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嘉興
備考2023 年的中考作文,在注重一般記敘文和議論文訓練的同時,我們依舊需要重視實用類文體寫作模式和寫作規范,掌握其寫作要領和技巧。
實用類文體種類繁多,一般大作文考題有:書信類(含一般書信和特殊書信)、講稿類(演講稿、講話稿、主持稿、辯論稿)、觀感類(讀后感、觀后感)。小作文考題有:啟事類(通知、尋物、招領)、條據類(請假條、收條、欠條、借條)、邀請信、介紹信、道歉信、慰問信、頒獎詞等。
以下對比較常見的實用類文體進行解讀與高分亮點揭示。
演講稿的主要特點:第一,現場性。它是在人與人之間當場進行的。第二,鼓動性和說服性。演講的目的是為了說服聽眾,從而達到鼓動的效果。
格式要求:題目居中,稱呼頂格寫,下一行空兩格寫問候語,問候語下一行開始寫主體部分,主體部分寫完后要表達對聽眾的謝意,謝意可以接著主體部分,也可以另起一行空兩格寫。
》》》1.主旨要明確,心中有聽眾
演講稿要根據題意立意,提出觀點和主張。觀點一般在演講的開頭就要旗幟鮮明地提出,文中多層次、多角度加以闡釋,結尾再次申述。稍縱即逝的演講詞必須新穎、有時代感、有辨析度,給人以新的認識和啟迪。
如有一篇關于憲法的演講稿是這樣開頭和結尾的:
今天,我演講的題目是“‘憲’在的美好,我們一起見證”。和“憲”初相識,是在語文課上!它的繁體字為“憲”,看,這是多么智慧的漢字??!它教我們用明亮的眼睛、睿智的內心,掃除一切有害的東西,維護和諧與幸福。后來,它逐漸演變成了今天我們所熟悉的“憲”字。文章開頭開門見山提出演講的題目以及“憲”字的演變。
憲法乃國家根本大法,法律效力它至上。當家做主心歡暢,公民權利有保障。人人自覺守憲法,美好和諧國興旺。同學們,讓我們共創美好“憲”在時,做一個新時代好少年!結尾用押韻小詩,再次申述主旨,朗朗上口。
撰寫演講稿要置身情境,做到心中有聽眾。要根據聽眾的身份、年齡、文化程度、心理需求,合乎聽眾的理解水平,確定演講的主題、內容和語言風格。
》》》2.材料要精選,條理要清晰
材料的選擇和使用是演講稿寫作的關鍵。要選擇新穎、典型、真實的材料來突出、烘托主題,材料選擇盡量貼近聽眾的生活,這樣不僅易于聽眾理解,也更能產生共鳴,提升演講效果。如在《特長,自己的核心競爭力》的演講稿中:
嘉興女孩馮琳,高考差清北80 多分。她根據自己的特長,選擇了中國傳媒大學播音與主持藝術專業。在天安門廣場舉行的中國共產黨成立100 周年慶祝大典上,作為四名領誦員之一的馮琳,第一個發聲,聲音傳遍全國,響徹寰球。北京冬奧會,馮琳以城市志愿者形象大使代表的身份發言,展示了風華正茂、朝氣蓬勃的青春風采。自信響亮的聲音,甜美陽光的笑容,吸引了包括清北學子在內的億萬觀眾的眼球。
馮琳的例子,可謂新穎、真實,主題表現得深刻、有力,又易于聽眾理解,更能產生共鳴。
條理要清晰。議論性的演講稿通常采用“總—分—總”式的結構,幫助聽眾迅速抓住演講的重點。開頭要別出心裁,或先聲奪人,或設置懸念,針對演講主題亮出核心觀點,正文內容要具體充實、條理清晰,每個段落最好有中心句。故事性的演講稿要注意夾敘夾議,在講故事過程中要不時地借分析來闡述演講主題,聚焦核心觀點。結尾要呼應開頭、深化主旨,富有感召力。
》》》3.語言要錘煉,增強感染力
“上口”“入耳”是對演講語言的基本要求,所以演講稿語言要通俗易懂。多用短句或常式句,少用長句或倒裝句;多用雙音節詞語,少用單音節詞語;多用淺顯風趣的大眾化的口頭語言,少用深奧的書面語言,避免同音詞帶來的歧義,切忌晦澀的文言詞語;多運用比喻、排比、設問和反問等修辭,有意錘煉“金句”。
如前文關于憲法的演講稿的用語:憲法與我們息息相關。作為一名學生,一定要“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從一點一滴做起:紅綠燈前,停停腳;各種垃圾,分類倒;反詐防騙,擦亮眼;學法用法,記心間!短句加押韻,“上口”“入耳”,通俗易懂。
觀感類作文就是觀后感和讀后感,其寫法是一樣的。觀感類作文的一般結構是“引—議—聯—結”?!耙奔匆?,可以直接引原文,也可以扼要概述;“議”即對所引述的材料展開議論;“聯”即聯系實際,可以聯系現實生活中的事件和現象,也可以聯系古今中外發生的與之關聯的種種事件;“結”即總結全文,升華感受點,提出希望,發出號召。
》》》1. 要抓準感受點
選擇感觸最深、最有針對性和現實性的感受來寫。這個“感”可以是讀(觀)中領悟出的深刻道理或感想,可以是由此啟發而引起的聯想和思考,可以是由此而引起的對某些社會現象的感觸和評論,也可以是由此而激發出來的感情、理想和決心……
當然一篇讀(觀)后感不能千頭萬緒都寫,而要加以選擇。選擇時,考生要注意聯系自己的實際情況,選擇最恰當的感受點,作為全文議論的中心。
如,學生楊彬茜在讀頌揚青春美好的小說《花滑》,當讀到書中的主人公張玨在最高層次比賽的冠軍領獎臺上,接受鮮花、贊美的最輝煌的時候,猝死在臺上……她感慨萬千,于是在寫讀后感時,獨獨挑出了一個沉重的話題——死亡。楊彬茜的讀后感這樣寫道:
我覺得欣喜,又有些遺憾。我想起了去世的爺爺。
這樣的景象,爺爺再也看不到了,他再也沒辦法看到這個世界的樣子。他不能在清脆的鳥鳴聲中迎來新的一天,不能在嘈雜的蟬鳴聲中度過炎熱的夏天;他看不到每天升起的朝陽,看不到銀杏葉鋪滿街道;他也聞不到秋天桂花的芳香,聞不到炊煙中的飯菜香。
今天我所感受到的一切,爺爺再也感受不到了。
我慶幸我活著。我可以繼續看這個世界的樣子,看著太陽升起落下,聽著海浪奔騰呼嘯,見證著日夜交替、四季輪回,感受著自己皮膚下的脈搏跳動和一天的情緒變化。
字里行間流露出“活著真好,要且行且珍惜”的真情實感。全文既有初看小說時對死亡的困惑,也有感悟后的豁然開朗。這便是作者能聯系自己的實際經歷,選擇感觸最深的點。
》》》2. 要把握好結構特點
讀后感的行文結構和順序是先簡述與原文有關的內容,再亮明自己的基本觀點,然后圍繞基本觀點擺事實、講道理,最后圍繞基本觀點聯系實際,即引進原文,提出感觸點,聯想發揮,歸納題旨。也可以夾敘夾議,層層深入。如下文:
你我都可成“哈姆雷特”——讀《哈姆雷特》有感
◎孫涵皙
生存與死亡,這是一個問題;懦弱與正義,也是一個問題。我們到底應該選擇與邪惡在黑暗中對抗,還是與惡靈在泥潭中共舞?合上手中的《哈姆雷特》時,答案呼之欲出。
哈姆雷特作為丹麥王子,終其一生都在黑暗的王室中徘徊、掙扎、抵抗。在大學讀書的他突然接到父親的死訊?;貒紗蕰r,卻發現叔父克勞狄斯已經代替父親坐上皇位。在父親的葬禮僅一個月后,母親急不可耐地就與叔父結婚了。事后,哈姆雷特得知是克勞狄斯毒死了自己的父親。于是,哈姆雷特毫不猶豫地踏上了注定以“死亡”為終點的復仇不歸路。最后,他在臨死前終于親手殺死了“敗壞倫常,嗜殺貪淫,萬惡不赦”的克勞狄斯,為這條復仇之路畫上悲壯的句號。(引)
哈姆雷特為何會毫不猶豫地選擇“復仇”之路?因為他明白復仇的意義,絕不僅僅是替父申冤,更是為整個國家的人民伸張正義,是為贏得光。生于皇室的他深知險惡的王權——“一個荒蕪不治的花園,長滿了惡毒的莠草”。所以,他復仇的對象不僅僅是人——叔父,還有神——皇室至高無上的權力。
哈姆雷特儼然是正義的化身、信念的寫照、為人的圭臬。他在我的世界里獲得了永生。(議)
放眼現在,我知道堅守正義的“哈姆雷特”就在我身邊:倪德藏,我的鄉人,一位年近九旬的老爺爺就是。
春末夏初,涼風濕潤,河水漲滿。晚飯后正散步的倪德藏看到有孩子從橋上掉入水中,快步走到橋邊,毫不猶豫地跳入水中?!熬臀乙粋€人看到,肯定要救的。”耄耋之年的他不顧風涼水冷,未想自己年事已高,瞬間成了正義的化身。用飽經歲月的雙手,打破體力的極限,救起了一個年幼的生命。(聯)
正義,與年齡大小無關。只要你擁有堅定的正義信仰,那它就會成為一股強大的力量。(議)
義氣猶久存,彼方榮光在。不顧安危攔劫賊的王亞龍,舍生救學生的殷雪梅,不懼炸彈勇擒劫匪的顧建民……透過這一個個平凡的名字,我感受到一股深沉的力量,是恒星的光芒穿透幾萬光年抵達地球,是陽光牽扯著萬物蔥蘢生長,是月光喚醒潮汐洶涌澎湃……他們永遠給人溫暖,使人振奮。(聯)
一場暴風雨過后,陽光終會穿過云層,將光明與溫暖灑進每一顆晦暗或熾熱的心中。但愿你我都成“哈姆雷特”。(結)
點評
讀書以解惑,以明智。讀時常懷疑惑,讀后恍然大悟。本文再現了這個過程,巧妙地回答了“我們如何與黑暗相處”的問題。耄耋老人尚且以身維護正義,何況我們青少年?“正義,與年齡大小無關。只要你擁有堅定的正義信仰,那它就會成為一股強大的力量。”有力的證據、鏗鏘的言語、扣人心弦的比喻,讓正義的回聲響徹你我心中。相信經常讀書的你我都會成為“哈姆雷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