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曉生
經濟活動的內驅力是由企業家的意志力提供的。這也是為什么很多專家提到,“31條意見”主要是為了增強企業家的信心。
2023年是后疫情時代元年。歷經三年疫情,新時期中國經濟面臨下行壓力,如何深化制度性改革,充分激發市場主體活力,打造新的全球競爭優勢?7月19日,中共中央、國務院公開印發了《關于促進民營經濟發展壯大的意見》,其中的“31條意見”引發了社會最廣泛的關注和討論。
改革開放四十多年來,我國非公經濟已經成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憲法和民法典都確定了民營經濟的合法地位,強調私有財產不受侵犯。民營經濟的“五六七八九”的市場經濟主力軍地位也得到了廣泛的認可,即民營經濟貢獻了中國經濟50%以上的稅收、60%以上的GDP、70%以上的技術創新成果、80%以上的城鎮勞動就業、90%以上的企業數量。
“31條意見”被稱為民營經濟的強心針。自2005年“36條”開始,中央前后四次反復出臺強調類似政策,提振民營經濟,說明相關政策的落實仍有改善空間。
經濟學家厲以寧在2007年出版的《厲以寧論民營經濟》中提出,“市場的活力是由市場內部產生的。市場的活力來自參加市場活動的微觀經濟單位(企業)的主動性、積極性。”我解讀為,經濟活動的內驅力是由企業家的意志力提供的。這也是為什么很多專家提到,“31條意見”主要是為了增強企業家的信心。
經濟的內驅力首先來自企業家對自身權益保護的安全感。馬斯洛需求理論同樣適用于企業的發展,如果對企業發展環境缺乏基本的安全感,公司和個人財產甚至人身安全無法得到法律的保護,任何有理智的人都不敢踏入這樣的“營商環境”。
民營企業家發展的內驅力更來自對政策中長期的預期。任何投入與回饋都有一個過程,任何企業也都有做大做強、基業長青的理想,沒有持續穩定的政策環境,就沒有企業行穩致遠的發展理念。時而鼓勵、時而嚴苛的營商環境,會誘導企業做出錯誤的判斷,比起穩定的嚴苛更讓人生畏。
求發展的內驅力同樣來自社會心理的寬容度和對民營企業家的認同度。如果社會輿論充斥了原罪理論,商業沒有了理想的光環,這樣的社會環境是缺乏號召力的,再多的政策出臺也無濟于事。
前段時間政府在強調優化營商環境時提到了六個方面的優化,包括市場化、法治化、民主化、科學化,以及“高品質的生活環境和優美的生態環境”,這六個方面構成了多維度的營商環境的高要求,而不是單單指行政審批的時間長短。其中市場化和法治化居首,是企業家決定是否投入創立、發展企業的關鍵要素。
美國《小企業法》指出:“只有振興小企業,才能保障美國國家安全和經濟繁榮。”日本《中小企業憲章》認為,中小企業是“日本經濟的牽引力和社會的主角”。歐盟《小企業憲章》認為,中小企業是“歐盟經濟的核心力量”,是確保“經濟活力和競爭力的主體”。
我國以民營經濟為主體的中小企業,也期待著政策和社會給予的充分認可和支持。不管怎樣,我們愿意“力挺民營經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