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剛
又是一年九月九,金秋時節盼收獲。豆腐渣一噸,不如金磚一塊。量化的前提在質,品質才是“命根子”。談天說地都離不開質量,企業的榮辱興衰皆在于此。所謂的品位,就是品質的定位。高標準,嚴要求,有內涵,上檔次,都是對品質的詮釋。一個人,一個企業,一個地區,一個民族,乃至一個國家,傳承的是品質。品牌的質量,才是真正的核心旗幟。
每年九月份的“全民質量月”,仿佛都是質管部門的“獨角戲”。雖然說消費者愈來愈重視生活質量和生產質量,但真正參與其中的還是鳳毛麟角。許多人甚至不知道“質量月”的存在,絕大多數政府機關和企業也不斷地增強質量意識,“質量強國”“質量強省”和“質量立業”,環環相扣。把質量優劣作為生存與發展的根本因素,逐漸認識到質量是根,品牌是果。沒有強硬的質量支撐,任何產品都難以立足市場。粗制濫造的短期行為,傷害的不僅是消費者的利益,更是生產企業的未來。產品是企業的物化形象,沒有良好聲譽的產品,就不會有長久存在的企業。金杯銀杯,不如消費者的口碑。質量問題,涉及千家萬戶,人人有關,人人關注。大家既是生產者又是消費者,相互依賴,彼此共助。凡是知名的大品牌,無一不是質量的佼佼者。產品要想獲得更大的市場占有率,企業要想獲得更多的利潤,沒有強硬的質量為基礎,短命的產品,必然導致短命的企業。曾經風靡某地一時的熱水器和航空輕騎小摩托,曇花一現般銷聲匿跡了。老工業基地的國企大廠生產的產品,為何如此快捷地退出了市場?熱水器與高壓鍋并沒有離開千家萬戶,南方生產的同類產品依然在全國各地暢銷。輕騎摩托也是便民的交通工具,就像共享單車一樣,許多城市大街小巷遍地都是。為啥東北的國營企業甚至是央企制造不出來受消費者青睞有加的東西呢?為什么還是南方的企業把電動車搞得如日中天,紅紅火火呢?產品質量的背后不是人品質量嗎?工業大省從山東、河南采購農業機械,農用拖拉機、收割機、播種機、排水泵、發電機、除草機,居然源源不斷地從關里運往關外,老工業基地果真“鬧機荒”了嗎?有些產品既不是沒有市場,也不是退出歷史舞臺了,而是沒有產銷對路的過硬產品。市場競爭就是產品競爭,產品競爭就是質量競爭,質量競爭就是人才競爭。沒有一流的人才,不可能開發研制生產出來一流的產品設備。人才外流的原因不僅是收入待遇的問題,還有生存環境的問題。不受重視,不受待見的人,怎么可能以廠為家,愛崗敬業呢?俗話說:堡壘都是從內部攻克的。萎縮、滯銷、歇業、虧損、停產、倒閉,一系列問題都是人為的因果。好兵需要好官帶,好隊伍才有戰斗力。有企業未必就有企業家,不是每個廠長經理都是企業家。外行領導內行,看的指責干的,受益是調皮搗蛋的。這樣的怪圈司空見慣,是隨處可見的常態。提升產品質量,必須要提升人品質量。好產品都是由好人生產制造出來的,精工出細活,假冒偽劣產品都是投機取巧的人所為。有合格的人品,才有合格的產品,全球的名牌無一例外。曾經滿街跑的中華轎車,漸漸地稀少,忽視生產者的關鍵作用,豈止是研發能力薄弱的問題,制造過程也是差強人意的。所有的質量問題或事故都是人為的,抓人品,促產品,崗前培訓,繼續教育,決定質量的因果在人不在物。
全國生產板材的企業很多,消費者耳熟能詳的品牌也不少。浙江的千年舟就是其中之一,板材、地板、木門、衣柜、全屋易裝,應有盡有。秉承科技、風尚、健康,三重賦能,努力造好板,成為杭州亞運會官方板材供應商,為災區民眾恢復生活貢獻真材實料。源自健康生態,引領智造科技,建構人文風尚,把產品質量視為企業的生命,精益求精,向低碳環保和節能減排發力,意欲打造千年之舟。注重企業文化,把全員素質拓展作為隊伍壯大的“踏腳石”。深知“木桶效應”的原理,拉長短板,整體提高,便民利人,做百年老店,千秋物件。不搞“一錘子買賣”,質量就是“千年之舟”,行善致遠,品牌傳世。