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宋子千? ? 中國旅游研究院政策與科教研究所所長,研究員
2016年5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哲學社會科學工作座談會上提出:“這是一個需要理論而且一定能夠產生理論的時代,這是一個需要思想而且一定能夠產生思想的時代。我們不能辜負了這個時代。”2022年10月,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習近平總書記進一步強調,“繼續推進實踐基礎上的理論創新,……不斷提出真正解決問題的新理念新思路新辦法,為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謀劃、整體性推進黨和國家各項事業提供科學思想方法。”旅游研究也應當按照習近平總書記的要求,以理論創新為自己的重要使命。
雖然在改革開放之前我國有過一些零散的旅游研究,但旅游研究真正成為一個研究領域是在20世紀80年代以來,和作為產業的旅游業以及作為學科的旅游教育發展基本同步,至今不過40余年的時間。和旅游業以及旅游教育類似,我國旅游研究在其發展中也經歷了大量吸收西方研究成果的階段,甚至在今天,源自西方學者的概念和理論在我們的旅游論文或專著當中仍然大量存在,然而,隨著旅游實踐的蓬勃發展和旅游研究的深入推進,具有中國特色的旅游概念和理論也不斷閃現出來。鑒往方能知來,對此做一個系統的梳理即是本次筆談的重要目的。
本次筆談以“旅游理論研究的中國貢獻”為主題,可以就特定領域做群體畫像,可以列舉具體作者及其成果,還可以對理論貢獻如何形成以及未來取向進行討論,對具體呈現方式不做統一要求,如何把握“理論貢獻”也遵循作者本人的理解。
6篇筆談視角不一,風格有別,但均緊扣“旅游理論研究的中國貢獻”主題,不乏獨特的見解或發現,希望能對讀者有所啟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