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鐵 汪小美 (江蘇省如東縣九總小學)
一所學校的辦學質量和發展狀況與校長的能力水平密切相關,一所優質的學校必定有一位出色的校長,一位優秀的校長能帶出一所優質的學校。目前,優秀校長都相對比較集中,一所名校往往聚焦數位優秀校長,而一些薄弱學校,特別是鄉村學校的校長管理能力與水平相對較弱,這也是導致辦學水平差異的一大因素。黨的十八大提出加快教育均衡發展的目標要求,黨和國家不斷出臺促進教育均衡公平發展的重大政策與舉措,校長流動輪崗制便是推動教育均衡發展的重大舉措。
校長每兩屆流動一次,打破優秀校長期在一個學校工作的局面,讓優秀校長到薄弱學校去改造出新局面,促進薄弱學校的發展。特別是給鄉村學校帶來新的學校管理理念與方法,帶來新的教育教學觀念與策略,縮小學校之間的辦學水平差距,提高薄弱學校的教育教學質量,讓家長樂意地把孩子送到附近學校就讀,實現義務教育階段的就近入學問題,減少因孩子的上學問題給家庭帶來的新困難,減少家長的教育焦慮,有利于培育良好的社會教育生態。
校長流動制是一項利好政策,是推進教育均衡公平發展的重大舉措,在實施過程中,取得了良好的喜人成績,也暴露出了一些問題,還需校長從教育的大局出發,以大局觀來認真對待自己的崗位流動,以社會的責任和黨與國家的使命擔當來迎接新的工作,新的挑戰。
隨著黨和國家對基礎教育的投入增加,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各地加大了對薄弱學校和農村學校的改造工作,學校的破舊危房已經換成了寬敞明亮的新教學樓,學校的教學設備也按國家制定的相關標準得到配備,教室基本上都配備了現代化的智慧黑板,燈光也達到國家標準要求。大多數學校的操場已經實現了塑膠化,各種功能室也基本齊全,硬件與優質學校差距不大,校園綠化美化香化的差異性已經很小。在學校的硬件設施上已經基本達到了資源的均衡發展。
在校長的流動中,有些校長一到新學校,要辦的第一件事不是提升內涵發展質量,而是大興土木,一些還很新的文化布置、輔助用房等推倒重建。認為不大興土木,就說明新任校長上任以后學校沒有新變化,只有大興土木才說明新校長給學校帶來了新氣象。少數個別領導也是這樣看待新校長工作的,到一所新任校長的學校檢查工作,看不到校容校貌的新變樣,就認為校長到任后開展的工作還不到位,學校沒有明顯的變化,這也促使一些校長流動后一到任就大興土木。有一所學校活動室剛布置好不久,新校長到任后不久就進行了調整,一些活動室進行調換,把原來剛布置好的東西都拆卸掉,重新布置,連里面的一些桌椅也新購置,確實有點勞民傷財。還曾聽說,有城里的校長到農村學校去工作,到學校里看到綠化的樹,品種不好,檔次太低,把充滿生機的一棵棵大樹拔掉,重新栽上高格調的樹木。綠化就是讓校園充滿生機,美化校園,給師生一種舒心的感覺,至于樹種并不重要,重要的是種樹的位置要適宜,無論是何種樹,要長成一棵大樹不容易,樹大給人的感覺更好,更賞心悅目,給校園帶來的生機更濃,大樹對校園來說更好,更寶貴。曾有學校把校園里的百年老樹,看成校園精神的象征,成為學校的重要景點,成為學校精神文化的標志。校長到一所新校就大搞物質建設,改變原來的布局,改變原有的校容,其實,這是一種極其錯誤的觀念,是一種功利性的工作作風。本身還比較新的設施就廢掉重建,這是在浪費國家的錢財,不管到什么學校工作都要堅持節儉,這是中華民族優秀的傳統美德,也是新時期國民的基本素養,更是領導應有的工作作風和觀念。新校長一到任就大興土木,反映出這些校長的虛榮心,一上任就搞外褂子面子工程,不是一名優秀校長應有的行為。也會讓群眾產生懷疑,新校長是否與一些老板有私下利益,新到一校就給人一種不好的印象,對以后開展工作也會帶來負面影響。
校長流動的目的是要改變一所學校,在硬件較好的情況下,要改變的是學校的內涵發展。先要激發教師的工作熱情,讓每一位教師都激發出潛力,盡自己最大的努力去做好每一件事。曾有一位校長被調到一所薄弱學校云當校長,這所學校的教育教學質量在當地來說是比較差的,在縣同類學校中屬于末尾型的。這位校長到任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與教師談心,談學校的一些情況,談對學校未來的設想,詢問教師的意見和建議,有的教師談了一次,再談第二次,通過交心使校長與教師拉近了距離,教師對新校長的第一印象就是校長平易近人,是一位可以信賴的校長。通過與教師的談心,校長也了解到了學校教育教學質量上不去的主要原因,對癥下藥,采取了相應的對策。通過談心獲得了教師的信任,教師的工作積極調動起來了,學校有了活力和生機,教師也看到了學校良好發展的希望和前景,這所學校在這位校長的帶領下,用了兩年的時間就大變了樣,教育教學質量達到了縣中上游水平。
學校文化是學校發展的生命線,一所沒有文化的學校是沒有發展前途的學校,學校文化建設是學校內涵發展的核心。而學校文化又是學校在漫長的發展過程中的學校內涵精神的積淀,學校文化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幾代學校人的共同努力才能逐漸形成。
清華大學的校訓“自強不息,厚德載物”,是自建校起就設立的,它奠定了學校發展的基本思路,沿著這樣的辦學思想不斷發展前行,形成了非常鮮明的優秀學校文化。一些百年名校基本都是在延續傳承著學校的文化,使學校的文化底蘊越來越深厚。大學如此,一些有名的中學也是如此,一些優秀的小學也是如此,江蘇南通師范第二附屬小學百年來秉承“一切為了孩子”的辦學思念,不斷創新發展,在這種理念中創造出了名揚海內外的“情境教育”理論與方法,成為本土最著名的教育理論,成為學校文化的核心。然而,有些校長每到一校,就重掛招牌,重打鑼鼓重唱戲,把學校以前的校訓換成新的東西,把學校原有的一點文化氣息給掐滅。
有些從名校過來的校長,到了薄弱學校或鄉村學校,認為這些學校本身沒有學校文化,就把在原校里形成的學校文化搬過來。要知道,學校文化是搬不走的,移不過來的,學校文化是要經過較長時間才能形成的東西,有著本身特有的東西,是學校在發展過程中教職員工智慧的結晶。這不是說校長流動以后,不要注重學校文化的建設,學校文化建設當然是學校發展的重要內容。學校文化不是靠一些文化布置,一些宣傳就能搞出來的,需要全體教師的參與。校長流動到一所新學校,要充分了解學校當地的民情,了解學校過去的辦學理念與思想,了解學校已有學校文化。有些校長憑自己的個人愛好來塑造學校文化,這種做法不可取。有一位校長,本人喜愛戲劇,到了一新學校,這所學校原本的特色是書法,而且還搞得不錯,學生都能寫一手的好字,在當地也有了一定的影響,新校長到任后,立馬就把辦學特色的方向進行轉向,把書法教育轉變為戲劇教育,使已經形成了一程度的辦學特色給滅了,重燃了辦學特色之火。
民族文化需要一代又一代地進行傳承、發展、弘揚與創新,學校文化也一樣。學校文化建設有一個傳承與發展的問題,在傳承的基礎上,也要與時俱進創新發展。就拿江蘇通師二附來說,自建校以來已經換了幾十任校長,但他們的辦學理念始終堅持“一切為了孩子”不變,而在具體的教育教學過程中,在堅持這種理念下,不斷改變著自己的方法與策略。為了孩子是他們的根本出發點,為了孩子的成長,為了孩子的學習,為了孩子的課堂,在李吉林老師的主持下,不斷創新實踐,創造出了“情境教育”。“情境教育”的思想、方法也隨著社會的進步發展,不斷進行創新變化,使“情境教育”緊跟時代的步伐,始終成為教育的一面旗幟。
學校文化建設的與時俱進,不是一任校長一個樣,校訓不應隨便換,辦學理念不應隨便變,有些學校的辦學理念已經不能適應新形勢需要時,要對過去的辦學理念做一些調整與改善,不能全盤否定,做到在傳承的基礎上,進行與時俱進的變革。不可否認,名校、優秀學校有著深厚的學校文化底蘊,有許多值得學習和借鑒的東西,校長流動以后,要把這些優秀的學校文化融入薄弱學校的文化之中,促進這些學校的文化形成,提升學校的品味。特別是優秀學校的一些精神,要推廣到薄弱學校里來,比如,優秀學校都有良好的團結協作的精神、肯吃苦的精神等,校長活動之后,就要把這種精神帶到新的學校,才能給學校帶來新氣象、新活力和新生機。
實行校長流動制以后,一般情況下,校長在一所學校任職兩屆,假如每到一校就重樹學校的文化招牌,重挖坑重栽樹,那么,以后的學校就難有學校文化,一所學校憑校長的兩屆任期,是不可能形成一個閃亮的學校文化的。校長每到一校之后,應把學校原有的文化之樹培育好,促使它不斷成長壯大,長成學校文化的大樹,引領促進學校持久的良好發展,成為學校靚麗的名片。如果校長流動到薄弱學校以后,一切維持原狀也是不行的,之所以成為薄弱學校一定存在著一些問題,學校的發展不好,學校文化建設肯定不能與時俱進,新任校長必須改變這些不良現狀,在對學校既有的文化精神上進行傳承、發展與創新,促使學校適應時代的發展,提升學校的辦學活力。
校長是一校之長,在學校里他職位最高,是“鳳頭”。有些優秀學校的校長一到薄弱學校就擺出架子,擺出威風,認為我是名校出來的優秀人才,要比你們這些教師高出一大截,看不起薄弱學校的老師。在學校管理中,對教師布置工作時,時常帶有命令的口氣,使教師工作中心里不舒服,工作熱情得不到提升。
團結是校長帶出一所優秀學校的法寶。“團結就是力量。”這是永恒的真理。校長要時刻記住這句話。名校的校長在學校管理上確實有一套,否則也做不了名校的校長,當你來到新的學校,就要依靠新校的干部和教師,對學校其他領導的意見和建議虛心聽,哪怕是對學校的發展沒有多大價值的意見,也要認真聽下來,不能拒之不聽,直接斷然拒絕就會疏遠與同事之間的距離,最終的后果是離心離德,干部、教師不再提意見和建議,遇到問題也不出面,讓你一人舞,工作也不出力,教師對工作能讓則讓,沒有主動性和積極性,這樣下去絕對是不能改變學校面貌的。既然來到新學校,就要盡快融入學校的大家庭。每所學校都有實際情況,同一問題在不同學校里可能就需要用不同的方法解決。校長來到一所新學校,要充分相信群眾,依靠群眾,才能辦出成效。遇事商量只有好處沒有壞處,學校的一些重大事件一定要領導組討論,過于重大的事件還要教代會討論,既防止了工作中的失誤,還增進了相互之間的信任感。
再有名氣的校長到了一所新學校,就是這所學校的一員,不能認為自己是名校的,教師是薄弱學校的,要放下身價,謙虛對待教師,贏得教師的尊重與信任,為很好地開展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礎。有一位校長到一所薄弱學校任校長,第一次召開教師會議,就對教師講以后一切都要聽我的,要無理由服從,絕不允許不聽不從。教師當時聽了就不舒服,不少教師心理就對校長有了想法,感覺這位校長不可信賴。會后,校長巡視校園,看到教學樓前不清潔,學校沒有清潔工,也沒有專職后勤人員,校長就近叫了一位老師,讓他把教學樓前打掃一下,他嘴上答應了,但到晚也沒有打掃。從此以后,在工作中教師對校長的指令,時常發生抵觸情況,在大會小會上經常對教師嚴肅批評,校長與教師的距離越來越遠,在新校長的領導下學校也沒有多大的新變化,也沒有出現多大新氣象。另一位校長截然不同,他到了一新校,對教師的態度和藹,非常謙虛,在會上稱是來向大家學習的,本人水平能力有限,以后的工作主要是依靠各位,希望各位對學校以后的發展提出自己建設的意見,有什么想法都可以提出來,本人一定認真對待,如果建議對學校有好處的就采納,暫時不適合學校發展的建議,也會在工作中加以注意。對學校領導班子成員,更是以誠相待,擬訂的學校工作思路,反復征求各個部門負責人的意見,還把一個教師的建議寫進了工作計劃當中,這位教師提出農村小學在開展勞動教育時,要依托農村,開展農耕教育,可以組織學生在田間實地參加勞動,學習了解農作物的生長特點以及田間管理知識,學習農作物的耕作方法,了解時令節氣與農作物的耕作關系等。還建議學校向農戶承包一塊地作為學生農田耕作試驗田,把農耕教育作為學校的特色教育項目,逐漸打造學校的農耕文化。校長和學校領導班子成員覺得這個建議可行就采納了,并列為學校的工作來實施。為了迎接開學工作檢查,校長親自整理功能室,打掃衛生,教師看到后,自覺地加入整理打掃隊伍之中,在全體教師的積極工作下,校園打掃得干干凈凈,各室整理得井井有條。在新校長的帶領下,學校的凝聚力得到了較大提升,教師的工作熱情和積極性得到了激發,人人發揮主動性,主人翁精神得到很好的體現,各項工作開展得都非常順利,學校的教育教學質量不斷提高,學校不斷迎來新面貌。
校長流動是促進教育均衡公平發展的良策,是一件利民利國的大好事。每一位流動的校長要擺正心態,流動到薄弱學校是黨的信任,是人民的期盼,是社會的責任。同時,在新的學校開展工作,要務實,消除功利,從學校實際出發,在傳承的基礎上進行改革創新,激發出每一位教師的工作積極性,使薄弱學校得到快速發展,縮小學校之間的教育教學質量差異,讓每一所學校都成為人民滿意的學校。使校長流動處處開花,處處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