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宇輝 薄文斐 王輝
關鍵詞:歷史建筑遺產;傳統文化;整體性保護;可持續性
歷史建筑遺產是歷史文化的真實載體,記錄著時代的發展變化,是人類的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傳統文化這筆人類共同的財富越來越受到公眾的關注,保護歷史建筑遺產被認為是人類文明進步的標志。為了全面、完整地保護歷史建筑遺產,使其得到更好地傳承,必須對其進行整體性保護??沙掷m性原則的明晰對于歷史建筑遺產整體性保護的目標得以順利實現具有重要的意義。
隨著社會的發展,學術界和公眾對于歷史建筑遺產的內容理解逐漸深入,范圍逐漸擴大。為盡可能保留全部歷史信息,必須對歷史建筑遺產進行整體性保護。
梁思成先生說“建筑之規模、形態、工程、藝術之嬗遞演變,乃其民族特殊文化興衰潮汐之映影,一國、一族之建筑適反鑒其物質,精神繼往開來之面貌”[1]。我國的歷史建筑遺產,體現了中華民族古代的物質文明、空間文明和社會生產力水平,蘊含著古代美學觀念、價值觀念和傳統文化。傳統文化僅通過文字記錄流傳不夠完整,通過建筑的三維形態可以更完整、生動地記載傳統文化。因此歷史建筑遺產既包括有形的物質遺產,還包括無形的精神遺產。其完整性不僅指有形與無形遺產的結合,還體現在每一方面的完整上。
1.建筑整體性——有形的物質文明
20世紀五六十年代,對歷史建筑遺產的認知還主要停留在以皇家建筑、宗教建筑和古代大型公共建筑為主的一些重要歷史建筑層面上[2]。隨著經濟的發展,社會認識的提高,歷史建筑遺產范圍不斷擴大,不再僅限于重要歷史建筑,逐漸形成歷史建筑-歷史地段(街區)-歷史城市-歷史區域的多層次體系,而且每一層級也在自我提高。例如從1990年開始,北京市陸續公布了三批歷史文化保護區,分別為25片、15片和3片,同時部分片區的保護和控制范圍也在不斷調整擴大。像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也在持續批準公布,從最開始的24個增加到現在的127個。
2.文化整體性——無形的精神文明
建筑是文化的載體,文化是建筑的靈魂。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歷史建筑可視為是其精神文明的綜合體現物[3]。如同老年人喜歡講故事,歷史建筑不僅有建筑本身的空間、結構、裝飾和布局等給人視覺感受,還在建筑上、每一間房內,甚至每一根木頭上藏有故事,這些歷史故事讓這些歷史建筑更加有血有肉,更加完整。重要建筑中有重要人的故事,普通建筑中有普通人的故事,這些所有的故事交織在一起共同構成了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和精神內核。
對歷史建筑遺產的整體性保護既包括建筑本身,也包括依附于建筑存在、演化的周邊歷史風貌區域,甚至是附著在歷史建筑與區域上的文化、精神這種無形的財富。隨著時代發展,人們對整體性保護的理解和認識越來越深入,發現全部有形或無形的歷史建筑遺產保護歸根結底歷史是中國的傳統文化。當下,喧囂與浮躁成為普遍存在于社會中的現象,而傳統文化則可以成為人前進的內在驅動力,因此歷史建筑遺產的整體性保護受到普遍關注。
歷史建筑蘊含的精神內涵構成了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只有整體性保護歷史建筑,才能保證全部歷史信息得到保留,保證歷史文化完整性。如應縣佛宮寺釋迦塔,木塔本身因其重要性得到了科學嚴謹的保護。但隨著旅游開發,寺院周邊歷史風貌沒有得到完整保護:1996至1997年,拆遷建設釋迦塔南邊的遼代街;1997至1998年,拆遷建設塔前街;1998年,整體移動塔前木牌坊,成為釋迦塔景區入口;1999年,復建佛宮寺山門;2006年,佛宮寺北側空地修建大體量仿古建筑群。應縣佛宮寺釋迦塔周邊這些未經認真研究的規劃建設極大破壞了木塔周邊景觀環境,削弱了千年木塔的歷史厚重感和應州城的文化豐富性。因此有必要對歷史建筑遺產進行整體性保護,將其完好無損傳承給后世。
在歷史建筑遺產“傳承”中,整體性保護強調的是“傳”,即對遺產的“保存”。這要求我們盡可能把前人物質的、精神的、文化的遺產全部保存下來。不論前人遺產是優秀的,還是低劣的,都已成為歷史一部分。應先將這些歷史信息完整保護,之后再討論對我們是否有用。若是一開始就將是否對現在的我們有用作為保護標準,那么很可能會丟掉大量歷史記錄,因此整體性保護為新時代可持續性保護提供了研究基礎。
對歷史建筑遺產的整體性保護是可持續性保護的前提和基礎,而可持續性保護是歷史建筑遺產得到整體性保護的關鍵??沙掷m性的概念最早在生態學領域被提出,經過幾十年發展,可持續發展已成為跨多個學科領域的交叉復雜理論體系和包含多個可操作環節的實踐體系??沙掷m發展理念逐漸深入人心,成為各國政府和人民共識,我國把可持續發展作為一項國家發展戰略,用于指導國內行政區域和行業發展。
郭培章先生認為,可持續發展生態城市是社會和諧、經濟高效、生態良性循環的人類住區形式,具有“自然、城市、人融為有機整體,形成互惠共生結構”的特點[4]。歷史建筑遺產作為城市重要組成部分,理應順應城市發展理念,但目前國內很多地方還沒有很好地將歷史建筑遺產保護與更新統籌到城市可持續發展中。這既導致遺產沒有得到很好保護,又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城市發展。因此有必要用可持續性的理念統籌城市發展和歷史建筑遺產保護之間的關系,使兩者互相促進,協調發展。
歷史建筑遺產的可持續性保護是一種積極、動態的保護過程,是持續不斷的、發展的、有機更新的??沙掷m性要求我們構建歷史建筑遺產的過去——現在——未來的多階段、動態的循環過程。(1)參考歷史。木構建筑易損壞,中國歷朝歷代均有修繕重要木構建筑的習慣,然后會刻碑文或在書籍中記載。在對歷史建筑進行保護前應仔細查找、翻閱歷史資料,熟悉歷史建筑背景、空間格局及周圍歷史區域演變。這些前人的記載對于制定正確的歷史建筑遺產保護規劃方案具有重要借鑒意義。(2)保護現狀。東方木構建筑的修繕不同于西方石構建筑,西方新的修繕材料必須與原有歷史建筑材料區分,通過觀察材料可以區分修復的地方和時間。但在國內木構古建筑易損壞,其修復一般遵循修舊如舊的原則。對于已經消失在歷史長河中的古建筑,不可盲目完全重建,應經過仔細論證、研究,在不損害歷史前提下,進行符合時代精神與需要的創造性修復。西安大明宮遺址公園中的宮殿遺址采用了仿夯土矮墻、矮柱、地面鋪裝等方式對其建筑格局進行標識展示[5]。這種修復沒有破壞遺址,反而可以讓游客感受到當年的雄偉壯觀和現在的蒼涼寂寥,這是直抵內心的保護。(3)思慮未來。歷史建筑遺產保護不是一勞永逸,這是一個持續的、動態的、長久的保護過程,保護、更新和后期開發、管理、維護同樣要不斷進行。在滾動前進的過程中將保護方式與信息完整記錄,同時要接受和關注新理念和新技術,為未來新理念、新技術運用于歷史建筑遺產保護留下足夠的彈性空間。
在歷史建筑遺產“傳承”中,可持續性保護不僅關注遺產的保存,還強調再利用、再創造;既要“傳”更要“承”。“傳”是保存、保護,主要針對現狀的保護和修繕,“承”是延續、繼承,是要有選擇進行合情合理的創新、轉換,對歷史建筑及周邊區域進行有機更新。歷史建筑遺產的延續到根據時代發展和需要進行“舍”與“得”,這要求我們理解歷史建筑遺產,理解傳統文化,明白哪些古老的東西能原樣繼承;哪些應通過現代科學的創新進行有機更新,用新的形式散發其精神內涵,真正使傳統文化成為今天優秀文化一部分,融入我們的生活。
只有做到可持續發展,才能將歷史建筑遺產更完整、更全面保護。城市的可持續性發展和歷史建筑遺產整體保護的可持續性,這兩者不是矛盾對立的,而是相互交織在一起共同構成了城市的未來面貌。通過可持續性理念的協調,將城市發展和歷史建筑遺產整體性保護結合在一起,達到既保護歷史建筑遺產,又促進城市發展的目的,同時實現城市文脈的有機延續。
雖然學界對歷史建筑遺產整體性保護的理解不斷深入,但面對經濟飛速發展,城市化進程加快,仍然會在兩者之間形成或多或少的矛盾。政府和學界在歷史建筑遺產保護實踐中常存在分歧。在保護中,政府更關注經濟發展,而學界更關注遺產保存狀況??沙掷m性是協調兩者的重要方式,在經濟領域,可持續發展理念已經深入人心;在建筑遺產保護領域,可持續性的動態保護模式正逐漸取代原有線性的靜態保護模式。因此用可持續性的原則將城市經濟發展和城市歷史建筑遺產保護更新統一布局具有重大意義。
1.對歷史建筑遺產保護的可持續性關注不夠
長期以來歷史建筑遺產保護工作不夠公開透明,公眾知之甚少。大多數歷史建筑遺產保護工作局限在建筑保護小圈子里,更不要說維修后老建筑的再利用情況了。這些工作大多宣傳不夠,導致公眾不知情、不了解,公眾沒有參與進去,就沒有了輿論監督,這對于歷史建筑遺產保護與更新工作是不利的。即使像故宮這樣重要的歷史建筑,其在21世紀初開始的大改造,也沒有宣傳和公開保護方案,公眾多數是不知情的。這種消極的、回避的態度和方式對于得到更好的歷史建筑遺產保護改造方案是不利的。
2.對歷史建筑遺產保護的可持續性理解不夠
很多城市的領導者對保護與發展之間的關系存在誤區,認為保護會阻礙發展,政府要掏很多錢去維修老建筑,還不能帶來表面上經濟數字的增長。這導致很多地方政府更喜歡拆除歷史建筑重新規劃建設,而不是去積極保護。特別是前幾十年隨著粗放式經濟的發展,大量老建筑被以阻礙經濟建設的名義拆除,即使是作為首都的北京,也不可避免地被拆除了大量的胡同、四合院和名人故居等老建筑,造成了不可挽回的損失。
3.對歷史建筑遺產保護的可持續性審查不夠
現在的評審主要針對方案,方案通過之后,對后續的施工、管理、維護的審查力度大幅降低,甚至是對有些位置比較偏僻的歷史建筑遺產不聞不問。對方案的理解可能僅僅停留在效果圖層面,對實際的建成情況,后續發展完全不知情。例如遼寧綏中縣最美野長城維修方案,施工完畢后引起了各方關注,原來充滿歷史風貌的野長城遺址被水泥砂漿抹平,事后設計方和施工方互相扯皮,這種維修是典型的“保護性破壞”,對長城遺址研究不足就草率地決定維修方案,同時對施工監管不力,以保護的名義破壞了遺址的歷史信息,而這種情況在國內古建筑保護中不是孤例。
1.提高宣傳力度,加強公眾參與
通過媒體宣傳歷史建筑遺產的情況,激發人民群眾對傳統文化、傳統建筑的關注和熱情。中國大地上存在著許多還沒來得及保護的老建筑,通過宣傳使當地老百姓認識到老建筑的價值與重要性,鼓勵他們進行適當保護,避免盲目破壞。吳彥祖參加的《漂亮的房子》綜藝節目,通過明星效應宣傳,引起人們關注,這對于老建筑保護與再利用具有積極意義。同時通過宣傳和參與,可以對老建筑進行長期輿論監督。我們不僅要關注歷史建筑遺產的保護,更要關注歷史建筑的有機更新,使老建筑在新時代煥發出新的生機。
2.樹立正確的觀念,統籌城市發展與歷史保護
城市發展的可持續性和歷史建筑遺產保護的可持續性是統一的、和諧的。城市領導者應樹立正確觀念,保護和發展不是矛盾對立的,是可以互相促進的,在當今強調城市可持續發展過程中,歷史建筑遺產可持續性保護不僅順應歷史潮流,還可以反哺城市發展。例如,西安大明宮遺址公園建立之前,伴隨著快速城市進程,大明宮遺址區形成了城中村分布密集,新建居住區與舊區混雜,人居環境臟、亂、差的局面[5]。大明宮遺址區位于西安市核心區,城市化的疊壓和侵蝕不僅對遺址造成破壞,也影響了周邊資源環境,阻礙了經濟健康發展。西安市開始轉變理念,從城市整體可持續發展視角統籌大明宮遺址保護與城市健康發展之間的關系,設立了大明宮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從而推動了區域的整體改造,體現了大明宮遺址的教育和文化價值,發揮了其在城市可持續發展中的積極作用,全面提升了城市文化內涵和人居環境品質。
3.制定審查制度體系,建立長期監察機制,保障歷史建筑遺產的保護與再利用
對于歷史建筑遺產的可持續保護,首先在整體性普查基礎上應制定科學的評價體系和嚴格的審查制度,這有利于做出正確、合適的保護規劃方案編制;其次建立長期有效的監察機制,歷史建筑遺產的可持續保護是個持續動態過程,不管是在這個過程前中后期都應該認真監督、檢察,在方案推進過程中不斷加以修正和補充,以實行歷史建筑遺產整體的可持續性保護。例如對應縣木塔保護規劃方案二十多年研究論證、持續監測的耐心和態度,就是非??少F的方式、方法,這也是目前國內古建筑保護領域急需學習的。
中國現代城市飛速發展導致的城市形象千篇一律,易造成公眾自我認證模糊、城市情感缺失和社會責任淡漠,而歷史建筑遺產則會帶給城市與市民鮮明的身份識別、強烈的情感印記和積極的社會價值。只有對歷史建筑遺產進行整體可持續性保護,才能在保護和城市發展之間尋找到共同點,構建和諧而統一的整體,從而實現老建筑的有機更新,塑造具有傳統文化魅力的可持續發展的城市新形象。
參考文獻:
[1]梁思成.中國建筑史[M].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11.
[2]袁媛.中國普通歷史建筑遺產保護性再利用研究[A].中國建筑學會建筑史學分會、同濟大學.全球視野下的中國建筑遺產——第四屆中國建筑史學國際研討會論文集(《營造》第四輯)[C].中國建筑學會建筑史學分會、同濟大學,2007:4.
[3]劉劍.論城市建筑中的文化靈魂[J].城市建設理論研究,2014,(12).
[4]郭培章.中國城市可持續發展研究[M].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2004.
[5]王新文,畢景龍,呂正平.基于整體保護的城市大遺址區可持續發展研究——以西安大明宮遺址為例[J].建筑與文化,2014(08):61-65.
(作者單位:1.北京市海淀區安置住房保障中心;2.北京市德悟建筑設計(北京)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