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卡爾·馬克思的歷史哲學*

2023-09-10 10:14:11米夏埃爾寬特王興賽李靖新弘
現代哲學 2023年2期
關鍵詞:馬克思歷史

[德]米夏埃爾·寬特/著 王興賽 李靖新弘/譯

馬克思的整個理論工作從始至終都存在著某種歷史哲學的解釋。這不僅表現在他的早期著作中,也體現在他后來的政治經濟學批判項目之中。文章第一部分將對《德意志意識形態》里所謂的“費爾巴哈章”中所發生的歷史唯物主義轉向作出解釋。正是在青年黑格爾派的論戰語境中,馬克思進一步發展了歷史哲學,轉向歷史唯物主義。文章第二部分探討的問題是:在馬克思本人親自出版的主要著作《資本論》第一卷中,這種歷史哲學體現在何處,使得這種歷史哲學貫穿在馬克思的整個理論課題之中。

一、《德意志意識形態》中的歷史哲學構想及其在青年黑格爾派論戰中的位置(1843-1845年)

對于任何要對馬克思的作品進行系統討論的研究來說,他的歷史哲學問題都是一個主要問題。至少乍一看,馬克思思想中的某種歷史哲學基礎似乎與馬克思本人和正統馬克思主義所宣揚的要求——哲學不再存在——不一致。倘若人們從哲學的層面(區別于經驗的-單一科學的層面)來理解馬克思的理論項目,那就需要去追問:馬克思是否提出了一種可信的關于歷史進程的哲學構想?嚴格來說,在馬克思那里,這一問題涉及的是人的類本質的自我實現(Selbstverwirklichung der menschlichen Gattung)的階段,而這一階段伴隨著異化和物化而出現。在談及歷史時,它總是指馬克思稱之為“史前”的階段(MEGA2II.2,101)(1)本文中馬克思恩格斯的引文均出自歷史考證版,并按照“MEGA2 Abteilung. Band,Seite”的格式引用。例如,“MEGA2 II.2,101”代表《馬克思恩格斯全集》歷史考證版第二版第2部門第2卷第101頁。,在這個階段,人們尚未自覺地占有他們的類本質,因此也還未自覺地占有他們的歷史。

1932年,當時的編輯者們把一些材料編撰成一部統一的著作,并稱之為《德意志意識形態》。在馬克思主義的正統派那里,這本書中所謂的“費爾巴哈章”扮演著基礎文獻的作用。在他們看來,所謂“歷史唯物主義”的基石就奠立在那里,而“歷史唯物主義”實質上表達了馬克思主義的歷史構想。從那時起——討論“德意志意識形態”的手稿寫于1845-1847年間——這種構想就變成恩格斯和馬克思持續不斷發展的唯物主義理論的核心。

事實上,在馬克思的思想中,我們可以指出一種在形而上學上要求很高的歷史哲學。對黑格爾哲學所作的特定青年黑格爾派式的解釋以及當時的論戰狀況,造就了這種歷史哲學。然而,我們必須拒絕接受流傳下來的歷史唯物主義形象,因為它是馬克思著作的20世紀遺產管理者編輯后的產物,它適應了馬克思列寧主義主要代表的理論要求和政治實踐需求。受到施蒂納(Max Stirner)批判的影響,馬克思致力于為其歷史哲學層面的哲學人類學——他1844年在巴黎闡發了哲學人類學——提供經驗上的支持和可信性。不過,他的“類本質”構想中的本質主義轉向了歷史哲學,這種本質主義給馬克思的思想打上了烙印,[其影響]一直延續到他的政治經濟學批判。在談論《德意志意識形態》之前,我將先分五步討論當時的爭論語境。

(一)1843-1845年青年黑格爾派爭論語境

1. 黑格爾

馬克思的思想是通過他對黑格爾哲學的理解接受而形成的。在歷史哲學方面,他能夠接觸到黑格爾的三部主要著作,甘斯(Eduard Gans)負責編輯的《歷史哲學講演錄》是對這三部著作的補充,可以視作馬克思能夠接觸到的第四個文本。(2)在接受史方面,這個版本具有重要意義,但就版本學的角度而言,它并不可靠。關于版本學方面的缺陷,可參見羅耶克(Tim Rojek)的著作《黑格爾的世界歷史概念》。(Tim Rojek,Hegels Begriff der Weltgeschichte,Berlin 2017.)黑格爾的《精神現象學》就其主張而言并不是歷史哲學,但青年黑格爾派從《精神現象學》的視角將黑格爾的體系理解為克服不充分的模式和狀態的一系列發展階段,從歷史哲學角度來加以解釋。黑格爾在他的《法哲學原理》中對歷史哲學作了明確論述。在“世界歷史”這一節中,黑格爾闡明,歷史進程具有一種理性結構,這種過程可以在哲學上被解釋為某種普遍理性的自我展開和自我實現。根據黑格爾的觀點,如果人們想要把握歷史的理性結構,那就必須將歷史理解為“行為”,而不是一連串單純的結果或事件。(3)參見黑格爾的《法哲學原理》第343節。(Georg Wilhelm Friedrich Hegel,Grundlinien der Philosophie des Rechts,Berlin 1821,§343.)在黑格爾的《哲學科學百科全書》中,我們可以發現“一般說來歷史中有理性”這一命題,世界歷史也被視作“精神實體”的“行動”。(4)參見黑格爾《哲學科學百科全書》第3版第549節。馬克思在1844年的手稿中使用了這個第三版。([德]黑格爾:《哲學科學百科全書Ⅲ:精神哲學》,楊祖陶譯,北京:人民出版社,2015年,第311頁。)馬克思把它們轉變為他的哲學人類學中的歷史哲學的發展邏輯。(5)參見寬特的“評注”及其專著《不妥協的馬克思》。(Michael Quante,“Kommentar”,in Karl Marx’ ?konomisch-philosophische Manuskripte,Berlin 2022,S.209-410;Michael Quante,Der unvers?hnte Marx Paderborn 2022.)

就我們提出的問題而言,甘斯為其編輯出版的《法哲學原理》(1833年)和《歷史哲學演講錄》(1837年)所寫的“序言”也富有啟發意義。(6)馬克思確實把甘斯編輯的這兩部書用于他自己的工作。(MEGA2 I.2,3-137;MEGA2 I.5,64 f.,193 und 217 ff. sowie MEGA2 I.11,96. )甘斯在黑格爾邏輯學的概念-范疇發展模式中來定位黑格爾歷史哲學的具體特征。黑格爾的歷史哲學是這樣一種結構性分析,它借助主體性理論的構想,從目的論層面加以建構。馬克思直到他后來的政治經濟學批判都一直致力于這種歷史哲學的理論設計。

2. 布魯諾·鮑威爾(1)

除了提到的黑格爾之外,對于馬克思的歷史哲學思想來說,他在1844年和1845年與布魯諾·鮑威爾(Bruno Bauer)進行的論戰具有決定性意義。19世紀40年代前半期,鮑威爾提出了“政治解放”的構想,而這意味著公民獨立于宗教導向,將自己視為自主的主體。(7)參見莫格奇(Douglas Moggach)的專著《布魯諾·鮑威爾的哲學和政治學》。(Douglas Moggach,The Philosophy and Politics of Bruno Bauer,Cambridge 2003;[加]道格拉斯·莫格奇:《布魯諾·鮑威爾的哲學和政治學》,劉亞品譯,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22年。)最終,把自己評價性地理解為宗教主體與把自己理解為自主主體不相容,因此也與民主國家的規范性基礎不相容。

馬克思用“人的解放”這一構想反駁鮑威爾的這種論證。鮑威爾要求的政治解放不可能是人的解放的最后階段,因為人的二元分裂——一方面是現實的個人,另一方面是抽象的政治主體——表達了一種宗教異化的變種,這種分裂狀況在人的解放中必須要被揚棄。

在赫斯(Moses Hess)和恩格斯(他們兩人之后都參與了1845-1847年間的德意志意識形態手稿的寫作)的啟發下,馬克思確信,我們必須把費爾巴哈宗教批判的基本內容轉移到經濟領域,因為人的類本質在那里得到實現。此外,類本質在資本主義商品交換社會這一形式中的病態實現是異化的真正根源,因此也是宗教——作為人的這種異化的某種形式——的起源和來源。

3. 馬克思的哲學人類學

馬克思在他于1844年寫作但直到1932年才被出版的手稿——被后來的編輯稱為《經濟學哲學手稿》——中闡述了一種獨特的哲學人類學。為了認識其歷史哲學維度,我們必須解釋馬克思的異化概念以及對象性的類本質構想。(8)全面的說明參考寬特的“評注”。(Michael Quante,“Kommentar”,in Karl Marx’ ?konomisch-philosophische Manuskripte,S. 209-410.)

馬克思在這些手稿中闡述了他的異化概念(MEGA2I.2,234-247)。他從社會事實出發,即在他那個時代的國民經濟條件下,勞動者因一種系統必然性而陷入貧困。這種異化的原因在于生產資料私有制和雇傭勞動這種社會制度。人的完全異化是在資本主義中實現的,因為無產者在這里完全異化了他們的人的存在形式,并將他們作為類主體的本質完全外化為資本,即作為“一個自動的、自身成為過程的主體”(MEGA2Ⅱ.5,109;《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版第42卷第140頁)。除了“勞動者和勞動產品相異化”與“勞動者和勞動活動相異化”之外,在馬克思的構想中,人的異化還存在兩個維度,即“人的類本質同人相異化”以及“人與其同伴相異化”。

一方面,對人來說,資本主義社會通過如下方式異化了他的類本質,即對個體(Individuum)而言,他的類本質實現為一個難以理解且支配著他的市場,并且與之相對立,所以單個的人不能認同類的這種對象化(作為社會體制結構)。鑒于非人道的游戲規則,勞動者只是為了保證他個人的生存才參與到其生存的社會層面。另一方面,單個的人并不首先為了滿足其他人的需要而進行生產。因此,按照馬克思的說法,勞動者并沒有在其同伴的需要中承認人的類本質,而且由于這個原因,他也無法在資本主義中實現他自己的類本質:生產資料私有制、市場和雇傭勞動不允許在生產部門中建立人與人的關系,而這種關系可以被看作人的類本質的實現。

在馬克思的異化概念中,他提出了異化的起源問題。對于他的歷史哲學而言,這一問題也是一個核心問題。他尋求一種答案,從人的本質中得出異化,即作為必然發展階段的異化。馬克思在他的對象性的類本質構想中擬定了一種哲學人類學,上述問題的答案就存在于哲學人類學之中。人只有通過發展他對類本質的意識,才能實現他的類本質。只有通過在一個客體中認識到他的類的特性,即這個客體是其類的特性的對象化,人才能發展他對類本質的意識。對馬克思來說,正是在社會生產聯系中,類力量的對象化、外化和異化才發生。資本主義是這種被異化了的對象化的終點(因此也是人類史前時期的終點)。一旦類的特性被完整地塑造了出來,人就可以開始通過社會革命來實際地占有這些類力量。

4. 布魯諾·鮑威爾(2)

1845年,馬克思在與恩格斯一起寫作出版的《神圣家族,或對批判的批判所做的批判。駁布魯諾·鮑威爾及其伙伴》中探討了鮑威爾在1844年提出的社會批判。正是在這種語境中,馬克思找到了作為政治行動者的無產階級,并且把社會生產關系和社會生活關系的改變豎立為變革社會的杠桿,而鮑威爾堅持通過批判性的啟蒙來實現意識變革。

與之相關,馬克思同樣批評了費爾巴哈:費爾巴哈不承認社會變革是消除人的異化的必要條件,在他的哲學人類學中,他還忽視了“人的生活形式”中所具有的實踐-經濟維度。正如馬克思在其著名的《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中分析的那樣,這種忽視表現在費爾巴哈的感覺主義認識論之中。與之不同,馬克思通過無產階級來達到人的類本質的自我實現。無產階級正是馬克思所認定的經驗性人選,他們是這種歷史哲學得以發展的承擔者。

5. 施蒂納

在1844年底出版的《唯一者及其所有物》一書中,施蒂納批評了整個青年黑格爾派運動。他證明,費爾巴哈的人類學、布魯諾·鮑威爾的自我意識理論以及社會主義的歷史觀和社會觀等都還是哲學研究的形式。因此,他們都沒有達到他們自己所提出的要求,即已經消除了哲學。施蒂納在其批判中拒絕任何歷史哲學構想,認為它們都是不可接受的。他在原則上反對如下看法:以基于某種歷史哲學的進步為名,在更遙遠的未來實現類本質。[這是因為,在他看來],單一個體不能只是屈從于類。由于歷史必然會進一步發展,人們甚至可以忽略或否決諸個體對既存社會結構所作的客觀合理批評。此外,基于某種激進的唯名論和個人主義,施蒂納還批評了所有借助哲學人類學、哲學倫理學或歷史哲學來推動人的解放或對政治關系進行某種批判的嘗試。施蒂納猛烈地抨擊了人類學的本質主義以及目的論歷史構想,而這種批判擊中了馬克思正在構想但尚未發表的類本質形而上學的要害。

在我現在要談的1845-1847年手稿中,恩格斯和馬克思進一步與鮑威爾、施蒂納展開論戰。在努力對抗施蒂納的基礎批判(Fundamentalkritik)的同時,他們也繼續與費爾巴哈的立場保持距離;同時,他們試圖在這場批判運動和劃定界限的運動中闡發他們自己的構想。

(二)《德意志意識形態》

在與費爾巴哈的爭論中,恩格斯和馬克思闡發了他們的歷史哲學的主要特征。后世的編輯者把諸多文本殘篇整理成章,編排了《德意志意識形態》的第一章,稱之為“費爾巴哈章”。由于來源情況極其復雜,所以要回答這些手稿中的歷史哲學問題的話,我們就必須先澄清版本情況。

當《德意志意識形態》在1932年被作為遺著以兩種相互不同的版本編輯出版之后,三個相互滲透且彼此支撐的神話結合到這本著作之中。第一個神話是,這些手稿是一本未出版的專著,但基本上是由恩格斯和馬克思完成的。第二個神話是,在某種歷史哲學構想的形態之下,這部著作蘊含著馬克思主義的基礎,恩格斯后來給它貼上“歷史唯物主義”這一標簽。(9)參見拜爾茨(Kurt Bayertz)寫作的詞條“歷史唯物主義”。(Kurt Bayertz,“Historischer Materialismus”,in Michael Quante,David P. Schweikard (Hg.),Marx-Handbuch. Leben-Werk-Wirkung,Stuttgart 2016,S.194-208.)第三個神話是,這些理論寶藏就潛藏在所謂的“費爾巴哈章”之中。基于上述三個神話,為了滿足發展中的馬克思主義對某種堅實基礎日益增長的需求,20世紀的各種版本試圖從諸手稿中建構這部假想出來的著作。(10)參見胡布曼(Gerald Hubmann)的文章《從哲學批判的精神中形成的唯物史觀》。(Gerald Hubmann,“Zur Entstehung der materialistischen Geschichtsauffassung aus dem Geiste der Philosophiekritik”,in Marx-Engels-Jahrbuch (2017/2018),Berlin 2018,S. 124-133.)對于這一項目來說,關鍵之處在于:將那些理論殘篇——恩格斯和馬克思試圖在這里闡述他們自己的歷史構想,從而與青年黑格爾派劃清界限——編排成一個連貫的章節。(11)關于所謂“費爾巴哈章”的形成過程、形成該章所使用的部分文本清單以及它們在不同版本中的排列變化,參見帕格爾(Ulrich Pagel)的文章《費爾巴哈章手稿的編排》。(Ulrich Pagel,“Anordnungen der Manuskripte des Feuerbach-Kapitels ”,in Marx-Engels-Jahrbuch (2017/2018),Berlin 2018,S. 180-195.)陸續出版的考證版已經證明,第一個神話和第三個神話是無稽之談。對于第二個神話——所謂的歷史唯物主義的理論體系——來說,基礎也因此被抽空。(12)魯道夫(Lucas Rudolph)也得出這一結論,他提到一部“虛構的作品”,通過排除掉這部作品,恩格斯和馬克思所闡發的歷史唯物主義——“社會按規律發展的系統理論”——的基礎就坍塌了。(Lucas Rudolph,“Die Polemik der Deutschen Ideologie”,in Marx-Engels-Jahrbuch (2019/2020),Berlin 2021,S.76 f.)

考證版的編輯者顯然將關于費爾巴哈的各種手稿作為獨立的文本,但同時也將它們置于其實際的聯系之中。(13)參見MEGA2第I/5卷的編者導言。此外,在一個單獨出版的版本中,胡布曼和帕格爾發表了這部“一捆論費爾巴哈的文件”,并按時間順序的編排加以補充,其目標是使恩格斯和馬克思的自我理解過程“對今天的接受者來說也是可以理解的”。(Ulrich Pagel,Gerald Hubmann,Christine Weckwerth,“Einführung”,in Karl Marx,Friedrich Engels:Deutsche Ideologie. Manuskripte und Drucke, Berlin 2017 (= MEGA2 I.5),S. 725-799;Gerald Hubmann,Ulrich Pagel,“Einführung”,in Gerald Hubmann,Ulrich Pagel (Hg.),Deutsche Ideologie. Zur Kritik der Philosophie. Manuskripte in chronologischer Anordnung, Berlin 2018,S. VII-XVIII.)在這帙關于費爾巴哈的書卷中,我們可以找到恩格斯和馬克思的歷史構想的核心因素。作者們非常強調:任何歷史理論都必須從相互合作的人以及社會的交互作用出發。他們確認了歷史發展的三個基本因素:任何一個社會在其發展的特定歷史節點上,都突出表現為生產力、社會狀況和意識這三個基本因素的具體的、歷史的發展形式,即社會自我解釋和自我組織的具體形式(法的形式、道德形式、政治形式或宗教形式,也就是意識形態形式)。生產是指個人通過勞動和人類繁衍——兩者都是社會關系——實現自我持存。人的意識既不是最初的因素,也不是首要的因素,它甚至也不獨立于其他因素,而這恰是恩格斯和馬克思所勾畫的歷史構想與唯心主義歷史哲學的區別所在;然而,人的意識在唯物主義的歷史模式中仍舊是一個重要的變量。人的意識是一種由人的身體屬性及其所處的環境影響而產生的現象,也是一種社會的、以承認過程為中介的現象。(14)關于馬克思的歷史哲學,參見約里奧(Marco Iorio)寫作的詞條“歷史哲學”。唯物主義方面的內容可以專門參看拜爾茨的專著《為了改變而解釋:卡爾·馬克思及其哲學》。(Marco Iorio,“Geschichtsphilosophie”,in Michael Quante,David P. Schweikard (Hg.),Marx-Handbuch. Leben-Werk-Wirkung,Stuttgart 2016,S. 208-218;Kurt Bayertz,Interpretieren,um zu ver?ndern. Karl Marx und seine Philosophie, München 2018.)

對恩格斯和馬克思來說,市民社會的勞動分工狀況——以及私有財產——是在解釋人的異化時最重要的因素之一。一旦物質勞動和精神勞動在某個社會中完成了分離,人們在解釋歷史變化時就必須要考慮獨立的意識,即使這種意識在唯物主義理論中不能被視為自足的。意識在歷史進程中承擔何種因果角色,這取決于生產力和社會狀況的具體情況。這種具體情況雖然并不會決定意識將具體承擔何種因果角色,但它劃定了這種角色的影響范圍和內容。

根據恩格斯和馬克思所使用的歷史概念,歷史事件是人們的行動,它們在改變市民社會整體形勢的意義上帶來了新的東西,并且超出了代際更替。人們可以通過恩格斯和馬克思所確認的三個因素來解釋所發生的變化。他們闡發了一種以經驗為基礎的歷史哲學,它以歷史和自然科學上可確定的事實為導向。一方面,這種歷史哲學在上面所解釋的基本結構意義上是唯物主義的。另一方面,它也契合馬克思闡發的異化概念以及類本質形而上學。

恩格斯和馬克思在他們的思考中也探求異化的起源問題。他們援引了人類學和生物學方面的內容(它們無論如何都是偶然的,但都可以在經驗層面得到確證),從而彌補馬克思在1844年所構想的異化概念中的解釋缺陷。

那么,他們是否也成功地逃脫了施蒂納的批判呢?但凡涉及證明異化的必然性,恩格斯和馬克思就無法將施蒂納的批判的所有方面都納入到他們的構想之中。相反,他們必須要批駁施蒂納的前提。因此,馬克思——在手稿中對施蒂納的批判來自馬克思——首先努力證明:施蒂納對歷史的重構本身仍然是唯心主義歷史哲學的表達,因為他無法將經驗事實充分納入他的歷史哲學。其次,馬克思繼承了費爾巴哈和赫斯對施蒂納的批判:施蒂納“自我”的基本原則是一種哲學的構思,它沒有公正地對待可在經驗上進行描述的人(參見MEGA2I.5,287 ff.)。(15)關于這場辯論的分析,可以參考帕格爾的專著《唯一者和德意志意識形態》以及寬特的文章。(Ulrich Pagel,Der Einzige und die Deutsche Ideologie,Berlin 2020;Michael Quante,“Max Stirners Kreuzzug gegen die Heiligen,oder:Die Selbstaufhebung des Antiperfektionismus”,in Michael Quante,Amir Mohseni (Hg.),Die linken Hegelianer,München 2015,S. 245-263.)

在談到“社會關系”和“社會活動”時(MEGA2I.5,28),恩格斯和馬克思尤其強調:歷史哲學不應該虛構先驗的魯濱遜式的契約理論(也不需要這樣一種構思)。根據他們的說法,他們所確定的基礎有可能是偶然的(即不涉及非歷史的人的基本構成)。此外,他們的構想允許在歷史進程中人們能以相當不同的形式出場。在這個過程中,意識雖然不能完全獨立于社會的歷史狀況,但恩格斯和馬克思認為,它不必定(和應該)就此被貶為單純附隨的現象。(16)對這一構想的詳細分析,可以進一步參考寬特的文章《歷史概念與歷史哲學》。(Michael Quante,“Geschichtsbegriff und Geschichtsphilosophie”,in Harald Bluhm (Hg.),Karl Marx/Friedrich Engels-Die deutsche Ideologie,Berlin 2009,S. 83-99.)

在這一分析的基礎上,恩格斯和馬克思一方面通過與唯心主義的歷史哲學劃清界限來規定他們的歷史概念:他們指責“德國人的偉大歷史智慧”逃避進先驗和思辨的東西之中,“因為他們認為在這里他們不會受到‘粗暴事實’的干預”(MEGA2I.5,27;《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第532頁)。恩格斯和馬克思抨擊這些歷史觀的前提是唯心主義歷史哲學,根據這種歷史觀,自我意識、理性或理念在歷史中是自足的力量。與之相反,通過指出意識和社會形態依賴于生產關系這一點,恩格斯和馬克思明確了他們自己的歷史觀的界限。他們還通過三個特征來肯定地規定他們的歷史概念:第一,作為一種“歷史性的”過程,它展示了人類的行動——恩格斯和馬克思一直在談論歷史行動;第二,它必須是一種引起變化或某種“新”事物的行動;第三,這種行動能跨越代際更替來發揮作用。

恩格斯和馬克思通過他們的新構想而離開了一般歷史哲學的范圍嗎?或者說,他們的批判是僅針對歷史哲學的各種唯心主義形式嗎?無論如何,他們的批判與對歷史所作的一種目的論的解釋相兼容,它指向持續發展和進步。由于馬克思的類本質形而上學具有一種目的論結構,所以對恩格斯和馬克思的立場作某種唯科學主義的窄化在解釋學上是不可信的。他們聲稱,倘若生產力沒有充分發展,世界歷史意義上的普遍革命也沒有出現,那么社會關系的變革就不可能成功,因為“在極端貧困的情況下,必須重新開始爭取必需品的斗爭,全部陳腐污濁的東西又要死灰復燃”(MEGA2I.5,38;《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第538頁),這種看法也與對歷史所作的目的論解釋相一致。因為這一措辭激烈的論斷只表明:揚棄異化需要物質前提,但不能從哲學上確保這種揚棄一定成功。如果革命失敗,異化現象就會重新出現。

恩格斯和馬克思認為,在對歷史事件進行純粹經驗的和“自然科學的”解釋之外,還存在其他解釋空間。下面這段引文清楚地證明了這一點。與此同時,這一段引文還嘲諷了施蒂納:

但是,意識本身究竟采取什么形式,這是完全無關緊要的。我們從這一大堆贅述中只能得出一個結論:上述三個因素即生產力、社會狀況和意識,彼此之間可能而且一定會發生矛盾,因為分工使精神活動和物質活動、享受和勞動、生產和消費由不同的個人來分擔這種情況不僅成為可能,而且成為現實,而要使這三個因素彼此不發生矛盾,則只有再消滅分工。(MEGA2I.5,32;《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第535頁)

我們注意到這里有一系列情態語氣表達,它們指出了本質主義的類本質形而上學。這里的矛盾(Wiederspruch)范疇和下一處引文中使用的總體性(Totalit?t)(17)在《馬克思恩格斯文集》中文版中,這一處引文中的德語名詞“Totalit?t”被意譯處理,變成副詞“完整地”。“Die Sache in ihrer Totalit?t”(它們的總體性之中的事物)被翻譯為“完整地描述事物”。——譯者注范疇十分重要,它們傳遞了論證目標,而這個目標顯然超出了純粹經驗指向的理論領域:

由此可見,這種歷史觀就在于:從直接生活的物質生產出發闡述現實的生產過程,把同這種生產方式相聯系的、它所產生的交往形式即各個不同階段上的市民社會理解為整個歷史的基礎,從市民社會作為國家的活動描述市民社會,同時從市民社會出發闡明意識的所有各種不同的理論產物和形式,如宗教、哲學、道德等等,而且追溯它們產生的過程。這樣做當然就能夠完整地描述事物了(因而也能夠描述事物的這些不同方面之間的相互作用)。(MEGA2I.5,45;《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第544頁)

因此,恩格斯和馬克思提出的歷史構想應當被理解為一種以經驗為基礎的歷史哲學,它以歷史和自然科學上可確定的事實為導向。此外,它還包含了對異化的起源及必然性問題的部分回答。在1845-1847年手稿中,兩人奉行的策略是:將異化的起源定位在人的生物狀況以及偶然事件中。異化一旦出現,它就會在勞動分工和私有財產的社會制度中展開,直到出現揚棄它的條件的發展階段為止。為了證明這一診斷,恩格斯和馬克思不接受施蒂納在原則上對哲學人類學和歷史哲學的否定,而是在詳細的反批判中加以拒絕。

他們為一種以經驗為基礎的人類學和歷史構想進行強烈辯護,但如何將經驗的-偶然的因素與形而上學的-本質主義的因素整合到一個統一的理論中,卻懸而未決。誠然,恩格斯和馬克思此時給人的印象是,他們達到了令人滿意的自我理解,并彌補了他們整個理論中的缺陷。然而,他們要消除德意志意識形態的嘗試,就像他們自1850年以來所進行的政治經濟學批判一樣,歸結為一個問題,青年馬克思早在1843年就已經將這個問題作為他的黑格爾批判的起點:經驗和形而上學之間的關系。(18)參見寬特的文章《通往唯物史觀的道路?》。(Michael Quante,“Auf dem Weg zur materialistischen Geschichtsauffassung?”,in Kurt Bayertz,Matthias Hoesch (Hg.),Die Gestaltbarkeit der Geschichte,Hamburg 2019,S. 117-136.)

直到今天,許多解釋者都認為,這種理論方案根本不再表達任何哲學形式,更不用說是歷史哲學。換言之,歷史唯物主義是一種以經驗為基礎、進行功能分析的構想,它被賦予因果解釋和預測的任務,但不借用任何形而上的東西。然而,本文第一部分做出的診斷恰恰相反。如果人們承認該文本考證版的重要性(就學術角度而言,這一點別無選擇),那么就沒有辦法回避下述觀點:1843年至1847年是恩格斯和馬克思的歷史哲學思想的形成期。人們無法證明一種唯物主義的轉向,盡管20世紀初馬克思主義正統派宣稱這種轉向在《德意志意識形態》一書中應該就完成了。

與考證版的文本考查結果最相符的解釋其實是:我們所遇到的是一個由青年黑格爾派的論戰所推動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馬克思與恩格斯一起,使他受黑格爾啟發而形成的類形而上學在經驗上令人信服;與無產階級一道,成為政治的承擔者。在與他們對史前時期的哲學闡釋有關的段落中,我們總能發現一些情態語氣陳述以及從黑格爾哲學中提取的哲學原理,它們可以無縫地嵌入到馬克思所闡發的人的類本質形而上學(作為哲學人類學)中。因此,廣為宣揚的[馬克思]早期作品和晚期作品之間的斷裂,表現為恩格斯和馬克思的如下嘗試,即試圖為他們從歷史哲學方面所解釋的哲學人類學奠定經驗上的基礎。按照這一思路,馬克思從1850年直到其生命結束前一直進行的政治經濟學批判表達了如下嘗試:在批判的社會哲學形式中,確定因果運作機制(die kausalen Implementierungsmechanismen),通過這種機制,人的類本質得以在經濟過程中經驗地實現。

二、馬克思的政治經濟學批判的歷史哲學基礎

1849年秋,馬克思與家人流亡倫敦,直至去世(1883年)。這種流亡的背后是科隆政治上動蕩的兩年。隨著1848-1849年的民主革命運動被鎮壓,動蕩終結了。1849年6月,馬克思一家在巴黎停留,但這并沒有給馬克思一家的生活帶來穩定。馬克思被打成政治激進分子,經濟狀況又極其困難。1849年8月,他搬到了當時全球資本主義的中心;馬克思的妻子燕妮——當時即將分娩——稍后也跟隨馬克思的腳步去了倫敦。

此時,在馬克思的背后,并不是只有失敗的嘗試,即試圖出版一部討論青年黑格爾派論戰的兩卷本著作(在20世紀初以極有問題的編輯形式出版,標題為《德意志意識形態》)。1847年,他就用法語寫作[并出版了]批判蒲魯東的著作(1885年以“DasElendderPhilosophie”[《哲學的貧困》]這一德文書名出版德文版)。此后,他不再介入青年黑格爾派的論戰,而是全力從事他的哲學研究,即政治經濟學批判。從19世紀50年代起,他就一直致力于這一項目,但直到去世仍然沒有完成。在這三十年多年間,馬克思靠寫新聞稿來養家糊口,但作為工人運動的組織者,他在政治和大眾傳播方面也一直非常活躍。當然,他的理論研究的重點在于他的政治經濟學批判項目。他一直研究這一項目,直至去世。在這三十年間,馬克思多次調整他的總構想和出版策略。然而,在未發表的草案、手稿和摘錄中,如下要求始終不變:以批判的社會哲學形式闡發一種以經驗為基礎、立足于跨學科研究之上的資本主義理論,它同時具有指導革命性政治變革的潛力。關于這項研究,馬克思在生前只出版了簡短的專著《政治經濟學批判·第一分冊》(1859年)以及《資本論》(他本人于1867年出版《資本論》[第一卷]第一版,1872年出版[第一卷]第二版)。除了這兩個德文版之外,還有法譯本。這個法譯本與德文第二版平行,馬克思從1872年開始著手[校譯和出版]。從編輯的角度來看,《資本論》第一卷后來的一切版本和翻譯都是有問題的。這也適用于《資本論》第二卷和第三卷(恩格斯從馬克思遺稿中編輯出版),以及所謂的《資本論》第四卷(考茨基[Karl Kautsky]1905-1910年間從馬克思的遺稿中整理出來,以《剩余價值理論》為名分四冊出版)。在MEGA2第2部門中,所有能夠被歸入馬克思政治經濟學批判項目的文本都已經陸續出版。因此,馬克思研究現在有可能在科學編輯版的堅實基礎上獲得馬克思的原始文本以及他的主要著作《資本論》的各種編輯加工版。

(一)著名的1859年序言

如果有人問起馬克思在《資本論》中所考慮的歷史哲學假設和構想問題,那我們就必須——以近乎悖謬的方式——從其于1859年出版的那部作品《政治經濟學批判》的序言以及恩格斯在受馬克思之托對這部作品所寫的評論中對它的理解開始。這篇序言無疑是馬克思最有影響力和最著名的文本之一,對于正統的馬克思主義歷史哲學——后來被稱為“歷史唯物主義”——的發展來說,它是一份基礎文獻。對于馬克思主義原理來說,這一文本具有奠基性力量,這一方面是由于序言在表述上很直白,另一方面是由于恩格斯通過一種富有成效且具有理論高度的解釋將其轉變為馬克思主義的一個包羅萬象的原理。由此,一種理解思路就出現了。馬克思去世后,這一思路歸入作為所謂科學世界觀的辯證唯物主義。因此,在研究《資本論》中所包含的歷史哲學假設和構想之前,我們必須簡要地研究《政治經濟學批判》中的這篇序言以及恩格斯在其書評中對它所作的解釋。

在序言中,馬克思回顧了他在1840年代的研究:“我所得到的、并且一經得到就用于指導我的研究工作的總的結果,可以簡要地表述如下”(我在這里引用與歷史哲學有關的方面):

無論哪一個社會形態,在它所能容納的全部生產力發揮出來以前,是決不會滅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產關系,在它的物質存在條件在舊社會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決不會出現的。所以人類始終只提出自己能夠解決的任務,因為只要仔細考察就可以發現,任務本身,只有在解決它的物質條件已經存在或者至少是在生成過程中的時候,才會產生……資產階級的生產關系是社會生產過程的最后一個對抗形式,這里所說的對抗,不是指個人的對抗,而是指從個人的社會生活條件中生長出來的對抗;但是,在資產階級社會的胎胞里發展的生產力,同時又創造著解決這種對抗的物質條件。因此,人類社會的史前時期就以這種社會形態而告終。(MEGA2II.2,101;《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版第31卷第413頁)

應馬克思的要求,恩格斯發表了一篇由兩部分組成的書評(計劃討論該書具體經濟方面的第三部分沒有完成)。在第一部分,他加強了這些解釋在理論上的有效性要求:馬克思說的是指導線索(Leitfaden),而恩格斯把它們提升為“唯物主義歷史觀”(MEGA2II.2,247;《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版第13卷第526頁)。在他對馬克思的方法的闡釋下,恩格斯隨后留下一條重要的解釋進路。在馬克思去世后,這一進路決定了人們對《資本論》的理解:以邏輯的方式對歷史材料進行處理,

實際上……無非是歷史的方式,不過擺脫了歷史的形式以及起擾亂作用的偶然性而已。歷史從哪里開始,思想進程也應當從哪里開始,而思想進程的進一步發展不過是歷史過程在抽象的、理論上前后一貫的形式上的反映。(MEGA2II.2,253;《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第603頁)

馬克思從未對恩格斯的這篇書評發表過意見,這符合兩人在交往中的通常做法。然而,僅從下面這點就可以推斷出他不同意恩格斯的解讀:他在《資本論》第二版的跋中沒有采納恩格斯發表的評論,盡管他在那里明確探討了其政治經濟學批判的方法問題。(19)此處也可參見海因里希(Michael Heinrich)寫作的詞條“政治經濟學批判項目”。(Michael Heinrich,“Das Programm der Kritik der politischen ?konomie”,in Michael Quante und David P. Schweikard (Hg.),Marx-Handbuch. Leben-Werk-Wirkung,Stuttgart 2016,S. 71-118.)事實上,考慮到馬克思組織的論證,恩格斯提出的解讀——按照這種解讀,《資本論》中范疇發展的辯證順序同時是一種歷史順序——也是不合適的。辯證的概念發展和歷史進程的簡單等同,自1843年起就一直是馬克思批判黑格爾歷史哲學時的核心要點。然而,它卻成為了恩格斯倡導的“邏輯-歷史解讀模式”(這是20世紀為這一變體建立的標簽)的基礎。(20)對此見我在本文末尾的展望。

(二)《資本論》中的歷史哲學結構

1867年,時機終于到來。在馬克思的朋友和戰友——他們終究想為無產階級及其政治領導層提供資本主義批判的理論基礎——的敦促下,馬克思出版了《資本論》,也就是他的政治經濟學批判的第一卷。他這樣做基本上是不情愿的,因為他把他的理論理解為一個完整的整體(完全是黑格爾體系意義上的),其中的各個部分只能作為整體的諸因素來理解。在這本書中,三種要求結合在一起:在理論上,理解當今資本主義(作為一種進行區分和自我穩定的總體);在哲學上,對這種社會形式和生產形式(作為一種對人來說不合適的生活形式)進行批判;[在政治上],為消滅資本主義的政治實踐奠基,為其提供一種科學指導。

從1859年《政治經濟學批判》的序言中我們可以推斷出,馬克思把他當時的資本主義理解為史前時期的最后階段,在這個階段“全部生產力都發揮出來”。按照他的說法,這是“社會生產過程的最后一個對抗形式”,消滅它同時就是消滅受對抗驅使的歷史發展。這就是馬克思理解的“史前時期”,在這個時期,人類迄今為止都還沒能充分實現自己。

這就為我們的問題——馬克思在寫作《資本論》時使用的歷史哲學假設和構想——提出了框架條件。現在的關鍵問題是,在他對資本主義的分析中,我們應當在哪些地方,在哪種層面上,追問他的政治經濟學批判中所包含的這種歷史哲學。從否定方面來表述就是:我們要避免把這種歷史哲學放在錯誤的層面中,也要避免在這本復雜著作的錯誤位置中去尋找這種歷史哲學,例如像恩格斯暗示的“邏輯的-歷史的解讀模式”。在闡述馬克思的政治經濟學批判的歷史哲學框架在哪里可以找到之前,我將簡要討論馬克思研究中兩種雖然廣為流行且系統,但易引起誤解的方案。為什么這兩個方案既不符合馬克思的論證結構,也不符合他在方法論上的自我理解呢?我將在第三個方案中解釋原因,在第三個方案中我將提出關于《資本論》中歷史哲學維度問題的另一種建議。

如前所述,在《資本論》出版前,恩格斯就已經提出了邏輯的-歷史的方法,這是第一個方案。如果歷史發展是從簡單的社會結構發展到越來越復雜的社會結構,而且如果這可以等同于馬克思在《資本論》中批判政治經濟學時所闡述的諸范疇之概念的-哲學的發展,即從抽象到具體,那么概念的-范疇的發展同時闡釋了歷史進程的特征(這些特征可以在歷史哲學方面得到確認)。

第二個方案替代(或者說補充)了恩格斯的解釋,它試圖把《資本論》中極其豐富的材料(經驗性研究、特別是社會科學研究和歷史研究的材料)視作馬克思政治經濟學批判這一項目中的歷史哲學的藏身之所。這一策略的動機在于:一方面,馬克思在1845年后多次表示希望不再從事哲學理論建構,而是要從事其他類型的科學;另一方面,《資本論》確實包含了大量馬克思引入的經驗數據和原始資料,這在表面上似乎支持第二個解讀。然而,馬克思在《資本論》中闡釋的概念結構,以及經驗-歷史性的敘述無法呈現任何歷史哲學這一事實,都反對這種將政治經濟學批判解釋為一種經驗性的單一科學的嘗試。倘若我們注意到——正如現在要表明的——馬克思的陳述在特定條件下才存在效力,那么我們就會明白,他的假設不能被還原為對歷史過程的經驗性說明。與恩格斯和馬克思針對施蒂納的批判而構想的研究項目完全一致,我們可以把馬克思引用的數據理解為一種嘗試,即試圖通過經驗研究的成果來確保他自己的哲學理論構建,并且使之令人信服。

因此,我現在想提出作為替代方案的第三個方案,,它既符合《資本論》中的論證結構,又符合已經提到的1859年《政治經濟學批判》的序言。在序言中,馬克思在總結他自己的方法時寫道(黑體是引用者所做的強調):

無論哪一個社會形態,在它所能容納的全部生產力發揮出來以前,是決不會滅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產關系,在它的物質存在條件在舊社會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決不會出現的……資產階級的生產關系是社會生產過程的最后一個對抗形式……因此,人類社會的史前時期就以這種社會形態而告終。(MEGA2II.2,101;《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版第31卷第413頁)

“全部”“決不會”和“最后”這些功能詞不能通過援引經驗數據來證明,而是需要更強的前提。這接近于把這些功能詞看作歷史哲學的基礎,而它們又需要哲學前提來證明其合理性。“人類社會的史前時期”,這種表達方式假定了一種基于歷史哲學的階段模式——尤其是這種生產方式在這一論斷提出時確實實際存在著。

在《資本論》第六章第二節(21)作者在這里采用了《資本論》第一卷德文第一版的章節劃分。——譯者注中,馬克思論述了所謂的“‘原始’積累”(MEGA2II.5,574)。“原始積累”是指“生產者和生產資料分離的歷史過程”(MEGA2II.5,575;《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版第42卷第735頁)。在這個過程中,“暴力起著巨大的作用”(MEGA2II.5,575;《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版第42卷第734頁),這個過程“所以表現為‘原始的’,因為它形成了資本的前史以及與之相適應的生產方式的[前史]”(同上,也可以參見MEGA2 II.5,608;《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版第42卷第735頁(22)中譯文有改動。——譯者注)。只要資本主義社會形式還在形成過程中,資產階級就會“為了‘規定’工資”和延長工作日而利用“國家權力”;正如馬克思所言,這是“所謂原始積累的一個重要因素”(MEGA2II.5,592;《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版第42卷第757頁)。在他對資本主義的史前史的敘述中,馬克思只限于給那些具有決定意義的階段命名:

在分離過程的歷史中,以下要素在歷史上都有劃時代的意義:大量的人突然被強制地同自己的生存資料和生產資料分離,被當做不受法律保護的無產者拋向勞動市場。(MEGA2II.5,576;《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版第42卷第736頁)

就我們之前提出的相關問題而言,重要之處在于,馬克思斷然反對“概念的-哲學的發展”與“歷史發展”之間的同一性:這種“[剝奪的]歷史在不同的國家帶有不同的色彩,按不同的順序通過不同的階段”(同上)。馬克思承認英國具有“典型的形式”(同上),但這種“典型的形式”不可能從經驗材料中歸納獲得,它展示了一種秩序化后的成果(Ordnungsleistung),即馬克思概念的-邏輯的理論建構的產物。

一旦資本主義生產形式被建立,暴力就會被社會化所取代:

在資本主義生產的進展中,工人階級日益發展,他們由于教育、傳統、習慣而承認這種生產方式的要求是理所當然的自然規律。(MEGA2II.5,591;《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版第42卷第757頁)

除了統治關系的內在化這一過程之外,它還會在內部進一步發展:“資本主義生產一旦站穩腳跟,它就不僅保持這種分離[即勞動者和勞動實現條件的所有權之間的分離——引者注],而且以不斷擴大的規模再生產這種分離”(MEGA2II.5,575;《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版第42卷第735頁)。在這個過程中,不僅勞動者,而且資本家本身也被剝奪。這種“剝奪是通過資本主義生產本身的內在規律的作用,即通過資本的積聚進行的”(MEGA2 II.5,609;《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版第42卷第779頁)。

這個積聚過程的最后將達到一種狀態,在這種狀態中,“生產資料的積聚和勞動的社會化,達到同它們的資本主義外殼不能相容的地步。這個外殼就要炸毀了。資本主義私有制的喪鐘就要響了。剝奪者就要被剝奪了”(MEGA2II.5,609;《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版第42卷第779-780頁)。只要“資本的壟斷成了與這種壟斷一起并在這種壟斷之下繁盛起來的生產方式的桎梏”(同上)。

通過這種說法,馬克思在這里重拾了他在1859年《政治經濟學批判》序言中所提到的全部方面。伴隨著壟斷的出現,資本主義內部的全部發展可能性就都已經實現了,這種生產形式的歷史潛能也就隨之枯竭。因此,與這種生產形式的對抗就被推向了高潮,這種生產形式必定轉變為另一種形式,以便為社會化勞動找到一種新的形式。作為資本主義史前史,“原始積累”區別于生產方式(直至資本主義的生產方式)完整的、對抗得以產生的發展過程。馬克思把后者稱之為“人類社會的史前時期”(MEGA2 II.2,101)。這里的“史前[時期]”一詞代表了三個特點:(1)生產形式具有對立特征;(2)歷史發展的無計劃性;(3)歷史發展具有規律性,它類似于自然過程,但其發展不受控制。(23)要避免可能的誤解:馬克思在這里并沒有聲稱歷史發展有特定的自然規律。相反,他指出史前時期歷史發展背后的規律性,由于其不可預見且難以琢磨,對那些參與其中的人來說,同樣具有必然性,就像(決定論式的)自然過程一樣的必然性。

在所謂“‘原始’積累”一節(MEGA2II.5,574)的末尾,馬克思總結了這種作為其《政治經濟學批判》基礎的歷史哲學構想:

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和占有方式,從而資本主義的私有制,是對個人的、以自己勞動為基礎的私有制的第一個否定。對資本主義生產的否定,是它自己由于自然過程的必然性而造成的。這是否定的否定。這種否定重新建立個人所有制,然而是在資本主義時代的成就的基礎上,在自由勞動者的協作的基礎上和他們對土地及靠勞動本身生產的生產資料的公有制上來重新建立。(MEGA2II.5,609 f.;《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版第42卷第780頁)

這里所涉及的是一種歷史哲學構想,絕非歷史科學的——在某種經驗性的單一科學意義上的——構想,從下列事實可以清晰地說明這一點:馬克思借助黑格爾的邏輯學的手段——比如“否定”和“否定的否定”——組織他所區分的兩個階段(即原始積累和資本主義生產形式)。(24)在《資本論》第二版中,這段話的措辭沒有改變,只是去掉了第一版中的強調符號。恩格斯在馬克思去世后編輯了第三版(1883年),在這版中措辭則有所改變,但否定和否定之否定的辯證邏輯規定仍然存在(MEGA2 II.8,713);在也是由恩格斯編輯的第四版(1890年)中,情況同樣如此(MEGA2 Ⅱ.10,685)。對當時的讀者而言,他們幾乎不可能破解這一點,因為它實際上涉及馬克思在《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中所提出的構想,以及馬克思與恩格斯一起在論德意志意識形態的手稿中對這一構想的進一步闡述。

直到20世紀30年代,這兩個文本才公開出版,以至于在此之前讀者缺乏必要的背景知識來破解這一構想的實質。馬克思雖然在其作品《政治經濟學批判》(1859年)的序言中指出了這一構想的前史。然而,他只提及了恩格斯和他自己在《德法年鑒》上發表的文章;除此之外,他提到了在其死后才以《德意志意識形態》之名發表的“對黑格爾以后的哲學的批判”,但只是把這份“原稿留給老鼠的牙齒去批判”(MEGA2II.2,102;《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第593頁)。如果忽視1844-1847年的爭論語境,人們就不可能認識到,馬克思的歷史哲學構想具有哲學-人類學的基礎。因此,馬克思同時代的讀者無法成功破解馬克思運用黑格爾辯證法的具體方式。(25)提及馬克思的哲學人類學具有系統性意義,因為哲學人類學容許一種純粹描述性的解釋,也容許一種評價性的解釋。這一問題關乎馬克思政治經濟學批判中倫理方面的內容,這展現了接受和理解《資本論》的另一個分水嶺。關于這一點,參見寬特的“評注”及其專著《不妥協的馬克思》第1部分。(Michael Quante,“Kommentar”,in Karl Marx’ ?konomisch-philosophische Manuskripte, Berlin 2022,S. 209-410;Michael Quante,Der unvers?hnte Marx,Paderborn 2022,Teil I.)馬克思隨后雖然試圖在《資本論》第二版的“跋”中回應后一個問題(MEGA2II.6,709 f.;《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版第44卷第22頁),但這終歸在很長一段時間內都沒有成效——特別是因為,恩格斯和馬克思對黑格爾的辯證法和馬克思的辯證法之間的關系有著未明言的不同看法。(26)參見寬特寫作的詞條“辯證法”以及詞條中提及的相關文獻。(Michael Quante,“Dialektik”,in Michael Quante und David P. Schweikard (Hg.),Marx-Handbuch. Leben-Werk-Wirkung, Stuttgart 2016,S. 266-279.)

三、展望:從馬克思的哲學到馬克思主義

馬克思的作品是20世紀最廣為接受的文本,《資本論》尤其如此。本文不討論對馬克思作品的接受,也不討論對馬克思主義(與馬克思的作品不是一回事)的接受。本文集中討論《資本論》中所包含的歷史哲學的接受,或更準確點說是解釋。前面已經講過,在《資本論》出版之前,恩格斯就提出了邏輯的-歷史的解讀,但這種解讀增添了悖謬。(27)更詳細的信息參見埃爾貝(Ingo Elbe)的專著《馬克思在西方》。(Ingo Elbe,Marx im Westen,Berlin 2008.)馬克思去世后,恩格斯編輯出版了《資本論》第一卷的第三版(1883年)和第四版(1890年),在他為這兩版寫的序言中他分別說明了他在編輯層面對馬克思的文本所做的改動。正如我們可以從這兩個版本的考證版(MEGA2第2部門的第8卷和第10卷)中看到的那樣,恩格斯在這方面做得非常克制,他試圖僅僅做這樣一些改動,它們是他根據馬克思留下的筆記所做的可以接受的改動,它們是符合作者本人精神的。

恩格斯還從馬克思的遺稿中編輯出版了《資本論》第二卷和第三卷,除了編輯工作外,恩格斯在他自己的綱領性作品中——常常是以通俗的形式——表達了政治經濟學批判的核心思想。通過這些作品,恩格斯使一種學說成為基本原理,并為其創造了“歷史唯物主義”的名稱(MEGA2I.32,116)。然而,無論是這個稱呼還是在正統馬克思主義中同樣廣泛傳播的“辯證唯物主義”說法,在馬克思本人那里都找不到。(28)參見拜爾茨寫作的詞條“歷史唯物主義”及其專著《為了改變而解釋》。(Kurt Bayertz,“Historisches Materialismus”,in Michael Quante und David P. Schweikard (Hg.),Marx-Handbuch. Leben-Werk-Wirkung, Stuttgart 2016,S. 208-218;Kurt Bayertz,Interpretieren,um zu ver?ndern. Karl Marx und seine Philosophie,München 2018.)這樣一來,就出現了兩個問題:其一,唯物主義轉向的意義,包括它與黑格爾辯證法的關系;其二,空間中的經驗結論與邏輯學之間的關系。

馬克思的政治分析和論戰作品走的是另一條進路。人們在這條進路上接受了馬克思的歷史哲學。然而,在政治論辯的語境中,這一進路始終飽受爭議。在這方面,特別是馬克思與恩格斯共同寫作的《共產黨宣言》發揮了重要作用。雖然,除了政治行動的適當形式這一問題之外,這場爭論始終涉及(歷史)唯物主義和階級斗爭之間的關系,以及后來的改革或革命問題,但這一進路最初并不是由《資本論》以及其他從屬于政治經濟學批判這一理論項目的文本創造出來的。

相反,如果人們直接轉向《資本論》中能夠被發現的歷史哲學構想,就會直接聯系到黑格爾的歷史哲學,聯系到馬克思在1840年代中期以哲學人類學的形式開始進行的哲學分析。之后,通過接受國民經濟學的文獻,馬克思進一步發展了這種哲學分析。這條接受路線不僅在所謂的黑格爾主義的馬克思主義中備受推崇,也在所謂的馬克思列寧主義傳統中被采納,后者強調黑格爾辯證法的基本功能。(29)Vgl. hierzu Andreas Arndt,Karl Marx. Versuch über den Zusammenhang seiner Theorie,Berlin 2012.這樣一來,馬克思的歷史哲學思想同樣也被歸置到了黑格爾所構劃的歷史哲學的傳統之中。(30)參見約里奧寫作的詞條“歷史哲學”、巴克豪斯(Hans-Georg Backhaus)的專著《價值形式的辯證法》和哈特曼(Klaus Hartmann)的專著《馬克思的理論》。(Marco Iorio,“Geschichtsphilosophie”,in Michael Quante und David P. Schweikard (Hg.),Marx-Handbuch. Leben-Werk-Wirkung, Stuttgart 2016;Hans-Georg Backhaus,Dialektik der Wertform,Berlin 1997;Klaus Hartmann,Die Marxsche Theorie,Berlin 1970.)顯然,這樣一種以形而上學為基礎的歷史哲學很難與如下觀點相吻合:馬克思在《資本論》中闡發了一種以經驗為基礎、并且以單一科學的方式呈現出來的政治經濟學批判,它作為科學世界觀能夠取代唯心主義的歷史哲學。正是由于這些原因,那些想要把《資本論》中蘊含的歷史哲學作為一個單純的附屬物從馬克思理論建構的核心領域中驅逐出去的做法,也就不難理解了。然而,這種解讀終歸與馬克思出版過的以及遺留給我們的文本不相一致。因此,就馬克思的歷史哲學構想而言,我們也需要把他的哲學從[以往的]馬克思主義解釋中解放出來。

猜你喜歡
馬克思歷史
論馬克思對“治理的貧困”的批判與超越
馬克思像
寶藏(2022年1期)2022-08-01 02:12:28
馬克思人的解放思想的萌芽——重讀馬克思的博士論文
一個半世紀后的卡爾·馬克思
在馬克思故鄉探討環保立法
人大建設(2019年2期)2019-07-13 05:41:06
新歷史
全體育(2016年4期)2016-11-02 18:57:28
馬克思的“知本”積累與發現
湖湘論壇(2015年4期)2015-12-01 09:29:51
歷史上的6月
歷史上的九月
歷史上的八個月
主站蜘蛛池模板: 免费激情网站| 国产精品乱偷免费视频| 亚洲精品成人7777在线观看| 婷婷成人综合| 色综合久久久久8天国| 一本大道无码日韩精品影视| 在线精品亚洲一区二区古装| 精品一区二区三区无码视频无码| 国产成年无码AⅤ片在线| 午夜成人在线视频| 国产丝袜无码精品| 色老头综合网| 成年人福利视频| 国产自在线拍| 久久黄色一级视频| 成人亚洲天堂| 亚洲欧美在线看片AI| 日韩精品一区二区深田咏美| 亚洲黄色激情网站| 国产91小视频| 97国产在线视频| 亚洲欧美综合精品久久成人网| 黄色网页在线播放| 久久婷婷五月综合色一区二区| 久久成人免费| 精品成人一区二区三区电影 | 久久久久久久97| 婷婷伊人五月| 99这里只有精品在线| 91欧美在线| 午夜精品一区二区蜜桃| 亚洲天堂网在线播放| 免费一级毛片不卡在线播放| 97se亚洲| 久久精品视频亚洲| 亚洲日韩Av中文字幕无码| 日本www在线视频| 亚洲av无码专区久久蜜芽| 国产福利在线观看精品| 国产精品无码影视久久久久久久| 国产精品99r8在线观看| 亚洲 成人国产| 456亚洲人成高清在线| 国产成+人+综合+亚洲欧美| 亚洲中文字幕无码爆乳| 婷婷色婷婷| 国产精品私拍在线爆乳| 中文字幕日韩丝袜一区| 自慰网址在线观看| 在线观看国产精品第一区免费 | 91伊人国产| 波多野结衣第一页| 中文字幕66页| 国产欧美日韩va| 国产jizz| 国产香蕉国产精品偷在线观看 | 欧美精品亚洲精品日韩专区va| 波多野吉衣一区二区三区av| 欧美一级在线播放| 久久中文字幕不卡一二区| 亚洲免费毛片| 精品人妻AV区| 国产免费自拍视频| 欧美色99| 午夜啪啪网| 精品视频在线观看你懂的一区| 国产欧美在线视频免费| 成年A级毛片| 亚洲天堂网站在线| 国产精品成人一区二区| 国产无码制服丝袜| 伊人久久福利中文字幕| 一级毛片在线免费看| 免费视频在线2021入口| 毛片免费网址| 国产嫖妓91东北老熟女久久一| 成人中文字幕在线| 国产成人三级在线观看视频| 日韩精品专区免费无码aⅴ| 国产免费高清无需播放器 | 在线观看精品国产入口| a欧美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