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電視劇是電視媒體發展過程中產生的文化產品,在電視媒體衍生的眾多文化產品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巨大的影響力,也是目前各電視臺提升經濟效益的重要渠道之一。相比發達國家,我國的電視劇產業起步較晚,發展水平較低,但由于人口基數大,觀眾眾多且受眾群體穩定,經過改革開放40余年來的發展,我國的電視劇事業取得了巨大的進步和成就。每年的電視劇制作數量和質量顯著提升。作為電視媒體的主要產品之一,電視連續劇具有傳遞信息、凝聚力量、鼓舞人心、教化受眾的重要作用。作為我國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重要途徑之一,電視劇應強化價值引領,傳播主流價值觀,堅持真善美,弘揚主旋律,傳播中華美學精神,為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發揮應有的作用。同時,美學精神的融入、真善美情感的賦能也有利于提升電視劇的質量,豐富電視劇的人文情懷,推動電視劇的發展。文章采用文獻分析法,分析中華美學精神對我國電視劇健康發展的重要作用,并從三個方面分析電視劇傳播中華美學精神的路徑和方法,得出結論:電視劇要想實現可持續發展, 必須注重中華美學精神的重構,提高藝術創新力,發揮藝術表現力,弘揚并呈現中華美學精神,實現電視藝術的多元化。
關鍵詞:電視?。恢腥A美學精神;藝術創新;藝術表現;藝術多元
中圖分類號:J905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8883(2023)14-0246-03
電視劇是電視傳媒發展的必然產物,也是電視藝術的集大成者,電視劇融合了文學、戲劇、表演、美術、音樂、舞蹈等多種藝術形式,一直以來都深受受眾的支持和喜愛。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電視劇產業快速發展,每年的電視劇數量顯著增加,質量也獲得了巨大進步。但近年來,由于新媒體的迅速崛起和生活節奏的加快,我國的電視劇產業發展放緩。
2022年2月28日,國家統計局發布了《2021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該公報顯示,2021年我國共生產電視劇194部6736集,和2020年相比,減少了8部740集,結合2019年數據,我國電視劇生產無論是從部數來看還是從集數來看,都呈現出連續下降態勢[1]。
不少業內人士表示,目前國內許多電視劇情節老套,缺乏應有的內涵支撐,無法為受眾提供別樣體驗和觀感。電視劇作為大眾喜聞樂見的藝術形式,應堅持正確的價值導向,以中華美學精神的呈現為其根本價值訴求。但在全球化語境下的文化轉向中,在消費主義和大眾文化的雙重裹挾下,在后現代主義思潮的消解下,當代電視劇存在中華美學精神缺失的問題,這對電視劇的長久持續健康發展造成了不利影響[2]。
面對缺乏美學內核的現實問題,電視劇要想實現突圍創新,必須注重中華美學精神的呈現與弘揚,不斷提高藝術創新力與想象力,不斷提升審美精神境界,并在價值導向、趣味引領、風尚指導方面,彰顯更加崇高而詩意的境界,實現中華美學精神的藝術呈現與文本建構,以確保自身的可持續發展。
一些電視劇為追求經濟效益最大化,通常會對歷史和歷史人物進行虛構處理來強化沖突,人為制造焦點以賺取市場收益,臉譜化、程式化的歷史人物并不少見[3]。
無論是《穿越時空的愛戀》《鐵齒銅牙紀曉嵐》,還是《甄嬛傳》等,許多看似完美的劇情設計與人物形象,都是未經歷史考究的臆想。商業化時代,娛樂元素被無限放大,歷史與歷史人物成了消費對象,對歷史的尊重變成了空喊的口號。另外,虛構歷史、移花接木、朝代混亂等問題也是歷史劇的常見問題,許多常識性錯誤頻現,嚴重拉低了歷史劇的整體質量,使其受到了廣大受眾的質疑與詬病。一些創作主體為了迎合受眾低俗的趣味甚至胡編亂造,導致價值理念、審美精神扭曲變形[4]。以電視劇《王的女人》為例,原本嚴肅的楚漢之爭,卻變成了項羽心系呂后、虞姬無情插足的雷人戲碼。
泛娛樂化時代,影視創作中這種歪曲歷史、粗制濫造的現象非常普遍,成了當代電視劇缺失中華美學精神的一大表現。
從本質上來說,電視劇中的中華美學精神最終要通過藝術創造得以實現。創造力其實就是一種主觀能動性,電視劇的導演或編劇,將中華美學的精神內核完美地融入劇中,將中華美學的精神傳遞給受眾,并通過對受眾的主觀思想的影響來改變受眾的社會認知和社會行為[5]。
另外,電視劇對中華美學精神的大力弘揚,能提升電視劇的深度,增強電視劇的藝術感染力,能促進電視劇的全面創新,實現傳統與現代共融、藝術與審美兼具的目標。
中華美學精神為電視劇創作提供了精神補充和有益啟示,那就是電視劇的藝術創作是一種主觀性較強的創造性勞動,要貼近生活,也要高于生活,反映生活而引領生活[6]。
同時,電視劇創作主體必須處理好藝術真實和生活真實的關系,要明確生活真實是藝術創作的根本前提,而藝術真實是對生活真實的高度提煉與深刻反映。以真實生活為材料的藝術形態最接地氣、最具生命活力,否則就是徒有其表的花架子,毫無美學價值可言。因此,當代電視劇創作必須立足真實生活,以確保中華美學精神的內蘊,提高藝術創新力[7]。
2016年熱播劇《海棠依舊》作為重大歷史題材電視劇,將選題范圍縮短在周恩來建國后到逝世這段風云變幻的時期,不僅彰顯了周恩來偉大崇高的一面,而且從平民化視角出發,真實呈現了其日常生活,相比于以往的一味贊揚與拔高,這種處理方式更為貼切,能夠使劇集深入人心。可以說,《海棠依舊》站在人文關懷角度塑造周恩來總理,在弘揚中華美學精神的同時,贏得了受眾的廣泛認同與喜愛,真正實現了收視與口碑的雙贏。
近年來,家庭倫理劇得到了良好發展,許多優秀作品贏得了受眾的廣泛認可與肯定。但也有部分電視劇存在倫理失范、趣味庸俗的問題,陷于妯娌紛爭、婆媳不睦、夫妻打斗之類的瑣事中,最終導致了價值內涵的缺失、審美訴求的淡化,很容易讓受眾對藝術產生不認可、不信任的態度,這不利于電視劇行業的長久發展[8]。
例如,電視劇《人到四十》的主人公精神科醫生梁國輝被確診癌癥,一直暗戀他的學生大膽表白,而妻子為了他辛勞奔走,但最后發現梁國輝被誤診了。這使得情節突然扭轉,所有的矛盾被推到前臺,整個故事毫無思想深度,造成了生活與藝術雙重邏輯的偽善??梢哉f,這種倫理失范現象,反映了娛樂至死的不良消費主義傾向,是對主流價值觀的一種玷污與消解,甚至會帶來負面的心理誘導,產生嚴重的負面效應。
現代影視技術的成熟,以及藝術思維的開放,為發揮藝術表現力創造了有利條件,讓影視人物及文本敘事得以打破時空限制[9],肆意馳騁在藝術與審美的國度。中華美學精神的完美呈現,讓受眾的精神思想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愉悅和超脫。
影視藝術是利用光線、色彩、鏡頭、影像等符號搭建世界的藝術,能夠采用超現實敘事手法虛構一個全新的世界,并借此表達真假、美丑、善惡等價值觀,以達到宣泄受眾情緒、傳達崇高理想的目的[10]。同時,影視藝術通過典型的隱喻性和置換變形手法,讓英雄形象及精神內涵在不同的時代語境下得到完美呈現。
因此,在電視劇創作實踐中,要學會在藝術中全面呈現中華美學精神,深刻反映中華民族精神,探尋一條獨具中國特色的,集藝術、審美、娛樂于一體的電視劇發展之路[11]。電視劇創作主體必須大膽創新與實踐,充分發揮電視劇的藝術表現力,讓中華民族的優良品德與自強精神得到全面而深刻的呈現,從而推動電視劇可持續發展。
近年來,后宮題材的電視劇井噴式發展,《美人心計》《步步驚心》《甄嬛傳》《傾世皇妃》等紛紛出現在熒幕上。
但從本質上來講,這些后宮戲都進行了虛構創作,充滿了荒誕不經、爾虞我詐、血腥殘殺的情節,宣傳的是權謀至上、你死我活的生存法則[12]。這種角色架空、自戀矯情的主題設計,以及悲觀色彩濃厚的敘事,很容易帶來負面的社會效應。
以爆火的《甄嬛傳》為例,劇中的人腹黑化,為了達成目的不擇手段和鉤心斗角,這種精神價值的呈現與傳達,將會造成怎樣的社會影響,值得人們警覺與思考[13]。
整體而言,近年來國產電視劇在多元化呈現方面取得了顯著進步:既有熱門偶像劇出現,又有精品都市劇刷屏;既有《瑯琊榜》《偽裝者》這種收視口碑齊飛的精品大劇,又有《花千骨》《羋月傳》《歡樂頌》這種臺網收視同飆的爆款大劇。
可以說,中華美學精神不僅具有濃郁的詩性色彩,而且洋溢著獨特的生命本色,能夠呈現出符合民族個性與生命律動的精神根基[14]。
而電視劇作為獨特的藝術形態,其宗旨并非單純地呈現事物之美以達到娛人效果,還要讓受眾在藝術體驗中感悟生命真諦,其所蘊含的精神美、信仰美和心靈美,不僅是中華傳統美學的精髓,而且是民族精神的內核[15]。
從藝術學來看,電視劇藝術也屬于一種具有獨特價值的精神產品。電視劇作為具有廣泛社會影響力的文化產品,必須承擔自身的社會責任,要積極弘揚主旋律,傳遞正能量,將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文化、美學理念和精神內核通過電視劇這一藝術形式呈現出來[16]。不管是主旋律電視劇還是商業化電視劇,無論是悲劇、喜劇還是正劇,都要對中華美學精神有所反映。
所以,影視工作者要學會借力中華美學精神,推進電視劇藝術多元化呈現,進而創作出思想性和娛樂性高度統一的優秀作品,打造百花齊放、多元開放的電視劇發展格局[17]。
當然,在電視劇藝術中構建中華美學精神及其價值觀,并非將反映中華美學精神作為唯一創作標準[18],也并非將商業化作品上升到主旋律的地步,而是要讓反映中華美學精神的電視劇作品占據主要地位,并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滲透于所有作品創作,讓蘊含中華民族精神內涵的商業化電視劇得到健康發展,那么屆時自然會形成百花齊放、多元開放的發展局面。所以,以中華美學精神為杠桿,撬動當代電視劇藝術的多元化呈現與發展,探索和諧統一、科學規范、兼容并包的電視劇創作之路,是電視劇提高藝術性,做好中華美學精神重構,實現自身社會責任的重要舉措和健康發展的必由之路。
中華美學精神是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為根基的生命哲學中那些具有獨特藝術價值的思想理念,是一種具有深厚審美內涵的生命精神。生生不息的精神追求、美善相濟的精神價值和真善美的精神統會,是中華美學精神的核心范疇。
總而言之,電視劇要想實現可持續發展,必須注重中華美學精神的重構,不僅要弘揚中華美學精神,提高藝術創新力,而且要呈現中華美學精神,發揮藝術表現力,同時要借力中華美學精神,實現藝術多元化。只有如此,才能提升當代電視劇的人文品格,賦予其時代活力與思想靈魂,使其保持長久發展的動力。
參考文獻:
[1] 陳剛,樂音.黨的十八大以來重大革命歷史題材電視劇領袖人物表演塑造的新發展[J].當代電視,2022(11):9-16,36.
[2] 邵將,戴清.革命新史詩的青春化探索:論近年重大革命歷史題材電視劇創作[J].東岳論叢,2022(9):28-37.
[3] 張幾凡,孫媛.重大主題電視劇的內容生產策略:以電視劇《覺醒年代》為例[J].四川戲劇,2022(3):95-97.
[4] 馬梅,尚文.從“完美”到“豐實”:中國電視劇的共產黨員形象塑造演變[J].當代電視,2021(10):38-47.
[5] 賀艷,余金紅.《麓山之歌》:工業題材劇的人物形塑與敘事創新[J].中國電視,2022(12):17-21.
[6] 張智華.新中國電視劇發展脈絡、主要特點與價值取向[J].戲劇(中央戲劇學院學報),2021(3):32-43.
[7] 吳格爾.工業敘事的重塑:電視劇《麓山之歌》的創新意義[J].電視研究,2022(12):111-114.
[8] 尹鴻,宋欣欣.新主流電視劇高質量發展之路:中央廣播電視總臺《2022年中國電視劇發展報告(白皮書)》述評[J].電視研究,2022(5):94-98.
[9] 王一川.歷史大變局滋生的新美質:近五年中國電視劇美感構型簡析[J].當代電視,2023(5):4-11.
[10] 吳鷹.工業題材電視劇的奮斗抒寫與工匠精神淬煉:評電視劇《麓山之歌》[J].當代電視,2022(12):23-27.
[11] 李若溪.是枝裕和的電影美學風格:以電影《無人知曉》為例[J].戲劇之家,2022(5):158-160.
[12] 趙軍偉,張露瑩.虛實互嵌·史詩形態·意涵建構:《跨過鴨綠江》的美學風格解讀[J].電影文學,2021(19):136-138.
[13] 李新,劉純成.觀者視域下主旋律電視劇“破圈”現象分析:從電視劇《人世間》談起[J].人文天下,2022(10):43-47.
[14] 張智華,段文婷.論中國都市職業劇的價值取向與藝術創新:以電視劇《安家》為例[J].當代電視,2020(5):8-10,25.
[15] 高吉全,劉翼.藝術創新與川劇個性堅守的均衡:淺論當代川劇導演應具備的綜合素質[J].戲劇之家,2020(14):9-10.
[16] 周峰.形象重塑·史戲相洽·現實反思:《天下長河》的藝術創新與價值引領[J].北方傳媒研究,2023(2):24-29.
[17] 王騰飛,張懿慧,丁友東.數字逆齡:《愛爾蘭人》面部捕捉技術與藝術創新[J].現代電影技術,2022(7):39-43.
[18] 胡輝.新世紀以來中國電視劇“宏大敘事”的“重構”意義與路徑[J].河北青年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21(6):107-112.
作者簡介 林樂章,研究方向:傳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