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清琪 馬麗
一看到詩題《故鄉》,我的第一反應就是“唉,又是一個老生常談的主題”。說起故鄉,古往今來,有無數的詩人借詩抒鄉愁,不僅有李白“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的月下傷詠,盧綸“家在夢中何日到,春生江上幾人還”的魂牽夢縈,還有席慕蓉“鄉愁是一棵沒有年輪的樹,永不老去”的游子悵懷,余光中“我在這頭,大陸在那頭”的海峽嘆惋。無數的詩人寫故鄉,抒鄉愁,借故鄉的樹,異鄉的月,借一枚小小的郵票,借滿頭青絲變白發。也正因為此,如何用舊題出新意,是一件極難的事情。但王立世的這首《故鄉》,帶給了我久違的驚喜。
這首短詩分兩節。第一節一開篇,“走到哪里,我都背著我的故鄉”。故鄉怎么啦,為什么背著?疑竇叢生,讓人不解。在無數詠鄉的詩歌中,大多是將故鄉比作明月和長燈。故鄉的存在,是詩人心中的神明與祖先,是詩人筆下的敬畏與眷戀。因此從未有人將“背”這樣親密的字眼放入詩中與故鄉作伴。當讀到第二節“早年,我是故鄉的孩子/而今,故鄉變成我的孩子”時,我才恍然大悟,原來是將故鄉與“我”的關系,比喻成孩子與母親的關系。此詩的第一節,是成人后漂泊異鄉的我,作為故鄉的母親,“把故鄉天天背在背上”。但詩中為何要用“背”字,而非“帶”?畢竟在漢語表達中常用“隨身攜帶”。在漢語詞典中,“背”字作動詞時,共兩個意思,一為(人)用脊背駝,二為負擔、承擔。而“帶”,原指束在腰間的帶子,作動詞時,為掛在帶上,泛指攜帶。因此從字義上就能看出二者的區別:后者所承物件的分量較輕,而前者與之相比更為沉重。由此引申出兩者的情感厚度不同,“背”蘊含的情感,更為厚重和深沉。一個母親隨時背著孩子,是一種怎樣的形象?我立刻聯想到曾在紀錄片中看到的一位在異鄉打工的女農民工。片中,她手上的動作與流水線上的其他女工一樣麻利,但她的身后,有一個用布袋子裹著的三四個月大的嬰兒。因在異鄉打工,故鄉的父母無法幫忙看顧小孩,這位母親只能選擇背著小孩工作。背著的是負擔嗎?不,我想,這恰恰是愛。正因為愛,不舍孩子在故鄉與自己分離,才選擇再辛苦也要“背”在身上,永不分離。由此,詩人僅借一個簡單的動詞“背”,就道出了異鄉游子對故鄉深沉的愛。
“再疲憊,我也不敢放下/我怕故鄉的皮膚/被異鄉的棱角擦破。”這一句中,故鄉承接上一句的喻體“孩子”,故鄉的皮膚即為孩子的皮膚,自然嬌嫩,需要精心呵護。但何為皮膚?何為異鄉的棱角?詩人在詩中并未說明。我個人認為此處的“皮膚”當理解為記憶,對故鄉的美好記憶。對于詩人來說,故鄉于他更多是年少未曾離鄉時家中長輩的教誨、鄰里同輩的陪伴。這些記憶同小孩的皮膚一樣,需要精心呵護,妥善安放。怕“被異鄉的棱角擦破”,是怕這份記憶被破壞,遭到異鄉來自現實的磋磨后被忘記。故鄉是一個人的根,年少時在故鄉受到的教誨,是人活一輩子的根。如果根不穩,人也就失去了立身之基,何來發展與壯大。因此“再疲憊”,在現實中受到再多的打擊與失落,“我也不敢放下”,也不能放下,不能忘記在故鄉受到的愛與教誨,以及當初懷抱凌云之志從故鄉出發時的初心。
第二節的結構很有特點?!霸缒?,我是故鄉的孩子/故鄉天天把我背在背上/而今,故鄉變成我的孩子/我把故鄉天天背在背上?!背踝x時我立刻聯想到了余光中的《鄉愁》。余詩中將詩分為四節,按照“小時候”“長大后”“后來啊”“而現在”的時間順序,將個人的鄉愁情感層層堆疊,不斷發展上升為民族的鄉愁。本詩中也采用時間順序邏輯,分為“早年”和“而今”兩句。更有趣的是,這兩句的主體結構一致,僅僅互換了兩句的主語和賓語,后一句將前一句中的“故鄉”與“我”主賓交換,由“故鄉背我”變成了“我背故鄉”。“故鄉背我”,這里的“背”,意為養育。故鄉自小養育我成人,培養我走出故鄉,走向異鄉,尋求更好的發展。而后“我背故鄉”,這里的“背”,意為記住。身在異鄉,我時刻記著年少在故鄉受到的愛與教誨,飽含著對故鄉的愛與思念。同樣,這里主賓的交換,不僅是責任主體的變換,也是思鄉情感的收束與升華。“我把故鄉天天背在背上”,既是前一句對故鄉養育之恩的感恩,又是后一句對故鄉的愛與思念,情感的堆疊與首尾呼應,形成了對故鄉思念之情的復沓。
縱觀全詩,詩人實際上是將故鄉之愛,類比母愛。實際上母愛與思鄉這兩種情感都稀松平常。但詩人另辟蹊徑,對像母愛的思鄉感情僅用“背”一個動作刻畫,母親背孩子,日?;呐e動,在許多歌詠母愛的詩歌都被忽略的行為,但正是這樣的簡單,蘊藏了雋永的愛。詩雖簡短,但也富含詩人的巧思。正常按照時間發展順序寫,本詩的第一節與第二節位置應當對調。但詩人采用倒敘,先寫長大后離開故鄉的我將故鄉背在背上,再寫年少時故鄉背我,使詩歌曲折有致,造成懸念,引人入勝,同時也使詩歌結構富于變化,避免平鋪直敘,增強了本詩的情緒感染力。最后的首尾呼應,更是讓思鄉之情層層遞進直到頂層。
詩人吟詠鄉愁時,拋棄了華麗的辭藻與豐富的想象,并沒有在詩中堆疊過多的意象,也舍棄了詩歌慣用的排比等鋪陳式的修辭手法。僅僅用了母親與孩子的情感,簡簡單單地“背”的動作,口語化的語言表達,層層疊疊的鄉愁就已躍然紙上。也正是這種貼近生活原始面貌的描寫更能引起讀者的共鳴。全詩沒有一個“愛”字,“愛”卻充滿字里行間。讀完,起初雖有一種淡淡的悲傷,而后升起的暖意卻充盈了整個心臟。這大概就是詩歌和故鄉的能量吧,讓異鄉的游子永遠飽含愛與思念,勇敢地踏上未知的征程。
走到哪里
我都背著我的故鄉
再疲憊,我也不敢放下
我怕故鄉的皮膚
被異鄉的棱角擦破
早年,我是故鄉的孩子
故鄉天天把我背在背上
而今,故鄉變成我的孩子
我把故鄉天天背在背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