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進福,楊勁松
DOI: 10.19765/j.cnki.1002-5006.2023.09.003
旅游社會學人類學研究是旅游研究的重要論域。我國旅游社會學人類學研究肇始于20世紀八九十年代2,有蔚然之勢、且漸成“顯學”之虞。其中的部分研究已進入國際視野,并獲得國際關注與影響。限于篇幅,筆者僅從理論角度概括國內學者(兼及少量海外華人學者)在參與旅游社會學人類學知識生產中形成的理論突破,借以管窺其中的中國貢獻。掛一漏萬和主觀臆斷之處,懇請方家斧正。
一、旅游、現代性與真實性
現代性與真實性是認識旅游本質的重要窗口,自Dean MacCannell以降,已成國際旅游研究之重地。王寧關于旅游與現代性、旅游與真實性的系統討論3456,把旅游、現代性與真實性研究推向新的理論高度,應是繼MacCannell之后非常有影響的研究。其中,Tourism and Modernity(《旅游與現代性》)一書從社會學角度討論旅游與現代性的關系,被Jafar Jafari納入“旅游社會科學系列”叢書;“Rethinking authenticity in tourism experience”一文區分客觀主義、建構主義、后現代主義3種真實性類型,創造性地提出存在主義真實性,拓寬了旅游真實性研究的認識論視野。這是中國學者在國際旅游研究中廣受認可的少有力作,是名副其實的“中國貢獻”。
王崳(Customized authenticity begins at home,2007,時為美國杜克大學博士研究生)基于麗江古城客棧所提出的定制化真實性概念很具創造力與理論的影響力。葉順等(Commodification and perceived authenticity in commercial homes,2018)對浙北民宿商品化與真實性的研究有所類似。
薛嵐等(Theorizing the concept of alienation in tourism studies,2014,時為美國賓州州立大學博士研究生)對現代性重要表征疏離(alienation)的理論建構性研究深化了旅游現代性主題,應為旅游與現代性領域的理論佳作。周其樓等(A structural model of host authenticity,2015)的東道主真實性結構模型推動了旅游真實性的定量化研究。
二、旅游、流動性與全球化
中國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和大規模人口遷移則給旅游移動性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窗口和中國貢獻。
首先,當代中國產生類型豐富的旅游移動群體。除一般旅游者外,還至少包括3大類型。一是背包旅游者。如朱璇(《背包旅游理論與實踐》,2009)、Timothy和朱璇(Backpacker tourist experiences: Temporal, spatial and cultural perspectives,2022)的背包旅游系列研究;張靜儒等(Becoming a backpacker in China, 2017)基于扎根理論對中國背包旅游者認同建構的研究。二是生活方式移民。例如美國蘇曉波(Moving to peripheral China: Home,play and the politics of built heritage, 2013; Tourism,modernity and the consumption of home in China, 2014)以及澳大利亞朱煜杰(Lifestyle mobility: Shifting conception of home in modern China, 2018)對麗江“新居民”的研究。徐紅罡和吳悅芳發現,赴海南三亞、以康養為主要目的的候鳥型養老度假者(Lifestyle mobility in China,2016),往返于原鄉與三亞之間,形成一種增進幸福感(寇力容等,Understanding seasonal mobilities,health and wellbeing to Sanya, China, 2017)的新的季節性、消費導向型移動(吳悅芳等,Consumption-led mobilized urbanism, 2015),并且建構了物質、社會、個體三維度的新家(吳悅芳等, Reconceptualising home in seasonal Chinese tourism mobilities, 2018)。三是新興邊緣性之間群體乃至極限移動群體。例如滇西北“駐客”(楊慧等,“駐客”:“游客”“東道主”之間的類中介人群——麗江大研、束河、大理沙溪旅游人類學考察,2012)、“藏漂”(朱竑和錢俊希,“Drifting” in Lhasa, 2015;張進福和肖洪根,Liquid identities: Han sojourners in Tibet, 2021; 張進福,Drifting home, 2023)、搭便車旅行者(周凌旭, Hitchhiking tourism and social trust, 2020)等。這些移動群體為全球旅游“游牧部落”提供了新類型和研究的重要佐證。
其次,大量新興移動群體反映了某種特殊生活形態或生存之道(張進福, Drifting home, 2023),隱含著關于認同建構(張靜儒等, Becoming a backpacker in China, 2017)、流動認同(張進福和肖洪根, Liquid identities: Han sojourners in Tibet, 2021)、家與途(吳悅芳等, Reconceptualising home in seasonal Chinese tourism mobilities, 2018; 張進福, Drifting home, 2023)等方面的重要內容,為新興旅游“游牧部落”的國際研究提供了中國經驗。
再次,新興移動群體及其極端移動性既給傳統田野研究帶來挑戰,又提供新的移動田野,促進了網絡民族志、多點民族志(吳少峰等, Liminality and festivals-Insights from the east, 2020)、移動民族志(張進福, Drifting home, 2023; 張進福和肖洪根, Liquid identities: Han sojourners in Tibet, 2021)等方法的應用。
三、旅游、權力與意識形態
旅游與政治、權力相交織,滲透著權力與意識形態的影子1。唐曉云對我國1949—2013年旅游政策的研究,發現旅游“與國家經濟社會發展的戰略目標相一致”,在不同階段有不同使命(《中國旅游發展政策的歷史演進(1949—2013)》,2014)。吳必虎等(Frame analysis on Golden Week policy reform in China,2012)發現,黃金周政策改革反映了不同話語權力與利益訴求。
紅色旅游自有其政治與意識形態意涵(徐克帥,Types of red tourists in China,2015; 左冰等,Residents support for red tourism in China, 2017);博物館旅游(Zhang et al, Politics of memories, 2018)、目的地廣告(江紅艷等, The impact of power on destination advertising effectiveness, 2020)、主客互動(張機和徐紅罡, The power dynamics in local-tourist interaction, 2023)亦有政治影子與權力影響。
從強勢文化對相對弱勢文化的影響看,旅游影響具有某種程度的權力色彩;故旅游實踐中不免產生社會沖突2,也就會有旅游抵制。例如王立國對江西李坑、福建洪坑兩村村民抵制旅游行為的研究(The logic of peasant resistance to tourism, 2022)。而瀘沽湖當地人為“取悅”旅游者、自降身段的自嘲則被視為一種屈尊于外來強勢文化的自我東方主義(魏雷等, Self-orientalism, joke-work and host-tourist relation,2018)。
四、旅游與儀式研究
“神圣游程”“旅游儀式”3之后,旅游的儀式性與精神性獲得關注,且成為特殊的研究領域。我國學者亦積極引介45,并參與國際對話。
吳少峰等對迷笛音樂節及其閾限性的研究(Liminality and festivals-Insights from the east, 2020),系統梳理了儀式與閾限理論在旅游研究中的應用,是近年來運用儀式與閾限理論研究(旅游)節慶的少有力作。張進福和肖洪根視“藏漂”漂泊旅居時間為閾限時長(Liquid identities: Han sojourners in Tibet, 2021),Huang等視機場為閾限空間(Airports as liminal space, 2018),則分別拓展了對閾限時間與空間的認識。
五、旅游與性別研究
社會發展與女權意識覺醒使旅游中的性別問題獲得持續關注。例如章杰寬等對旅游與性別(不)平等的關注(Tourism and gender equality, 2000; A qualitative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tourism and gender equality in emerging economies, 2021),范向麗等對旅游與酒店行業女性高管職業與生活關系的研究(Silk and steel, 2021),蘇秋萍和吳宗瓊(Solo female travellers memorable experiences, 2021)對獨游女性與陌生男性正向互動的研究。張楊和Hitchcok(The Chinese female tourist gaze, 2017)對女性旅游者凝視的研究是從中國女性角度對旅游者凝視理論的有益探索和補充。范向麗等對中國古代(唐朝)女性休閑旅游的討論(Womens travel in the Tang Dynasty, 2021),應該是近年來旅游性別與旅游史相結合的少有研究。
此外,關于中國女性閨蜜游的研究(黃丹等, The girlfriend getaway as an intimacy, 2022),向世人描述了中國主流文化女性群體的同性結伴游,展現了不同于西方同性戀文化的中國式女性親密關系。
但在旅游實踐和旅游研究中,被“看見”的通常是少數民族女性。不過,張進福發現,西藏藏族男性旅游司機在與游客互動中彰顯了其男性氣概與藏族身份,影響其身份表述與主客關系,從而展現了新型主客關系,把性別研究帶入主客關系研究領域,并且挑戰了少數民族女性化的固有觀念(張進福, Touristic encounter, identity, recognition and presentation, 2009)。
六、鄉村旅游、民族旅游與社區參與
鄉村振興戰略和西部大開發戰略為鄉村旅游、民族旅游特別是民族鄉村旅游研究提供了契機與研究田野。例如楊晶晶等對新疆喀納斯圖瓦人村落民族旅游及其文化呈現的研究(Ethnic minority tourism in China, 2013; Impersonation in ethnic tourism, 2016),李亞娟等對西江等鄉村民族旅游精英演變的研究(Elite circulation in Chinese ethnic tourism, 2020),魏雷等視瀘沽湖摩梭族居民為普通旅游者的研究 (Rethinking indigenous people as tourists, 2021),Rongna和孫九霞對內蒙古馴鹿旅游及其生計轉變的研究(Tourism livelihood transition and rhythmic sustainability, 2022)。王素潔等運用涂爾干情感團結理論、韋伯理性理論對山東多個旅游鄉村居民旅游態度的研究,拓展了居民旅游態度研究的理論框架(Is this about feeling?, 2021; Pursuing justice and quality of life, 2022)。
當然,在鄉村旅游與民族旅游發展中,容易引發城鄉不平衡(劉晶晶等, Urban-rural imbalance and tourism-led growth in China, 2017)、鄉村性與鄉村認同(薛嵐等, Changing rural identity, 2017)、村民憂慮(丘尚知等, Reliving self-presentational concerns in rural tourism, 2019)等問題。
鄉村旅游與民族旅游研究中,旅游參與備受關注。Tan等對印度尼西亞Aceh穆斯林個案的合作研究(Residents involvement in disaster tourism as a practice,2022),應該是居民旅游參與乃至中國學者旅游研究中少有的海外田野研究。此外,保繼剛、孫九霞對云南雨崩村、廣西遇龍河等民族村落社區旅游參與的系列研究(以商務印書館2009年《旅游人類學的社區旅游與社區參與》為代表)堪稱該領域的集大成者。
七、旅游與社會互動研究
旅游與社會互動是旅游社會學人類學關注的焦點之一,例如薛嵐和張毅利用微博社交媒體對赴蘇州旅游者行為及其距離效應的研究(The effect of distance on tourist behavior, 2020)。而應用中國“緣分”討論旅游者互動關系(王學基和解佳, Yuanfen and traveling neo-tribes, 2020; 蔣婷等, Tourism and yuan-based strangership, 2022)應該是很“中國”的研究,顯見中國貢獻。
八、旅游體驗研究
自謝彥君“旅游體驗”論(《基礎旅游學》,1999年;《旅游體驗研究》,2005年)發表以來,眾多國內學者從社會學、心理學、現象學等多學科角度對旅游體驗展開交叉研究,成果眾多,隱然有旅游體驗學說/學派之端倪。
盡管多數研究未能發表在國際期刊,旅游體驗研究仍初顯中國特色,應該是未來具有國際影響的研究領域,也是微觀領域可能的中國貢獻。
少數國際成果包括孫九霞等對黑色旅游身心體驗的研究(Feeling dark, seeing dark, 2021),喬光輝等關于盲人旅行者具身體驗與感官補償的研究(The ‘unseen tourism, 2023)。這些研究既提供了特殊旅游類型(黑色旅游、盲人旅行者)的中國情景,又在具身體驗方面推動旅游體驗的微觀研究。
其他類別研究還包括肖洪根對福建廈門與泉州兩地城市休閑旅游行為的比較研究(Tourism and leisure in China: A tale of two cities, 1997),陳崗(The tourist semiotic practice, 2015)以及張驍鳴等(A Peircean semiotic interpretation of social sign, 2017)的旅游符號學研究,徐克帥等對遺產商品化的研究(Commodification of Chinese heritage village,2013),吳茂英等從社會實踐視角對博物館文化生產的研究(Cultural production and transmission in museums, 2021),鄒永廣等對閩臺緣博物館認同建構的符號學與話語分析(Constructing identity in space and place, 2022),不一而足。
總之,中國旅游社會學人類學研究已逐漸成為特色領域,并在多個領域具有獨特的中國貢獻。以旅游體驗微觀研究為代表的部分本土研究,具有中國特色與貢獻。
(第一作者系該系副教授,第二作者系該院國際所所長、副研究員、通訊作者;收稿日期:2023-06-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