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新蕾 (江蘇省張家港市實驗小學)
經濟的飛速發展,教育事業的不斷革新,使教師的教育理念發生了改變,教師不再只關注學生學習理論知識的效果,也開始注重培養學生的道德素養,期望學生成為全面發展的高素質人才。然而,在目前的小學教育中,部分學校的德育工作只是面子工程、紙上談兵,導致德育落不到實處,學生品德素養的發展也呈現停滯的狀態。對此,教師應當正視德育中存在的問題,主動地做好德育工作的優化、調整,促使學生既能仰望星空,擁有遠大理想,也能腳踏實地,學習科學技術,從而為國家的建設、社會的發展貢獻自己的力量。
任何教育活動的開展,都不是漫無目的的,而是需要遵循一定的原則,只有這樣,才能夠最大化釋放教育的價值,讓學生獲得更好的學習體驗。在小學階段,德育原則囊括了德育的寶貴經驗,反映德育活動的一般規律,能夠為教師開展德育工作提供指引。對此,教師也應當基于恰當的原則,完善德育體系,為德育活動賦予生命力。
學生是學習活動的主體,學生的學習經驗有限,當教師直接為學生引入德育的主題時,學生難以采取科學的方式汲取德育養分,保持德育活動的一致性和連貫性,以至于學生錯失最佳的發展時機。而教師是學生的領路人,能夠把握學生的成長規律,明確學生的最近發展區,指引學生的學習方向、成長方向。對此,在德育中,教師應當秉承一致性、連貫性的原則,做好德育目標的設計,以便在系統落實目標中,保障德育活動的效果。
在以“誠信”為主題開展德育活動時,教師能夠發現,根據以往的學習經驗,學生對“誠信”的概念已經有了一定程度的認識,但是不知道如何在實際生活中踐行誠信品質,基于此,教師便可以設定如下德育目標:1.熟悉誠信的內涵,了解誠信的基本要求;知道誠信是每個人立足社會的通行證;2.能夠對事情負責;能夠強化為人處世的能力,發展社會生活能力;能夠踐行守信守約的美好品質;3.增強對他人的責任感,形成符合社會主流要求的處世態度;能夠形成守信為榮的正確榮辱觀,自覺弘揚中華誠信美德。隨后,教師以上述目標為依據,進行德育活動的恰當安排,以便在按部就班開展德育活動中,真正地推動教學目標的落地,增強誠信教育的品質[1]。
教師秉承“一以貫之”的德育原則,結合學生的最近發展區,進行德育目標的科學設定,能夠延長德育活動的生命力,讓學生在穩步前進中不斷完善自身的品格,從而提升德育的效果。
學生猶如幼苗,只有培養得宜,才能夠滋養長大。但是,在德育中,許多教師將學生看作是完全相同的個體,為學生創建毫無差別的德育活動,導致德育的最終效果遠不如預期,學生之間的差距也會逐漸加大。對此,在實際對學生進行德育指導時,教師應當尊重學生之間的差異性,主動地將學生看做花木,以便基于每一株花木的特點,采取恰當的德育措施,促使每一株花木都能夠綻放,開出鮮艷的花朵,從而讓整個校園姹紫嫣紅。
教師可以借助電子檔案記錄學生之間的差異性,為學生進行個性的德育指導。具體來說,在學生剛進入校園時,教師便根據“姓名”“年齡”“興趣愛好”等項目,進行電子檔案的制作,使每一份檔案對應一名學生。之后,教師請學生在父母的輔助下,進行電子檔案的填寫,保證電子檔案內容的完善性。隨后,教師根據學生的日常表現情況,對電子檔案內的信息進行完善,使得電子檔案成為學生的成長記錄表,直觀反映學生品德素養的發展水平。這樣,在德育指導時,教師便可以根據電子檔案中的內容,基于每一個學生的特點,制定契合學生發展需求的德育方案,提高德育的精準性。一段時間后,教師也要根據學生的表現,再次完善電子檔案,并將德育的方案和獲得的效果記錄在冊,以便形成良性循環,使學生的品格素養獲得持續性提高。
傳統的德育方式,會淹沒學生的個性,而電子檔案的記錄、整理,讓教師對每一株花木的特點都“熟記于心”,從而使教師能迅速、準確地根據學生的特點,為學生創建完美契合的德育方案,促使每一株花木都獲得綻放。
活動是實現教育價值的“主力軍”,在德育中也是如此。在傳統教育形式下,許多教師期望通過口述、說教的方式,引起學生對道德素養、法治意識的關注,顯然,這樣的想法,高估了學生的學習能力,也錯誤地判斷了學生的學習規律。對此,為了讓德育落到實處,教師需要為學生創建多彩的活動,改善德育的方式,促使學生在活動中完成對德育理論的感知,從而加深對高尚品格、美好人格的印象[2]。
德育活動的最終價值不在于學生認識了多少道德理論知識,而在于學生是否能夠踐行高尚的人格情操,真正地基于自身的行動,讓世界變得更加和諧、美好。對此,傳統“師講生聽”的德育方式,已經不適用于當前的德育活動。在德育中,教師不妨為學生創建動手實踐的學習活動,讓學生透過自己的雙手,認識到踐行高尚人格情操的必要性、重要性,從而在未來的生活中可以自覺形成良好的生活習慣,真正地透過自己的行為,內化高雅的行為準則。
在對學生進行“勤儉節約”“保護環境”等美好品格的培養時,教師便可以為學生創建“廢物再改造”的實踐活動,讓學生基于為廢舊物品賦予新價值的過程,收獲成就感。在活動開始前,教師先布置收集生活中廢舊物品的任務,請學生自主對生活中的廢舊物品進行收集、清理,為后續實踐活動的開展準備素材,如有的學生收集了廢舊鞋盒,有的學生收集了飲料瓶。在活動中,教師應用媒體技術為學生呈現一些由廢舊物品改造的工藝品、生活用品,如用廢舊飲料瓶制作的花盆,用廢舊紙箱制作的收納盒等,誘發學生自主對廢舊物品進行改造的欲望。隨后,教師請學生發散自己的思維,主動地為手中的廢舊物品賦予新的應用價值、審美價值。在學生制作完畢后,教師搭建平臺,鼓勵學生展示自己制作的物品,并請學生介紹自己的靈感來源和制作過程,以便學生在相互交流中觸發更多的創造靈感,從而在生活中更加自覺地對廢舊物品進行改造,真正地讓生活變得更加美好,讓人與環境間的關系變得更加和諧。
雙手不僅是智慧的創造者,也是人們獲取智慧的有效工具。在德育中,教師主動地創建動手實踐的學習活動,能夠開啟學生通向高尚美德的大門,讓學生透過親身實踐的方式,切實地強化對德育知識的感知。
德育理論知識帶有較強的抽象色彩,而學生的理解能力有限,當教師采取最傳統的方式,帶領學生學習德育理論時,不僅會模糊學生的主體地位,也會放大德育理論知識的抽象性,導致高尚的人格品質難以浸潤學生的心田。而陶行知先生提出了“社會即學校”的教育理念,認為“社會”是宏觀意義上的學校,具有充盈的教育作用,能夠為德育“添柴加薪”,讓德育的效果遠超預期。對此,教師應當主動地踐行陶行知“社會即學校”的教育思想,打破傳統的德育模式,帶領學生走出校園、走向社會,使學生在社會實踐活動中自覺強化責任意識、服務意識。
關心、幫助殘疾人,是每一個公民都應當擔負的責任,為了讓學生從小就形成強烈的社會責任感,養成自覺幫助他人的良好習慣,教師便可以創建“走入殘聯”的社會實踐活動,改善德育方式。在學生正式參與社會實踐活動前,教師先在校內進行安全教育,強化學生的安全意識,避免學生在社會實踐活動中發生意外。隨后,教師也要與殘聯的負責人聯系,共同制定德育方案。當學生進入殘聯后,先由殘聯的工作人員為學生介紹殘聯存在的價值和意義,讓學生了解殘聯。之后,學生在殘聯工作人員的輔助下,體驗盲人、聾啞人的生活方式,切實地體會到殘疾人生活的不便之處,主動地萌生幫助殘疾人的想法。在活動結束后,學生再自覺打掃殘聯的衛生,并為殘聯制作宣傳欄,以便在提供幫助中收獲愉悅的情感體驗,進一步強化樂于助人的意識。
責任意識猶如一雙慧眼,能夠檢驗學生是否走向成熟,而任何良好行為習慣的養成,均非一日之功。對此,教師創新教法,主動地帶領學生參與社會實踐活動,能夠讓學生在一點一滴的成長中,真正地養成樂于助人的良好習慣,強化社會責任意識。
盡管教師是學生成長過程中的重要伙伴,但是教師也不能時刻綁定在學生的身邊,當學生存在行為不當的情況時,及時地對學生進行糾正,因此,讓德育效果落到實處,就顯得十分重要了。但是,德育的特殊性,使許多教師不知道從何處入手,查看學生品格素養的發展水平,而虛擬情境的創建,無疑是一劑良藥,能夠將教師從困境中解救出來。在德育活動結束后,教師不妨結合現實生活需求,為學生創建多樣化的虛擬情境,考查學生在情境中的行為選擇情況,從而基于學生的表現,對學生品德素養的發展情況進行判斷,以便后續進行精準彌補。
在對學生進行團隊意識、集體意識的培養后,教師便可以根據學生的日常生活經驗,創建相應情境,對學生進行考查。具體來說,教師可以為學生擬定如下情境:1.你的好朋友最近在學習中遇到了一些難題,你會怎么做呢?2.平時和你一起玩的好朋友,最近腳崴了,你會怎么做呢?……讓學生根據自己的品德素養,說出自己的想法。此外,教師還可以組織學生展開角色扮演的學習活動,增強虛擬情境的真實性。
虛擬情境猶如一桿秤,能夠對學生品德素養的發展水平進行衡量,以便教師更加精準地基于學生的成長需求,進行德育活動的調整、優化,從而提升德育實效。
教學資源是德育的“加速器”。傳統教育形式下,教師能夠應用的資源相對單一,導致德育的形式也相對枯燥、乏味。在整個學習活動中,學生也較少主動地汲取德育養分,使德育的質量大打折扣[3]。而信息技術的發展、教育觀念的革新,使教師意識到資源開發的重要性,許多教師也開始積極地引入現代教育資源、家長資源等,活化德育的方式,拓展德育的空間,從而讓德育“展翅飛翔”。
現代科技的發展,讓教育也迎來了嶄新的明天,在對學生進行德育指導中,教師可以積極地發揮現代科技的優勢,主動地利用視頻、圖片等資源,活化德育的形式,弱化學生理解品德知識、法治知識的難度。但是,教師也要意識到,現代資源的引入不是簡單的“黑板搬家”,也不是眉毛胡子一把抓,教師應當結合德育的主題進行現代教育資源的恰當選擇,從而讓學生在活靈活現、靈動百變的學習模式中,增強對德育理論的認識。
在以生命教育為主題開展德育活動時,教師便可以充分釋放現代教育資源的優勢,讓生命教育更加靈動。在活動中,教師先呈現丹頂鶴、熊貓、桂花等動、植物的圖片,讓學生直面生機勃勃的生命,由衷地發出對美好生命的贊嘆。隨后,教師再播放一些景區的宣傳片,使學生意識到生物多樣性的魅力。緊接著,教師突轉畫面,為學生呈現災難片的場景,讓學生意識到生命缺乏多樣性的嚴重后果,從而主動地形成保護生態環境、珍惜每一個動植物生命的想法。
顯然,教師吃透德育理論的內涵,有的放矢地選擇現代教育資源,改善德育的方式,能夠讓學生的思維過程變得更加簡單,讓抽象的德育理論變得更加具體、直觀。
在德育中總是出現教師盡心盡力地教,但是當學生一回到家就被打回原形的尷尬境況,究其根本是家長的德育意識較低,認為學校擔負著教育指導學生的全部責任,自己只需要當“甩手掌柜”即可,甚至還有些家長十分溺愛學生,將學生寵成“小公主”“小皇帝”,導致學生形成自私自利、懶惰等不良品行習慣。針對這一德育現狀,教師應當主動地與家長建立交流,引起家長對德育活動的重視程度,并提升家長的德育能力,以便家長成為德育中的重要資源,有效拓展德育的空間[4]。
教師可以借助家長會的機會,建立與家長的面對面交流渠道,激發家長對德育活動的關注。首先,在家長會上,教師向家長呈現一些社會案例,使家長意識到對學生進行德育指導的迫切性。緊接著,教師提出“如何對學生進行德育”的話題,引發家長的熱議,鼓勵家長提出更多家庭德育指導的方案。隨后,教師再介紹一些實例,供家長學習,進一步增強家長的家庭德育能力。在家長會結束后,教師也可以鼓勵家長與教師建立一對一交流,針對學生品德素養的發展實況,提出更具體的德育方案,從而協同家長,真正地提升德育的質量。
教師主動地搭建與家長間的溝通橋梁,使家長對德育給予重視,并為家長滲透德育的方法,能讓家長成為教師德育之路上的重要伙伴,以便學生在教師、家長的雙重呵護下健康、全面地成長。
總而言之,學生并不是冰冷的木偶,而是處在動態發展中的人,在對學生進行德育時,教師應當意識到,并非單純地依靠口述、說教等方式,便可以讓德育達到理想的效果,讓學生成為高素質的人才。為此,在現階段開展德育工作時,教師應當主動地從學生的成長規律、發展需求出發,把握科學的德育原則,組織恰當的德育活動,并開發多元化的德育資源,以便為德育穿上“新衣”,在不斷完善德育體系中切實地提升德育的實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