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晨

說起南亞,人們常常會想到高聳綿延的喜馬拉雅山脈、濃郁的肉桂和咖喱,或者消失成謎的哈拉巴文明。這個位于亞歐大陸南部的區域幅員遼闊,包含的8個國家中有5個與我國接壤,邊境線沿“第三極”青藏高原南緣延伸近4000千米。
為了更好地了解南亞的鄰居們,梳理其自然資源、生態環境、災害風險、社會經濟等情況,中國科學院、水利部成都山地災害與環境研究所(以下稱成都山地所)策劃、編纂了《“一帶一路”南亞資源環境地圖集》(以下簡稱《地圖集》)。
該圖集匯集了南亞區域近10年相關研究成果和中國科學院戰略性先導科技專項“地球大數據科學工程”最新相關科學數據,是我國首部正式出版的境外資源環境類大型綜合性專題地圖集。
從2015年萌發編制圖集的想法,到2022年順利完成定稿審查,《地圖集》的創作歷經7年有余。這個過程體現了編纂團隊在地圖制圖和南亞研究方面的歷史傳承和集成創新。
“從圖集籌劃,到著手集成編圖所需的專題數據,并初步形成總體設計方案,再到通過專家組論證,我們前期用了兩年時間做準備。”《地圖集》主編、成都山地所研究員李愛農回憶,進入到正式編制、審校、修改以及制印的過程后,更是傾注心血,圖集內容方案前后六易其稿。
在這個過程中,中國科學院院士郭華東、地圖學家廖克、水文水資源與生態和區域發展領域專家鄧偉,以及成都山地所地圖和遙感領域老專家陳昱、周萬村等30余位著名學者給予指導,在選題策劃、設計原則、專題內容以及編制質量方面進行了全面把關。
支撐制圖的源數據以遙感產品、模擬數據和調查數據為主,總量超10太字節(TB),最終濃縮成200多頁的8開幅面地圖,共四個篇章,分別對絲綢之路、南亞地區、南亞國家以及中巴、孟中印緬、中尼印等三條經濟走廊的自然環境、資源稟賦、災害特征、社會經濟要素、節點城市特征等內容進行了地圖表述。
單幅地圖是靜態的,需要通過集成設計讓它“活”起來,形成動態的思維。
從空間上看,《地圖集》設置了全球尺度、大洲尺度、南亞次大陸尺度、南亞分國尺度、經濟走廊尺度等多組“鏡頭”,通過43套地理底圖,與不同比例尺的專題信息相匹配,展示了絲綢之路、典型廊道區域、節點城市的交流歷史、資源環境、社會經濟等信息。
從時間序列上看,編纂團隊利用遙感監測手段提取數據(例如氣溫、輻射、降水等)并分析制圖,對相應點位的發展趨勢進行可視化呈現。這一手段在反映特定的點變化時最為直觀。為了介紹中巴經濟走廊里火電站、水電站、風電站等重要工程的建設進展,團隊針對每個項目選取了四張不同年份的超高分辨率衛星遙感影像進行展示,項目建設進展過程一目了然。
《地圖集》的數據主要源于成都山地所長年的積累。“所里與南亞國家開展了不少合作項目,打下了良好的基礎。因此我們才有實力聚焦這個領域,高質量完成這本《地圖集》。”李愛農告訴《中國科學報》記者,圖集背后的專題數據還有國內外多個單位和研究團隊的支持,這是一部集體的創作。
“準確地說,我們這本《地圖集》主要做的是知識集成展示,通過嚴謹的邏輯設計,有序地鋪陳‘一帶一路背景下的南亞視圖。”李愛農強調。
今年是“一帶一路”倡議提出十周年,如何服務“一帶一路”建設?李愛農總結,該圖集為區域內資源環境分析和潛在風險防范提供直觀、精練、系統、規范的專題知識與信息,可在多邊經濟合作、統籌規劃和可持續發展目標規劃中提供科學參考和基礎數據。
“針對南亞的自然環境狀況,《地圖集》收集整理了完善的地質、地貌、水系和土壤等數據,以便于對區域環境鏈和氣候變化進行有效研判。”他認為,國際合作中的“走出去”不僅有貿易的往來,還有自然資源的互利合作。“因此,人口多少、資源情況如何、承載力怎樣,我們都基于客觀的數據進行了呈現。”
而南亞因受地形地貌、印度洋季風、氣候變化等影響,洪澇、干旱、冰湖潰決、山地災害等頻發,對“一帶一路”沿線投資帶來了較大環境風險。在《地圖集》中,對區域內可能出現的災害風險都進行了整理并標注,甚至統計了風險等級、涉及面積以及威脅到的人口數量,能為企業投資選址等提供參考。
《地圖集》中集成的南亞地區人口、民族、語言和宗教等相關空間分布信息,也是對外交流合作中常會用到的背景知識。
實用性的首要條件是信息準確。李愛農舉例,有時在統計某國人口時,因為不同信息源有不同的統計口徑,所以導致收集到的數據并不一致。“這種情況下我們會通過多口徑數據比較研判,一般偏向選擇最具權威的數據,例如聯合國公布的。”
《地圖集》的細節設計也獨具匠心。從手刻的“一帶一路”書徽到提示圖集結構的圖廓,再到篇章頁下方引用的《絲路山水地圖(明代)》,都做了精心設計;為方便國際交流使用,全書采用了中英文雙語對照的形式。
“一帶一路”倡議提出后,在國內外學界引起了廣泛討論。“作為中國科技工作者,要用科學作品體現絲路精神和‘生態友好、環境風險可控、可持續發展的綠色絲綢之路理念。”李愛農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