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楓
楊紫鋒認為,農業科技型人才需要來自社會的鼓勵、認可和更多的就業機會,傳統茶業在人才和科技的加持下會閃爍出別樣的光輝。
清晨云霧繚繞,早上起來到自家或者茶農們的茶林里轉轉,尋茶探訪;午時炊煙裊裊,采茶工人及茶農會把早上采摘的鮮葉交付到茶葉初制加工基地,有人負責登記,有人負責檢驗,還有人放置鮮葉進行萎凋;傍晚5點左右,炒茶師傅們開始炒茶(標準化的茶葉初制加工環節),直至深夜——這是“鄉村CEO”楊紫鋒在茶山一天所經歷的日常。
楊紫鋒本科畢業于華東政法大學,是經濟法學士。2014—2015年,他前往美國南加州大學深造,在拿到法學碩士畢業證后,選擇了回到祖國,來到鄉村。
躬身入局之后他發現,要做有溫度的茶產業,產品是生存之本;雖然問題層出不窮,但辦法總比困難多。
在西雙版納扎根茶山
楊紫鋒還是一名法學院學生的時候,很喜歡英國法學家波洛克說的一句話,“法律不能使人人平等,但是在法律面前人人是平等的。”這句話體現了法律存在的意義及其具備的社會價值,這也正是他研修法律的初衷,希望能夠通過自己的能力實現一定的社會價值。
作為一名土生土長的深圳原住民青年,楊紫鋒自小伴隨著村子里的的荔枝林成長,對農林產業有著天然的好感。孩提的時候,他家中就有喝茶習慣,淡淡清茶的香氣從此留在了他心里。在長輩的影響下,楊紫鋒也逐漸對茶葉產生了興趣。
自2018年起,楊紫鋒便開始關注及探究我國鄉村農林產業。除本村的荔枝農產品外,幾經探索,他追尋到世界茶葉的發源地、茶馬古道的源頭——云南西雙版納古六大茶山的蠻磚茶區。
普洱茶古六大茶山位于云南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以瀾滄江為界,江北為“古六大茶山”,古六大茶山包括革登、倚邦、莽枝、蠻磚、易武、攸樂。
蠻磚茶山位于倚邦、革登、曼撒、易武四大茶山之間,居六大茶山中央,是沿茶馬古道南來北往的必經之地。蠻磚的普洱茶相較于其他古六大茶山,色澤較深,湯色橙黃,舌面與上顎中后段口感厚質香滑,舌面微苦,回甘強烈,香氣沉郁。
“當我2018年跟隨前輩到西雙版納、走進茶山時,我發現除了普洱茶香、自然風物的美好以及茶產業市場規模之大以外,茶市的魚龍混雜、區域內茶業管理的落后等都是長期存在的真實問題。那一刻我便萌生了創新創業的想法。”楊紫鋒說,“法律這一行業現在已經有很多優秀的有志青年投身其中了,而我就希望能夠盡自己的一點綿薄之力和所學所用,為當下農林茶業市場創新發展做出一些貢獻。”
2021年,楊紫鋒在云南西雙版納勐臘縣象明鄉成立易畝茶園,開始在當地茶山進行基礎設施建設,實施包括但不限于如科學培育茶苗、修繕山路、通水通電等舉措。在他的努力下,農林茶產業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科學優化,推動了產業的可持續發展,讓入茶山的路不再困難。
讓楊紫鋒真正決心進軍鄉村茶產業并深扎根于茶山的,是易畝茶園成立那年發生的一切。那幾年,不少茶商遇到市場危機,最終連累茶農無法收到茶葉款,進而喪失生活來源的現象偶有發生,楊紫鋒當即開始思考,希望開拓一條兼具社會價值和商業價值的鄉村振興之路。
2022年,為改變“重種植、輕加工、重工藝、輕衛生”的現象,同時確保茶產品能滿足“原料可溯、產地可查、品質保證、消費放心”的要求,楊紫鋒率領團隊開始采取“基地+茶農”的管理模式,即企業扎根在當地鄉村建立茶葉初制所基地,統一收集加工當地茶農所采摘的鮮葉。這一舉措給當地茶農增加了不少的信心,“一來為當地茶農提供了穩定的茶鮮葉銷路,保障了茶農的基本收入,讓茶農安心、潛心育好茶。二來通過收集當地茶農所采摘的鮮葉到基地統一進行加工,能規范化甚至是標準化地進行茶葉的加工與生產,最終保障了茶產品的質量。”楊紫鋒說道。
為鄉村振興注入活力
對于自主創業的楊紫鋒而言,并沒有嚴格意義上的工作日或者是周末,工作時間也比較靈活。目前團隊實行城市和鄉村聯動工作計劃,“一年之計在于春”,今年的春茶季,他主要待在茶山基地,與團隊同事們一起工作生活,也經常跟當地茶農互相“蹭吃蹭喝”。
除了每年茶季的相關時間之外,楊紫鋒大多數時間待在深圳。他認為,深圳的城市化、人均收入等指標都處在全國前列,這一發展局面決定了深圳具有巨大的城市動能。如何將這一動能有效地轉化為鄉村振興的動力,是深圳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內容。作為最典型的青年發展型城市之一,深圳青年們已逐漸站上了時代舞臺的中央,也將在此中扮演重要的角色。因此,楊紫鋒希望通過深圳市青年創新發展促進會將有志于實現自身高質量發展的青年們聚集在一起,以培訓交流的形式選拔和打造經營管理性人才,發揮共青團組織的優勢,推動深圳青年與鄉村經營人才共同助力城鄉協調發展,探索先富帶后富的新路徑,在“百千萬工程”中打造深圳新模式,鼓勵更多青年投身于國家鄉村振興事業。
作為一位“鄉村CEO”,在發展普洱茶產業的過程中,楊紫鋒遇到過很多困難。他印象最深刻的,是在2021年修繕茶園所在山區山路的時候。那時,從鄉道進入茶山有7公里的毛路需要鋪上砂石,除了山路運輸不便,西雙版納熱帶雨林多雨陰晴不定的氣候也對施工有影響。而以噸為單位計算的砂石運入山區,需要人的調度、材料的調度,更重要的是需要保障施工人員的安全。記得施工剛開始沒幾天,茶山里的天氣由晴空萬里突轉雷暴雨,有一輛運輸砂石的大車拋錨在路中,擋住了后方車輛的去路,這種情況下全體人員只能選擇步行回到基地住所,從傍晚6點一直走到深夜12點。“所幸在當地的村民茶農以及工人朋友的共同努力下,最終完成了山路的修繕。自此,大家也建立起比較緊密的關系。”楊紫鋒感慨道。
2023年3月,易畝茶園在云南省西雙版納勐臘縣象明鄉積極開展駐村扶農項目,為此,楊紫鋒帶領團隊一個月內密集走訪了松樹林及納竜壩兩個村民小組50余戶農戶,真實地深入了解了當地茶農的生活狀況及遇到的困境,希望為當地鄉村振興注入活力,保障茶農的基本收入,縮小貧富差距,推動共同富裕。
經過走訪,楊紫鋒發現了云南茶農的困境。“最讓茶農擔心的就是每年收成的茶會不會滯銷,茶葉款能否收回。傳統的茶業貿易商,在當地批發采購茶農家茶葉時多以記賬的方式,存在付款周期。在這個周期內,更有部分茶商遇到市場波動和危機,導致資金斷裂,最終連累茶農無法收到茶葉款。去年,松樹林四隊多數村民以及納竜壩部分村民就遇到類似狀況,至今仍有許多茶葉款未收到。”楊紫鋒一聲嘆息。
松樹林四隊有個勞模叫趙萬鳳,需要供兩個小孩上學。他的大兒子今年考研成功,成為本村第一位碩士研究生。只是經營十幾畝生態茶地,收入不夠孩子們的學費,所以他平時還做建筑工、炒茶工、割膠工、香蕉工等。此外,趙萬鳳家中還有一位年近8旬的老母親,身體健康,依舊堅持出外打工采茶,還能爬樹采茶。面對這樣的情況,楊紫鋒深思熟慮,將茶山里最矮的一小片喬木林交由老人打理,這樣既保證了安全,也不會打消老人對采茶養茶的熱情,老人無需再爬高摘茶,而趙萬鳳在茶山里工作時也能及時照應。
像趙萬鳳這樣身兼多職、挑起家庭重擔的人只是其中的一個縮影,還有無數個趙萬鳳存在。納竜壩村民小組里有28戶農戶,今年的春茶時節,幾乎每家每戶的茶葉都交付到易畝茶園基地。因此,楊紫鋒初步設想,以“茶農+基地”的模式,溯源到各個社員茶農家茶地中的鮮葉原料,統一交到基地中的茶葉初制所完成產品加工。基地就建立在村子里,讓村民有信心,看到希望,他們只管安心種茶育茶采茶,不需要擔心采茶以后的所有環節——包括鮮葉的初制加工、制作成干毛茶后的存儲保質等問題。最重要的是,茶農們再也不用擔心每年收成的茶會不會滯銷、茶葉款能否收回的問題。
楊紫鋒還幫助當地茶農拓展茶葉銷路,積極解決當地茶葉滯銷、收入不穩定的問題,得到了當地茶農的高度認可。他還帶動了身邊不少青年朋友一起積極投身于此項扶鄉事業中,并計劃在不久的將來從當地特色風土項目入手,助力當地茶農改善生活、發展鄉村事業。
2023年5月,楊紫鋒在共青團深圳市委的推薦下,參加了騰訊可持續社會價值事業部和中國農業大學國家鄉村振興研究院共同發起的“鄉村CEO計劃”。該項目旨在探索解決欠發達地區鄉村經營性人才匱乏問題的實踐模式和路徑,為鄉村振興提供經驗和創新方案。楊紫鋒表示,“就我個人而言,通過專業化的課程學習,能全方位了解國家鄉村振興理論政策。通過實地考察積極探索,接受系統的有關集體、鄉村產業經營管理先進理念和技能的培訓。”通過這次培訓學習,他接下來將積極參與騰訊可持續社會價值事業部提供的數字化平臺賦能項目,并將聯合云南農業大學茶學院進行產學研合作。
2023年7月,楊紫鋒帶領團隊與云南農業大學茶學院一起深入茶山基地,多維度了解了古樹生態、古法制茶、科學育苗、科學管理茶園等問題,圍繞企業及市場需求整合課題,推動普洱茶行業科學創新。同時,他們也一起為優秀的高校人才提供實習就業機會,共同探索普洱茶文化可持續發展的道路,賦能鄉村振興,并為農業科學領域的研究者提供一個產學研的交流基地。
楊紫鋒認為,農業科技型人才需要來自社會的鼓勵、認可和更多的就業機會。當人才走進茶園,進行沒有后顧之憂的潛心研究,傳統茶業才會在人才和科技的加持下閃爍出別樣的光輝。
作為“鄉村CEO”,如何看待自己的職業?楊紫鋒說,“對于我個人而言,做一項事業不應只關注其商業價值,應當同時關注社會價值,向社會提供正向、有益的能量。”他很謙虛,總感覺自己的情懷高于能力,做的還遠遠不夠,包含更多的是一份理性和感性交融的責任,“就村民來說,他們對你會有期盼;就公司團隊而言,你需要時刻保持清晰的思路與方向,帶領團隊做好每一款有溫度的、受客戶喜愛的好產品。產品是我們的生存之本,在此過程中,又能發展一份有社會價值的事業,引領更多青年投身于此,這是讓我非常興奮的事情。我希望能夠帶領團隊,陪伴鄉村茶農可持續地做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