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綱懷
2 0 2 3年大暑節氣,我應造像大師徐曉鏞先生所邀,用四天時間拜謁了桐鄉香海禪寺、普陀山觀音圣地、朱家尖觀音圣壇、寧波阿育王寺。農歷六月初八上午,一行人員到達阿育王寺,當聽到法師介紹說“阿育王寺始建于太康三年(2 82年)”時,我一下子被怔住了,這是很熟悉的一個年號,怎么會有這樣的巧合?
從2 0 0 8年開始,我曾多次到臺灣與諸多收藏家進行交流、互動。
其中,居住在桃園的陳燦堂先生是一位與我特別有緣的人。在我助他出版專著《西漢龍紋鏡》一書后,他竟同意將西晉太康三年等多面紀年鏡割愛予我。這讓我編寫《中國紀年銅鏡(兩漢至六朝)》增加了信心。太康年間紀年鏡的存世量應在10面上下,且多存于日本,國內甚少(目前所知,太康三年鏡似為唯一)。
太康元年(2 8 0年)是西晉武帝司馬炎在位的第17年。從此,中國再次從分裂走向統一?!稌x書·卷三》記載:“(太康三年)九月,東夷(夫馀國、馬韓、辰韓、肅慎氏、倭人、神離等十國)二十九國歸化,獻其方物?!蹦晏柼?,名副其實。天下太平,百姓安康。此鏡銘文內容:“太康三年歲壬寅二月廿日,吾作竟,幽三商四夷服,多賀國人民息,胡虜殄滅天下復,雨風時節五谷熟兮?!闭沁@個“太平盛世”的時代背景,為阿育王寺始建奠定了堅實基礎。
從2013年3月27日起,我曾與業露華教授在《中國文物報》連續(分為4期)發表《三國吳佛字銘佛像鏡研究》一文,可算是我在銅鏡收藏研究上的第一個佛緣。如文前所述,阿育王寺方丈告知了該寺始建于西晉太康三年,這是我所遇的又一個佛緣。

西晉太康三年鏡太康年間紀年鏡的存世量應在10面上下,且多存于日本,國內甚少。
蘇軾《舍利塔記略》:“大雄氏真身舍利,乃戒定慧熏修所成。其滅后百年周厲王時,東天竺國有阿育王造寶塔八萬四千,貯釋迦文佛真身舍利,請耶舍尊者放光,遣神光所止處布于天下。禹貢荒服之內凡十九所,四明酇山當其一。自晉迨今,歷千九十七年,為阿育王寺。太康中,獵人劉薩訶病死,見梵僧指往會稽舍利塔處懺悔,乃甦。因與僧惠連至會稽,竭誠遍禱。一夕,聞鐘聲隱隱響地中。
又二宿,聲漸近遲明,寶塔涌出地上,諸天花雨,萬姓歡欣。塔高尺有四寸,廣七寸,體質殊異,莫辨其何物。中懸小金磬覆如蓋,徑可寸許。舍利綴于磬之中,圜轉不定?!?p>
西晉太康三年鏡拓片
據史料考證:公元前4世紀至公元前3世紀,孔雀王朝的阿育王統一印度,后阿育王信奉佛教,并以佛教為國教,后派遣傳教士四方傳教,使得原來流傳于恒河中下游地區的佛教向印度境外傳播。這即為寧波阿育王寺建立的歷史背景。
對于國家而言,分則國弱、民窮、動亂、苦難,合則國強、民富、安定、幸福。太康元年,中國經過漢末大亂,再次統一,百姓得以休養生息,經濟和文化也由此得到發展。三國歸晉,華夏大地重新進入統一進程。西晉統一的時間雖然短暫,但在中國歷史的發展過程中卻是非常重要。這次我有緣參訪始建于西晉太康三年的寧波阿育王寺,留下深刻印象。我所收藏的這面銅鏡也鑄于太康三年。二者出于同一年份,且皆由我親歷親藏,緣乎?運乎?冥冥之中,似乎都有定數。中國銅鏡歷史悠久,是中華傳統文化的標志產物。難得的是,鏡緣與佛緣,二者在我這里得以體現和相遇,是為殊勝。(注:本文得到業露華、徐曉鏞等專家的指導、幫助,一并致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