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花

電鏡室位于實驗室的一角,室內配備國內外先進的掃描電鏡,工作臺上整齊擺放著制備好的式樣、測量工具和工作筆記,趙熹教授和他的團隊正在分析航天某裝備結構件式樣組織形貌,調整工藝參數,以決定構件的性能,從而讓構件更強,令裝備更好……8月12日記者走進中北大學國防科技復雜構件擠壓成形創新中心看到這樣的場景。
趙熹,中北大學航空宇航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山西省創新團隊帶頭人,山西省優秀青年學術帶頭人,“國防科技創新團隊”方向帶頭人,國家一流專業負責人,山西省一流課程負責人,擔任鎂合金等三個專業委員會委員,以及四個學報的編委。近年來主持國家科技重大專項課題1項,國防科工局軍品配套科研項目1項,軍委科技委區域創新重點項目1項,山西省科技重大專項課題1項,山西省重點研發重點項目1項,其他省部級項目4項,近五年縱向科研到款1400萬。在“IJP”“JMA”“IJF”“JAC”“MSEA”“塑性工程學報”等國內外期刊發表文章60余篇。授權專利30項,牽頭獲山西省科技進步二等獎1項,作為主要完成人獲得山西省科技進步二等獎1項,國防科技進步二等獎1項,出版學術專著1部。
“趙熹教授是一個精益求精的人,在一次承擔某型號研制任務的時候,性能已經很接近要求,團隊成員都認為已經可以交差了,趙熹堅持說不可以。”團隊成員任賢魏副教授說,“‘性能差一點,也可能引起災難性后果,我們一定要把國家交給的任務完成好,把好的材料做成優良的裝備用上去,星辰大海、使命必達,這是我們人生最大的驕傲。趙熹當時這么說。接下來就是帶領團隊推倒重來,每一個工藝環節都做到極致,終于在產品性能穩穩地高出指標要求后,趙熹臉上才露出了滿意的笑容。”
說起科研經歷,趙熹教授有些興奮。科研初期,由于設備陳舊,工藝落后等原因,軍工企業生產的彈體毛坯“傻大黑粗”,與國外同類產品相比,存在生產效率低(40%)、品率低、生產成本高等問題,急需突破精確控制成形關鍵技術。經過5年時間研發,他建立了彈體毛坯溫擠壓成形理論,發明了以輥擠-引伸成形為核心的彈體毛坯精密成形成套技術及裝置,實現了我國彈箭關重件的高效、潔凈生產。
隨著研究的不斷深入,趙熹意識到輕量化是交通運輸、武器裝備和航空航天等行業進一步提高性能、減少能耗最迫切的需求,已經成為衡量國家綜合科技水平的重要標志。而輕量化主要依靠鋁、鎂等輕質材料的應用,然而輕質合金性能差不能滿足使用需求,此外材料難變形,制備需求的大型復雜構件難上難,制約了裝備發展進程。對此趙熹提出進行從材料到工藝再到服役的全鏈條開發,經過10年攻關,提出了低靜水壓力成形理論,構建鎂合金大型構件省力均勻成形、鋁合金復雜構件整體成形鎂合金成形兩大技術體系,主持研制了大型稀土鎂合金錐形殼體,減重20%以上,射程提升10%以上,成為某戰略裝備輕量化首選方案,已在航天一院建立生產線。主持研制的高強耐熱鎂合金異形艙體,應用于航天二院某防御性型號,為高強耐熱鎂合金在航天型號中的大范圍應用奠定了堅實基礎。
作為航空宇航學院最年輕的教授博導,航空航天系主任趙熹從未停止科研的步伐,經常帶領團隊加班至深夜,周邊同事都認為:“他已經這么成功了,沒必要再這么拼了”,但是趙熹講到支撐他繼續努力奮斗的支柱來源于他所在國防創新團隊秉承的太行精神,面對同事們的勸解,趙熹是這樣說的:“我的導師張治民教授哈工大畢業以來已經扎根中北30年,老先生近70歲高齡,仍在帶領團隊攻克一個個技術難題,我們年輕人有什么理由不努力”。
談及未來,趙熹教授說:“我將繼續帶領團隊以國家重大需求為導向,瞄準航空航天制造國際發展前沿,開展基礎研究,突破共性關鍵技術和工程應用難題,打造一支國際領先的創新團隊,深耕制造,服務航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