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云強
江蘇龍騰工程設計股份有限公司 江蘇 宜興 214200
隨著現代社會城市建設發展進程的不斷深化,城市整體建設水平不斷提升,人們對城市園林景觀的要求也在不斷提高。現如今,優質的園林景觀設計,不僅要能夠體現地區自然環境之美,豐富區域植被,給人們以視覺美的享受;更需要具備一定的文化內涵,能夠滿足人們的精神審美需求。本次的園林景觀設計研究中,以高塍鎮黨校內的園林景觀設計為例,深入開發挖掘黨校環境內的紅色文化元素,將這些元素融入到園林景觀設計中。通過設計,豐富黨校內園林景觀視覺效果、形成科學景觀區域,同時體現黨校文化特色,展現黨校紅色精神理念,進一步加強黨校與其中園林景觀的聯系,從整體上獲取更好的效果。
高塍鎮黨成校改造與規劃設計項目,項目地點位于江蘇省無錫市宜興市高塍鎮。本項目主要內容是對高塍鎮黨成校區域內環境進行優化設計,根據現有建設情況進行整體規劃,優化區域內園林分區,開展景觀設計。本次高塍鎮黨成校項目,總用地面積24.86畝,計容建筑面積約5055.83m2(包括:原有建筑面積5415.83m,拆除建筑面積-1556.00m2,修建新建建筑1196.00m2)。本項目內園林景觀設計面積為9733.99m2,包括:原有綠化面積8098.99m2,拆除綠化面積1079.10m2,新建綠化面積2714.10m2。項目容積率0.3,綠地率59%。
根據高塍鎮黨成校園林景觀覆蓋范圍及其初期規劃,園林景觀設計內容包括:黨成校辦公區域綠化、翠冠蜜梨種植示范區集散廣場、高效養殖示范區(螃蟹、野生小龍蝦、反季節青蝦、淡水澳洲小龍蝦、野生甲魚)、周志泉雕像、種植示范區(薄殼山核桃、臺灣桑果、突尼斯軟籽石榴、楊梅)、英烈墻公園、革命斗爭紀念館、碉堡展示區、蔬菜基地、南入口大門油用牡丹、黃金竹種植示范區、銀杏種植示范區、紅葉石楠種植示范區、芍藥種植示范區、香樟種植示范區循環水生態養殖實驗大棚。
高塍鎮黨成校園林景觀設計,采用三大基本形式,分別為:農藝式(總體理念)、地景式(造景手法)、園林式(區域布局)。對高塍鎮黨成校區域情況進行了解與分析,發現場地內原本的肌理主要為南北向正交軸線、沿河斜向軸線。本次園林景觀設計中,需要開發黨校區域內的紅色文化資源進行整體規劃與景觀設計,具體方法為:(1)沿用原本黨校建筑物連接形成的正交軸網,設置陳列館界面;(2)沿用慢行系統與英烈墻,形成斜向軸網;(3)兩套軸網互相交錯,形成縱橫交錯的園林肌理結構,初步劃分出高塍鎮黨成校園林景觀的整體格局,為之后布置綠化區域、植被資源,設計景觀小品與重點節點奠定基礎。
在高塍鎮黨成校園林景觀設計中運用紅色文化,應當按照這樣的步驟開展:(1)根據原本的場地形態確定道路兩側樹木位置,利用兩排樹木割裂原本整體空間,形成中央車道;(2)將區域內兩棟結構老舊的、互相連接的“L”型建筑物拆除,空出場地;(3)根據正交軸線的分布方向,考慮軸線與黨校建筑物邊界的空間關系,在邊界區域內設置革命斗爭紀念館;(4)將辦公樓東側樹木移除,場地內僅剩下的兩排樹木將空間分割為兩個“L”型;(5)根據場地內的斜向軸線與V型形態相結合,在場地內設置片墻,進一步劃分出室外展區;同時利用樹陣進行分離,避免室外展區對黨校辦公區域產生干擾。
根據高塍鎮黨成校的園林景觀設計基本思路,可以看出,本次園林景觀設計中不僅要考慮區域內的各種植物資源分布情況、景觀節點的分布與規劃,更需要考慮紅色文化在園林景觀內的運用。根據高塍鎮黨成校的實際情況,在遵循上述基本思路的基礎上,靈活運用不同的紅色文化融入方法,將豐富多樣的紅色文化元素融入高塍鎮黨成校園林景觀之中,具體如下。
根據高塍鎮黨成校內園林景觀設計基本思路,可以看出,黨校內的英烈墻、雕像、紀念館等紅色文化的物質資源十分豐富,且這些均被納入園林景觀設計之中,需要協調景觀設計與紅色文化融入之間的關系。基于此種需求,建議設計人員采取這些方法。
(1)提煉文化元素。在高塍鎮黨成校的園林景觀設計時,設計人員應用紅色文化,可以根據黨校內部區域的實際情況,將黨校原本的紅色文化元素提煉出來,比如:英烈墻、碉堡等。設計人員將根據英烈墻與碉堡進一步開展園林景觀設計,將這兩項元素和綠色植物、景觀區域相融合,形成了英烈墻公園、碉堡展示區。這一環節的側重是提取高塍鎮黨成校內的紅色文化元素,應當將紅色文化元素與現代社會觀念相結合,轉化形成文化符號,利用高塍鎮黨成校內的實物作為載體,同時配合紅色雕塑、特色鋪裝、本土植被、特色景觀墻等元素,從而實現紅色文化在園林景觀設計中的運用,豐富設計效果[1]。
(2)采用不同的設計手法。在高塍鎮黨成校的園林景觀設計中,設計人員可以充分利用黨校原本的景觀資源和文化資料,靈活利用不提供手法開展設計,從而形成不同的文化性景觀。比如:設計人員利用象征手法進行設計,通過對高塍鎮黨成校區域內的空間進行處理,在不同區域空間內設置具有不同造型的景觀節點和綠色植被,促使景觀與植物呈現出紅色文化內涵,形成象征意味,促使人們進入這一區域內就能夠產生相關聯想。這樣的設計能夠充分實現紅色文化和園林景觀設計的融合。再比如:可以利用不同的尺度開展園林景觀區域的塑造。一般來說,不同的尺度可以促使人們產生不同的視覺效果、心理感受。設計人員可以根據高塍鎮黨成校內不同分區的空間尺度情況,合理安排某空間內的景觀元素,優化布局,調整空間比例尺,從而獲取良好的紅色文化融入設計效果。
(3)以場景再現重現革命歷史,凸顯高塍鎮黨成校精神內涵。場景再現是一種較為常見的設計方式,設計人員采用干預造景的方式,在高塍鎮黨成校區域內重現革命歷史。設計人員可以根據高塍鎮黨成校所在地區的革命歷史背景,以某個革命事件、某個革命人物作為紅色文化元素,將這一內容以景觀小品形式呈現出來,重現當年的革命場面,加強革命歷史記憶,比如:英烈墻公園、周志泉雕像、革命斗爭紀念館、英烈墓、悼念亭等。
在高塍鎮黨成校內利用紅色文化開展園林景觀設計,不僅僅是將簡單地將紅色文化元素以小品、雕塑的形式擺放于區域內,而是在呈現紅色文化的同時,遵循高塍鎮黨成校區域內的自然地形特征,順勢而為進行園林景觀設計,進一步優化黨校區域內的園林布局與功能分區,合理搭配不同的景觀設計要素,讓園林景觀與紅色革命遺址、紅色精神文化交相呼應,從而形成具有鮮明紅色文化特色的高塍鎮黨成校園林景觀區域。在實際設計中,設計人員可以靈活搭配多種不同要素,具體如下。
(1)地形要素。設計人員應當根據高塍鎮黨成校內各區域自然地形地勢,順應原本的地形特征開展設計,比如:在展示區和辦公區域的分界區域,可以順應地勢的抬高趨勢設置植被,促使地形有起有伏,既可以豐富游覽者的視線角度,形成豐富的空間層次,也可以起到順勢遮擋辦公區域的作用。再比如:在區域內的凸地形設計中,設計人員根據這種向上延伸的地形,協調中間地形與周圍環境之間的高低差,促使人的視線形成仰視,將視線聚焦在中間的英烈碑、紀念亭上,強調英烈碑與紀念亭的存在,進一步強化紅色文化與園林景觀設計的融合。
(2)植被要素。在不同的地區,隨著自然條件的變化其所能夠種植的植被資源也有所不同。設計人員應當根據高塍鎮黨成校所在地區的自然條件,堅持選擇適應本地區自然條件的植物,并且從外形、色彩、枝葉等不同方面搭配植被組合,進一步提升高塍鎮黨成校內園林景觀的整體視覺效果,滿足人們的觀賞需求。
(3)雕塑要素。在高塍鎮黨成校中,雕塑是十分重要的要素,也是紅色文化融入景觀園林設計中的必要構成。在本次黨校的園林景觀設計中,設計人員結合本地區革命先輩,在景觀空間內設置了周志泉雕像,進一步突出園林景觀的場景文化,在這一區域內營造紅色文化氛圍。同時,雕像的設置促使這一空間內形成鮮明的象征載體,以雕像為視覺核心,促使自然環境與人文環境相結合,產生豐富的空間效果。
在高塍鎮黨成校園林景觀設計中,設計人員要想讓紅色文化與園林景觀有機融合,最終形成具有鮮明紅色文化特征、豐富視覺效果的優質園林景觀區域,就應當立足高塍鎮黨成校項目本身,結合項目實際情況開展區位分析、植被設計與景觀設計,優化處理高塍鎮黨成校內園林景觀設計的細節,讓紅色物質文化、紅色精神理念、紅色歷史與高塍鎮黨成校內一草一木巧妙結合。
為了更高效地設計高塍鎮黨成校園林景觀系統,科學融入紅色文化,設計人員根據高塍鎮黨成校的實際情況開展區位分析,以便于鎖定高塍鎮黨成校的園林景觀設計優勢。高塍鎮黨成校位于宜興市北部,距離宜興市中心約為12公里。本項目地塊的北側緊鄰城市快速路,從城市快速路——遠東大道出發,向西可以進入范道鎮,向東可以進入橋鎮,向南可以進入宜興市區,且遠東大道與S262省道相連接。高塍鎮黨成校項目的整體面積較大,其是一所集黨校、成校、社區教育、農校于一體的農村基層學校。在高塍鎮黨成校的園林景觀設計內融入紅色文化,可以分別從門衛區域、養殖示范區域、養殖試驗大棚、閑置建筑物、黨校辦公建筑物、烈士墓和碉堡等不同區域入,分別開展園林景觀設計[2]。
根據區位分析可以看出,高塍鎮黨成校內園林景觀設計中融入紅色文化的優勢在于校區內本身包含豐富的紅色物質文化資源,并且其中的養殖示范區和種植示范區可以作為園林景觀設計的優質資源。按照高塍鎮黨成校的整體情況,設計人員細化高塍鎮黨成校內園林景觀的功能區域,分別為:出入口、紅色傳承信仰區、鄉村振興示范區、文明實踐教育區。在出入口,需要根據不同人群的使用需求開展流線設計,明確入主次出入口的同時讓流線與出入口位置的植被資源相結合。在紅色傳承信仰區,設計人員應當明確愛國主義基地、烈士墓、英烈墻、碉堡等遺址區域的主題,將遺跡與半池、綠化區域相結合,形成漫游式參觀的園林景觀流線。在鄉村振興示范區,應當圍繞養殖示范區、種植示范區周圍設置園林景觀節點,設置道路、路旁樹、休息座椅、展示牌等,以景觀性手法串聯本大區內的各個空間結構。
植被設計是園林景觀設計的內容之一,根據本次開展的高塍鎮黨成校園林景觀設計的實際情況,植被設計部分占比并不大,但是也十分重要。設計人員應當根據高塍鎮黨成校內實際情況,遵循因地制宜原則,在不同區域內栽種不同的植物,同時盡可能選擇宜興本土植被資源,這樣既可以提高成活率,也可以增添本土色彩,促使植被景觀更好地與紅色文化節點相契合,豐富高塍鎮黨成校內園林景觀設計內涵[3]。根據高塍鎮黨成校的土壤條件、自然氣候與其他環境元素,設計人員選擇樟樹、桂花、銀杏等樹種,適當搭配灌木、草地,將這些植物分別點綴于道路兩側、分界區區域內,或者點綴于英烈碑、墓園區域,在保證植被設計觀賞性的同時美化紅色文化區域環境。此外,設計人員可以在不同的分區種植不同的植物,比如:出入口位置,種植樟樹、銀杏、桂花等大型喬木,營造莊重嚴肅的氛圍;在主辦公樓區域,可以在樹池中栽種常綠喬木女貞;在實踐教育區域,可以沿著流線型自然式布局,采用疏密結合的方式種植有鵝掌楸、小葉黃楊、紫荊等植物。在紅色信仰區域,可以種植樟樹、銀杏、小葉黃楊、刺楸等等樹木,保留紅色文化基調,讓植物主次分明,烘托紅色文化氛圍。
園林景觀優化,是高塍鎮黨成校園林景觀設計的主要環節之一。設計人員應當根據本地區的有關要求,結合黨校區域內的紅色資源,科學規劃紅色資源的節點分布。設計人員應當將紅色景觀節點和植物景觀節點相結合,比如:在雕塑位置,可以在雕塑的周圍放置具有紅色文化元素的小品,同時搭配體現革命理念的植物小品。通過這樣的方式讓植物小品與雕塑等在連續封閉的空間內巧妙組合,通過不同的排列引導觀眾形成不同的視覺效果,從視覺層面豐富人們的視覺感官,從心理層面豐富人們的觀賞體驗,讓人們在這樣的環境中緬懷先烈,沉浸于這樣的氛圍之中。
綜上所述,紅色文化在園林景觀設計中應用,不僅可以豐富景觀的視覺效果,更可以增強景觀設計的文化內涵,聯動視覺感知與精神感受。通過本次研究可以看出,在黨校的園林景觀設計中,運用紅色文化,并不是簡單引入紅色標語和紅色革命雕像。而是要立足黨校本身,開發黨校區域內的優質紅色文化,根據黨校本身布局優化景觀整體格局,形成科學園林景觀分區;同時在不同區域分別進行植被設計、紅色景觀節點設計,讓黨校區域內的綠色植被與紅色遺址有機融合,進一步形成彰顯黨校紅色革命精神的優質園林景觀設計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