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18年以來,全國各級融媒體機構建設經歷了組織改革、基礎建設、機制探索,并逐漸邁向了質效融合、服務融通。習近平總書記2019年1月25日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體學習時提出“四全”媒體的新概念,為推動媒體融合發(fā)展、建設全媒體體系指明了發(fā)展方向。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加強全媒體傳播體系建設,塑造主流輿論新格局。這是黨中央作出的重大決策部署,也是新發(fā)展階段的必然要求,更是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融媒體中心必須抓緊做好的一項緊迫工作。重慶市縣級融媒體中心不斷拓展職能和功能,不斷鞏固和壯大基層主流輿論陣地,逐步實現了從單向傳播向多元互動的延伸,但也因各種因素導致發(fā)展不平衡。
本研究采用資料分析、電話訪談等方式,以《合川日報》減刊事件為切入點,就重慶市縣級融媒體中心全媒體體系建設發(fā)展現狀、存在的問題、建設路徑等方面展開探討,以期為縣級融媒體中心加強全媒體體系建設,推動媒體深度融合發(fā)展提供經驗借鑒。
關鍵詞:全媒體傳播體系;融媒體中心建設;媒體深度融合;主流輿論新格局;全媒體人才
中圖分類號:G206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8883(2023)14-0101-03
2023年3月24日,重慶市合川區(qū)融媒體中心召開“《合川日報》調刊讀者代表座談會”,擬將該報由周五刊調整為周三刊。
《合川日報》創(chuàng)刊已有30余年,十多年來一直被評為重慶市優(yōu)秀區(qū)縣報,在重慶市區(qū)縣報年度核驗工作(2022年為全市區(qū)縣報綜合質量檢查)中排名始終保持在前7名。為何要減刊?
2022年,重慶市有40家區(qū)縣報參與“重慶市新聞出版局關于開展2022年度全市區(qū)縣報綜合質量檢查”。這40家區(qū)縣報包括:區(qū)縣黨委主管主辦的公開報紙(如《酉陽報》),區(qū)縣黨委、政府主管主辦的報型連續(xù)性內部資料,兼具區(qū)縣黨報性質的區(qū)域性城市類公開報紙(如《巴渝都市報》《武陵都市報》《三峽都市報》《萬州時報》《渝西都市報》《新渝報》)。筆者借助互聯(lián)網對這40家區(qū)縣報的出刊情況進行了統(tǒng)計。結果顯示,包括《九龍報》《璧山報》《北碚報》《南川日報》在內的24家區(qū)縣報每周僅出刊2期或3期,約占總數的60%。近年來,隨著縣級融媒體中心建設的深入推進,不少區(qū)縣報紛紛選擇減刊,如《忠州日報》《江津日報》《合川日報》等。可見,減刊已經成為黨報改革的重要
舉措[1]。
(一)全媒體體系形成,輿論引導功能進一步提升
為不斷鞏固和壯大基層主流輿論陣地[2],不斷走向“融媒”,步入“智媒”,重慶市縣級融媒體中心大部分都已建立一個中心、多個平臺的“中央廚房”架構,打造集中、高效的傳播生產體系和鏈條[3]。如潼南區(qū)融媒體中心,依托“中央廚房”,形成了一體策劃、一次采集、多種生成、多元傳播的新傳播格局。
重慶市各區(qū)縣通過全媒體傳播平臺,依托本地資源,大膽開拓創(chuàng)新,增強新聞輿論工作的針對性和時效性,切實提高了新聞輿“四力”[4]。
(二)“新聞+”功能不斷延伸,服務功能進一步增強
重慶市各區(qū)縣不斷探索融媒體中心在內容生產和助力區(qū)縣發(fā)展方面的路徑,建立了“新聞+政務/服務/商務”的運營模式[5]。如綦江區(qū)融媒體中心打造的“千里智慧融媒創(chuàng)新創(chuàng)業(yè)孵化基地”,突出“新聞+創(chuàng)新創(chuàng)業(yè)”的個性,構建起“媒體+政務+產業(yè)+教學+孵化”的發(fā)展新格局,進而打造“可交流、可培訓、可就業(yè)、可創(chuàng)業(yè)”的持續(xù)發(fā)展生態(tài);江津區(qū)融媒體中心除了與中央級、市級媒體等做好鏈接,與轄區(qū)部門單位、鎮(zhèn)街、企業(yè)等共享資源,還與其他縣級融媒體中心建立長期合作關系,實現互利共贏[6]。
現階段,重慶市縣級融媒體中心的服務功能主要有政務、黨建、民生、教育、文化、交通、企業(yè)、增值服務等。部分縣級融媒體中心客戶端已經具備便民查詢、便民支付、氣象服務、問診掛號、學區(qū)查詢等功能。如潼南區(qū)融媒體中心的掌心潼南客戶端,其服務功能就涉及醫(yī)療門診掛號、外賣點餐、生活電費繳費等。除此之外,市民還可以通過掌心潼南鏈接渝快保、渝快辦、網上公安等。一些縣級融媒體中心的平臺還具有社交服務功能,多種互動功能進一步增強了用戶黏性。
(三)全媒型人才不斷增加,人才優(yōu)勢進一步凸顯
重慶市各縣級融媒體中心通過開辦培訓班等舉措,幫助傳統(tǒng)媒體存量人才轉型。有了人才的支撐,重慶市各縣級融媒體中心生產的新聞產品不僅獲得了受眾的肯定,而且得到了權威部門的認可。如2022年,巫溪縣融媒體中心聯(lián)合中央廣播電視總臺重慶總站創(chuàng)作的新聞專題《重返陡崖:昔日光頭山今朝綠滿坡》,榮獲第三十二屆中國新聞獎三等獎[7]。
(一)媒體深度融合力度不足
部分縣級融媒體中心的融合力度不足,僅是將傳統(tǒng)媒體和新媒體做簡單加法,盡管建構了新媒體矩陣,但傳統(tǒng)媒體與新媒體平臺實則各自為營[8]108,離加快推進媒體深度融合發(fā)展的要求還有很大差距[8]108。如某區(qū)融媒體中心內部壁壘尚未完全打通,雖僅設有一個采訪部門,但采訪人員仍劃分紙媒記者、電視記者等,雖然這些記者中也有嘗試既拍攝又采寫的,但是工作仍有所側重。
并且,部分縣級融媒體中心雖開設了大量新媒體賬號、平臺,但新聞內容生產跟不上發(fā)展速度,原創(chuàng)內容缺乏,要么摘編紙媒內容[8]108,要么轉發(fā)電視臺視頻,要么轉載其他媒體的稿件、視頻、海報等。
(二)影響范圍和能力有限
一是有些縣級融媒體中心雖聯(lián)動了轄區(qū)內的部分職能部門,在所屬平臺接入政務辦理入口等,但在生活類服務方面未能深入,服務的廣度和深度有限。加之縣級融媒體中心傳播的內容大多是工作動態(tài)性或總結性的內容,可讀性強、貼近民生的內容少,難以吸引受眾關注[9]。
二是許多縣級融媒體中心平臺數字化程度低,服務水平有限,互動性弱、體驗感差。部分縣級融媒體中心受制于地方財政困難[10],所屬平臺的數字化、智能化水平低,用戶“看一眼就劃走”的現象成為常態(tài),難以穩(wěn)定用戶。
三是許多縣級融媒體中心的傳播平臺未能有效對接地區(qū)數字化建設、智慧城市建設。
四是受體制機制限制,大多數縣級融媒體中心無法開展經營活動,有的雖然創(chuàng)辦了可以開展經營業(yè)務的企業(yè),但大部分經營業(yè)務仍集中在宣傳推廣、影視制作等方面,沒有把已有的傳播平臺資源與區(qū)域優(yōu)質產業(yè)資源有效結合。
五是許多縣級融媒體中心雖構建了全媒體宣傳矩陣,但生產力、競爭力均不足。
(三)先進技術和技術人才緊缺
先進技術緊缺。重慶市縣級融媒體中心大部分是一、二類公益性事業(yè)單位,在采購先進設備、引進先進技術方面受到限制。緊缺的先進技術有AR/VR應用技術、人工智能、大數據分析、智能算法、5G+技術、3D動畫、云計算、物聯(lián)網、區(qū)塊鏈等。
全媒型技術人才緊缺。重慶市各縣級融媒體中心成員大多由原區(qū)縣屬媒體內部人員整合,整體年齡偏大,文化程度較低,非專業(yè)、非在編人員多。加上人才離職、其他媒體機構高薪“挖人”等原因造成的人才流失嚴重,加劇了縣級融媒體中心人才緊缺的情況。具體缺的是既專又能的全媒體復合型人才,如平臺建設和運維、數字開發(fā)、產品設計、市場經營、活動策劃動漫制作等人才。
(四)傳播內容同質化
以某區(qū)融媒體中心為例,該中心不僅擁有多個第三方平臺賬號,還入駐了央媒、市媒平臺矩陣號。但瀏覽該中心2023年6月1日至6月15日的微信公眾號推文可以發(fā)現,該中心微信公眾號一周推送文章89篇次,內容多為國家政策、地方新聞、科普教育等,其中原創(chuàng)推文不足半數,并且這些內容在其擁有的其他多個平臺大量重復刊發(fā)。
(五)上級主流媒體和自媒體的沖擊
在“人人都是自媒體”的時代,受機制體制限制,黨媒在時效性等方面不占優(yōu)勢,上級主流媒體搶發(fā)新聞,自媒體蹭熱點時有發(fā)生。另外,一些部門、鎮(zhèn)街擁有自己運營的媒體平臺,有些內容會選擇在自有平臺上首發(fā);有些區(qū)縣為了擴大宣傳效果,會選擇在自媒體上推送部分內容等。這些都使得縣級融媒體中心的創(chuàng)收渠道越來越窄。
(六)“造血”功能不足
重慶市縣級融媒體中心經費主要來源于政府撥款,由于地域空間有限、市場驅動能力不足等,導致其“造血”功能嚴重不足。
(一)以政策支持為保證
要高度重視縣級融媒體中心建設,爭取區(qū)縣黨委、政府支持,有針對性地出臺指導方案、扶持政策、資金支持,舉多方之力助力縣級融媒體中心建設。
(二)以創(chuàng)新機制為保障
創(chuàng)新機制體制,打破內部壁壘,重塑內容生產流程,促進各種報道資源充分共享、媒體互聯(lián)互通、服務互相支撐,采編、運營團結一致、靈活組合、協(xié)同運作,切實提高工作效率、作品質量和傳播效果。
(三)以內容建設為根本
一是立足本地。要以內容建設為根本[11],扎根本土,不斷提升宣傳報道的質和效,圍繞轄區(qū)黨政中心工作,推出政府關心、社會關注、群眾關切的精品力作。
二是關注受眾需求。以受眾需求為導向,提高內容生產的精準度,進一步增強受眾黏性。
三是“媒體+技術”。積極探索新型傳播平臺作品形式,擴大宣傳面;充分發(fā)揮“新聞+政務/服務/商務”的整合力量,聚合自有流量和平臺流量,通過多渠道的融合共生,實現傳播運營增質增效[12];用好AI等先進技術,讓媒體傳播更智能。
(四)以人才培養(yǎng)為基礎
不斷完善選人、育人、用人機制。選用育留人才時,敢于打破體制壁壘,大膽選用技術型人才,建設高水平人才隊伍[13];拓寬人才引進渠道,通過多種方式引進并用好人才;完善正向激勵機制,解決同工不同酬的問題;挖掘儲量人才潛力,通過激勵政策、晉升提拔等方式激勵更多青年人才轉型。
(五)以先進技術為支撐
為全媒體矩陣植入技術基因,把技術優(yōu)勢轉化為傳播優(yōu)勢。搶占傳播制高點,需加速新技術的應用與創(chuàng)新,需將AR/VR、人工智能、大數據分析、智能算法、5G+技術、3D動畫等先進技術運用到新聞生產與傳播的各個環(huán)節(jié)。
(六)增強“造血”功能
資金支持不足也是制約縣級融媒體中心建設的因素之一[14]。縣級融媒體中心需要“財政‘輸血+自身‘造血”。一方面,需要財政資金保證縣級融媒體中心的基本運轉;另一方面,縣級融媒體中心自身也應不斷增強“造血”功能,通過市場化運營實現變現。
重慶市區(qū)縣黨報的改革為縣級融媒體中心加強全媒體體系建設,推動媒體深度融合發(fā)展提供了經驗借鑒。研究發(fā)現,當前重慶市各縣級融媒體中心在構建全媒體傳播體系的過程中還有很多體制機制問題亟待破解。縣級融媒體中心要在黨的領導下,加強全媒體體系建設,講好故事、傳播好聲音,切實實現引導群眾、服務群眾的目標。
參考文獻:
[1] 張國鵬.推進媒體深度融合 唱響新時代最強音[J].城市黨報研究,2019(8):1.
[2] 陳珊.基于互適模型的文化云平臺運行體系構建:以“重慶群眾文化云”為例[J].重慶文理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22,41(5):100-115.
[3] 胡正榮,黃楚新,吳信訓.新媒體藍皮書:中國新媒體發(fā)展報告(2022)[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22:2-27.
[4] 滿昌學.堅持守正創(chuàng)新 努力提高新聞輿論傳播力引導力影響力公信力[J].中國廣播電視學刊,2022(1):25-27.
[5] 郭全中,張金熠.媒體深度融合的“新聞+”運營模式分析[J].青年記者,2023(11):17-19.
[6] 周煜媛.在真融真改中推進媒體深度融合:專訪重慶市江津區(qū)融媒體中心黨委書記、主任羅玉江[J].中國廣播影視,2021(16):46-49.
[7] 梁楠.第32屆中國新聞獎、第17屆長江韜奮獎評選結果公示[J].新聞文化建設,2022(19):2.
[8] 郭文劍.地市級媒體深度融合的“六合”策略[J].中國地市報人,2021(11):108-109.
[9] 唐中祥.建設新型主流媒體打造新時代重要傳播窗口:浙江日報報業(yè)集團關于加快推進媒體深度融合發(fā)展的思考[J].中國記者,2021(1):30-34.
[10] 吳煒華,李超鵬.共振、交融、認同:基于建黨百年主題融媒體報道的經驗描述與案例爬梳[J].中國新聞傳播研究,2022(1):141-150.
[11] 楊馳原,魯艷敏,左志新,等.我國地市級媒體深度融合發(fā)展研究報告 [J].傳媒,2022(22):9-15.
[12] 姚銀松.縣級融媒體中心突圍“下半場”的路徑與方法探析[J].新聞研究導刊,2023,14(2):154-157.
[13] 覃進,劉紫榮,秦明瑛.全媒體傳播體系建設的重要力量:新時代我國地市黨報輿論傳播陣地建設分析[J].傳媒,2021(22):41-43,45.
[14] 胡錦輝.縣級融媒體中心建設的探究:以藍田縣融媒體中心建設為例[J].今傳媒,2019(10):88-89.
作者簡介 陽琴,記者,研究方向:全媒體體系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