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林建忠
化學作為一門科學性學科,其知識學習離不開問題的提出、處理與解決,同時大量的實驗探究學習也為初中化學設計應用驅動性問題提供了較大的便利,亦有利于初中化學教師借此推進課堂教學模式的改革和創新。傳統化學教學模式局限性較大,學生受制于多種客觀因素,知識學習的積極性一直處于較低的水平,所以驅動性問題設置及應用的必要性顯而易見。對此,筆者將基于個人對驅動性問題的認識,結合初中化學教學改革的訴求,淺述個人的見解意見,以供相關教育工作者參考。
驅動性問題教學主要是指教師圍繞一些學科問題,利用問題導向課堂教學,允許學生自主圍繞問題展開思考與討論,而不是等待教師指導,在一定程度上給予學生知識學習主體地位充足的尊重。同時,相較于傳統教學模式,驅動性問題教學法更加尊重學生知識學習的訴求,盡可能做到一切教學活動從學生訴求出發,也更加注重問題處理解決的過程,不只一味強調問題處理的結果。問題驅動性教學策略多樣化,囊括情境性問題、串聯性問題、探究性問題,覆蓋化學教學所需的各種場景,在一定程度上彌補了傳統化學教學的缺陷,能輔助初中生構建完整的知識網絡體系,全面發展其學科思維能力,因此化學教學應用驅動性問題有一定的必要性。
驅動性問題教學極大地提升了初中生在化學學習中的主體地位。一方面,教師所設置的問題,均會結合學生知識學習的實際情況,根據其不同訴求應用不同的問題,旨在輔助學生自主完成化學知識的學習,形成個人的理論知識體系,并保障所有學生都能夠獲得實質性的發展,而不只是為了完成所制訂的教學任務[1]。另一方面,學生得到了更多提出自身想法和見解的機會,能按照自身想法結合驅動性問題來開展后續的學習活動,并非機械性地按照既定的學習章程完成所分配的學習任務。由此看來,在驅動性問題影響下,初中生在化學學習中的主體地位得到了尊重。
驅動性問題豐富了初中化學教學手段。第一,教師可根據課堂教學情況、學生學情等多種客觀因素,靈活選擇應用所投放的驅動性問題,這就為初中化學教師在教學內容選擇上提供了更多的便利,不再拘泥于各種與考試相關的化學問題。第二,在驅動性問題的應用訴求下,教師能靈活應用信息技術、多媒體技術、虛擬成像技術、電子交互平板等投放問題,驅動學生展開后續自主知識學習,擺脫了黑板板書的限制,還原了化學知識探究學習的最佳場景。第三,驅動性問題還可以源于實際生活。多樣化的生活問題進一步提升了驅動性問題的多樣性,也賦予驅動性問題教學法更豐富的內涵,能帶給學生不一樣的知識學習體驗。由此來看,應用驅動性問題能夠有效豐富初中化學教學手段。
驅動性問題教學能促使師生之間展開更加密切的互動交流。教師需要適當給予學生語言上的引導和幫助,糾正學生的學習錯誤;而學生也會積極圍繞教師拋出的化學問題,與教師分享內心的觀點和見解,解決內心的疑惑,獲得解決問題的思路。驅動性問題為師生、生生之間的互動搭建了一個良好的平臺。各個群體都能在此平臺上展開積極的交流互動,有效避免教師講、學生聽情況的發生。因此,驅動性問題能密切師生之間的互動交流[2]。
驅動性問題設置需要做到“因地制宜”,盡可能貼切課堂教學情境,引導學生進入特定的課堂教學情境,思考對應的化學問題,嘗試在不同化學情境中進行化學知識的應用[3]。對此,初中化學教師不妨客觀分析課堂教學情境所需,結合不同化學情境,設置對應的情境性問題,利用所設置的情境性問題驅動學生自主參與對應的化學情境,利用已有的化學知識去處理未知的化學情境問題,激發學生對情境性化學問題的好奇心。這樣初中生會主動參與對應的化學學習問題,尋找解決對應情境性問題的有效路徑,以此發揮驅動性問題教學應用的效能。
以“燃燒與滅火”教學為例,教師可先利用VR技術構建虛擬教學情境“某山區由于天氣干燥突發大火,消防員研究應當如何撲滅山火,具體方法有設置防火帶、用水澆滅、投放二氧化碳等”,然后再根據這個化學知識教學情境提出問題:“同學們,請聯系‘燃燒與滅火’相應知識,消防員應選擇何種方式呢?”學生便會思考“防火墻、用水澆滅、投放二氧化碳”是從“燃燒”所需的“可燃物、氧氣、著火點”三個方面切入,并考慮到山火面積較大,一般采取較為經濟的“用水撲滅”以及“設置阻燃帶”這兩種方式。學生在此情境化問題中積極嘗試了“燃燒與滅火”知識的轉換應用,懂得從“燃燒所需的三個要素切入思考該情境問題”,幫助消防員找到較為合適的“滅火”方法。而教師也透過情景性問題的應用實現了驅動性問題的高效運用,幫助學生解決了“燃燒與滅火”的問題,提升了學生的問題情境意識,保證了驅動性問題教學法的實際教學效果。
每個學生思維能力、知識儲備、學科涵養等發展不一,這就導致他們的學情存在較大的差異,這也是影響教師課堂教學舉措應用質量,決定學生課堂學習效果的不可忽視的主觀因素之一。驅動性問題教學法十分尊重學生之間的差異,允許學生從不同的方向思考問題解決的方法。所以,教師應深入了解學生學情,落實層次性問題的應用。對此,教師需尊重個體之間存在的差異性,制訂科學、合理的問題,設置目標,并根據所設置的目標導向設計應用層次性問題。這樣,所有層次學生都能通過分層次問題,獲得實質性的發展。此外,學生也應積極反饋自身的學習情況,方便教師掌握他們的學情,為教師提供更多層次性問題設計的思路,這樣初中化學教師所設計的層次性問題才能夠更具針對性,減少不必要的問題設計失誤,進一步提升驅動性問題教學法的實際應用效能[4]。
以“金剛石、石墨、C60”一課為例,教師可根據學生的學情選擇更為靈活的層次性問題。對于那些基礎較為薄弱的學生,教師可選擇投放較淺顯的問題,如:金剛石、石墨、C60 都是同種元素,但三者又是不一樣的物質,請問造成三者為不同物質的原因是什么?問題設置的目的主要是驅使這部分學生了解相關物質的性質,也照顧到這部分學生基礎薄弱的不足;而對于那些基礎較好的學生,教師所設置投放的問題可以為難度較大的問題,如:請問金剛石、石墨及C60 的物質結構、性質以及用途與其原子排列方式存在什么聯系?在給予學生思考方向的同時,進一步提升這部分學生的個人知識能力,使其更深入地進行相應知識的思考與學習,懂得“金剛石的內部結構很穩定,其中,原子形成了一個聯系且穩定的三維空間結構,因此,金剛石較堅硬”,而“石墨由于層級結構之間沒有形成較為緊密的聯系,導致其空間結構不夠穩定,但賦予其較強的導電性”等。這樣,不同層次學生都能夠在層次性問題的輔助下得到實質性的發展。
有效的課堂教學導入能迅速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減少學生后續適應課堂教學節奏所耗費的時間,提升課堂教學時間的利用效率,而探究性問題能發揮良好的課堂教學導入效能。教師可借助所投放的問題使學生參與到相應知識內容的學習中。初中化學教師不妨利用探究性問題進行課堂教學導入,利用問題驅動化學教學。化學教師可挑選合適的探究性問題,合理地設置一些思考的懸念,利用所設置的探究性問題激發學生的好奇心,使學生圍繞探究性問題開展小組合作學習,或獨立自主探究思考,盡可能將學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課堂,更加高效地開展后續的問題驅動教學活動。
以“金屬資源的利用和保護”為例,教師可在課前提出問題“為何生活中的鐵制品會出現生銹的現象,導致生銹的原因是什么”或者“為何鐵制品處于不同溶液或者環境中出現的銹蝕情況會出現較大的差異”。學生在課堂導入環節見到此問題便會對“鐵生銹”問題產生好奇心。然后,教師可為學生提供稀鹽酸、食鹽水、水、蒸餾水、棉花干燥劑等實驗探究器材,讓學生根據教師所投放的問題,挑選五根不生銹的鐵釘置于以上幾種溶液環境中,觀察探究環境和溶液之間的差異是否會導致鐵釘產生不同的銹蝕結果。這樣一來,學生便會圍繞教師所設置的探究性問題深入思考相關知識問題,探索“鐵生銹”會受到何種因素影響,最終得到“鐵生銹”需要“水、氧氣同時存在環境中”,而在“有酸以及鹽環境下更容易生銹”的結論。這樣學生在學習后續的金屬制品的保護時,便可回顧這些實驗結論,通過阻斷水或者氧氣起到保護金屬的作用。
化學知識之間存在較強的關聯性,需要學生主動分析知識之間存在的關系,構建完整的數學知識網絡體系,而驅動性問題教學目標之一也是輔助學生密切知識之間所存在的聯系,使學生靈活進行知識的融合應用,而不是拘泥于機械性記憶單一的知識要點[5]。所以,教師可巧用串聯性問題,利用串聯性問題輔助學生進行課后復習總結,幫助學生發掘知識要點之間存在的聯系,并盡可能將這些化學知識串聯起來,完成整體性知識網絡體系的構建。此外,教師還可以借助所設置的串聯性問題,使學生擺脫認知上的錯誤,懂得反思自身在處理問題過程中所存在的不足,以此幫助學生更高效地進行課后鞏固復習。以“酸和堿”這一部分復習為例,教師可提出問題“能否利用‘酸與堿’對應的知識處理‘粗鹽中難溶性雜質’呢?”,學生在此問題的引導下,便會主動地將“酸與堿”所學習的知識應用到“粗鹽中難溶性雜質去除”問題的解決過程中,通過適量有序添加“HCl 及NaOH”來達到去除溶液中難溶性雜質的目的,這樣學生就能夠通過氯化鋇、氫氧化鈉、碳酸鈉、稀鹽酸等溶液,有效地進行“酸與堿”相關知識的運用,最終實現“粗鹽除雜”。同時,學生也能在“酸與堿”及“粗鹽除雜”串聯性問題思考處理過程中,巧妙地進行這兩部分知識的整合運用,發掘他們所存在的聯系,借助知識的融合應用有效解決教師所提出的問題。這也為學生后續相關問題的處理解決積累了相應的經驗,使學生能夠更靈活從容地進行問題的思考。
化學教師應以情境性問題、探究性問題、串聯性問題等多種形式策略問題為工具,融合化學知識,使初中生自主開展各式化學學習活動,凸顯其化學學習的主體地位,并充分激發其知識學習的好奇心,引導其開展更深層次的化學學習活動,以發揮驅動性問題的效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