位彰顯森林公園的自然景觀和歷史文化內涵,將南香山打造為廣州乃至廣東的名山;整合各類資源,以自然教育為出發點,拓展至人文情懷,以多種方式向大眾進行科普教育,成為各種人群樂意前來學習、增長見識、啟迪思維的科普教育基地。
根據分區原則和行業規范標準的要求,結合南香山森林公園的性質和功能定位、地形地貌、風景資源特色等綜合因素分析,將公園劃為四大功能分區,即核心景觀區、一般游憩區、生態保育區、管理服務區,并在四大功能分區的基礎上劃分成5 個景區、2 個保育區和4個管理服務區。結合景點建設完善景區內的道路、水電、游憩等基礎設施。主要景區規劃內容如表1 所示。
根據森林公園資源特色和優勢,并充分考慮森林公園旅游的目標市場需求,構建以觀光旅游產品為基礎、以名山文化體驗和自然教育為重點、以專項旅游產品為特色、以節慶活動旅游產品為補充的南香山森林公園特色旅游產品體系,涵蓋四大產品系列和11 種旅游產品。同時,策劃儒理研學游、花間聽禪游、林間悟道游、自然教育游等不同主題的游覽線路,加強對不同游客群體的吸引力。
建立森林公園統一的管理機構,負責森林公園的日常管理工作;建立統籌協調機制;在現行法規、制度的基礎上,更進一步制定完善南香山森林公園的規章制度,健全管理網絡,強化依法管理。同時管理機構協助相關節事活動的舉辦,借助廣州地區旅游資源,圍繞文化、體育、飲食等舉辦相關節事活動、賽事、展覽等,帶動森林公園旅游產品的推廣,逐步擴大南香山森林公園在粵港澳大灣區乃至國內外旅游客源地的知名度、美譽度和影響力。
根據公園現狀與SWOT 分析的結果提出對應的森林公園生態旅游發展策略是客觀科學的,更加具有現實指導意義,相較于傳統規劃方式能較真實、具體地反應公園發展面臨的內部優劣勢與外部機遇、挑戰等因素。通過對南香山公園生態旅游規劃的研究,以期對各森林公園的發展提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