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張越峰
稻米產業作為松江農業基礎性主導產業,常年種植面積穩定在15萬畝以上,規模化經營率超過99%,是促進農民增收和鄉村振興的重要支撐。近年來,松江區秉承新發展理念,著眼上海超大城市郊區特點,堅定不移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以建立完善優質稻米全產業鏈精細化服務體系為著力點,推動從“賣稻谷”向“賣大米”轉變,加快優質稻米產業化發展。
松江區圍繞優質稻米產業高質量發展,以種子供應保障能力為基礎,以主導品種推廣應用為核心,以優質水稻新品種選育為突破口,全面強化種業創新服務。
一是建立完善“2+3”水稻良種繁育供應體系。依托區農業技術推廣中心、區水稻研究所以及區內3家水稻種子基地,建立水稻品種選育、良種繁育供應、品種推廣為一體的種子服務體系。每年落實水稻繁育面積1800畝左右,生產供應水稻良種62萬公斤,充分保障全區稻米生產用種安全。全區水稻主導品種覆蓋率保持在99.9%以上,優質水稻種植面積8年增長16倍,為優質稻米產業規模化、品牌化發展提供了重要的基礎性保障。
二是聚焦種源創新,培育“松江大米”專屬品種。從2008年開始,松江區精準把握稻米產業發展方向和需要,前瞻性啟動優質水稻品種引選工作。組建水稻育種團隊開展優質水稻品種攻關選育,先后成功自主選育“松早香1號”(2014年通過審定)“松香粳1018”(2017年通過審定)和“松香粳 1855”(2022年通過審定)3個優質香型軟米品種。其中,“松早香1號”“松香粳1018”多次在上海市地產優質稻米品鑒評比中獲得金獎,“松香粳1018”還榮獲2019年第二屆全國優質稻品種食味品質鑒評(粳稻)金獎,為優質稻米產業化發展注入了強勁科創動力。
一是建立“一主多元”農技推廣服務體系。以創建全國農業科技現代化先行區為契機,以基層農技推廣體系改革與建設為抓手,成立“上海交大松江教授工作站”,建立“1+5”核心示范基地,開展結對科技入戶指導,形成全面技術對接、協同技術攻關、集成技術應用、常態技術指導的農業科技支撐服務模式。2022年,松江區農業技術推廣中心被認定為“全國五星基層農技推廣機構”。2023年4月,松江區被列為首批全國農業科技現代化先行區。
二是加快農業先進適用技術推廣。推進糧食綠色高質高效行動,聚焦水稻優質品種推廣,加強水稻綠色生產關鍵技術示范推廣應用,加快農業科技成果落地,促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成功創建第二批全國農作物病蟲害綠色防控示范縣。2022年,松江區建立糧食綠色高質高效創建示范點28個,示范面積1.6萬畝;推廣緩釋肥3.1萬畝、商品有機肥1.23萬噸,測土配方施肥技術推廣應用20萬畝次,農作物病蟲害綠色防控覆蓋率達89.5%。
三是建立水稻病蟲害專業化統防統治服務體系。建立完善的測報服務體系,開展統一防治,防治藥劑統一配送至各街鎮,形成了松江特色的水稻病蟲草統防統治體系。引導發展水稻專業化統防統治服務組織,目前區級共有專業化統防統治服務組織22家,其中4家服務合作社獲得“上海市優秀專業化防治服務組織”稱號。
一是創新推行農機“4S”服務模式。2013年,上海市首家農機4S店(松江區農機維修服務中心)在松江成立,引入汽車4S維修服務理念,形成集農機維修、培訓、銷售和處置“四位一體”的服務體系,開展“大修到店、小修到點、搶修到田”的農機維修服務,累計開展農機(具)保養、維修、搶修約8000臺次。松江區農機維修服務中心已成為本市農機維修和培訓綜合實力第一的服務型龍頭企業,榮獲“2018中國農機行業年度農機化杰出服務獎”。
二是大力發展農機互助服務。通過“以點帶戶、以戶結點”的方式,聚焦機農一體家庭農場發展,建立“機型互補、作業互助、服務周邊”的農機作業服務新模式。目前,全區共有機農互助點74個,機農一體家庭農場674戶,服務面積達14.54萬畝,服務覆蓋率為95.9%。通過小機家庭化,大機互助化的機農互助模式,最大程度發揮農機使用效率,提高農業生產效率。
三是不斷優化農機裝備配置。目前全區配備70馬力以上拖拉機608臺、88馬力收割機248臺、精量穴播機202臺、插秧機66臺。全區水稻綜合機械化水平從2012年的74.6%提升到目前的99%以上,基本實現了耕種收全程機械化,被評為“全國主要農作物生產全程機械化示范縣”。2022年建成全區首個糧食生產“無人農場”示范基地,實現水稻耕、種、收全流程無人化生產作業,既節約了人工成本,又大大提高了效率。
一是推進優質稻谷“五代”服務。糧食產后服務作為優質稻米全產業鏈服務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服務農戶、促農增收的有效載體。松江區依托區屬國有企業中良公司倉儲、設施、技術、人員等方面的優勢,設立烘干、收購、儲存和加工固定點位,為“松江大米”提供代收購、代整理、代烘干、代儲存、代加工的“五代”服務,在糧食產后加工儲藏服務各環節上支持松江優質稻米產業化發展。
二是不斷完善稻米加工流通體系。松江區圍繞優質稻米加工、儲藏能力提升,更好促進優質稻米產業化發展,持續加大相關配套投入。2022年,小昆山大米加工基地項目一期工程竣工,年加工大米1萬噸優質稻米加工基地投入運營,解決了區域農戶遠距離運輸稻米加工的難題,降低了生產成本,提高了生產效率,有力促進了當地優質稻米產業發展。目前,全區累計建成稻谷烘干、稻米加工基地8家,烘干能力達到2800噸,大米加工能力達18噸/小時,全面提升優質稻米生產、烘干、保鮮、加工、包裝等產業化服務能力。
一是創新培育優質稻米產業化聯合體。2020年松江區創新發展優質稻米產業化聯合體,發揮聯合體內資源要素集聚、利益聯結緊密、購銷服務協同、信息渠道共享等優勢,以高于市場價格協議收購農戶稻谷,帶動農戶共享優質稻米產業化發展紅利。2022年,全區14家聯合體,簽約帶動農戶321戶,帶動面積3.9萬畝,聯合體稻米帶動營銷能力持續增強。聯合體內家庭農場實現穩定增收約300元/畝,種田收益顯著提升。
二是建立農聯社現代農業服務模式。組建新型農業服務組織“松江區農民專業合作聯社”,獲得全市第一個稻米類國家地理標志保護產品,形成“松江大米”區域品牌。區農聯社圍繞稻米文化與品牌宣傳推廣,每年組織開展開鐮、大米評優品鑒、“松江大米進商圈”等產銷活動,并通過廣播、地鐵等廣告,“人氣美食”“瘋狂食驗室”等節目宣傳以及農民豐收節、農耕文化節等節慶活動,不斷提升品牌知名度和影響力。同時,不斷加強“松江大米”標識標簽應用管理服務,規范地理標志保護產品標識的應用,保護提升“松江大米”品牌價值。
三是深化農業創新創業人才培育。以產業發展人才及技能需求為導向,分類型、分層次開展農業技術培訓和人才培育,更加細化、全面和系統實施農業人才培育提升。2022年,開展線上線下農民培訓15期,累計培訓4200人次。近兩年,培育高素質農民496人,遴選培育“菁鷹”計劃5人,農業經理人11人,“頭雁”項目6人。
一是積極支持農業保險發展。松江區注重發揮現代農業保險風險保障和政策支持保護作用,支持農業保險覆蓋面擴大,推動農業保險向深度和廣度拓寬。2022年度,松江區政策性農業保險保費5229.6萬元,理賠金額4226.2萬,為農民提供了多方位、多角度的農業風險托底保障。
二是持續創新農業保險產品。通過“提標、增品、擴面”,創新農業保險產品,2018年推出全國首個生態環境保護類保險產品耕地地力指數保險,榮獲2021年中國保險業“金牌保險產品”方舟獎。創新開發水稻倒伏附加險、“穗優行動”優質稻米收入保險、農業大災保險、稻茬秋冬菜收入保險、水稻肥料(期貨)價格保險,綠肥碳匯保險等特色保險險種,充分發揮保險在事前風險防預、事中風險控制、事后理賠服務等方面的功能作用,助力全區優質稻米產業高質量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