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曉玲 (甘肅省張掖市民樂縣洪水小學東浦校區)
“雙減”與“雙加”的作用和關系,前者主要是對學生的學業壓力以及課后作業負擔進行“減量”,而“雙加”則是通過對“雙減”政策實施后騰出的時間進行有效利用,促進學生素質能力的全面提升和發展,可以說“雙減”與“雙加”之間既存在前后銜接的關系,也存在互補互促的關系,而如何有效開展“雙加”活動,是學校和教師都應重視與研究的課題之一。
“雙減”政策的落實是目前教育改革工作的重中之重,也是踐行素質教育以及立德樹人理念的重要舉措之一,使中小學教育工作發生了巨大的改變,從內核層面而言,“雙減”政策提倡通過降低學生的課后學業壓力,使學生有更加充足的時間用于綜合素質與能力的全面發展。目前,中小學在落實“雙減”政策中“減”的部分時,主要是從以下兩方面著手:其一,是學??荚嚪矫娴摹皽p”,一方面是對中小學考試次數進行了限制以及對考試開展制度進行了調整,尤其是對小學低年級教學階段而言,提倡不開展紙筆考試,這一措施的目的主要是降低傳統應試教育理念對中小學教育工作帶來的影響,另一方面則是盡量降低考試成績的影響力,比如,不允許根據學生的成績進行班級的分配進行座位的安排等,進一步降低考試對學生產生的壓力;其二,是課后作業方面的“減”,這并非是指單純地減少學生的課后作業量,而是通過創新課后作業形式以及精簡課后作業內容等手段,在剔除非必要作業內容的同時,提高課后作業的針對性、探究性和實效性,以便能夠更加充分的發揮課后作業對學生學習成績以及素質能力的促進和提升作用[1]。
“雙加”是伴隨“雙減”產生的概念,“雙加”主要是指在課后服務時間增加以及課后服務內容增加這兩個方面。而且,“雙減”政策的實施想要獲得更好的成效,就應當確保“雙加”緊跟“雙減”的步伐,二者之間的關系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其一,“雙減”的開展能夠為“雙加”提供更多的便利條件,學生學業壓力以及課后作業負擔的降低,可以為“雙加”的實施提供必要的空間和時間;其二,“雙減”與“雙加”雖然在內容方面存在較大的差異,但二者卻有著高度統一的目標,也就是讓學生們由原本的“應試型”人才變為素質能力全面發展的“成長型”人才。
相關教育資源的投入是中小學開展“雙加”活動的必要條件之一,也是影響中小學一系列課后服務以及興趣課程開展成效的關鍵要素之一。目前,很多地區存在教育資源分配不均的情況,部分市區重點學校往往能夠獲得更多的教育資源,而一些鄉村區域或較為偏遠的學校則普遍存在資源匱乏的現象,其帶來的影響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其一,容易導致各學校開展的課后服務種類和內容存在較大差異,教育資源較為匱乏的學校很少開展興趣特長以及體育鍛煉等豐富多彩的課后特色活動,僅僅是根據教育部門要求、學校實際情況以及學生學習需要,組織開展較為基礎的作業輔導和托管看護活動,這會對學生的課后活動參與積極性和參與質量帶來較大影響[2];其二,各學校開展的課后活動在系統性、專業性以及深度等方面也存在較大差距,教育資源匱乏的學校在開展課外特色興趣活動時,往往沒有足夠的資源開展武術以及航天模型等專業性較強的課外活動,只能是根據音樂、體育和美術等基礎性課程開展課外活動,而且這些學校也沒有充足的資源聘請校外專業人士為學生們提供指導和幫助,容易導致課外特色興趣活動較為形式化、邊緣化,難以充分發揮課外特色興趣活動應有的作用和教育價值。
“雙減”政策的切實落實以及能夠取得一定的實際成效,往往離不開學生家長的認可與配合,而很多學生家長存在傳統教育觀念尚未轉變的情況,這是制約和影響“雙減”政策實施進程的重要因素之一,其帶來的問題主要涉及以下幾個方面:
其一,很多學生家長存在對“雙減”政策認識不足的情況,一方面,認為學校組織的課后活動是通過不同的形式進行“變相收費”,另一方面,對學校課后服務質量抱有一定的懷疑,再加上“雙減”政策的實施難以在短時間內降低家長的家庭負擔以及獲得顯著的教育成果,致使部分學生家長對學校課外特色活動的認可程度和支持力度較差,往往會對學校課外活動抱有抵觸甚至拒絕等心理。
其二,很多家長的子女教育觀念較為傳統,出于對家中子女學習成績等方面的考量,認為學校組織開展的課外服務與他們認為的“優質教育”存在一定的差距,這些家長仍然會在課余以及周末時間為自家子女安排大量的補習以及“一對一”私教等課程,不僅會對家庭經濟產生比原來更大的負擔,也沒有明顯減輕學生的課后學業負擔,同樣會對“雙減”政策的實施產生一定的制約。
教師是學校教學工作的主要組織者和執行者,也是落實以及推動“雙減”政策的主力群體,教師的專業水平以及思想觀念對“雙減”政策實施成效有著至關重要的影響,由于部分學校在相關領域的教研培訓方面存在缺失,再加上“雙減”政策的實施時間較短、具體實踐方法也存在較多的問題和不足,使得很多一線教師對“雙減”政策內涵及其實施途徑的了解較為淺薄、片面,這也是制約“雙減”政策落實與進一步發展的因素之一,其問題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其一,部分教師對“雙減”政策及其實施準則的認知不足,令這些教師在設計課后作業時,要么是依然在沿用傳統的課后作業內容和模式,要么是單純地減少課后作業量,并沒有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以及教學目標合理布置分層作業;
其二,“雙減”中的“減負”并不意味著完全消除學業負擔,而是合理把控學生們的學業負擔,因為適當的學業負擔有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緊迫感和專注度,但是,由于部分教師對“雙減”政策的理解存在缺失,導致教師在備課環節難以從整體層面把握好“減負”的力度,也難以確保課堂教學方案以及課后輔導方案的“提質增效”。
“雙減”政策的核心目標是為了推動素質教育的深化,是在降低學生學業負擔的基礎上實現教學質量和效率的提升,并促進學生綜合素質與能力的全面培養和發展,而課堂教學作為中小學教育工作的主陣地,提高中小學課堂教學活動系統性和實效性,是推動“雙減”政策實施以及實現“雙加”目標的重要途徑之一,筆者所在學校借鑒一些做法,從以下幾方面開展工作:
首先,學校要從整體層面對教學工作計劃進行研究、調整與優化,根據不同學年和學期制定教學目標,對學校教學調控制度和措施進行改進與完善,統籌各年級段教學活動,促進學校教學管理工作規范化、科學化發展[3]。
其次,學校強化內教師工作模式的規范管理,一方面,提高教師對備課工作的認識和重視程度,教師在備課環節不僅綜合考量教學目標以及學生實際學習需要,更應落實“雙減”政策基本要求,深入挖掘教材內涵以及教育價值,提高課堂教學方案以及學生輔導方案的合理性,另一方面,教師重視課堂教學活動有效性的提升,秉持“以生為本”“因材施教”等教育理念,充分發揮學生的課堂主體作用,根據學生的實際學習狀態靈活、合理地調整課堂教學引導方法,通過創新課堂教學活動、鼓勵學生大膽提問等一系列舉措,更好地調動學生的課堂學習積極性和專注度,實現課堂教學質量和效率的提升。
課后作業是課堂教學活動的延伸與補充,也是中小學較為重要的教學環節之一,而“雙減”政策中明確提出的降低課后作業負擔,主要是要求學校在剔除大量抄寫等重復性較強的作業形式以及減少作業量的同時,提高課后作業的實際效果,這就需要學校和教師重視課后作業模式的創新以及作業內容的合理規劃,針對課后作業想要達到的教學目標和鍛煉作用,教師優化課后作業,以期減負不減質。
首先,教師要針對學生在課堂練習過程中出現的錯題布置相應的作業。學生在面對一些題目時經常出現“一錯再錯”的現象,究其原因還是他沒有真正理解和牢固記憶相關知識。針對這一問題,教師指導學生們用不同顏色的筆將錯題原題、錯誤過程以及正確過程抄錄到錯題本中,并對錯誤原因以及相關知識點進行分析和回顧,對相關知識進行“二次加工”和內化。這種課后作業形式和內容與傳統課后作業相比,練習更具有針對性和實效性,學生的作業負擔得以減輕。
其次,教師要根據課堂教學內容以及教學目標,為學生們設計特色作業,比如,根據學生們的易錯題型,設計一個“對、錯”題目相混淆的作業,讓學生們從中挑選出正確的題目,并在錯誤題目中標注出初始錯誤環節,這是對傳統做題形式的突破和創新,既可以調動學生的練習積極性和專注度,還可以潛移默化地培養學生仔細審題以及復查答案等學習習慣,這對課后作業“減量提質”目標的實現有著積極的促進作用。
中小學課后服務“雙加”主要體現在課后服務時間增加以及課后服務內容增加兩個方面。首先,課后服務時間增加是指延長課后教師對學生的輔導和輔導時間,很多教材內容哪怕對于學生家長而言也有著較大的難度,導致很多學生家長很難為子女提供有效的輔導,這是影響學生課后作業完成質量以及學習成績的重要因素之一。而課后服務時間的延長,不僅可以讓教師有更加充足的時間,根據學生在作業完成過程中遭遇的困難給予適當的指點和提示,還可以對學生的思維以及學習習慣進行引導和培養,并為學生們營造更加輕松、積極的學習環境氛圍,這對學生學習主觀能動性的提升有著重要意義[4]。
其次,課后服務內容的增加,主要是指除了基礎學科類的課后服務活動以外,學校根據學生們的學年以及實際情況,組織開展體育類、藝術類甚至親子實踐類課后活動。筆者所在學校,就是在“雙減”背景下,加強學生藝體教育和閱讀寫字能力提升,既貼合“雙減”政策中提出的促進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目標,又更好地激發學生參與課后服務的積極性,有助于促進學生正確思想觀念以及良好道德品質的培養。
學校和家庭是否能夠協同配合,對學生的健康成長以及“雙減”政策的落實有著較大的影響。學校是學生們接受教育的主陣地,而家庭不僅是學生們最為信賴和熟悉的生活環境,更是對學校教育的有效和必要補充,家長不能將子女的教育任務完全推給學校,卻忽視了自身以及家庭環境的教育作用。教育部門以及學校加大“雙減”政策及其具體實施方法的宣傳工作,加深學生家長對相關內容的了解和認識,轉變學生家長的傳統教育觀念,提高學生家長對學校課后服務活動的認可以及配合程度,使學校和家庭能夠肩負起各自的教育責任,是提高學生教育成效的重要舉措之一。家校共育的實施主要涉及以下幾方面內容:
首先,學校方面。除了需要做好基礎教學任務以及課后服務活動的規劃開展以外,還需要積極主動地與學生家長進行溝通交流,向學生家長宣傳和講解學校教育理念、教育目標和具體實施途徑,提高學生家長對學校教學工作的認識和認同感,消除“雙減”政策實施以后學生家長普遍存在的內心顧慮,從而使學生家長能夠更好地配合學校開展的各項教育活動。
其次,家庭方面。一方面,為學生們營造更加溫馨、和諧的家庭環境,另一方面,需要加強對子女學習過程以及學習感受的關注和了解,積極主動地與子女進行課后活動等方面的交流探討,及時發現和引導子女的負面情緒,并利用學校提供的方法為子女提供系統、有效的指導和幫助,促進學生身心的健康成長和素質能力的全面發展。
“雙加”是推動“雙減”政策落實以及提高“雙減”實施成效的重要出發點,學校應真正認清在“雙加”的內涵和價值,除了需要重視學校教學計劃的完善、教學質量的提升以及課后服務活動的組織開展以外,更應重視教師教學勝任力的提升,一方面,需要學校組織教師深入解讀和學習新課標以及“雙減”政策的各項任務與要求,另一方面,還需要學校通過開展專業培訓活動等手段,促進教師專業能力、教學水平、職業素養以及專業熱情等方面的提升,為“雙減”政策的落實、“雙加”活動的開展以及學校教學水平的提升貢獻更多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