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咪咪,黨寧,夏娟,吳必虎
DOI: 10.19765/j.cnki.1002-5006.2023.09.001
中國旅游地理學歷經40余年的發展,已成為一門吸收了地理學理論、觀點與方法,聚焦多元化旅游現象的人文地理學綜合性分支學科。目前,中國旅游地理學研究已積累了大量的理論和實踐成果,逐步實現了從照搬西方理論到消化吸收再到自主創新的全過程。一方面,中國的旅游地理學者從海外引入諸如旅游地生命周期、旅游凝視、社區參與等理論,嵌入中國旅游情境下的旅游目的地、主客互動、社區參與等主題的研究,既促進了西方旅游地理學理論的本土化發展,又推動了中國旅游地理學研究的國際化進程。另一方面,中國蓬勃發展的旅游業為旅游地理學的理論研究提供了沃土,中國旅游地理學者在大量的旅游規劃實踐中挖掘旅游現象的共性特征,摸索普遍性的旅游規律,構建了中國旅游地理學原創性理論,并通過在高質量學術期刊上發表論文和開展國際學術交流為旅游地理研究和中國旅游研究的國際化做出巨大貢獻。
一、中國旅游地理學研究的知識生產
中國旅游地理學原創性理論大致可以分為三大類。第一大類是生產要素導向的旅游地開發理論,聚焦旅游開發的資源、市場、產業、資本等生產要素,探討中國區域旅游開發的一般模式與規律,包含昂譜理論(resource analysis-market analysis- product analysis,RMP)、“形象遮蔽”與“形象疊加”理論、旅游吸引物權理論、“鄉土-生態”空間的“三階段”理論假說等。在區域旅游開發視域下,2001年,吳必虎首次提出昂譜理論,從資源、市場和產品3個方面進行區域旅游開發的程序式評價論證1。昂譜理論具有較高的普適性價值,為文化遺產旅游、生態旅游、體育旅游、鄉村旅游等旅游規劃和開發提供了理論指導。為探索區域內若干旅游地之間的發展機制,楊振之和陳瑾首次提出“形象遮蔽”與“形象疊加”理論,在旅游資源、旅游產品和旅游市場3大方面分析一定區域內若干旅游地之間的競合關系1。“形象遮蔽”與“形象疊加”理論對旅游地旅游形象的分析與塑造具有指導意義,曾被應用于解釋桂林市區與陽朔空間競合關系、武威市旅游形象定位和沈陽故宮旅游形象發展。在社區參與旅游開發方面,保繼剛和左冰首次提出“旅游吸引物權”2。在該概念指導下,保繼剛等在云南省阿者科村開展了一項持續3年的操作實驗,完成了阿者科村從鄉村脫貧攻堅到鄉村振興的過渡,驗證了“旅游吸引物權”理論的指導性和可行性3。在鄉村旅游背景下,2019年,陸林等首次提出“鄉土-生態”空間的“三階段”理論假說,為中國新型城鎮化和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提供了理論抓手4。
第二大類是時空要素導向的區域旅游空間結構理論,揭示中國不同空間尺度下區域旅游空間結構的一般特征和時空演化規律,包括環城游憩帶理論、旅游本底趨勢線理論、區域旅游流空間結構的高鐵效應等。在城鄉游憩空間分布特征方面,吳必虎1997年首次提出“大都市環城游憩帶”概念,后又拓展為具有普適性的“環城游憩帶”(recreational belt around cities,ReBAC)概念5。環城游憩帶理論為區域旅游的科學規劃和游憩空間的合理配置提供了理論依據。1999年北京市、2001年濟南市、2003年粵北區域、2004年武漢市和2004年河南省等多個省市區域旅游發展總體規劃皆應用了環城游憩帶理論框架。同時,環城游憩帶理論獲得了國家的認可,影響了政府決策,曾被多次納入政府文件,如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頒發的《國民旅游休閑綱要(2013—2020年)》中明確了加強環城游憩帶建設的任務;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文化和旅游部聯合印發《國民旅游休閑發展綱要(2022—2030年)》再次強調建設“環城市休閑度假帶”,即環城游憩帶的必要性。在解釋區域旅游空間結構演變規律方面,孫根年提出“旅游本底趨勢線”理論,該理論既能夠解釋過去觀測到的旅游現象,也能預測未來旅游的發展趨勢,在理論上為區域旅游管理,如酒店建設、雇員聘用、基建投資等提供可行性建議6。在區域旅游流空間結構演變效應方面,汪德根等2015年提出區域旅游流空間結構的高鐵效應,即高鐵對區域旅游流空間結構產生了顯著影響,具備馬太效應(虹吸效應)、過濾效應(過道效應)、擴散效應和疊加效應等特征,為優化以高鐵為核心的區域旅游空間結構和布局演化提供了理論借鑒7。
第三大類是場景要素導向的旅游地方性理論,識別不同場景下的旅游開發與規劃的特點,探索中國旅游開發與規劃的基本理念,包含“前臺、帷幕、后臺”模式、遺產活化論、“原鄉規劃”理論等。在民族文化旅游開發方面,楊振之提出了民族文化保護與旅游開發的“前臺、帷幕、后臺”模式,清楚界定了民族文化的演繹與保護、旅游者對旅游社區文化的觀賞與“凝視”的關系,使旅游目的地的文化演繹區 (前臺)與保護區(后臺)有了各自明確的界域,從而避免破壞旅游目的地文化原真性,從文化保護和經濟發展模式上切實解決民族文化保護與旅游開發之間難以調和的矛盾沖突,為保護民族文化原真性和開發民族文化旅游提供了理論框架8。在遺產旅游開發方面,喻學才提出“遺產活化論”,闡釋了旅游開發與遺產活化的含義,即如何把遺產資源轉化成旅游產品而又不影響遺產的保護傳承,為遺產活化機制的建立及遺產旅游的規劃提供了理論指導9。在鄉村旅游開發方面,楊振之借鑒老莊哲學,順應自然的“無為自化”思想,首次提出“原鄉規劃”理論,強調在規劃過程中以“無為”作為最高境界,人與自然和諧共處,以實現自然境域下人類生活與生產的原真性,為美麗鄉村建設提供了可借鑒的思路10。
二、中國旅游地理學研究的知識擴散
為了解過去40年間由中國學者(或)基于中國情境和實踐產生的旅游地理學知識如何影響旅游知識共同體中其他領域的知識生產、反哺地理學,并進一步指導旅游實踐,筆者應用引文分析方法,選擇了31篇中國旅游地理學經典理論文獻的4128篇有效引文(受研究者語言能力限制,本文僅選取中英文引文),對中國旅游地理學研究的知識擴散進行分析,同時,選取了中外旅游地理學者在Tourism Management、Journal of Travel Research、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這3本國際旅游學術頂刊及旅游地理學專刊Tourism Geographies發表的157篇由中國學者發表或基于中國情境和實踐的研究文章,通過對刊發年份、主題等內容進行粗略分析,以期了解中國旅游地理學研究的國際影響。
分析結果表明,中國旅游地理學研究的知識擴散遵循以中國旅游地理學者主導的“主動擴散”及以國外旅游地理學者引領的“被動擴散”兩大路徑,形成中國與國外學者同步推進國際旅游地理學研究發展的新局面。一方面,“主動擴散”指中國旅游地理學者根植于中國社會、文化、制度等,主動向國際學界解讀中國旅游地理學的特色發展歷程以及中國旅游地理學現有的理論及實踐成就,以中國旅游地理研究的知識產出對國際旅游地理理論構建進行新研究內容的補充或原有研究內容的完善。另一方面,“被動擴散”意為國外學者意識到中國特色的旅游情境及實踐能夠為驗證國外旅游地理學前沿理論的普適性提供全面且可靠的實例證明,為國外旅游地理理論的構建提供中國支撐。
基于縱向擴散視角,中國旅游地理學知識的“主動擴散”對國際旅游地理學術界的影響力與日俱增,自2000至2023年間,以徐紅罡為代表的近300位中國旅游地理學者在國際旅游頂刊上發表文章百余篇,較于最初發展的10年(2000—2010年),發文數量凈增長了近乎3倍;中國旅游地理學知識的“被動擴散”對國際學術界的影響日益增長,31篇中國旅游地理學經典理論文章的引文分析結果顯示,中國旅游情境引起了國外學者的主動關注,近10年來,外文引證文獻數量呈指數增長,從1990年至2000年間的僅兩篇增長到2010年至2021年間的108篇。
基于橫向擴散視角,中國旅游地理學知識的“主動擴散”主要集中于旅游供給及需求(50/50),描述中國這一旅游目的地的旅游發展,自主解讀中國旅游地理學的發展路徑及原因,尤其是基于中國文化,分析中國資源稟賦型旅游目的地的發展,如安徽、江蘇等,發文總量超70%,既沿襲了國外旅游地理學理論脈絡,也為其增添了新內涵。中國國土資源的豐富性及地域文化的多樣性推動了中國旅游地理學知識的“被動擴散”,國外旅游地理學者聚焦中國旅游供給和需求(70/30),在中國各有特色的省域驗證基于國外旅游地理實踐得出的一般性規律,近乎70%的研究集中于云南、北京等省(市)或自治區的旅游現象,探索中國與國外旅游市場的共性特征,有助于建構國際旅游地理學普適性理論。
三、中國旅游地理研究與中國旅游研究國際化
中國旅游地理學者基于中國旅游情境深入解析中國的區域旅游發展,主動爭取在世界舞臺發聲的機會,并逐漸參與國際旅游地理學科的平等對話,在助推國際旅游地理學理論建構的同時,也擴大了中國旅游學術研究的國際影響力。以吳必虎、保繼剛、徐紅罡、張捷等為代表的中國旅游地理學者成為國際旅游組織如International Academy for the Study of Tourism(IAST)、International Geographical Union(IGU)的重要成員,直接參與國際旅游地理學的學術討論;中國旅游地理學者主動為國際旅游地理學術交流構筑平臺,如以吳必虎為代表建立了以中國旅游地理學者為核心的國際旅游學會(International Tourism Studies Association,ITSA),保繼剛組織創立了以中國旅游研究為主基調的中國旅游研究國際聯合會(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China Tourism Studies,IACTS);中國旅游地理研究水平也已得到了國際認可,如聯合國世界旅游組織2010年在中山大學設立“聯合國世界旅游組織旅游可持續發展觀測點管理與監測中心”。
行遠自邇,篤行不怠。扎實的理論基礎不僅可以為中國旅游地理學科發展提供源源不絕的內生動力,也能為中國旅游地理學者在國際舞臺的發聲提供堅實支撐。當前,中國旅游地理學研究愈發注重理論銜接與理論貢獻,通過旅游地理學者孜孜不倦地深耕中國旅游研究,并從其他學科汲取知識養分,嘗試構建中國旅游地理學理論范式。但是,目前中國旅游地理學的基礎理論架構仍未形成完整的體系。未來中國旅游地理研究不僅需要批判性地借鑒外國前沿理論,緊密結合中國社會經濟背景和旅游發展進程,并向國外旅游地理學理論注入中國血液,而且需要進一步探索符合中國實踐的原創性旅游地理理論,形成一套完整的實質理論范式與理論體系,在推動中國旅游學術研究知識生產和知識擴散的同時,也為中國旅游產業的高質量發展提供穩固的理論基石。
(第一作者系該院教授,第二作者系該院副教授,第三作者系該院研究助理,第四作者系該中心教授;收稿日期:2023-06-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