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寫意園林在寫意文學思潮下產生,并隨著古代文人的思想變化不斷更迭。拙政園作為中國寫意園林的一個優秀代表,其美學研究對中國現代園林的藝術性發展有著重大的啟迪作用。作為我國的經典寫意園林,拙政園的自然美和藝術美都值得我們去深入研究。拙政園的造園(從選址、設計、園區的建成再到破壞及修復)和造園者、園主及游客對園區內景觀所寄托的思想情感,都是其美學研究的重要內容。從拙政園的自然美和藝術美分別解析其美學特征,試從中尋求現代園林規劃設計的宗旨及理念,為現代園林設計開辟一條新的途徑。
關鍵詞:寫意園林;自然美;藝術美;拙政園
寫意園林指從北宋到明清,運用國畫的寫意手法,不求形似、追求神似的一種園林創作,是主要通過特殊的造園手法達到抒發園林建造者和園林主人的主觀情志,把園林營造成“立體的畫,凝固的詩”,追求野趣風格的一類園林的總稱[1]。寫意園林的造園理念為尊重自然、融于自然,文人將精神寄托、社會理想、價值觀等哲學觀點融入寫意園林,提升了園林的精神和審美意義。對寫意園林美學的研究,為研究現代城市環境、生態結構、生態概念(包括建筑)和城市規劃,指出了一個新的方向。
一、寫意園林歷史溯源
寫意最初是指宋代以來中國古代繪畫史上廣泛使用的一種繪畫手法。在中國古代繪畫中,先用畫筆勾勒物體形狀,然后在其上深入上色的作畫方法,被稱為“工筆”,而寫意突破了用墨線精細畫物體輪廓然后填充顏色的過程,通過對用筆的角度、力度等的控制,以放逸的筆法、簡略的設色畫出物體的整體形狀。自宋代以來,這種繪畫方法逐漸代替傳統工筆繪畫手法,得到許多知名文人畫家的青睞。文人畫家通過這種寫意畫法表現自己的精神寄托及對宇宙哲學的看法。他們的藝術作品蘊含著深刻的哲學思想。同時,文人畫家對寫意法的應用,目的不是像工匠繪畫那樣主要追求逼真地刻畫物象,而是更充分地表達士大夫階層獨特的精神狀態[2]。
唐宋時期,詩詞文化達到鼎盛。其中大量的文學作品中都對自然山水進行了描述,許多文人對自然山水具有獨到的審美意識。這些文人雅士群體中不乏當時的官僚階層,柳宗元、白居易、元稹等都是當時優秀的文人,同時也是仕途不順的官僚。他們在朝堂中無法施展自己的才情和抱負,卻在自然山林中得到精神上的安慰。他們將理想抱負寄托在園林中,大到整個園林的規劃設計,小到一草一木的選用,都被賦予了造園者的思想情感和理想抱負。
隨著繪畫藝術主題日益清晰,文人對園林的審美追求和審美特征也發生了巨大的轉變。從崇尚富貴到追求野性,造園力求親近自然,置身自然中。園林景觀不單局限于基本觀賞和使用功能,更追求寫意精神形象的表達。園林開始從住宅變成了融合文人理想、價值觀和精神追求的藝術品。寫意園林將文人的社會理想、價值觀和宇宙觀投射到一個小的園林中,顯著提升了園林的精神和審美意義。
二、拙政園的自然美
拙政園是我國著名的私家園林,作為寫意園林的杰出代表,具有寫意園林的突出特點。它建于公元1509年左右,已有500多年的歷史,在此期間經歷了許多風風雨雨。
(一)“天地與我并生,而萬物與我為一”,尊重自然
“天地與我并生,而萬物與我為一”出自《莊子·齊物論》,指出人類也是自然界中的一員,與天地共生存,應當尊重自然規律,與之和諧相處。我國古代文人對自然的尊重,在寫意園林中得到了明顯的體現。對于園林建造,計成在《園冶·相地》中寫道:“高方欲就亭臺,低凹可開池沼。”在地勢較高的地方就建造亭臺,地勢較低的低洼地區適宜建造池沼。寫意園林的設計提倡因地制宜,結合場地特征,減少人工的成分。這種設計方法在拙政園中有大量的使用,尤其是在地形的合理規劃使用上。
拙政園中的山體共分為三類,包括土包石結構、石包土結構和假山石體,總共有9處。雪香云蔚亭為全園最高,高度可達4.5米,是全園中最高點。其所在山體是園內主峰。待霜亭為4.2米,與待霜亭南側的繡綺亭所在山體共同營造拙政園地勢。除此3座山體外,另包括浮翠閣和笠亭,共5處體量最大的山體,均為土包石山體,山上種植大量草本和木本植物,形成了極具野趣的山林景觀。宜兩亭所在為石包土山體,山體自帶觀賞性,種植高大喬木,增加山體氣勢。通過其地勢高的優勢,可以將中園的美景盡收眼底。其余幾處假山,搭配周邊植物、水體、建筑自成景觀。拙政園在造園中,合理利用場地特征,尊重場地特征,正是與自然和諧相處的表現。
除此之外,拙政園在植物選用上,大量使用本土植物,遵循取法自然、因地制宜的原則。園內多常綠植物,其中包括蘇州本土的香樟、松樹、柏樹、江浙山茶等。植物在造景上,多用自然式,并未進行刻意修剪,地勢較高的石包土山體多種植高大喬木,以此造勢,增加園林的立體空間層次。土包石山體則種植大量草本和自然式木本營造山林野趣。植物在造景和選用上遵循取自然之法、尊重自然的基本準則。
(二)取之自然,高于自然
自唐宋以來,園林開始作為一個承載思想和精神的場所出現。官吏文人開始自建園林或參與造園,使園林成為富有意境的文化景觀[3]。這一變化是對中國古典園林發展的很大貢獻。受統治者及當時社會思想轉變的影響,造園理念開始轉變。從崇尚富貴到追求野性,造園力求親近自然,置身其中。通過對園林景觀改造,達到“雖由人作,宛自天開”的境界。
拙政園的山體中,宜兩亭所在的山體為石包土結構,其為人造山體。在建造此山體時,將基層墊得非常高,然后建造六角亭。此亭位于中西兩園交界處,總體高度并不高,避免遮擋視線。在此亭既可以看到中園美景,又可以很好地欣賞西園景觀。此山體堆砌時將基座抬高,同時種植高大的喬木,為山體營造高大宏偉的氣勢,使之取之自然而高于自然。
寫意園林中對假山的建造最能體現取之自然而高于自然的理念。拙政園的假山景觀中,綴云峰的疊山手法別有韻味,綴云峰的外形下小上大,像一朵直入云霄的云朵。在空間營造上,綴云峰巧妙地與周邊植物、建筑相結合,使空間的節奏感增強,曲折回環,頗有流觴曲水的意境。通過對自然之物的改造,巧妙使用造園技巧,使之源于自然之物,又高于自然之境。拙政園中造園材料多取自自然,包括假山、植物、水體等,同時借自然中蟲鳴鳥叫之聲、風雨雷鳴之氣,通過人為設計規劃打造出高于自然的景觀意境。
(三)“居鬧市而有林泉”,仿生自然
寫意園林在創作上以自然為主,通過對原有場地的改造,借助自然之物——山水、植物、動物等達到仿生自然的意境。拙政園原主王獻臣在仕途不順、失意歸隱避世時建造園林,所以其園林的設計多流露出避世隱居的思想。園主將自己圍困在自己創造的一方天地之中。他將建筑物、植物等景觀都與荷花進行聯系,暗喻自身“出淤泥而不染”的高潔品格。園主在對園子進行人為修建之時,通過借自然之物達到仿生自然之效。雪香云蔚亭是拙政園中部的至高點,白梅飄香,樹木蔥茂,營造出深林茂密的意境。“不出城廊而獲山林之怡,身居鬧市而有林泉之趣”,創造出“山花野鳥”的意境。亭柱上還有文征明書寫的對聯“鳥鳴山更幽,蟬噪林愈靜”,這幅對聯以噪襯動,動中求靜,與景觀相呼應。
拙政園中多數建筑是結合園內池水建造的,多橋、亭、船等親水建筑。園林中的船舫因其不能航動,所以又名“不系舟”。拙政園中香洲亦是如此。其模仿畫舫筑于水中,建筑手法典雅精巧,結合周邊景物,引人入勝,給人泛舟游玩于長滿荷花的湖上之趣,同時使人感到一種對高潔人格的追尋。通過仿自然之景,打造真實的自然情趣。
(四)“天人合一”,復歸于自然
“天人合一”思想在中國傳統文化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孔子說:“天何言哉,四時行焉,百物生焉。”天地即自然。人是自然的一部分。“天”的重要功能之一就是安排著四時運行與萬物生長,這種生長之意,不僅是對大自然的生命意義的詮釋,也與人的生長繁衍有緊密的聯系。莊子認為:“天地與我并生,而萬物與我為一。”他主張人修行的目的是“棄圣智”,破除這些強加于人的壁壘,解放人性,回歸自然,達到“萬物一體”的精神境界[4]。
拙政園中的梧竹幽居打破了傳統的圓形亭子設計,采用方形設計。亭子四周是方形的,但墻上開了四個圓形的門洞,對應中國傳統的天圓地方觀念。同時,亭子四面分別通過種植不同植物打造四季之景,人處在其中,就如同處在天地之間、處在一年四季中,實現“天人合一”的境界。文人畫家將自然之山水、四季風物濃縮于尺寸卷幅之中,不僅注重表現園林山色的自然特征,亦專情抒發藏于繪本的山水之趣,概繪內心隱逸情懷。這種寄托在園林之中的山水理想,或許更能直指人心。
三、拙政園的藝術美
(一)“懷我千載心,歲晚更幽絕”的曲折歷史沿革
拙政園作為我國經典的寫意園林,具有曲折的歷史沿革,從建成到現如今約有500多年歷史。由于沒有其明確的建造時間,通過現有文獻及園主王獻臣的生活軌跡和造園者文征明藝術作品的分析推斷,得出造園時間。俆樹丕在所著的《識小錄》中首次提到:“拙政園在婁門迎春坊,喬木參天,有山林杳冥之致,實一郡園亭之甲也。園創于宋時某公,至我明正嘉間,御史王某者復辟之。”其中,俆樹丕明確提到,明正嘉間王獻臣重新修復拙政園。文征明在《王氏拙政園記》中寫道:“考其平生,蓋終其身未嘗暫去官守以即其閑居之樂也。……所謂筑室種樹,灌園鬻蔬,逍遙自得,享閑居之樂者,二十年于此矣。”文征明《王氏拙政園記》的落款時間為嘉靖十二年(1533年),在文章中明確提到此時拙政園已經建成使用,并且提到王獻臣在此地已經居住二十年了,所以可以推斷拙政園至少在正德八年(1513年)甚至之前就開始建造[5]。
拙政園自成園至今園主不斷更換,其面積也隨著園主的更換不斷增減。王獻臣退隱宦海后一直在此居住,時常約三兩好友在園中作詩取樂。其去世后拙政園被他的兒子輸給徐少泉。徐少泉和子孫在購得拙政園后在此居住長達百年之久。徐氏居拙政園五世,家道中落,明崇禎四年(1631年),園已漸荒廢,園東側的荒地被王心一買下并加以修建。此后,拙政園園主不斷更換,幾次分崩離析,多次經歷荒廢、重新修復、破損、修復。其間,多次為公家所征用。1911年拙政園因經費問題開始對民眾開放,此后,拙政園先后被用作醫院、戒煙所、區公所等,還曾被社會教育學院借用作為教室、宿舍等。1954年,市園林部門接管拙政園,開始大修,1959年,大修東花園,改建園門,1960年完工,至此,支離破碎的拙政園才得以合而為一。后經不斷修復完善,拙政園得以呈現出現在的美麗風貌。
(二)“文酒相攜唱和時,山亭水榭兩依依”的意象美
意象是指有特殊含義的物象,簡單來理解就是借助某種物體來傳達特殊的情感。受封建體制的束縛和封建思想的影響,古代文人雅士不愿直白表露內心情感,而是多借物象來表述。在文學作品中常見到:用荷花比喻高潔雅士,表達不與世俗同流合污;用菊花指高風亮節之士;竹則指寧折不彎、高風亮節的君子;蘭花是淡雅高潔之士。此類借物喻人的手法還有很多。在寫意園林中,多用觀念意象和內心意象來營造園林景觀。在拙政園中,使用大量具有象征意義的植物,通過與周邊建筑和景觀相結合,營造出特定意象。
遠香堂中的荷風四面亭種滿了荷花。周敦頤在《愛蓮說》中寫道:“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在文學作品中,荷花一直都用來象征高潔之士。園主以荷花自喻不與世俗同流合污。文人在客觀物體中融入自己的主觀感情,來創造新的內心意象。
聽雨軒名稱源于“聽雨入秋竹,留僧覆舊棋”,雨在文學詩詞中常有悲傷凄涼之意。在王維的《七律·無題》中寫道:“雨打芭蕉葉帶愁,心同新月向人羞。”雨水落在芭蕉葉上,使人產生愁苦的情緒,但是這種愁苦又羞于向人訴說,借用雨打芭蕉的物象來表達內心愁苦之情。聽雨軒周邊種植了荷花、芭蕉、竹子等不同的植物,雨水落在不同的植物上,形成不同的聲音,格外有韻味。園主在此休憩,聽聞雨聲,勾起愁苦之情。
拙政園中隨處都有景外之景,造園者通過運用觀念意象和內心意象等,將客觀的物體與主觀的情感相結合,營造出傳情達意的景觀環境。
(三)“爽借清風明借月,動觀流水靜觀山”的意境美
意境是指境界,將生活和理想相結合所產生的一種境界。中國古代文人對意境的追求,主要是將自然解析后寄托個人情感,從而使觀念得到升華。
蘭雪堂北側有兩座形似云朵的假山,名為綴云峰。明代王心一在《歸園田居記》中這樣描述綴云峰:“蘭雪以西,石磴重疊,皆可布坐。梧桐參差,竹木交蔭,一徑可通聚花橋。東折,諸峰攢翠,下臨幽潤,頗有茂林修竹、流觴曲水之意。自此渡試望橋,曲徑數折,即得綴云峰。”可以看到,綴云峰的“阻隔”使整個空間變得豐富多彩,結合周邊環境更是營造出流觴曲水的意境。在晉代王羲之的《蘭亭集序》中曾表達這樣一幅場景:“此地有崇山峻嶺,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急湍,映帶左右,引以為流觴曲水,列坐其次。”[6]自此,流觴曲水多用來描繪高雅之士相聚于曲折回環的水邊,寫詩做樂、縱情山水的場景。在園中營造流觴曲水的意境,顯示園主人希望結交高雅之士。
位于拙政園最西側的留聽閣,主要景觀是水景和水聲。留聽閣的“留聽”二字主要是取自李商隱的《宿駱氏亭寄懷崔雍崔袞》中的“秋陰不散霜飛晚,留得枯荷聽雨聲”[7]。詩人寄宿之地景色清幽,使人感到凄涼,同時又思念遠在千里之外的他鄉好友,結合所處環境更顯孤獨。留聽閣四周有窗戶,閣前池塘內種滿了荷花。在不同的季節,荷花有不同的形態。到秋季,荷葉開始枯黃敗落,雨落時,園主停留在此處,自己與當年李商隱的境遇竟百般相似,不能不引發感嘆。通過雨聲與殘敗的滿池荷葉,營造凄涼之意境,情景交融。類似意境營造在拙政園中隨處可見,園主人無法施展自己的才情抱負,無奈將一腔熱血藏于這一方小天地之中。在這游園中,園主人可以感受四季之變,領略自然之美,毫無顧忌地將內心情感寄托世間萬物。
(四)“閑尋詩冊應多味,得意魚鳥來相親”的人文美
詩詞作為我國優秀的文學作品,具有傳情達意、營造意境的作用。在寫意園林中,可以通過在亭柱、匾額或墻壁上大量使用詩詞,來對建筑或周邊環境進行寫景狀物,對景觀意境起到升華作用,同時引起游客共鳴。園林中的題刻通常在門頭匾額、廳館楹柱和假山石之上。
拙政園中大量題刻均出自古人詩詞歌賦等。對于拙政園中的倚玉軒,文征明《拙政園圖詠》詩云:“倚楹碧玉萬桿長,更割昆山片玉蒼。”因軒內有石有竹,而古人常把竹喻為玉,故取“倚”“玉”二字為建筑命名。軒內種植的植物和題刻交相呼應,更直觀地體現了軒內的美麗景色。同時,軒內還有其他題刻,如匾額“靜觀自得”,出自北宋程顥《秋日偶成》“萬物靜觀皆自得,四時佳興與人同”。詩人表述世間萬物,無需徒勞傷神,順其自然,靜觀其變,將內心沉寂下來,自能體會自然之趣,別有“淡泊明志,寧靜致遠”的境界。小滄浪出自《楚辭·漁父》:“滄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纓;滄浪之水濁兮,可以濯吾足。”園主將自己比作屈原,以滄浪亭為名,表達了自己不與世俗同流合污之志。
拙政園中留存了大量匾額楹聯,它們不僅僅是藝術佳作,更是園主情緒的表達,是園林與游者之間的“導游”,準確地訴說著景觀的前世今生。這些詩句對聯準確描述了所在地的景觀意象,同時與周邊環境小品相結合,使景觀意境得到升華,是不可多得的藝術珍品,有很高的審美價值[8]。
四、現代寫意園林的啟示
寫意園林作為我國乃至世界園林史上優秀的代表,其美學價值不可言說。藝術美與自然美都是寫意園林的閃光點。
寫意園林的藝術美首先體現在其曲折的歷史沿革方面。作為一件藝術品,園林隨著時代的更替而不斷興衰,其每次荒廢重建都是對時代的寫照,反映不同時期文人雅士的內心世界。同時,園林營造出的獨特的意象、意境都是這一時期文人、畫家、造園者和園主的精神向往和理想追求的反映。文人雅士將自己的思想抱負寄托于園林,在這一方小天地間尋求生命真諦。
寫意園林中通過運用特殊的造園手法將空間結構豐富,在小的空間環境中營造出天地萬物。文人、畫家、造園者一邊繼承著、選擇著傳統的園林景觀營建形式,一邊表達著自身園林山水喜好,他們發揮創作才能,在繼承中創新,使其園林景觀千變萬化,具有個人化的風格。
拙政園的主人王獻臣還鄉,最初在設計園林時,為了避世出塵,希望能置身在自己想象的世外桃源之中。在園林建造時,他融入了大量的個人情感,在園中多處使用荷花、竹、梅等植物表述內心不與世俗同流合污的氣節,同時通過對園內景觀的營造,在尊重自然的前提下,達到“源于自然,高于自然”的境界。園中的景觀營造不單單是造園者或園主的情感寄托,更展現了對自然萬物的熱愛,達到一種精神境界的超脫。
參考文獻:
[1]高英英.中國古典文人寫意園的審美追求與審美特征研究[D].濟南:山東大學,2012.
[2]陳曦.寫意園林:中國古典園林藝術對于“寫意”手法的運用[J].科學咨詢(科技·管理),2014(2):41-42.
[3]于清淼.兩宋園林美學比較研究[D].哈爾濱:黑龍江大學,2021.
[4]郝盼盼.中國“天人合一”自然生態觀及其現代價值[J].現代交際,2020(12):225-226.
[5]王守富,何利華.蘇州拙政園歷史沿革與分期考據[J].廣東園林,2021(1):42-45.
[6]周心慧,鄒曉棣,桑思奮.中外典故大詞典[M].北京:科學出版社,1989:383.
[7]陳永正.李商隱詩選譯[M].成都:巴蜀書社,1991:13-14.
[8]曹林娣.略論蘇州園林的文人品題[J].鐵道師院學報,1992(1):39-45.
作者簡介:
薛寧,碩士,黃河交通學院藝術設計系教師。研究方向:風景園林、藝術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