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宇
DOI: 10.19765/j.cnki.1002-5006.2023.09.005
一、理論之所以重要是因為其實用
“沒有什么比好理論更實用的了”(There is nothing so practical as a good theory),這句話出自美國社會心理學家庫爾特·勒溫(Kurt Lewin),并在組織與管理領域中被廣為引用2。在專門介紹經典理論如何產生的《管理學中的偉大思想》一書中,美國管理學家邁克爾·希特(Michael Hitt)和肯·史密斯(Ken Smith)也強調,理論之所以重要,是因為其實用3。
我們身邊實用的好理論不少。筆者略舉一例。北京大學張志學教授觀察到中國人受到集體主義下的人情、面子等影響,在沖突之下做行為決策時總是會把別人的負面反應考慮很多,認為如果自己采取比較直接的方式處理沖突的話,別人會有消極的看法。這種“負面預期”使得企業中的小沖突、小毛病得不到開誠布公地討論和解決,并不斷積累升級,直至不得不采取更艱難的決策解決問題。但實際上,這些“消極看法”大都是人們頭腦中想象出來的,并不真的存在1。當然,當事者能否換位思考、組織氛圍是否真正和諧、組織中權力是否集中等因素對這些消極看法的形成有很大影響。張志學等根據上述觀察提出的“負面預期”理論對于解釋中國人“知而不言”的行為特點有很強的解釋力,建立在這一理論研究基礎上的建議(例如換位思考、營造良好組織氛圍)很實用,并能夠切實改善組織中存在問題但無人建言的狀況2。張志學還清楚指明了這一理論主要在東方文化特別是中國社會中適用,因為這些社會傾向于把回避作為處理沖突的有效方式。相反,西方社會中更傾向于通過公開而坦率的溝通解決沖突,因此較少存在負面預期的問題。
這就是一個實用的好理論。
與之類似,周雪光對各級地方政府“自上而下”地索取資源的逆向軟預算約束理論3、翟學偉關于解釋中國人面子和人情運行機制的關系向度理論4,都是實用的好理論。這些理論不僅對已發生的現象有極強的解釋力,而且對未發生的現象有很好的預測力。
二、旅游研究為什么提不出實用的好理論
作為一個應用性很強的研究領域,旅游研究中需要大量實用的好理論。遺憾的是,此類好理論并不多。
1. 研究者對行動者所處“意義之網”的理解可能并不充分
社會科學研究的對象——社會現象,發生在真實社會之中而非實驗室之中,每一個現象都是眾多個人行動和集體行動共同影響的結果。好的理論應說明哪些因素在起作用、這些因素如何相關及為何相關的問題。而且,好的理論還應該說明這些聯系存在的條件和界限。
然而,如何才能準確地回答上述問題呢?關鍵在于要進入研究對象所處的、由文化和制度決定的意義之網中。研究者不進入這一意義之網并清楚地意識到這些意義,就不可能準確描述自己觀察到的現象,繼而對社會行動做出解釋。周雪光指出,只有理解行動者如何認知其在意義之網中的位置,在此基礎上才能提出好的分析概念與因果解釋5。從這一觀點出發,需要理解行動者(以一位旅游從業者為例)如何認知自己所做的事業(例如什么是鄉村旅游、鄉村旅游應如何做),自己的互動對象(例如如何看待游客、如何看待投資者、如何看待管理者)與自己所做之事的意義(例如我是誰、為什么要做這份工作)。上述問題并非不言自明,而且因時因地差異極大。深入研究對象的意義之網中,通過觀察和訪談,不難發現研究對象談論的“本土概念”(訪談某創業企業時,創始人將公司中的各種創新行為稱為“玩兒”)和做出的“本土行動”(一個酒店總經理早餐時段在廚房煎雞蛋),搞清楚上述基本問題。在此基礎上,才有可能對構成理論構件的what、how、why、where、when等問題進行較好的回答,繼而提出在現實中行得通的、能夠解決難題的政策建議。
總之,盡管實用的理論最終都能回答“應該如何”的問題,但首先必須通過深入行動者“意義之網”,并搞清楚“為何如此”的問題,否則提出的理論就是無本之末,很難有效解決實踐中的難題。
2. 研究者較難找到合適的理論出口,并將研究發現成功地抽象為理論概念
對于很多從事理論研究的學者來說,最大的無奈可能在于手頭擁有一大批鮮活的資料但難以找到合適的理論進行分析。根本原因在于,研究者對于本領域內相關理論的了解不夠精深,對于不同情況下應該用何種理論研究何種問題并不清楚。這方面,謝彥君的做法值得我們思考和學習。他長期深耕旅游體驗研究,熟悉本真性理論、凝視理論、符號互動理論、表演理論、場域理論、儀式理論、具身理論等與旅游體驗有關的理論視角,并能夠靈活地運用這些理論研究不同類型旅游體驗現象中的不同問題。因為理論選擇得當,往往能夠提出兼具理論價值與現實意義的新構念。例如在對工業旅游的研究中,謝彥君及其合作者應用具身理論找到了影響旅游體驗的因素,將其抽象為“具身障礙”,并提出了與之相關的障礙移除、移情參與、場景組織、具身實現等概念1。
事實上,研究工業旅游(以及與之類似的其他旅游形式)的著述很多,從旅游體驗角度的研究也不在少數,也有一些文章發現并提出了影響體驗的、類似于“具身障礙”的因素。但是,由于缺乏合適理論的指引,過往研究大都只是對現象進行重復描述而無法從中抽象出凝練有力的分析概念。在另一些情況下,即使能夠提煉出某些新的概念和框架,但由于缺乏與現有理論觀點的關聯及對話,這些新發現難以得到認同并成為學科知識體的構成部分。這充分表明,熟練掌握并運用本研究領域內諸理論,是找到合適的理論分析框架并提出新理論(包括概念及說明概念之間關系的機制)的重要? ? 途徑。
3. 缺少如何進行理論創新的扎實訓練和深入討論
首先,在技術層面,我們已經有了較多關于如何做好“經驗研究”的較好訓練體系,但是關于如何做好“理論研究”的扎實訓練卻并不多見。此外,關于什么是好研究、什么是好的理論研究、什么是好且實用的理論研究,學界也缺乏深入的討論。其次,在問題層面,我們提出的研究問題(question)可能并沒有明確對應的現實難題(problem),有時甚至是自立靶子的偽問題。盡管經過對數據的操控,可以得出形式上很完備的模型和理論,但是由于不是“真”問題,這些理論發現往往曇花一現,并不具有生命力。第三,理論創新的根本動力應源于對研究對象命運的關切,并堅信我們的研究能夠改善他們的境遇。這一方面,何艷玲“理論大愛”的提法頗值得深思。她提出,每一位研究者都應該有自己關注的現實中的研究“受眾”2。我們的研究在經過受政策建議指引的行動干預后,應該對這些受眾的福祉產生實質的影響。若沒有這種強烈的使命感,學者很難持續做出較高水平的理論成果。
三、建議
基于以上3個方面的分析,筆者提出以下推動旅游研究中提出實用的好理論的建議。第一,深入實踐領域并進行持續調研。研究者應走入田野并長期沉浸其中,這是理解行動者們“意義之網”的關鍵。第二,熟悉本領域內與自己感興趣的現象有關的主要理論觀點,跟蹤其中若干理論流派的最新發展,不斷凝練自己的學術主攻方向并持續深耕。第三,加強對青年學者和學生理論研究的訓練,促進其問題意識和使命意識的形成。盡管整體上看,旅游學界實用性強的理論創新還不多,但可喜的是,我們已經看到一批有理論抱負的青年學人正在成長,他(她)們有較好的方法基礎,有對理論研究的熱愛,也不乏對現實問題的關切。他(她)們是學界理論創新的希望。
作為一個應用性極強的領域,如果我們的成果只是自說自話,僅限于學術同行之間的交流和對話,進入不了實踐者的視野并對他們產生啟發(這種啟發很可能是潛移默化的而非立竿見影的),學界很有可能被實踐界忘記并拋棄。提出實用的好理論無比重要。這樣的理論有如暗黑隧道中的一束光,能夠幫助我們照亮錯綜復雜的現實,并指引我們抓住要害、解決問題。如同前面的分析指出的,提出實用的好理論并不容易,然而希望就在前面。期待旅游科學研究中涌現出越來越多實用的理論成果。
(作者系該院教授,《旅游導刊》執行主編;收稿日期:2023-07-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