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春暉
深圳市城際聯盟城市規劃設計有限公司 廣東 深圳 518000
在我們國家社會經濟飛速發展的時代背景之下,城鄉規劃已成為發展中的重要話題。實現合理的城鄉規劃,對社會的和諧穩定發展具有重要作用。我們國家深入推進以人為核心的新型城鎮化戰略,十年來取得諸多成就,發展水平穩步提升,城市空間布局持續優化,城鄉規劃、建設和治理水平明顯提高,城鄉面貌煥然一新[1]。但是由于城鄉規劃工作較為復雜,部分地區仍存在一定的問題,為了實現可持續人居環境,還需要進一步提高城鄉規劃水平。鑒于此,本篇文章就對城鄉規劃過程中可持續人居環境實現路徑進行了簡單的探究,希望通過本文的闡述與探究可以為相關工作人員以及探究人員提供一些理論性的借鑒與參考。
隨著社會發展速度不斷加快,可持續發展理念已經深入到社會各個層面,對社會發展有深遠的影響,并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設。環境是人類賴以生存的基本條件,是尋求人與環境和諧發展、感知生命價值的重要保證。在城鄉規劃建設中,要把可持續人居環境作為重要內容,使城鄉發展最大限度地滿足人們對居住空間的需求。現階段,城鄉規劃管理工作十分關注可持續人居環境的創建,并在逐步完善規劃標準、方法、內容等,以形成新型城鎮化發展態勢。在城鄉規劃建設中,可持續人居環境可以使城市和鄉村的整體發展趨勢得到充分體現,從而使城鄉空間得到合理配置,資源利用率最大化[2]。我國在城鄉人居環境建設上開展了積極的探索,已初步建立了發展機制,目的在于打造集約化生態空間,實現可持續發展戰略。可持續人居環境具有公益性質,必須充分貫徹可持續發展、綠色生態、協同共生的理念,以建立符合人們需求的空間。
某些地區經濟水準比較落后,久而久之不利于當地人的發展,堅持創造可持續的人居環境,可以體現出地區特色。彰顯地區文化魅力的同時,也可以得到額外的收獲,進而提升當地的經濟發展水準。比方說在可持續發展的理念下,建造一些符合當地特色的民居,既可以有效改善當地人的生活,還可以打造豐富多彩的旅游景點。
盲目追求經濟發展的腳步,忽視了對自然環境的保護,讓人類嘗到了惡果。在這種情況下,必須要創造可持續人居環境,創造這種環境的優勢非常明顯,秉承著可持續發展的理念,整改過程非常重視對環境的保護。在不破壞生態環境的基礎上,改善人們的居住現狀,能推動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人類生活的地方生態系統平衡,自然環境美好,完全符合可持續發展的理念。
在實際開展城鄉規劃工作的過程當中,直接會對其工作造成不利影響的一個因素就是制度體系內容,在一些地區已有的城鄉規劃體系當中,盡管可以把農村范圍中將來發展進行規劃,其中包含體系制度內。然而在實際開展城鄉建設工作的過程當中,部分農村范圍的規劃工作相對較慢,甚至部分地區的基本設施工作出現形同虛設的問題。在此種城鄉規劃體系當中,部分城市鄉村建設仍舊處在失衡的狀態,相關工作人員很難采取統一標準,建構各類基礎設施,最后就會對人居環境的舒適情況帶來極為不利的影響。
城市鄉村規劃工作開展期間,發生過于重視城鎮規劃而忽視鄉村規劃的問題,有關政府會把非常多的財務資金花費在城鎮基礎設施建設當中,導致城市發展速度跟鄉村發展速度出現失衡問題,造成很多農村居住人口大量涌入到城市區域尋找更多就業機會,將城市人居環境的復雜性提高,導致很多農村區域出現閑置空房的問題。目前對于城市鄉村規劃工作,一些地方也已經建立了很多個試點村,然而由于受到地形條件,自然因素等各項因素影響,各個村落之間出現上大的差距,部分景色很好且適合開發旅游業的鄉村區域,鄉村建設速度很快,基礎設施比較完善;部分地形條件很復雜的鄉村區域,很多年輕人逐漸向城市地區發展,基礎設施比較弱,人居環境很差。
由于當今城市經濟的飛速發展,為人們提供非常多的就業機會。帶動了部分區域內人們經濟收入水平,有非常多居民也獲得一些閑置資金,可以蓋新房買新車。然而,在實際開展城市鄉村規劃工作的過程當中,交通設施的建設工作卻缺少預見性,造成城市交通受到阻礙,對人們日常出行帶來極為不利的影響,致使人居環境舒適度愈來愈低。與一些城市地區相對比,鄉村區域的交通壓力非常小,然而一些鄉村道路有非常多交叉口沒有設置人行道以及紅綠燈等等設施設備,與此同時鄉村區域的居民群眾缺少交通安全意識,造成鄉村區域的道路交叉路口常常會發生一些交通事故,對其人居環境造成極為不利的影響。
海綿城市作為近年來新興的一種可持續人居環境建設概念,其強調模擬海綿的水資源存儲釋放原理,通過合理的城市規劃,對城市區域內的水資源進行合理的管理。簡單來說,可以將此概念闡釋為,立足于可持續發展理念,構建水生態基礎設施,并結合多樣化的配套技術,塑造一個雨水系統,讓城市像海綿一樣,可以吸收、存儲、凈化雨水,然后在有需要時加以利用,在水資源利用層面上,實現可持續城市人居環境的建設[3]。基于此,在城鄉規劃過程中,可以確立一個海綿城市規劃思路,以順利打造出一個可持續的人居環境。在此過程中,需建立四個主要的水滲濾系統,即屋頂雨水收集系統、車行道雨水滲濾系統、人行道與廣場雨水滲濾系統、綠地雨水滲濾系統,以形成一個雨水收集、存儲、凈化、釋放利用體系,塑造海綿城市功能。在海綿城市規劃思路中,需為屋面建設蓄水設施與落水管,利用屋面匯水收集雨水,并借助落水管將雨水導入蓄水設施中備用,同時,用透水混凝土等透水材料,構建車行道路面、人行道與廣場,使雨水得以經由透水材料,流入地下的蓄水設施中,達到雨水收集的效果,而且也有助于緩解城市熱島效應。此外,還要將綠化景觀構建成坡地的形式,讓雨水經過此處時,形成跌水景觀,再進入地下蓄水池中,最后將蓄水池中的水用于路面沖洗、灌溉綠化等,實現城市人居水環境的可持續運作。
生態城市的直接定義可以被闡釋為,可以實現能源必需品需求最小化、排放最低化的城市。而此類城市的標志性特征在于,高達100%的綠色建筑標準通過率,也就是說,城市區域內所有的建筑都需要符合綠色建筑標準。由此可見,生態城市這一系統性的城市規劃理念、思路,全面貫徹了可持續發展原則,可以作為可持續人居環境建設的方向。對此,在可持續人居環境的建設過程當中,可以基于生態城市,建構相對應的人居環境規劃思路,以提高城鄉的可持續發展水平[4]。在生態城市規劃思路建構中,可以考慮應用5G通信技術,結合智能化手段,在原有城市設施的基礎之上進行改造規劃,以有效控制能源的耗費以及廢物排放量,逐漸達到生態城市的標準,例如:在停車場的規劃中,設置感應裝置,以及配套的通信網絡,使得停車場的位置、車位情況,可以通過5G技術以及通信承載網絡,傳輸給車輛駕駛員,然后駕駛員即可借助導航規劃停車路線,由此減少停車位尋找過程中造成的交通擁堵等等問題,降低車輛的排放與能耗,為可持續人居環境建設提供助力。
現階段,對低碳社區的定義通常分為多個角度,缺乏直接性的定義,但從本質上來說,低碳社區即CO2排放量少的社區,其在可持續原則踐行上的主要作用在于,緩解、控制溫室效應,改善城鄉社區人居環境。基于此,在可持續人居環境建設中,可以考慮從多角度入手,對CO2的排放進行控制,構建出低碳社區規劃思路,以積極踐行可持續發展原則。在低碳社區的建設中,考慮到建筑內部空間溫度調控設施所釋放的CO2量在CO2總釋放量中占據較大比例,所以需先從此入手,并設計、推行節能建筑規劃,促進自然風系統、環保絕熱材料等新興的低碳材料在城市建筑規劃中的應用,降低城市居民對機械制熱、制冷的需求,減少此部分能耗以及碳排放量。此外,在城市規劃中,還要考慮為熱電廠等熱能產生設施,構建配套的廢熱利用、傳輸系統,使居民得以有效利用廢熱進行取暖,降低機械制熱量,控制機械制熱過程中碳的排放。但應注意,除了溫控以外,交通擁堵也是造成碳排放量上升的重要因素,因此,在低碳社區規劃中,還要將交通網絡設計納入到考慮范圍,并根據實際情況,合理改造、規劃社區交通線路,減少交通擁堵,以塑造出低碳、可持續的城市社區人居環境。
人具備非常強的環境改造能力,可以通過日常行為活動,為生活環境帶來極為巨大的變化,而從現階段來看,雖然一些居民已經產生了一定的環保意識,但是大部分城鄉居民仍然無法深刻認識到環保的重要性,所以,在日常活動上未能對可持續發展行為原則加以足夠重視,這致使在城鄉規劃中,可持續人居環境建設工作無法達到預期效果。對此,需要注意增強環保人文建設,并且將這一部分工作納入到城鄉規劃思路構建考慮范疇之內,以充分發揮人對環境的改造能力,提高人居環境建設的可持續發展水準。在環保人文建設中,需要大力開展宣傳工作,并且認識到當代居民移動化、網絡化、碎片化的信息接受習慣,積極開拓移動線上宣傳渠道,與此同時,還需要注意迎合大眾的認知偏好以及理解思維,科學設計宣傳片、宣傳文案,提升人們對宣傳內容的接受度,弱化環保人文氛圍的建設難度。除此之外,環保人文建設屬于一種意識形態工作,而意識形態工作的有效執行策略為思想政治工作,所以,還需要以社會團體、企業以及公司為單位,開展以環保為核心的思想政治工作,深化群眾對環保城市建設、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視程度,為城鄉規劃的落實奠定極為堅實的基礎[5]。
為了更好在城鄉規劃中落實可持續人居環境建設,應將可持續人居環境建設納入到城鄉規劃評估體系中,然后通過評估規劃效果,及時發現和處理規劃過程中存在的問題,確保人居環境建設工作的準確性[6]。在此過程中,需要構建一個人居環境建設可持續性評估體系,并采用定性、定量結合的方式,構建評估模型,最終得出精準量化的評估結果,以便于工作者更加準確地開展后續城鄉規劃工作,提升人居環境建設的可持續發展水平。在評估模型建設中,應當先以定性的方式,選取能夠反映出可持續水平的指標項,并注意,所選取的指標項要具有代表性、具體值計算的可行性,而且應表意清晰、明確,同時,確立合理的指標值計算公式、方法。此后,再以層次分析法、信息熵分析法等方式,進行指標項的賦權,完成評估模型的建設。此外,還要注意,做好基礎數據信息收集、校核工作,并找準規劃評估周期,以確保評估結果的準確性,為可持續人居環境的建設提供助力。
在城鄉建設中,要確立綠色發展、可持續發展的觀念,突出特色,深入理解可持續人居環境內涵,根據區域發展特征、自然環境與資源條件等等,創造具有特色的居住環境。與此同時,需要充分明確城鄉規劃與可持續人居環境定位方向,緊緊圍繞關鍵點制定實施計劃,詳細說明建設內容。除此之外,還需要充分結合城鄉的實際狀況發展旅游產業,使得各類資源可以得到全面開發,為區域經濟添磚加瓦。在實施這些舉措的過程當中,將城鄉建設成為具有區域特色的人居環境,科學規劃生活休閑、健身娛樂、觀景休憩等額定場所,為居民群眾提供更大的便利,以彰顯城鄉的人文精神。
總的來說,城鄉規劃過程具有一定的復雜性和系統性,涉及到了多個方面的專業知識,不僅需要工作人員統籌整合各種類型的資源,而且還需要考慮到居民的居住需求,始終體現可持續的發展理念。可持續人居環境的構建是城鄉規劃工作的重要環節,對于相關方面工作團隊的專業實力提出了極高的要求。構建可持續人居環境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滿足不同層次人民的實際需求,能夠更好促進城鄉地區的穩定發展。鑒于此,上文首先就對實現可持續人居環境的優勢進行了闡述,然后對城市鄉村規劃期間遇見的問題進行了解析,最后從多個方面對城鄉規劃過程中可持續人居環境的實現路徑進行了探究,希望通過上文的闡述可以為相關探究人員提供一些有效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