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金彪 郭晶
摘 要:圖書館是人類文明的寶庫。隨著高等教育的飛速發展,大學的教育環境逐漸走向了全面網絡與開放化的時代。傳統的高校圖書館功能單一,空間利用率低,大大降低了學習工作效率。將復合的概念進行拓展,探究更為廣泛的功能與空間復合,從新時代圖書館使用者的心理需求出發,推動現代高校圖書館空間設計發展創新。
關鍵詞:高校圖書館;復合化設計;心理需求
基金項目:本文系云南教育廳高校設計學社會科學研究一般項目“林業院校環境設計專業拔尖創新人才培養研究”(2021J0193)研究成果。
隨著藏書量和使用者數量的增加,人們對高校圖書館空間的要求變得復雜起來。當下的高校圖書館設計套用模板現象嚴重,空間形式單一,桌椅的擺放還是以并排放置為主,大大降低了空間的利用率,也忽略了使用者的心理感受[1]。利用復合化設計的方法對高校圖書館空間進行更新,可以推動新時代圖書館的發展與變革,為今后的高校圖書館空間設計開辟新的道路。
一、復合化設計概述
復合化設計是根據不同空間的特點,將空間重新分配并且組合起來,對原有空間布局進行重新編排,或將具有不同功能屬性的空間疊加到一起,繼而形成一個具有多種屬性的復合空間[2]。復合化設計不是簡單的空間疊加,其實際目的是打造一個多功能并存、不同功能屬性相互配合、利用率更高、容納性更強的空間。
打破傳統高校圖書館空間設計的僵局,將復合化設計理念應用到現代高校圖書館空間設計中,能使圖書館的功能價值最大化。當代高校圖書館的室內空間設計既要滿足傳統的使用功能,又要實現室內空間設計單一化向多元化方向的轉變。在這種背景下,將復合化設計應用到高校圖書館空間設計當中是一種行之有效的方法,可以為高校圖書館的室內空間設計提供一種新的思路[3]。
二、圖書館空間復合化設計的影響因素
(一)使用者的需求
隨著精神文化生活的不斷豐富,大眾對于高校圖書館的要求逐漸增多。傳統的高校圖書館只有藏、借、閱、管四個部分,但如今隨著信息技術的高速發展,傳統的紙質查閱方式已經在一定程度上被電子查閱取代[4]。基于人性化設計理念,不少圖書館中增加了餐飲、休閑、文印、研究室等功能,可以更好地適應當代高校的發展步伐。與此同時,大學校園快速發展,內涵也在不斷豐富,展示陳列、學術報告、文化講座等相關的公共空間也逐漸被容納在圖書館當中,這些功能的增加對圖書館空間的復合化設計提出了新的要求。傳統的高校圖書館設計已經無法追上時代和人們需求發展的步伐,現代的高校圖書館一定是功能多元化、復合化的。
在此基礎上,一方面,當代圖書館要把現有的功能屬性重新劃分,把空間重新排列組合,打造一個全新的復合型高校圖書館空間,提升使用者的體驗感;另一方面,受到當代藝術思想的影響,圖書館設計中也要加強室內空間環境與使用者之間的聯系,除了傳統的功能外,還要與當代社會發展需求相結合。餐飲、休閑等已經逐漸成為圖書館設計中不可忽略的部分,使用者也更加注意這方面的體驗。面對當代高校圖書館功能的拓展以及體驗需求的雙重考驗,要進一步加強圖書館空間復合化設計的應用,這樣才能探索出圖書館設計的新模式。
(二)圖書館的物理環境
圖書館的物理環境對使用者的心理和行為具有重要影響,不同空間環境會給使用者帶來不一樣的體驗。設計師可結合空間的形態、色彩以及材質等媒介,營造一個良好的空間氛圍,提高使用者的體驗感受。同時,各個分區的布局要符合人流動線,讓使用者可以很清晰地看到各個區域的位置,還要考慮到功能區之間的距離因素,因為有效的人際交往距離有助于保證學習的穩定性。在桌椅的材質選擇上,要考慮聲音響度與震動穩定兩個方面,優先考慮平衡性、穩定性好的材料,減少使用中的噪聲,提升使用者的體驗感。
三、高校圖書館使用者的基本心理特征
(一)個性化與獨立化心理
在如今互聯網技術高速發展的背景下,當代大學生受到網絡文化的影響,思維活潑跳躍,同時個性化心理特征表現得更加明顯。他們適應新鮮事物的能力較強,對新奇事物有強烈的體驗欲望。在高校中,每個學生都是獨立的個體,具有自己的觀點和行為習慣,但是有時會根據環境的特點做出調整,這是靈活性和社會性的體現。大學是每個人建立自我認同、自我同一性的重要時期,大部分大學生心理較成熟,獨立性已經形成,自我意識比較強烈,只對能滿足自身需求的內容感興趣,同時又能較好地與周圍環境進行協調,進而使自身更好地融入社會。
(二)體驗性與孤獨性心理
在科學技術快速發展的背景下,我們的生活中出現了許多新奇的事物。與此同時,許多人產生了體驗性心理,特別是年輕群體,他們對新事物的接納能力更強。對高校學生來說,發現新鮮事物后,內心的好奇會驅使他們去嘗試,從而在一定程度上滿足自己的內心需求。體驗性心理會使大學生產生想開拓新事物的驅動力,這對其來說是有益的,能使其在未來更好地解決遇到的種種困難。在高校大學生群體中有這樣一個特殊群體——病殘群體,包括肢體殘疾、視覺障礙、語言溝通障礙等。此類學生的心理相對比較脆弱,往往對于周圍人的目光十分敏感,甚至覺得自己無法融入周圍環境中。久而久之,此類學生可能產生消極心理,性格會變得越來越內向。但同時,他們也渴望與人交往。因此,在圖書館空間設計中要充分考慮此類群體的特殊需求,體現以人為本的設計理念。
(三)安全需求
在任何情況下,安全都是第一要素。基于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環境應該要能滿足人類最基本的心理需求——安全需求[5]。一個安全、舒適的環境會給人帶來心理上的安全感,從而讓行動效率得到大幅度提升。圖書館的室內空間一定是充滿安全感的空間,場館內必須配備相應的安全設施,例如消防栓、急救箱、防毒面具等。同時,在人流動線規劃上要給人視覺上的安全感,標識要清晰,確保人們可以很自然地在場所內活動,不用擔心走錯路。當使用者身處室內空間時,主要的注意力會集中在學習當中,但也會觀察周圍的環境,以及一些陳設,確定不會威脅到自己,所以在進行復合化設計的時候要優先滿足安全需求。
(四)交往需求
每個人雖然都具有獨立性,但是人是群居動物,需要被認可,這也是人的正常心理需求。每個人都希望融入社會中并發揮自己的作用,這種愿望會促使人們產生想與人交往的心理。總的來說,在一個合適的空間區域、距離中,人們都希望發生交往行為。人際距離的合適在很大程度上能讓人的內心感到舒適,所以在圖書館中打造合適的交流場所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滿足人們的交往需求。
四、高校圖書館復合化空間的主要類型
(一)以使用者為主體的人性化學習空間
當代高校圖書館的設計應體現以人為本的設計理念,明確服務者與被服務者是圖書館建設的目標主體。在社會文明高度發展的今天,人文關懷理念逐漸受到圖書館設計者的關注。科技高速發展,使高校圖書館的運作模式發生了一些改變,同時人的心理和行為也隨之發生了變化。傳統的學習模式下人們是以個人安靜獨立學習為主,這種方式相對封閉,缺乏溝通交流。在信息時代背景下,教育模式開始轉變,從以教師為中心的方式轉變為以學生為中心。新的教育模式強調知識的互動及學生之間的溝通,所以出現了多元化的教育新場景。圖書館以前重視藏書的系統性、完整性,而現在應重視信息的交流及對讀者的服務質量,開始把工作的重點轉移到人的身上[6]。
(二)以信息交流共享為前提的開放化平臺
在信息化時代背景下,高校圖書館的主要服務對象就是高校師生。信息的快速傳播及優質學習體驗是大學圖書館的優勢,只有讓師生既方便又快捷地查詢到所需的信息資源,才能更好地提升師生的工作學習效率[7]。開架閱覽便是很好的一種形式。隨著社會高速發展,人們對信息交互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一個更加開放的信息共享平臺。與國內外的圖書館進行對比,不難發現國內的圖書館信息空間比較注重個體的學習研究。然而,創新既離不開自主研究,也離不開知識交流的過程,所以高校圖書館空間設計需要注重讀者之間的學習交流以及信息的便利共享,只有這樣才可以更好地激發師生的創新活力。
(三)數字化服務背景下的教研活動空間
如今,我們的生活已經離不開網絡,且當代高校中幾乎都有十分完善的數字化基礎設施。在將網絡技術應用到高校圖書館的過程中,其室內空間也在發生變化。目前,高校都重視人與人之間的交流,所以要將個人知識形成作為共享的前提,整理校園內復合化的知識網絡。需要建立有交流功能的非正式學習空間,以此為節點,和其他各學習空間進行交流。新的時代背景下高校圖書館的模式發生了轉變,其承擔了許多教育學習與交流的職能。
五、高校圖書館復合化空間設計策略
(一)構建數字化密集書庫
雖然數字技術在飛速發展,但是原來的珍貴文獻作為文化財產應該得到良好保存,基于此,圖書館中的大部分空間還是應該貢獻給藏書功能[8]。當下高校的學生越來越多,對空間的需求也是與日俱增,藏書量和使用需求之間的協調是不容忽視的一個問題。對于借閱量低的書籍可以集中保存,同時統籌兼顧閱讀區和藏書區的關系以達到平衡。密集書庫的出現可以很好地解決這個問題,該裝置可以在同等空間下使藏書量增加近一倍。與傳統的密集書庫不同的是,數字化密集書庫能使管理更加便利,所以數字化的密集書庫不應僅運用于閉架閱覽,而應確保讀者可以自助使用,從而提升學習工作效率。
(二)形式開放的閱覽空間
公共閱覽空間是高校圖書館空間的主體,在一個氛圍好的閱覽空間中,師生可以很快地融入學習的氛圍。開放的閱覽空間設計不單單要關注橫向的拓展,其豎向也要通透,同時書架的高度要保證視線的串聯。因此,閱覽空間的設計涉及人體工程學、環境心理學、建筑工程學等多個領域的知識,同時要確保開放性、靈活性、多樣性,與其他空間相互配合,共同形成形式多元化的室內閱覽空間。
(三)領域性個人空間
在公共場所中進行個人研究的時候,人們都希望有一個相對獨立的空間,所以在構建開放型空間的同時也要兼顧私密型空間的營造。1959年,美國學者霍爾提出了人際距離概念,并指出以下4種距離范圍:親近距離0—0.5米,個人距離0.45—1.2米,社會距離1.2—3.5米,公眾距離3.5—7.5米。在圖書館中,人們也需要領域性、私密性空間。開架閱覽室中的人數較多,這個時候就需要通過臺燈、擋板等遮擋相對視線,同時可以通過隔板分割出更加私密的個人空間。例如,閱覽空間的過道針對單人通行可以設置為0.9米,雙人可以設置為1.2米。
(四)多元化學習深化空間
在高校中,圖書館是重要的學習空間,大部分的學習研究行為都在圖書館進行,其主要空間可以分為個人研究空間和團隊研究空間。個人研究空間指的是個人學習區、多媒體學習區、信息共享區等多元化空間,這些空間都具有靈活、共享、透明的特點。個人研究空間的構建為高校師生提供了學術創新創造的優質空間。如今,我們國家更看重的是創新研究能力,從這個發展趨勢來看,跨學科研究合作、不同的專業在一起進行思想碰撞將形成豐富的想象力。復合化空間應該更加開放,室內設施靈活搭配,具有跨學科協作的功能,確保師生在此空間內可以自由交流、創造研究。
六、結語
本文對現代高校圖書館空間復合化設計進行了研究探索,從新時代圖書館使用者的心理需求出發,通過對閱覽空間、共享空間、藏書空間以及服務空間的改造,拓寬了新時代背景下高校圖書館的功能,并且在每個空間加入了多元化的功能,打破了空間的局限性,形成了完整的復合空間。高校圖書館空間復合化設計的目的在于構建功能多元化的室內學習空間,為師生提供良好的學習工作場所,更好地激發其創造力。
參考文獻:
[1]范琦.環境心理學視域下的高校圖書館室內設計研究[D].長春:東北師范大學,2022.
[2]王蔚.基于復合空間視角的高校圖書館“泛學習空間”建設研究[J].圖書館建設,2014(3):56-60.
[3]趙雋伯,郭晶.紅色文化博物館展陳空間復合化設計研究[J].工業設計,2022(10):119-121.
[4]王媛媛.大學圖書館復合空間研究[D].青島:青島理工大學,2009.
[5]萬嵩,付凱勻.基于馬斯洛需求理論談大學生安全意識的培養[J].法制與社會,2017(2):237-238.
[6]范永盛.當代高校圖書館空間復合化設計探究[D].深圳:深圳大學,2017.
[7]黃東翔.復合型大學圖書館讀者空間研究[D].北京:清華大學,2012.
[8]蒲蘇英.高校圖書館的自助復合化設計研究[J].圖書館,2009(5):21-22,26.
作者簡介:
王金彪,西南林業大學藝術與設計學院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室內設計與理論。
郭晶(通訊作者),碩士,西南林業大學藝術與設計學院副教授。研究方向:室內設計與理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