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曉迪
材料作文題是考查初中學生寫作能力的重要題型之一,在每年的中考作文題中出現的概率很高。這類題型有其鮮明的特點:1. 寫作立意需要立足于對材料的正確理解。2.可以從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思維層次展開,可寫的范圍較大。3. 寫作對創新思維和拓展思維的要求較高。正因為這些特點,材料作文題審題時容易出現偏題和離題的情況,影響考生正常發揮。為此,本文以杭州市拱墅區2022 學年第一學期九年級語文期末統測卷的材料作文題為例,談一談遇到這一類作文題型該如何把它寫好。
閱讀下面文字,根據要求作文。(40 分)
哲學家康德說:“人有三種快樂:第一種快樂,是因為它給你直接的好處,這是物質上、生理上的快樂。第二種快樂,是你因為做了正確的事情而感到快樂,這是道德上的快樂。第三種快樂,是它既沒有給你好處,也不涉及道德,比如你半夜聽到風吹著落葉掉下來,感到舒服,感到一種說不出來的心靈上的快樂。”
對此,你有怎樣的體會和思考?請自選角度寫一篇600~800 字的文章。
材料作文題,最重要的是審讀材料信息,這一步如果出現審讀錯誤,就可謂“一步錯而步步錯”,從而會出現重大的偏題與離題的情況。如何做到正確解讀材料信息呢?在審題過程中,考生一定要耐心、完整地閱讀完材料,圈畫其中重要的核心關鍵字句,然后圍繞這些點來展開相應的分析與思考,這樣才能全面理解材料中的核心主旨,最終確立后面的寫作立意。切忌因為偷懶,而片面地閱讀材料,從而造成淺讀、錯讀,對材料一知半解。
如本題材料,很明顯,核心詞是“三種快樂”,且每一種快樂內容都不一樣:因為直接的好處而帶來的物質與生理上的快樂,因為做了正確的事情而獲得道德層面上的快樂,以及除了前兩者之外讓你感到舒服的心靈快樂。因此,這個材料中對于“快樂”的內涵表述是非常清晰的,但是在閱卷中,發現不少考生在理解這個材料主旨時,拋開材料內容本身來談快樂,或者只是簡單地談了其中的一種快樂。顯然,這些考生在材料解讀上出現了片面化,從而導致其在主旨的把握上無法深入。
在正確理解材料信息后,寫作的立意就是下一個重要的步驟,有深度和新穎的立意往往能提升作文的品質。
所謂立意,就是我們對材料的理解,決定著作文主題的方向和目標。例如面對這則材料,不少考生看問題比較淺顯,選擇了“三種快樂”中其中的一種,更多的是在文章中通過簡單的敘事來印證自己所寫的那種快樂。這樣的寫作就缺少對于材料背后本質的深挖,同時讓材料中的“三種快樂”彼此之間產生了割裂。顯然,這“三種快樂”是有層次的,背后支撐它們的分別是生理滿足、道德評價以及內心豐盈。而一個人真正的快樂就是由這“三種快樂”構成的,并且第三種快樂越多,一個人真正且持久性的快樂才會越多,幸福感才會越強,人生才有更多的意義。因此,如果你的文章立意能夠突出這一點,那么你的理解就能深刻和全面。
那么,如何讓自己的立意在深刻的同時又有新穎感,讓人眼前一亮呢?我們可以從“以小見大”“舊材新解”“逆向出新”這幾個角度入手。
1.以小見大。不少考生寫了自己快樂的經歷與對快樂的理解,但也有一些考生寫到了歷代名家,如李白、蘇軾、范仲淹、歐陽修等人對快樂的理解,還有的考生則寫到了“時代楷模”人物對于快樂的理解。這樣的立意,就從自己的個體性拓展到了歷史的深度和時代的共性,富有更為深遠的意義。
2. 舊材新解。材料中“快樂”這個核心關鍵詞是老生常談的話題,如何把舊話題寫好,有自己不同的思考很重要。絕大多數考生拘泥于材料中的“三種快樂”,但也有極個別考生在談了這“三種快樂”后,提出了自己認為的第四種、第五種快樂。顯然,他們已然跨越了材料本身,思維向更遠處蕩漾。
3.逆向出新。文章以新為貴,在千篇一律的考場作文中想要獲得高分,一定要“不走尋常路”。在別的同學正向思維的時候,你逆向而為之,這樣就能夠脫穎而出。如有考生切入的角度,是當下人們不快樂的原因是什么?是否滿足了物質與生理、道德評價就能快樂?還有考生則是以母親的嘮叨為敘事,從一開始聽到母親的嘮叨不快樂,隨著母親病重住院,不能聽到往日嘮叨,內心感到失落焦急,待到母親痊愈回家,往日的嘮叨重現,而此時的他不僅沒有不快樂,相反很快樂。這樣的人生經歷引出自己對于快樂和幸福的思考與理解,這樣的寫作角度,就很容易脫穎而出,從而獲得高分。
三扇快樂的窗戶◎考生一
人的一生中,總要經歷一些酸甜苦辣。有的讓你終生難忘,有的令人開懷大笑。而在這被無盡的苦澀與世俗所粉飾的人生里,我們把靈魂悄然切成三個部分,分別放入三扇快樂的窗戶中。將它們用門閂閂起來,等待有一天風刮過窗門,靈魂長出鞘翅,滿載著快樂與滿足,回到我們疲憊不堪的肉體中,充盈我們的生活。
那么,我總該往這三扇窗戶里放點兒什么吧?不能一模一樣,會顯得過于單調;也不能全部放滿,要騰出位置給其他感情做容身之處。
我會深思熟慮,選擇往第一扇窗戶里丟進物質。有部心理學著作表明,在人的一生中,由物質所帶來的快樂占比最多、最直接。生活在這世上,一點兒好勝心與攀比心都沒有是假的,我與別人同樣希望,在將來的某一天,這個靈魂會滿載著禮物、榮譽與金錢來找我。
我關上第一扇窗戶,又往第二扇窗戶里丟了些被稱為本心的東西。在《魚我所欲也》中,我習得了同情心、是非心、恭敬心與羞恥心這四種寶貴的財富。它們被現代人稱為道德。我與一些不失本心的人同樣認為,道德給人帶來的快樂與物質同等重要。或許在我拾金不昧、謙和有禮、與人為善的時候,第二塊靈魂碎片會飛回來,告訴我:“你做得對。”
那么,第三扇呢?
我輕輕地關上第二扇窗戶,打開第三扇,把自己放了進去。
我蹲在墻角,一動不動地盯著我那塊一動不動的靈魂碎片。一陣風吹進來了,吹得第三塊靈魂碎片搖搖晃晃,過了好久好久,一瓣桃花飄進窗戶,那靜謐的小屋顯得如此動人。我站起許久未活動的身體,看見窗外落英繽紛,一片大好春光——而我站在這里,與進入小屋的我如出一轍。
我心里突然覺得被人撞了一下,回頭一看,那片靈魂早就不見了,取而代之的是巨大的滿足感。
于是我走出小屋,關上門,為它取名,叫作“自我”。
點評
這篇作文,作者巧妙地模仿了課文《精神的三間小屋》的寫法,將三種快樂裝進三扇窗戶中,最終成為一個人內心的全部叫“自我”。同時,作者對于每一種快樂的理解非常契合材料,詮釋了何謂快樂,且又不是簡單地照抄材料,理解能力的層次極高。此外,文筆簡潔老練,特別是文中“一瓣桃花飄進窗戶”,可以說是神來之筆。最后的結尾點題也十分精妙,相信作者是對人性有自己獨到的見解,才能有如此深刻的行文。
人間煙火◎考生二
一碗餛飩掀開了我童年的快樂,水汽從鍋里歡騰地升起,無關為我帶來多大好處,也無關道德,快樂便像紫菜在湯水中浮蕩起來。
夾竹桃順著鄰家彎彎的小徑,探出頭來。紅欄白瓦的小鎮,不見云水激蕩,仿若浸在煙火氣息濃郁的餛飩香里,微微露出心滿意足的笑容。
外婆做的餛飩味道自是最好的。我時而微側,時而跟在外婆身后,只見外婆右手中薄如蟬翼的餛飩皮,她左手一捏,扔入木架格子中,一個接一個,一排挨一排。又見著餛飩粉嫩的餡心從水中升浮,大聲說著自己熟了。我并不是個貪吃的孩子,掀蓋的霧氣一涌而出,湯水中的蔥花細如柳芽,卻令我歡欣不已。餛飩不需入口,那蒸出的煙火氣里都是我的快樂。
外婆喜歡在灶頭放一本《人間詞話》,兒時我常倚在外婆肩頭,盯著鍋里在“咕嚕、咕嚕”翻滾的餛飩。此時外婆就會讀書給我聽:“溫飛卿之詞,句秀也;韋端己之詞,骨秀也;李重光之詞,神秀也。”我聽著外婆絮叨著獨屬于從前的瑣碎而溫吞的歲月,時間總如此逝去,而快樂經過詞文的點化,藏在了回憶之中,駐在了跨時光的人間真情里。
后來我上了初中,來到城里,從超市里買到機器生產的成批的餛飩,總覺得沒有外婆做的煙火味,似乎只是為了果腹。城市生活的“快”容易讓人忘記我們的祖先留于煙火氣中的歡欣快樂,而失去純粹美好的光陰。
“胭脂淚,相留醉,幾時重。自是人生長恨水長東。”遺失的煙火氣中的快樂還會有嗎?
春發楊柳綠,憶是故人歸。外婆逐漸斑白的兩鬢與新添的皺紋,述說著時間隨煙火而一去不回了。當我再見瓷白碗里精巧的餛飩時,終在驚喜中發覺:所謂快樂,在凡塵煙火中不期而至;所謂煙火,方是人間真情與愛。外婆的眼睛不如從前了,我便讀《人間詞話》與她聽,讀到幼時她教我認的詩行,不禁欣然一笑。無關好處與道德,唯見在餛飩的香氣里,身在煙火人間的欣然。
餛飩歡騰的氣泡,和著小鎮的夾竹桃,歲月中的溫情與愛,匿于煙花中,灑下“得之心而寓于香”的《人間詞話》中的快樂。記這一碗餛飩、一場煙火、一曲跨時光的詞情和生于溫情與愛的純粹快樂。
點評
作者以外婆的餛飩與《人間詞話》作為線索,以敘事的方式展開對于第三種快樂的探討。雖然它不像上一篇佳作中,觀照各個層面的快樂,但是行文的流暢、情感的真實、細節的到位,讓人讀來特別有畫面感和親切感。同時,作者提出人們因為當下生活的“快”而失去了所謂的“樂”,真的是一針見血。這是作者對社會細微的觀察與思考,而這背后折射出的更是成熟的思想。毋庸置疑,餛飩的煙火氣,與《人間詞話》的靈氣,已經深入作者的骨髓,方能外化成為如此美麗而不失溫暖的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